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小易手記

    總體來講宣紙分“生、熟和半熟”三大類。用通俗一點的話講,生宣最吃墨,落筆後線條容易散開,所以生宣最適合用於水墨畫之用。你提的這個問題適合用熟宣,主要原因是,第一,運筆時墨量容控制,不會筆一沾紙,墨就被紙吸走了。第二,熟宣相對較厚和硬,比較能吃的住運筆過程中的力道。最後,同樣的道理,熟宣更適合尺寸作品的裝裱。

  • 2 # 為Ta寫字

    個人建議書寫八公分左右大楷用生宣(生宣紙分兩種,一種是畫畫使用,一種是書法專用),小楷用半生宣。為什麼呢?往下細看。

    中國造紙術已經發明瞭幾千年,造紙技術一直在改變和進步。尤其是用於書法和國畫的宣紙更是考究。那麼古代字畫和今天用紙有什麼區別呢?發展和演變的歷程是什麼樣子呢?

    麻紙是在宣紙之前誕生的,唐代之前的主要書畫用紙就是麻紙

    宣紙主要原料為青檀樹皮和稻草,另可少量加入楮、桑、竹、麻等。麻紙主要原料為山麻纖維、構樹皮、桑皮、龍鬚草等。宣紙為白色,較細膩。麻紙差不多為褐色(原料顏色)或偏綠色或偏黃色,表面較粗糙,有麻纖維。生宣洇的很厲害,生宣進一步加工可得不洇的熟宣和洇的較慢的半生熟宣。

    麻紙雖是生紙,但介於生熟之間,洇的不是很厲害,和半生熟宣紙相比,稍偏生。

    宣紙分生紙和熟紙之分,宣紙自唐代始,初用青檀樹皮,宋元以後用楮、麻、竹及草為原料,以其綿韌、細密、潔白、墨韻層次豐富著稱。徽宣做熟紙是以生宣經過上礬、染色及塗蠟、灑雲母等再加工,又名素宣、礬宣、加工宣。或有用蛋青、豆漿塗過的,熟宣的品種大致有檳榔、珊瑚、煮錘、蟬羽、雲母箋、蟬衣、冷金、灰金、雨雪、冰雪、蠟箋、各色虎皮、羅紋等;生宣有淨皮、夾貢、玉版、單宣、棉連、十刀頭等,也可以據配料分為特淨、淨皮、棉料三類

    造紙的植物纖維主要分韌皮纖維、莖纖維、種毛纖維。草本韌皮纖維如大麻、宣麻,木本韌皮纖維有桑、楮、藤;一年生莖纖維如稻草、麥杆、蘆葦,多年生莖纖維如竹;種毛纖維主要是棉花。   

    紙的種類以纖維主要是以纖維區分大致有麻紙、皮紙、藤紙、竹紙、棉紙、穰紙、海苔紙、密香紙(以密香樹皮和樹葉造紙)、草紙(如安徽之龍鬚草、蜀之蓑衣草)等。根據紙的加工工藝區分大致有生紙、熟紙、本色紙、染色紙、灑金紙、泥金紙、蠟箋、粉箋、粉蠟箋、砑花紙、描金紙、油紙、貼落、單宣、夾宣、砑光紙等。

    每張紙抄出來都是生紙,熟紙是在生紙的基礎上再加工而成,再經過施膠(或以具有膠性的蛋青、白芨、豆漿)、礬、加蠟、砑光後才製成熟紙的。生紙具有吸水性及滲水性,熟紙則不會滲化,吸水力極弱,經砑光後熟紙比原來的生紙不僅光潔,而且緊密;生紙柔軟,熟紙堅韌;熟紙因施膠礬而比原來的生紙略澀;熟紙久藏可能脆裂及產生漏礬現象,生紙久藏成陳紙(如陳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可產生“風礬”效應,帶有熟性,視環境情況可至半生熟或七、八成熟,而不會產生脆裂。熟紙筆觸清晰穩定,但忌多水多墨,生紙筆觸視水分多少多有暈滲,水越多越不穩定,甚至可能完全糊掉;熟紙筆觸不會向背後滲透,而是凸出來,兼有陽文狀態。半生熟紙視其生紙比例,半熟以上者多熟性,以下者多生性,可兼二者之優勢。生紙之使用自明代始,初以半生熟為主,筆觸多滲透性少滲化性,滋潤中有厚重之質,以王鐸、傅山、徐渭為典型。同時,他們選用綾絹本(明末清初的板綾)也帶有一定的生性,“水走墨留”,但其滲水及滲透狀況與今天的耿絹(生絹)效果差異較大。今之用紙生熟的選擇與明清以前的古法習慣不同,最大差異者,明以前作書完全用熟,今之作書者幾乎張張全生,仍言欲取晉唐法。於臨帖多不究原帖紙質、紙性(範本亦無標明),用紙與原帖無相似處,致使筆法動作及筆鋒狀態變形。

