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火火老師
-
2 # 高效學習張老師
這是個有水平的問題,把知識轉換成實踐活動是對孩子來說是件高興的事,反過來也能促進閱讀。
我認為可以辦一個家庭朗誦會,家庭成員選取幾篇課外閱讀讀物來朗讀,最後的結果讓孩子獲勝,這樣,孩子既享受了閱讀的快樂,又享受了由閱讀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會更促進他閱讀,來想獲得更多的快樂。
第二,家庭可以舉行小故事比賽,內容是從課外讀物上去找,這樣孩子會讀的更仔細,更認真,舉辦比賽要有重要的儀式,這樣會讓孩子更加重視這件事情,而最會的比賽的結果同樣是讓孩子獲勝,讓他從中獲得快樂,享受到快樂。
-
3 # 縱哥的詩意生活
課外閱讀是當今語文學習重要的一環,要加強閱讀,更要注意展示,讓閱讀和展示有機結合。
有幾個方法跟大家分享:
第一,閱讀內容主題的故事會。班級小組選拔,然後班級比拼。最後學校公開課堂匯演。
第二,閱讀內容主題的徵文比賽。先班級初選,再是級部選評,最後學校評比。
第三,閱讀內容主題手抄報。宣傳欄張貼,班級牆報黑板報展示。學校團委不定時檢查評比。
第四,聘請作家,學校名師,校外輔導員座談會,報告會,經驗交流分享會。
第五,閱讀內容讀書筆記定期檢查評比,有關的繪畫,書法比賽,表彰會。
學校的校報校刊有了用武之地,學生以博覽群書為榮,以盡情展示為樂。
我們學校每堂課前五分鐘的精彩片段誦讀,書中人物走近大家,都深受大家的喜歡。
-
4 # 卒子的軌跡方程
如何把課外閱讀與展示結合起來,首先要把課外閱讀做好。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相信很多父母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培養孩子最廉價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那就是讓孩子多閱讀。從書籍當中可以讓孩子積累更多的知識以及人生經驗!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注意力的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識的技能,而注意力是否集中是決定孩子閱讀技能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當一個孩子在學習當中遇到的困難越多,就說明這個孩子更需要多閱讀。孩子在上學期間所閱讀的書籍大多數為應試教育所需的書籍,對孩子的成長雖然有益,但遠遠不夠。他只能教會孩子基本的學習方法,而想要讓孩子能夠有所見底發散思維,還需要孩子在課外有大量的閱讀。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強調閱讀的作用怎麼說都不為過。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督促孩子不要過多的接觸電子產品,尤其是遊戲類。
對孩子來說,閱讀變成了一件費神費腦很困難的事情,而看電視,玩遊戲對孩子來說則不用去費心費力。而且還可以非常愉悅,所以,孩子過早的接觸電子產品一定會影響孩子的閱讀!
二、孩子的課程儘管比較重,但不要忽視課外閱讀。
對於當代的孩子來說,雖然在高調的暢談減負,但孩子的作業彷彿從來沒有減少。大多數時間不僅被作業所佔有,還會有很多的興趣班,這時就沒有精力來閱讀更多的課外書了。
三、電子的碎片閱讀影響了孩子的紙質閱讀。
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大多數時間會透過手機的碎片時間來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時就會影響自己去閱讀一整本書。往往挑選的內容都是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而忽略了在書籍當中掌握知識含量的方面,繼而也不習慣去閱讀
四、要有選擇地讀孩子喜歡的書,過多的經典文言文等一些比較難讀的書,影響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總之,要樹立起閱讀的好習慣。這就需要父母在教育當中付出一些時間來改變。
第一,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氣氛。
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影響至關重要,家庭能夠給孩子的身心留下深深的烙記,這些終身都不會磨滅,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父母要想讓孩子喜歡閱讀,就應該營造出一個有文化的家庭環境,為孩子閱讀體系共一個基礎的保障。一個文化氛圍比較濃厚的家庭,孩子必定喜歡接觸圖書。家長可以在家中為孩子設立一個學習小天地,比如書房或者自己的房間選擇移出光線比較好,而且可以讓孩子固定在那裡看書的比較舒服的地方。
第二,父母要給孩子選擇適合的書籍。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所需要看的書籍是不同的,良好的書籍能夠給孩子帶來非常好的趣味性,同時也能夠增強孩子的知識點,父母可以透過陪孩子共同閱讀這樣的書籍。
第三,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中小學時期是孩子閱讀的黃金時期,孩子在這個時間內有時間,有精力有性質進行大量的閱讀,過了這一時期再想讓孩子安心閱讀,大規模閱讀已經沒有這樣的條件以心靜了,所以,父母要做到有耐心和恆心陪伴孩子閱讀
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後,我們還要讓孩子感受到閱讀帶給他們的快樂,
可以開展一些主題性的閱讀活動,如“閱讀浸潤人生,分享快樂你我”等活動。讀書展示活動也很多的,比如結合自己所看的課外書。進行你說我猜,製作賀卡,勤勞的小蜜蜂,辦小板報,小作家,小練筆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孩子們,一學期的閱讀收穫。而且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取經,獲得更多的課外知識和課外閱讀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把課外閱讀與展示結合了起來,不僅提高了孩子的能力,也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在閱讀中獲得了快樂!
