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鬆開吾勁,就是放開我之前聚存的“勁”,放開它,讓它出去! 中華文化中“曲伸”的含義,“曲”,就是折回的意思,“伸”,就是一直向前的意思,千萬要搞清,不是我們理解的“直和彎”的意思! 所以水的性質:隨物而曲、就隙而伸! 水流動的時候,它碰到了石頭,它不會轉頭回去,而是繞過石頭,順著石頭的縫隙繼續向前伸,這就是“就隙而伸”
18
回覆列表
  • 1 # 自帶馬紮聽故事

    李亦的《撒放秘訣》講:“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勁始蓄,鬆開吾勁勿使屈,放時腰腳認端的。”這個秘訣形象生動,言簡意賅,論述了太極拳打手的技術方法和要點。這個秘訣簡而言之就是“擎引鬆放”四個字,歷來被太極拳練習者和研究者所重視。但是,對其中的“鬆開吾勁勿使屈”一句,人們的理解卻是見仁見智。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談推手(打手)時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尤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所謂的“起承轉合”是舊時文人寫文章的方法,武禹襄把它運用到推手中來。我認為,李亦講的“擎引鬆放”中的“松”,相對應的就是“起承轉合”中的“轉”。在推手過程中,透過“擎、引”的方法,把對方引進落空,下一步就是“放”——發放對方了,在這個時候就要有個“轉”。所謂的轉,就是在引進和發放中的轉換。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李亦提出了一個技術要求就是“松”。為什麼要松呢?因為在引進的時候是一種防守的狀態,在發放的時候,是另一種進攻的狀態,這兩種狀態是不一樣的。在這兩種狀態的轉換中,松有兩個作用。

    第一是心情放鬆,沉著從容,不急於求成,這樣能夠沉住氣,不毛躁。如果認為現在是我順人背了,馬上就倉促反攻,那麼,時機把握不好,對方會抵抗,也許會造成自己的失敗。所以,心情要松,要沉住氣。

    第二,在由“引進”轉為進攻時,要把自己的勁兒鬆一下,使對方突然有一種失重的感覺,這時你再反擊發放,就能順遂了。

    總之,在你透過“擎引”控制住了對方,這時心情要放鬆,心意要沉著,發放的勁力就順暢;如果急於求成,倉促反攻發勁,勁力就有可能不順暢。而勁力不順暢,自己就彆扭委屈,不能順順當當地發放出來,所以李亦說要“勿使屈”。所謂的“屈”,就是不能使勁力很好地順暢發放,還有就是中斷的意思。

    李亦的這句話當然是指推手(打手)而言的,但是,廣而言之,也可以應用到社會人生之中。在人生的轉關時期,比如,從順境轉為逆境,人們往往不能適應,有的甚至自殺身亡;或者反過來,從逆境轉為順境時,人們也會不能適應,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因中舉而瘋。人們在人生道路轉關之處,無論是從逆境轉為順境,還是從順境轉為逆境,都不容易控制自己的心情,不能沉下氣來,做到寵辱不驚,遇變不亂,所以,在轉關時,心裡一定要松靜沉著。在太極拳的推手時也是一樣,引進落空,從背勢轉為順勢時,你也要沉住氣,心要松靜沉著,這樣才能把勁力舒暢地發放出去。所以,在轉關時,特別要強調的是松靜,不僅在心情上要松靜,在勁力上也要放鬆一下,使對方有落空的感覺,你才能順順當當地把勁力發放出去,才不至於“屈”——中斷、不順暢。

    這是我對李亦《撒放秘訣》的體會。其實,“擎引鬆放”是離不開王宗嶽拳論中說的粘黏連隨、引進落空這一總的原則的。李亦的秘訣,是具體指導我們練習推手時,從“引進落空”到“合即出”的轉換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鬆開吾勁勿使屈”。這句話,李亦認為特別強調的是一個“靜”字。我認為,要理解這句話,就要研究武禹襄的《四字秘訣》、李亦的《五字訣》、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等,從這些論述中綜合來認識,就會對這句話有更深的理解

  • 2 # 律界詩者

    這是關於太極拳推手要領的口訣論述。

    武禹襄的太極拳論中有《四字秘訣》“敷、蓋、對、吞”。李亦在這個《四字秘訣》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練拳體會,寫了《撒放秘訣》“擎、引、松、放”。李亦的《撒放秘訣》講:“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勁始蓄,鬆開吾勁勿使屈,放時腰腳認端的。”這個秘訣形象生動,言簡意賅,論述了太極拳打手的技術方法和要點。這個秘訣簡而言之就是“擎引鬆放”四個字,歷來被太極拳練習者和研究者所重視。武禹襄和李亦的這兩個秘訣,實際都是講述太極拳推手(打手)的,太極拳界歷來對這個秘訣都是非常重視的,很多人都做過解釋,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也談談我的認識,不足之處請指正。

