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早知道先生

    一,蜀國沒有人才,後方不穩。二,什麼都親力親為,不相信他人。顧慮太多,患得患失,不敢冒險。三,劉備為張飛報仇後,國力衰弱,年年征戰,將士疲勞。四,沒有所謂的出師有名,大家都稱帝了……政治,經濟,文化,天時,地利。人和,國力…

  • 2 # 無聲的吉他1

    蜀國不是沒人才!有人才的。諸葛亮北伐,是被動的北伐。三足鼎立,蜀國最弱。他需要不停地去騷擾魏國。也就是現在的打仗在其他國家打,不要在自己地盤打是一個道理。他需要主動出擊,讓魏國得不到安穩的發展,他自己才能活的更久。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他能把魏國消滅麼?肯定不行。

  • 3 # 寒鯤

    首先,諸葛亮北伐不一定是出祁山,而且還到過深入關中的五丈原

    葛公的北伐嚴格的說,只有五次,硬是北演義湊上的一個是建興八年的自衛反擊,算作六出祁山(六次見下)。其實無論是次數還是名頭,說成五次北伐要比六出祁山更合適。

    1、建興六年春:出祁山,對陣曹真、曹睿、張郃,短暫控制隴右,失敗於街亭2、建興六年冬:出散關,對陣郝昭,被阻於陳倉3、建興七年春:出武都、陰平,對陣郭淮,得二郡建興八年秋:自衛反擊,入羌中,對陣司馬懿、曹真4、建興九年:出祁山,對陣司馬懿於天水,因李嚴運糧不濟退兵5、建興十二年:出斜谷道,對陣司馬懿於渭濱五丈原,過勞去世而退兵

    所以,本題第一個誤區就在於,以為葛公始終繞著漢中通往隴西的必經之路祁山轉,實際上,葛公只有第1、4兩次是經過祁山出擊隴西的要害:天水,以期控制隴西壓服關中的。而第2、5次則幾乎是在學習韓信的路線,試圖透過控制關中與隴西的要衝,來西震東突,這兩次的路線都是遠比祁山要靠近戰略目標(關中)的;至於第3次與建興八年的自衛反擊,則純粹是為了經略隴南一帶的土地與人口,增加漢國國力的同時,增進漢中的側翼。

    值得強調的是,建興十二年的葛公在時隔三年休整之後帶隊屯兵五丈原,不僅一反前四次北伐的過於密集之常態,而且漢軍也攢足了經驗值,士氣、戰力、軍工與後勤都達到了劉禪政權的頂峰。此時出擊控厄關隴要衝,是諸葛亮發揮“正兵”戰略的恰當時機,漢軍也透過木牛流馬與屯兵懇田做到了與魏軍的長期對峙,如若不是葛公的過勞死,天下勝負誠未可知,五丈原之役從戰略上已經超越了以往的祁山戰略。

    另一方面看,天縱奇才也未必能夠實現目標大業

    歷史的發展,正如我們現實中具體做一件事一樣,都需要考慮到由千萬人的作為所組成的歷史大勢。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的是各路人馬、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單憑某個精英的天縱奇才未必能夠成功。

    葛公雖然能力極強,但也無法改變魏漢雙方過於懸殊的國力差距,這是大勢。換言之,葛公手裡的人才、人口與財糧並不能支撐起興復漢室的偉業,能夠透過前幾次以攻為守式的“奇兵”北伐的嘗試,積累經驗,兼顧內政,做到五丈原時的“正兵”大軍長期對峙已然是葛公與劉禪政權的極限。似乎,老天也對葛公的操勞看不下去了,早早收了葛公了壽命,終始北伐成了未盡的事業,長使英雄淚滿襟。

  • 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諸葛亮確實是天縱奇才,但不是天賜全能超人,他的主要特長,在於治國而非用兵。任何一個時代都會出一些人才,自然能不能冒出來,那就跟社會制度以及實際狀態也就是所謂潛規則有很大關係。諸葛亮若是出現在現代,未必就能冒出來。而回過頭去看東漢末年,實際上諸葛亮在漢末的政治體制下也很難有所作為,你看看史書中諸葛亮祖上的遭遇就明白了。

    那麼在三國亂世之中,諸葛亮又得到了怎樣的機會呢?

