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雲藍天綠草地

    這個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史書記載大體說明了禪讓過程,但是否屬於禪讓應重考慮。舜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那舜和堯就是女婿和岳父的關係。堯把權力交給女婿是堯的個人選擇,後來事實證明這種選擇是正確的。但歷史記載這次權力交替屬於褝讓則不太合適。這裡有明顯的家庭繼承傳位成份。更準確地說是家庭中的新老權力接替,與禪讓並無多大關係。

  • 2 # 野駱駝9777

    《尚書》中,堯帝是怎樣發現舜的?在禪位之前,為什麼要把兩個女兒嫁給舜?

    堯是春秋五帝之一,(約公元前2188年至公元前2067年)號放勳。古唐華人(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為帝嚳之子,堯母為慶都。

    13歲時封於陶(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鄉),輔佐兄帝摯。

    15歲改封唐地(河北省唐縣),封號為陶唐氏。

    20歲堯代帝摯為天子,定都城平陽。

    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後28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曾在那裡代兄帝摯繼承帝位,並又禪讓於舜。

    下面回答問題

    堯將帝位怎樣禪讓於舜的?

    堯,最讓人稱道的是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行考察,然後再做決定。

    堯就把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處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i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順便領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善,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都和睦友好,也使諸侯之間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賓客,都很敬重他。

    堯讓舜獨自去山麓大自然森林之間,經受考驗。就處在暴風雷雨中,也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整整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各個方面都很成熟可靠,並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

    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禪位於舜,舜帝登上了天子之位,堯正式退位。

    至於堯為什麼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其中重要的兩點;

    第一,考察舜的人品,成熟度。

    第二,確實為自己的兩個女兒,找到了心上人,值得託付終身的人。

    收起

  • 3 # 杏花酒哥

    一、訪賢

    這個故事從小就耳熟能詳,因為這些故事發生在我的家鄉臨汾也稱平陽。上了年紀的堯王見教育丹朱無效,其餘兒子還小,沒法承當國家的重擔,幾個大臣也難勝任。所以,堯王拿定主意,出走平陽,私訪賢人。

    一天,堯王來到龍頭之地歷山坡前———舜南,看見一個青年人,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在犁地。那人手裡並沒拿鞭,而是拿著一個小簸箕,不時地敲幾下。堯王看著,心裡很納悶,心想這小夥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時有一位白髮長者,挑著一擔柴從對面山上下來,那小夥子看見後便放下手中的活兒,接過老人的擔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面。

    等那老人過來,堯王拱手道:“老人家,這小夥子是您的兒子嗎?”

    老人說:“不是。他是我們這裡的小首領,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

    堯王又問:“他是首領還肯替你擔柴嗎?”

    老人回答說:“他就是這麼個人,見誰有困難就幫助誰,並且身為首領,從不讓別人替他幹活。你不見他自己正在犁地嗎?”

    堯王聽了老人的話,點了點頭,心裡對這位小夥子產生了好感,於是轉過身來問那小夥子:“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舜。”“剛才這位老人說的都是真的嗎?”堯王又問。

    “這位老伯伯過獎了,其實我並沒有什麼。”

    堯王被這位叫舜的小夥子謙虛的態度感動了。他把舜上下打量了一番,總覺得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當堯王問他為什麼耕地敲簸箕時,他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說:“牛雖是牲畜,但為我耕這樣的山地就已經很費勁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實在從良心上過意不去。所以我用敲簸箕的聲音嚇一嚇它們就行了。如果我要打這一頭牛,它受痛就要猛拉,而那一頭牛還是按部就班,這樣,一個猛拉,一個不拉,結果亂了套,不但少耕地,還累得牛筋疲力盡,沒有什麼好處。”

    聽到這裡,堯王一把拉住舜的手,連聲

    稱讚:“有道理呀,有道理!”他想:“既會愛惜牛,也是奇才,如果當了國君,一定更會用人。真是一位大賢,難得!難得!”

    打柴人和舜對這個過路人的舉動,都有些莫名其妙,齊聲問道:“你是誰?”堯王說:“我就是堯,是你們的首領呀!”