    武禹襄的《四字秘訣》是從推手(打手)的總的原則來講的,李亦的《撒放秘訣》則是在武禹襄的拳論的基礎上,就推手的具體方法而言的。這兩個秘訣是相輔相成的,也是互相關聯的。李亦的《撒放秘訣》的全文是:“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勁始蓄,鬆開吾勁勿使屈,放時腰腳認端的。”我現在重點談談對“鬆開吾勁勿使屈”這一句的認識。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談推手(打手)時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尤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所謂的“起承轉合”是舊時文人寫文章的方法,武禹襄把它運用到推手中來。我認為,李亦講的“擎引鬆放”中的“松”,相對應的就是“起承轉合”中的“轉”。在推手過程中,透過“擎、引”的方法,把對方引進落空,下一步就是“放”——發放對方了,在這個時候就要有個“轉”。所謂的轉,就是在引進和發放中的轉換。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李亦提出了一個技術要求就是“松”。為什麼要松呢?因為在引進的時候是一種防守的狀態,在發放的時候,是另一種進攻的狀態,這兩種狀態是不一樣的。在這兩種狀態的轉換中,松有兩個作用。

    第一是心情放鬆,沉著從容,不急於求成,這樣能夠沉住氣,不毛躁。如果認為現在是我順人背了,馬上就倉促反攻,那麼,時機把握不好,對方會抵抗,也許會造成自己的失敗。所以,心情要松,要沉住氣。

    第二,在由“引進”轉為進攻時,要把自己的勁兒鬆一下,使對方突然有一種失重的感覺,這時你再反擊發放,就能順遂了。

    在你透過“擎引”控制住了對方,這時心情要放鬆,心意要沉著,發放的勁力就順暢;如果急於求成,倉促反攻發勁,勁力就有可能不順暢。而勁力不順暢,自己就彆扭委屈,不能順順當當地發放出來,所以李亦說要“勿使屈”。所謂的“屈”,就是不能使勁力很好地順暢發放,還有就是中斷的意思。

    李亦的這句話當然是指推手(打手)而言的,但是,廣而言之,也可以應用到社會人生之中。在人生的轉關時期,比如,從順境轉為逆境,人們往往不能適應,有的甚至自殺身亡;或者反過來,從逆境轉為順境時,人們也會不能適應,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因中舉而瘋。人們在人生道路轉關之處,無論是從逆境轉為順境,還是從順境轉為逆境,都不容易控制自己的心情,不能沉下氣來,做到寵辱不驚,遇變不亂,所以,在轉關時,心裡一定要松靜沉著。在太極拳的推手時也是一樣,引進落空,從背勢轉為順勢時,你也要沉住氣,心要松靜沉著,這樣才能把勁力舒暢地發放出去。所以,在轉關時,特別要強調的是松靜,不僅在心情上要松靜,在勁力上也要放鬆一下,使對方有落空的感覺,你才能順順當當地把勁力發放出去,才不至於“屈”——中斷、不順暢。

    這是我對李亦《撒放秘訣》的體會。其實,“擎引鬆放”是離不開王宗嶽拳論中說的粘黏連隨、引進落空這一總的原則的。李亦的秘訣,是具體指導我們練習推手時,從“引進落空”到“合即出”的轉換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鬆開吾勁勿使屈”。這句話,李亦認為特別強調的是一個“靜”字。我認為,要理解這句話,就要研究武禹襄的《四字秘訣》、李亦的《五字訣》、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等,從這些論述中綜合來認識,就會對這句話有更深的理解。

    李亦《撒放秘訣》實際是講打手時雙方接手瞬間的勁力變化,是太極拳推手實用中的體會,其中包括機會的把握、靈敏的反應、距離的判斷等技擊的方法和技巧。李亦文化水平高,總結出來的經驗體會,言簡意賅,準確深邃,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學習。

    “鬆開吾勁勿使屈”這句話,其中的“松”好理解,就是放鬆——這裡有精神意識上的放鬆,還有身體方面的放鬆。練習太極拳,首先要周身放鬆,不能鬆開,也就不能運化。但是,這裡的松,不是沒有勁的鬆軟、鬆懈,而是有一定的條件的,要有勁。勁力放鬆了,但是注意力要集中,精神上還不能緊張,身體處於一種自然的狀態。身體處於這種自然狀態,就會產生一種機動性,能夠隨機而變,隨機而動,有感而發。太極拳推手要達到“引進落空合即出”,其中“松”是一個前提,沒有前面的鬆開,就沒有後面的“放時腰腳認端的”。這裡就像形意拳的內外相合,手腳齊到。