-
5 # 師者華教育
課外閱讀能拓寬知識面,提高文化綜合素質。作為學生透過日記、作文、板報、投稿、朗讀比賽,演講比賽等形式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檢測自己的閱讀水平。
作為教師可以透過寫小說、散文、教學隨筆、論文、徵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創作水平。
總之,把課外閱讀作為一種習慣,會受用無窮。
-
6 # 疏影清淺335
閱讀的內化和外顯
培養和提高孩子的閱讀展示能力,是語言文學類科目必備的素質要求。無論語文還是英語,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都是有效的學習手段。怎樣將課外閱讀和展示結合,我感覺有下面幾個方法。
課外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同時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培養閱讀習慣,最終達成豐富孩子們的語言,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目的。閱讀是為了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用。應用語言和閱讀的能力,無非體現在聽、說、讀、寫、用的環節。
聽,一個人傾聽的能力,直接影響他的社交能力。會聽,會讓我們快速地抓住文章或者他人說話的要義,從而拉近距離,融入話題,成就學業事業。課外閱讀的過程,是知識內化的過程。我們在平時的閱讀中,不妨將文章中的關鍵詞重點句多讀多琢磨。讀文章的過程就是個抓關鍵資訊的過程。平時在學習和生活中,聽別人講話,也學會抓關鍵詞,聯絡整個語境體會說話者的觀點和情感。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將課外閱讀所獲技能外顯到傾聽他人表達方面。
說,只有表達,才會獲得肯定,才會贏得他人的認可。說的能力,就是將自己的認知用最容易使人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有的人說話使人如沐春春風,而有人開口就得罪朋友,這就體現說的重要性。會說,就是要將閱讀中吸收的能力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習。平時閱讀的時候,遇到自己喜歡的章節,要能自己複述出來,用故事情節梳理法講給同學老師家長聽,再讓他們提出不足和說的非常好的地方。說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語速,表情和感情表達,只要敢開口,能說出來,慢慢的語言能力也會有所提升。為了訓練自己說的能力,你可以把閱讀到的內容,多次地說給周圍的人聽,不斷地提升自己表達能力。
讀,包括認讀、理解、鑑賞、評價、輸出這幾種層次。認讀,是最初的要求,最早解決了的問題。理解來說,接下來所有的過程都要自己完成,閱讀是和自己對話。如何能夠深度閱讀,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難題。深度閱讀要求讀者要有讀書的興趣和好習慣,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在不斷地閱讀和理解轉化中提升認知。鑑賞是學會吸收和挑選,不是所有的閱讀都有益,也不是所有閱讀都適合自己。學會挑選自己合適的讀物,並能吸收精華,做出評價,讀就到位了。
至於讀的輸出,也就是展示,可以說,可以聽,更可以寫。
寫,是我們閱讀的終極目標,提升寫作能力,就是將自己的閱讀完全外化展示的方式。我們的認知,從書本和生活中得來的經驗教訓,如何融入寫作。首先,課外閱讀時候要注重積累重點的字詞句。對於不懂的詞語或者句子,要不斷地聯絡文章理解,查工具書理解其含義。自己喜歡且富有感情哲理的句子,要摘抄和積累理解,準備專門的本子記錄。有想法的句子旁邊,要有詳細的批註,圈點勾畫助你理解。同時,我們還要養成寫書評和日記的習慣,讀到好的文章,有感觸的文章,要三言兩語或認認真真寫出書評。不要怕寫不好,一次兩次的嘗試,多次堅持下來,必不成問題。當然,每天要讀也要練習寫,這樣,課外閱讀才可以和展示相結合。當然了,在群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舉辦與聽說讀寫能力相關的活動,鼓勵更多的人張開嘴,拿起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共同探討。
回覆列表
關於閱讀與展示,火火老師給大家打個比方,如果說閱讀是美麗的"新娘",那展示就是美麗的"伴娘″,不必金光閃閃而喧賓奪主。恰到好處的襯托"新娘″的美才好。那我們如何更好地二者結合起來呢?