    他們倆一聽都驚呆了,連忙跪倒。

    堯王把他們扶起,和顏悅色地把自己的意圖說了一遍。

    聽到堯王的敘述,打柴老人拍手稱好,舜卻連連辭讓,說自己不能勝任。堯王說:“我看這麼辦吧,我把你帶回去,讓大家考考你,最後再說吧!”

    舜跟著堯來到都城,在群臣面前對答如流,國計民生,防敵禦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不精通。大臣們為這才華絕倫的人而傾倒了。

    這樣的好君主,到哪裡去找呢!於是舜便繼承堯位,稱為舜王。

    二,嫁女

    堯王有兩個女兒,大閨女娥皇是養女,小閨女女英才是堯王親生的。姐妹倆都長得一表人才,聰明過人。堯王很喜歡她們,每次出巡,娥皇和女英總是跟著父親。

    娥皇與女英

    第一道考題:煮豆子。堯王給兩個女兒各十粒豆子,五斤柴火,先煮熟者勝。

    姐姐娥皇長年做飯,很有經驗。鍋內只倒了少量水,豆子一會兒就煮熟了,柴還有剩餘。妹妹女英卻相反,盛了一滿鍋水,水多柴少,柴火燒盡,水還未熱,豆子當然更談不上熟了。堯妻心裡真不好受,嘴裡卻無法說。

    第二道考題:納鞋底。堯王笑著讓老伴取來一雙鞋底和兩把繩子,分給兩個女兒各一隻鞋底和一把繩子,誰先納成,誰就為勝。

    姐姐娥皇常納鞋底,熟練而有竅門,把長繩子剪成短節,納完一根再納一根,不到半天工夫,一隻鞋底就納成了,還納得平平展展,又好看又結實。女英用長長的一根繩子納,很費勁,繩子不時打疙瘩,半天連半隻都沒納好,還是歪歪扭扭的,針腳也稀,又不光堂。堯王不言語,堯妻心裡非常生氣,暗暗盤算,準備對策。

    臨出嫁動身之前,堯王又出了第三道考題:比誰快。先到歷山坡舜帝的住地者為勝。

    這時堯妻說話了:“娥皇是姐姐,理應坐馬車,三馬一車更排常女英是妹妹,理應騎走騾,單人騎騾更一般。”堯王明知有偏,想據理力爭,可是出嫁的時辰已到,來不及了。只得如此,讓她們去吧。

    妹妹女英騎走騾,抄小路飛快地跑,姐姐娥皇坐馬車慢慢前進。事有湊巧,女英走到半路,走騾突然下駒了。女英氣得罵道:“該死的騾子,偏在這時候下駒,真誤我的大事,以後別下駒了。”所以,騾子從此再不下駒了。這個地方,也因此而得名“落駒村”,這是後話。

    這時,娥皇的馬車也趕到了。娥皇見妹妹急成這樣,知道出事了,立即下車把女英拉上馬車,一同奔向舜南。

    後來,舜帝和娥皇、女英成親後,對兩個妻子沒有長次之論、偏正之分。姐妹倆齊心協力輔佐舜帝治理天下,做了許多有利於人民的事情!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堯舜之間的禪讓,史籍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儒家所推崇的“禪讓制”,跨越親情與血緣的界限、選賢用能,堯選擇了能力出眾的舜並最終將大位禪讓給了舜。另一種說法則來自於《竹書紀年》,書中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如果按照《竹書紀年》的記載,所謂“堯舜禪讓”說白了就是一場赤裸裸的政變!魏文帝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禪讓”之後說出的那句“堯舜之事,吾知之矣”,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所謂“禪讓”,不過就是篡位者的一塊“遮羞布”而已!縱觀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有幾位帝王是心甘情願交出大權的?又有幾人是真正“禪位”的?清高宗弘曆倒的確自己主動“禪位”的,可那是“禪”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即便如此,清高宗至死也沒有交出權柄。連親生兒子都不放心,何況一個外人?

