-
1 # 邊靖文
-
2 # 周波波
諸神退後,我來解釋!
我儘量少的用專業詞彙來表達,就是說人話。
說到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有必要解釋土壤的形成原因,大約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完成,38億年前地球形成,這個時候的地球十分火辣身材標誌,由於地球大小半徑密度正合適,吸引宇宙中大量的水分子形態環繞地球,雲雨開始形成,除了大小半徑正合適以外,其地表溫度非常高,之後地球下了一次大雨,這場大雨的規模超出想象,持續了30-300萬年,雨水不斷落下,又被太陽蒸發,又落下如此反覆,逐漸把地表澆涼,堅硬石頭表面開始出現疏鬆,遂顆粒狀土壤開始形成,而後土壤逐漸細化。
所以,地球上土壤深度往往不會超過半米,因為半米以下溫度急劇變化的現象就不會出現,喪失了土壤形成的條件,但是黃土高原土壤深度往往超過幾百米甚至上千米。其根本原因就是 — 風。
形成黃土高原的風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信風”,顧名思義,就是講誠信的風,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地表由於摩擦力產生逆自轉方向的信風。另一種是由於光照差異所形成的風,赤道光照強溫度高,高緯度地區光照弱,溫度低,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形成壓差,形成自高緯度地區流向低緯度地區的近地表風。兩股風向的交匯處正是中國的黃圖高原。由於黃河水的衝擊,形成了黃河下游大片肥沃的沖積平原,孕育了農業文明的誕生,同時也給中國百姓帶來了持續幾千年的苦難,黃土高原的形成正式上天對於華夏文明的饋贈,也是中原人民不得不承受的災難。
-
3 # 尛爉潷
本人不是地質學家,純屬自己看法。每當播放新聞聯播時,開頭片中的青藏高原部位,會出現一個近似標準圓的環形圖案。那應該是其它星球上也常見的環形山吧。所以,黃土高原的形成應和環形山的形成有關。從黃土的分佈情況,很符合收麥子時揚場分離麥糠的揚場效應。黃土離環形山越近黃土越厚,到了河南黃土就越來薄了。從黃土的土質、厚度看,似乎是短期內聚集而成的,雜質沒有,又不分層。想象一下:在遙遠的某個時代,一個大天體撞擊地球,揚起的塵土在西北季風的作用下,沉降出一個西北厚東南薄的黃土層。再往西北接近環形山中心地帶附近還應有大量的碎石層。這應是揚場效應的結果,越重的東西原地落下,越輕的黃土飄落越遠。最後,一個黃土高原出現了。
-
4 # 毒雞湯小仙女321
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
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團的向北移動,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裡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它的高度不斷增長。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形成了黃土高原。 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裡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裡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所以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
-
5 # 奕銘萬里
大致三個過程
1、高原由於擠壓而隆起(很久之前為海洋),形成了高原基岩面。
2、冬春季節該區域多西北風(外蒙、內蒙等地沙塵),風沙日久年深堆積很厚的黃土層。土質與外、內蒙一致。
3、今天支離破碎,溝谷縱深是由於流水侵蝕,長期植被破壞等人類不合理活動所致。
-
6 # 科普團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佈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橫跨中國青、甘、寧、內蒙古、陝、晉、豫7省區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
黃土的成因黃土高原形成於新構造運動的上升區,由黃土構成高而平坦的地面,後經地面流水的侵蝕切割,形成各種地貌。現研究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可分為原生黃土與次生黃土,原生黃土是第四紀冰期乾冷氣候條件下的風塵堆積物,次生黃土是由原生黃土由流水搬運再沉積而形成的。
現今的黃土地貌▼黃土塬
黃土塬是指黃土覆蓋的較高而面積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圍為溝谷所環蝕,邊緣由於受溝谷的向源侵蝕而參差不齊。
▼黃土梁
黃土梁是黃土區長條形的黃土高地,主要是黃土覆蓋在梁狀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蝕而形成的。
▼黃土峁
黃土峁是黃土受侵蝕後所呈現出來的駝峰和饅頭狀的地貌形態,是黃土梁進一步受侵蝕所形成的。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由於黃土的鬆軟、植被覆蓋率低、地形坡度大等因素,各種由於流水侵蝕的地貌比較發育,造成了黃土高原的土壤流失和土地破壞,溝壑系統使黃土高原支離破碎。
黃土高原的景色獨特壯觀,但是其生態環境卻十分脆弱,在此,我們呼籲每一人都應關心我們的家園!關心生態環境!
-
7 # 悠在旅途
簡單的說,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又經幾千萬年的堆積形成的。詳細的解釋: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佔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溼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溼。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範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裡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裡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臺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裡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裡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裡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中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
8 # 歲月如金103240546
我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深入淺出,黃土高原的形成就是海洋裡的沉澱物經過數次翻江倒海的大地震,水流到了現在的海洋,沉澱在最上面的物質就是現在的黃土,黃土的質量比砂石石頭輕,所以砂石石頭都在沉澱物黃土下面,大地震後再經歷Sunny和風雨形成了現在的豐富多彩黃土高原!