    總體來說,李亦的《撒放秘訣》還是講如何引進落空。不能引進落空,就不能四兩撥千斤。四兩撥千斤,是在引進落空的條件下實現的。而要做到引進落空,就要“鬆開吾勁勿使屈”。所謂“勿使屈”,第一是不能過於彎曲,也就是在放鬆時不能過於軟。我們在發放的時候,與對方要形成一個自然的角度和弧度,要有彈性。過於屈,這個角度和弧度沒有了,也就沒有彈性了。第二,就是不能讓對方“屈”。對方如果“屈”了,你後面的發放就不會乾淨利落。在“擎、引”的時候,要讓對方的身體直了,各個關節也是直的,不能彎曲,這時你的發放才會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這個“屈”,一個是從自身的形態上講,不能過;第二個來講,是不能讓對方成“屈”的狀態。如果對方能夠“屈”——隨曲就伸地走化,你就不能有很好的發放效果。

    現在的太極拳練習,我覺得是進入了一個誤區,要麼就是強調錶演,要麼就是強調技擊競技。但是,表演什麼?競技什麼?我們都還沒有搞清楚。其實,我們要認真學習古典拳論,要勇於實踐,踏踏實實地練功。練習太極拳,要一步步地練習,不能少了每個步驟的練習程式。學習太極拳不能玄虛化,不能裝神弄鬼,也不能較力——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頂牛、蠻力。我總在想,我們現在練習太極拳的方法是不是已經背離了太極拳的理論,背離了前人傳下來的技法、經驗?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不能急於求成,也要放開、鬆開——鬆開那些蠅頭小利。所謂的“鬆開吾勁”就是該打破的還要打破,不能執著於自己的一己之見,要放開自己的心胸,開闊自己的眼界,多實踐,多學習。我們學習太極拳,要多實踐,多學習。老師教學生,不要講自己的多年的經驗,而是要講如何一步步練習,如何按照程式練習,不能速成。太極拳,練習是必須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悟也是必須的。

    “鬆開吾勁勿使屈”,這其中有松靜的含義,這是《撒放秘訣》的中心。《撒放秘訣》的第一句是“擎起彼身借彼力”,這是講接手的一瞬間,是非常輕靈的狀態,能夠讓對方感受到的是擎起——不用“舉起、托起”,是因為對方不知不覺中處於這樣一個高高在上、無依無靠的位置,感到失重了,沒有依託了,無依無靠了。太極拳的引進落空,是要讓對方不知不覺地就落空了。所以,用“擎起”二字。而做到這些,首先要鬆下來,就是“鬆開吾勁”。

    第二句是“引到身前勁使蓄”,這是一個蓄勁的過程。如何做到前面這兩點“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勁使蓄”呢?那就是要“鬆開吾勁勿使屈”,也就是要放鬆。最後才能實現“放時腰腳認端的”。

    還有的太極老師講究“接化發”,比如渾元太極的掌門馬保國大師,雖然近日比武慘敗,但接化發理論還是有他的道理 。那麼“鬆開吾勁勿使屈”就相當於化,化掉對方的勁,方能發放打擊對方。您怎麼認為,可以一起探討!

  • 3 # 一壺冷水冒熱氣

    第一是心情放鬆,沉著從容,不急於求成,這樣能夠沉住氣,不毛躁。

    第二,在由“引進”轉為進攻時,要把自己的勁兒鬆一下,使對方突然有一種失重的感覺,這時你再反擊發放,就能順遂了。

  • 4 # 冰雨在胡亂的拍

    關於鬆開吾勁勿使曲是何解?太極拳理論博大精深,很多拳理為了合轍押韻使用的詞句並不是很好懂!很多都需要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體會。

    而這句的出處是李亦蕃,原句為“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勁始蓄,鬆開吾勁勿使曲,放時腰腳認端的”。前後先不講了,就說說鬆開吾勁勿使曲是什麼意思。小編也練拳十餘年,翻看了很多的拳經劍譜,武林秘籍,這句裡鬆開是兩個意思,松是要求周身放鬆,不僵硬。開是體內飽滿如球,體現的是空。吾勁勿使曲是一句話,就是我的勁力要走直線,也就是我想要打對方肚子,就應該反手就到,而不是透過肚子打到兩肋去,目標明確,勁走直線。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在自己完全放鬆的情況下,體內蓄勁完全,然後把我蓄的勁完全順遂的發出去,不讓我的勁因為打偏了,而達不到完美效果!

  • 5 # 靜止的天空1

    真傳一句話,但是光言傳不身教不行,怎麼擎起對方來,自己勁沉下去了,合住勁了,對方自然就起來了,勁怎麼沉下去,那就得松肩墜肘,含胸拔背,長期鍛鍊來的,怎麼叫合住勁,自己要做到內外三合,還要和對方的勁不丟不頂,也合住,發力不能太早,得使之勁力到了自己的跟前,不能變化了,肘關節直了的情況才能發力,既見肉分槍,引而後發,發力的時候要注意用自己的腰腿下沉的力量,光說不練嘴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明師領進門了,再看拳論就清楚了,也沒什麼玄虛的,前人也是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被後輩記下來當秘籍了,自己練不到那一步,就不信也不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動畫電影《在這世界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