    時代在不斷變遷,人性卻是永恆的!不可否認,或許真的有看破世事,願意主動交出權柄之人,但那隻能是極少數、極個別!上古時期出現接二連三的所謂“禪讓”,根本不符合人類的本性。因此,個人更傾向於《竹書紀年》的記載,舜是透過發動政變囚禁並流放了堯,從而取得了大位。從舜“復偃塞丹朱”來看,很可能堯曾經默定的繼承人就是自己的兒子丹朱。舜如果是合法“受禪”,他又為何要將丹朱打入另冊呢?

    其實,這與所謂“禪讓制”其實並不矛盾,“禪讓”僅僅是一套程式而已,並沒有主動與被動之分。歷朝歷代發動政變上位的帝王,除了少數特例之外,大多都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魏文帝曹丕、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朱棣……比比皆是。在上古時期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部落或部落聯盟如果自身不強大,很可能就會為他人所滅!擁有強人首領是必須的。可即便不是“父傳子、家天下”,前任首領依然是有個人好惡和私人感情的,誰又能保證他所“禪讓”之人就是真正的強者呢?唯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是嗎?所以,舜發動政變奪取了堯的大位是相當有可能的。那麼,這又算不算是“禪讓”呢?當然算!至少程式上是,至少它不是“家天下”……

    堯是怎樣發現舜的

    堯舜距離我們太過久遠,根本沒有同時期的文字記錄存世,或者說彼時根本就沒有文字!最早關於堯舜的文字記錄也已經是周代的了,而彼時距離堯舜所處時期,最起碼也已經過去一千多年、甚至更遠了。現而今我們對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又瞭解多少呢?更何況,唐王朝好歹還有文字記錄存世,堯舜時期什麼都沒有……堯與舜的故事註定了只能是一個“傳說”。

    最大眾的說法是舜擅長製陶,因此得到了四嶽的賞識並將其推薦給了堯。後來,舜經過了堯的重重考驗,獲得了堯的認可,並將女兒嫁給了他。在青銅器還沒有出現的上古時期,陶器的作用不言而喻,陶器是彼時人類生活的必需品、關係到經濟命脈。作為首領的堯,將舜收入自己麾下無異於是為自己的部落增強了硬實力!不是嗎?

    堯為何要將女兒嫁給舜

    政治聯姻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歷朝歷代的皇(王)子、公主,有幾人的婚姻不是政治聯姻?舜掌握著關係百姓生活、經濟命脈的製陶工藝,堯為了拉攏和安撫舜,政治聯姻是最佳選擇。將女兒嫁給舜,等於是將舜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之上。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有了這一層翁婿關係,舜還能不盡心盡力為自己賣命嗎?

    但是,堯並沒有打算將大位傳給自己的姑爺舜,他是有私心的。雖然重用舜,但兒子丹朱才是堯的默定接班人。而這,也卻讓野心勃勃的舜無法接受了:“憑什麼我辛辛苦苦賣命,接班的卻是我那小舅子?!”於是,舜開始培植和發展私人勢力,羽翼也日漸豐滿。在擁有硬核實力之後,舜已經不甘心屈居人下了。趁著堯晚年政策失誤頻出、逐漸失去民心,舜果斷髮動了一場政變,囚禁並流放了自己的岳父兼舊主堯,並隔離了自己的小舅子丹朱。一切水到渠成,照本宣科走一遍程式,“禪讓”出現了……這恐怕才是真實的“堯舜禪讓”,遠沒有儒家鼓吹得那麼高尚,不過就是一場政變罷了。

    綜上所述,所謂上古“禪讓制”不過是儒家麻痺人心的手段罷了。儒家講究君君臣臣、上下尊卑,透過政變上臺顯然不符合儒家的理念,也不符合歷朝歷代帝王的政治需要!於是,在歷朝歷代史家們的“精心打扮”之下,一場場“為賢是舉”的“禪讓”取代了一場場充斥著權謀和陰謀詭計的政變……《竹書紀年》的原本成書於儒家獨霸思想界之前,因此相對應該更加真實一些。除此之外,韓非子也提出了類似的見解。歷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何況堯舜距離我們又太過遙遠,一切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部好看又不大長的動漫,能推薦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