    最初,是做農民。那是建安二年,史書上都記載,他在南陽唱著《梁父吟》耕種。因為是個農民,所以娶得老婆也頭髮黃、面板黑(黃承彥的女兒)。與荊州的當權謀士群也基本上沒什麼來往,如剻越、剻良等等,而只結交一些同樣被當權謀士群鄙視的知識分子如司馬徽、龐德公這些人。(諸葛亮的具體實施能力是不行的,如果赤壁之戰不是周瑜來打,而是交給諸葛,恐怕曹操就笑了)

    後來,諸葛亮得到了機會,那就是劉備身邊缺人,缺一位謀劃型的人才,也就是說需要一個人幫劉備為他的整體事業做一個長遠規劃。諸葛亮便是因為這個緣故,出現在了劉備身邊。劉備認可他是一個傑出的規劃人才,於是給了他第一份工作:軍師中郎將。

    自然,早期的諸葛亮,做得其實並非大家所想象中的軍事謀劃,什麼火燒博望坡云云,純屬虛構。就連赤壁之戰,諸葛也出力甚少,更別提借東風了。你瞭解了這一些,就能明白劉備為什麼沒把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當回事,在關羽死後甚至要自己帶兵去打荊州,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在劉備眼中,諸葛亮就是一個管後勤、做長期規劃的角色。但劉備死後,局勢便大不一樣了,諸葛亮放眼手下,已經沒有人能夠擔當統軍大帥的職責(當然是不是真的沒人,這個另說),於是只能他這個管後勤做規劃的出面做一線工作,這便是北伐。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去北伐,其實又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那就是以小伐大、以弱勝強,一定要打閃電戰、突擊戰,速戰速決是關鍵。中外歷史無數戰例證明這一點,武王伐紂、劉邦出關中都是如此。實際上諸葛亮有一個很好的老師,那便是韓信。韓信當年也是從四川一舉出兵,以閃電戰迅速打敗章邯等人。事實上這正是當年魏延出的主意,只不過諸葛亮覺得難以執行所以放棄而已。而為什麼諸葛亮會覺得難以執行,就因為他是個文官,而且是那種四平八穩性格的文官。打仗,四平八穩是萬萬不行的。以弱勝強,本身就是冒險,你不冒險,怎麼可能勝?所以,結局是諸葛亮的北伐,毫無懸念的失敗。(有些人受演義影響,認為諸葛無所不能,但事實是曹操、劉備、周瑜都認為諸葛只是一個出色的文官而已,論軍事謀略,他應該是不如周瑜和郭嘉的)

  • 5 # 風平浪靜162128883

    諸葛亮是天縱奇才,但是,他才不及戰國吳起,隋朝楊素。這兩個人上馬統軍,攻無不克,下馬治國,國富民強。孔明第五次北伐屯兵五丈原,司馬懿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墜吾畫中,必克之。這一翻話,雖有提振己方士氣之嫌,但對孔明一生用兵的概括還是比較中肯的。但對孔明的治軍才能還是大加讚賞。蜀軍自五丈原退軍後,司馬宣王觀看了蜀軍留下的營寨,曰:天下奇才也。孔明的特長是發展經濟,保證前線足食足兵。文人統兵,謹慎有餘,奇謀不足。以小博大,非奇謀不能勝也。這就是孔明連年動眾,未能成功的原因。

  • 6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三國殺》中諸葛亮“觀星”的臺詞說道:“知天易,逆天難。”諸葛亮縱然天縱奇才,畢竟不是神,他至死不能出祁山的悲劇,其實早被命運埋下了兩處伏筆。

    第一處伏筆進在襄樊之戰後關羽身亡、荊州丟失之時。諸葛亮早在隱居南陽時就已經洞悉天下大勢,且看看他在《隆中對》裡是怎麼說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一段話,知識點密集。《隆中對》說起來輕鬆,做起來非常難,而其前提,就是“跨有荊、益”。而劉備唯一做到“跨有荊、益”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同一年,關羽北伐,襄樊之戰爆發,劉備丟失荊州。前後變化之快,可以說劉備幾乎從來沒有達到“跨有荊、益”的前提條件。

    那麼北伐中原之夢是不是就此成空了呢?也不是。雖然“跨有荊、益”沒有做到,但劉備死後,諸葛亮“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都做到了。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躊躇滿志地在《出師表》中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千年後讀此文,依然能感到諸葛亮的意氣風發。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祁山。此時,魏國根本沒有想到諸葛亮有能力北伐,漢中一帶蜀國的兵力是強於魏國的。諸葛亮養兵已久,大軍出動,天水三郡望風歸附,魏國“朝野恐懼”。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實力最強,兵力最盛,漢德的號召力也最大。可惜,街亭一失,前功盡棄。於是,《後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話已經變成了“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悲夫!