-
9 # ww3721王建文
上學時課本上黃士高原是風颳來的長大後走一些地方。看最上面細土是風颳來。下面泥石流衝來。反正不是細土。沉積泥土層。不象華北平原大海造就象煤田一樣層面。流沙層細砂層土層層沙層下姜石侯層。黃土高原土層沒有明鮮介面。很複雜。在白銀黃土石林,都感不到刮來風貌。到象是特大山洪衝泥沙土灌滿了無數山溝成大湖大湖又水流走了幹了被大雨洪水衝出幹萬道溝從我工作鄂爾多斯高原看又是另外:一種地質構造這裡豐富煤層構造有八九層之多似海湖卅隆起來一樣多層沉積層石英沙石層煤層黃土層很薄。:與甘肅陝西大不同。這裡這裡軟石硬多層存在煤層也是好媒歹煤分層儲存厚薄不一f如同很大很大海湖在幹不幹時用力擠推-長成形狀:甘肅那邊以黃土紅土深厚幾十米居多多數還是:冰Ill冰山融化洪了沖積土質祁連山也不都是石質山土質山風化石一山較多
-
10 # 山高水流清
黃土高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藏高原的崛起,它阻擋了印度信風的北移,使中亞一帶變得乾旱起來,逐漸造就了大面積沙漠和戈壁,在風化與風力作用下,歷經數千萬年的春季季風搬運形成了廣袤的黃土高原。這是九十年代人民日報一篇科普文章說的,感覺有道理,記下來了。
-
11 # 哥是傳說175033670
黃土高原絕非地球沙子風化堆積而成的,沙子與黃土有本質的不同!黃土本身來自外太空。很久以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在青藏高原西部,喜瑪拉雅山脈以及橫斷山脈的型成就是這次撞擊的結果,而這顆小行星就是一個巨大的黃土塊!應該有八百公里以上的直徑,其破碎以後型成了高土高原。直到現在撞擊引起的板塊移動擠壓仍然影響著青藏高原!使橫斷山脈處地震頻發!
-
12 # 地理沙龍
關於黃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指覆蓋在黃土高原上那厚厚的黃土土層是如何形成的?黃土高原的土層厚度平均達到50至80米,有的地區甚至厚達250米之上,大大超過了風化殼的厚度,所以很有可能,黃土是來自於其他地區,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風力沉積說”,在第四紀冰期氣候乾冷的時期,黃土高原以西地區,植被稀疏,沙土裸露,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搬運大量沙塵至黃土高原地區,年復一年沉積而成。
另一方面,是黃土地貌是如何形成的?黃土地貌的典型特徵就是地表崎嶇、溝壑縱深、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其成因主要是高原面上覆蓋的黃土,在年復一年的流水侵蝕作用下,發生水土流失而逐漸形成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產生的泥沙,是黃河含沙量的主要來源,使得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回覆列表
黃土高原是新構造運動比較活躍的區域,新構造運動的主要表現是高原內部間歇性的大面積整體抬升,同時周圍的拗陷區域不斷地沉降。從黃土高原廣大地區河谷多發育有3-4級階地等判斷,第四紀以來黃上高原以抬升為主,抬升幅度在150-30米,地殼抬升有利河流下切和侵蝕地貌發育,也有利於土壤侵蝕過程的加強。黃土高原內部六盤山是新構造運動的抬升中心,據現代水準測量,目前的抬升速度為20毫米/年。六盤山以西地區抬升量大於以東地區,抬升最快在華家嶺一帶,據1934-1955年隴海鐵路水準測量,隴西、渭源等地現代抬升速度為31.4毫米/年,隆德、莊浪一帶溝床下切速率達45-240毫米/100年。華家嶺以南地區河谷狹窄,一般有3-4級階地,華家嶺以北河谷較寬闊,只有2-3級階地發育,所以華家嶺以南抬升幅度更大。六盤山以東地區白于山至東勝一帶是新構造運動抬升的中心。保德附近現代抬升速度在3毫米/年左右。山西臺背斜新構造運動抬升幅度較大在五臺山-恆山一帶,這從五臺山、恆山山前發育的串珠狀洪積扇可以得到證明。第四紀黃土高原在抬升的同時,邊緣拗陷區如銀川平原、汾渭谷地在大幅度下沉,渭河平原固始凹陷第四紀沉積物厚度接近1000米。據地形變形資料,汾渭地塹的下沈速度為3毫米/年。黃河自140萬年前後衝出三門峽後,汾渭谷地是黃河中游眾多支流的侵蝕基準面,一方面黃土高原不斷抬升,另一方面汾渭谷地持續下沉,必然對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起促進作用。地震是黃土高原新構造運動的強烈表現形式,對歷史時期黃土高原地震記載進行統計,可以反映出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新構造運動的強弱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