首先,學生在閱讀完了一些書籍後,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就會產生表達的需要和衝動,我們還應該搭建展示的平臺,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把讀到、聽到、看到的故事講給同伴們聽,把他們的閱讀成果彙報給同伴們看,這樣既鍛鍊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實現了“內在”語言積累的“外化”。成果的彙報形式無疑是多樣的,從課前的“談天說地”到“讀書園地”牆報到各式各樣的比賽活動,什麼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欣賞表演、交流辯論會、自辦小報展等等,既可以讓學生品嚐到讀書的收穫和喜悅,又可以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更多的學生看到了別人的閱讀經歷和成果,也能從別人的展示中為自己指引閱讀的方向,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當然,也有許多老師常常要求孩子結合課外閱讀,做相應的摘抄、寫讀後感,還專門為學生配了摘抄本,如《採蜜本》等,把這些作為對孩子課外閱讀的基本要求,並以做讀書筆記的篇數來檢測孩子課外閱讀的完成情況,其實這是鼠目寸光,是對孩子閱讀的一種干涉行為。
我認為,引導和保持孩子的閱讀熱情,是課外閱讀指導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務。我們要讓孩子在一身輕鬆的狀態下,主動積極的閱讀中,啟動思維、激發情感,有所理解,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想;而不能讓寫讀後感或讀書筆記成為無形的重壓而使課外閱讀陷入乾涸的沙漠。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可以適當作些摘抄,寫讀後感,但不能強求。我們可以舉辦朗誦會、故事會、討論會,甚至可以組織表演活動等一些生動活潑的形式來激發孩子的閱讀的熱情。給孩子創造一個閱讀教育寬闊的空間,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放飛,滿足孩子的興趣,在學學、玩玩、練練中培育了孩子的語文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
其次,珍視孩子課外閱讀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閱讀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獨特就是與眾不同,就是個性化的解讀。獨特體驗充分反映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閱讀是一種很個性化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據孩子的愛好和興趣而維繫的獨立的讀書活動。課外閱讀更是一種純粹的孩子與文字之間的一種對話和互動。這種對話受到孩子的個性、閱歷、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孩子閱讀的時間、環境、方法的不同以及孩子的心境、閱歷、對世界的看法的不同,對文字的解讀就會有不同。只要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閱讀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體驗、真的感悟,我們都要給予支援和鼓勵。只有這樣,課外閱讀才是鮮活的,有個性的,課外閱讀才可能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讀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讀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讀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讀到的是正義
我們要堅決抵制將別人特別是成人的體驗強加給我們的孩子,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智慧,應該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智慧。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重環境佈置,營造一種讀書氛圍。在班級的牆上貼了讀書名人名言,如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在班級的創新欄中展示孩子優秀的讀書筆記,讀書小報。此外,將讀書節的方案和推薦書目張貼在櫥窗內,讓學生時時都感受到讀書的必要。
火火老師認為——閱讀並非為了展示,而展示則是為了更好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