  • 7 # 五嶽十八

    在南陽有個四聖,醫聖張中景,科聖張衡,商聖范蠡,智聖諸葛亮。諸葛亮被後世譽為智慧的化身,確是天縱奇才。而他北伐出不了祁山的原因如下:

    1.諸葛亮的智慧重在出謀劃策,和治國理政。像他未出茅廬就知三分天下,就是高明的戰略規劃。劉備也是把他當做這樣的角色使用。在蜀漢前期的關鍵軍事行動中,諸葛亮很少參與。像劉備取西川,諸葛亮的任務是留守後方根據地。為報關羽之仇而傾國伐吳,如此生死攸關之戰,劉備也沒帶諸葛亮。當前期統帥大將死去,已沒人能統帥蜀軍作戰,諸葛亮才開始指揮軍事行動,帶兵伐魏,勉為其難。

    2.諸葛一生多謹慎。這是三國演義對他個性的評價。這種四平八穩的作風,就不是一個軍事統帥的品質,而是一個文官理政的優秀品質。像曹操北征烏桓,大軍遠征,而劉表在其後。若沒有“烈士暮年,壯心不移”的果敢,為達到目的勇於冒險一搏決然,是不會有此掃平北方的重大勝利。而諸葛亮的座右銘“鞠躬盡瘁,死而後矣”,就是徹頭徹尾的文臣思維。怎能出得了祁山。

    3.蜀魏國力,蜀弱魏強,蜀小魏大。北伐若想勝,只有奇襲,而六次北伐都是消耗戰。有疑兵,有用詐,無險戰,無大的戰略機遇。就沒有取勝的可能。魏延的子午奇襲也許有險勝機會,諸葛亮不採納。諸葛亮的對手曹真,司馬懿都是軍事頂尖人才,不可能犯低階錯誤。所以,四平八穩的北伐消耗戰,最終消耗掉了蜀國。

  • 8 # 培142973848

    諸葛亮輔助劉備拿下荊洲後,揮師四川,建立蜀國,此時是最強盛之時,錯在只留一關羽守荊洲,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聽起來容易,做上來是很難的,東吳時刻在謀奪荊洲,關羽兵向襄陽荊州空虛,讓東吳有可剩之機,若把老將黃忠留守荊洲或能可保,(這是假設)所以一失荊洲再到火燒連營,劉備大敗,大勢已去,蜀由強轉弱,無論諸葛亮怎樣努力,都難成一統大業,加上魏有司馬懿,與諸葛亮棋逢敵手,難上加難了,哈哈我們都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 9 # 飛天琴羅

    每個謀士都有其自己的特點,諸葛亮的擅長是治國和戰略眼光,而非排兵佈陣。

    《隆中對》裡面有說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換而言之,蜀漢要一統天下,有兩個先決條件;1:坐擁益,荊兩州;2:等待天下大亂。

    可以從地圖裡面看,其實諸葛亮的地理知識真的是滿分的。東吳之所以可以據守一方,因為有長江天險為屏障。

    諸葛亮建議劉備取益州,北伐有山脈連連可以阻擋北魏,東面聯吳,可以設定地理位置上的另外一道屏障。

    但是同理,山脈給了蜀國保障,也給了蜀國進攻的阻礙。所以荊州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這四個郡,就是蜀國的進攻口,同時也是蜀國爭奪天下的命脈所在。

    荊州當時是由,天下無雙級別的將領關雲長鎮守。對於關雲長,很多人覺得這個過於囂張自負。

    先作個鋪墊:三國時期,怎樣才算是名將?首先,要有帶兵能力,能佈陣,能單挑,還要有名氣。4者能力都具備,就可以算上超級武將。

    最強武將,應該算是呂布,當初董卓以一級之力力抗16路諸侯,就知道。然後前中期,仲家帝袁術,手下有一天縱神將:紀靈。這也是為什麼袁術夠膽稱帝的原因。

    紀靈是被《演義》醜化了,不瞭解的話,可以找下資料。紀靈是一個很強的武將,無論帶兵能力,還會戰略指揮。

    然後袁紹為何可以坐穩聯軍主帥?因為他手下有四員大將,河北四虎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四虎當中又以顏良文丑著稱河北雙雄。可以講是袁紹手下最強戰將。是當時最強諸侯的最強戰將。

    而於禁還是曹操手下的外姓猛將,龐德是站前殺敵的猛將。

    好的鋪墊完了,哪怕歷史上,華雄不是雲長單殺。關雲長,能在陣前斬殺名動天下的顏良,和紀靈激斗數十回合,斬殺龐德,敗於禁。當中也有個小插曲是敗了曹仁一次。

    這些戰績加身,關雲長的確是當時天下無雙的戰將了。有他鎮守荊州,配合劉備於益州養兵。以荊州為出口,要奪天下,不是難事。

    但是到後期,關羽葬送了荊州,劉備死於白帝城,還吃了一仗三國史上罕見的慘敗後,蜀國已經失去戰機。可以做的只能盡力恢復兵力,培養下一代、

    然而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蜀國當時的國力,若不是東吳一直在北伐吸引了魏國主要火力。蜀國贏不了一仗。

    因為蜀國後期的形勢和《隆中對》的完全不一樣了。

    諸葛亮是治國之才,也算是戰略家,但是在排兵,應變方面。的確做得不夠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對待犯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