    制蠟箋、粉箋、粉蠟箋、金箋、硃紅箋等工序大致相同,現選上好料紙如綿紙等,用膠礬水(膠礬水四或膠七礬三)過一道,再將箋粉如硃砂、金粉研細和濃膠重研,平塗紙上,或將箋粉直接以筒吹勻至紙上,後罩清礬水,最後打蠟砑光。各種顏色箋之不同為所塗箋粉或呈油蠟性、或呈粉性、或呈略帶少許金屬性,打蠟砑光程度不同,紙性有差別。書寫時如墨呈油性而不粘紙,可調配少許高度白酒。以上各類箋紙因料紙上有塗層,已不再是原料紙紙性,其筆觸細膩、肯定,為熟性。若有摺痕,容易斷裂,不能還原。彩色粉箋、蠟箋、粉蠟箋的顏色大致有硃紅、深青、明黃、深檀、深綠等,亦可單面或兩面飾以灑金,此多為明清宮廷御用紙。

    屑金、片金、泥金等灑金紙三式,小片細碎如雨者稍屑金、銷金、兩金;大片者稱片金;全部用金者稱泥金、冷金,分有紋、無紋兩類。其材料為金箔,有以刀切亦有揉碎者。料紙施膠後,趁溼灑於紙面,稍壓即成。

    貼落是手繪桌布,另於明李漁《笠翁偶集》曾載一式:糊書房壁,先以醬色紙一層,糊壁作底,後用豆綠雲母箋,隨手裂作零星小塊,或方或扁,或短或長,或三角或四五角,但勿使圓;隨手貼於醬色上,每縫一條,必露醬色紙一線,務必大小錯雜,斜正參差。則貼成之後,滿房皆冰裂碎紋,有如哥窯美器。   

    唐代用以響拓雙鉤摹寫法帖的硬黃是將桑皮或麻類熟紙以黃檗和蠟塗染,瑩澈透明、質地堅韌,摹寫時不會汙染範本。用亦可用以抄經及小字。僅塗蠟者謂之硬白,專用於寫字,亦稱蠟紙,一般以雙面加蠟,再經砑光,此法至宋元時箋紙製作仍沿用。

    砑花及水紋紙類製法有二,其一先在抄紙用紙簾上用線編成圖案,抄紙時凸起於紙簾上的圖案處漿薄,成紙後呈現紋理。其二,先以木板雕成模,以紙覆模,以蠟砑之,為使紋理清晰,復以豬牙(專門的砑光工具,光滑順手,不會劃傷紙張)再砑。李建中《同年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由大小二紙聯成,其小紙8.4cm×33cm,呈現半透明的水波紋,米芾《韓馬帖》呈現雲中樓閣紋理。宋代的羅紋紙原理亦如此。

    髮箋及長纖維草筋紙類製法是在撈紙前,往紙漿中新增少許有色纖維(如綠色的水苔、黑色的髮菜、長纖維草筋),然後再杖槽抄紙,於紙面上形成自然紋理。此法自西晉發明,主要用於寫字。

    夾宣(二層夾、三層夾)相對於單宣而言,用所謂單抄雙曬法,即將紙漿抄出時趨溼疊在一起,微幹壓之即成,三層夾則疊三層。夾宣可再分層剝開,書寫後同樣可以剝開,高水平裝裱師均可如此。

    生絹亦稱耿絹,礬絹即為熟絹。染綾絹所用姿色就以植物性資料為主,同時應在染料中兌適當的膠礬水,以固定顏色,使之持久不褪。礬絹用的膠礬水不宜過濃,用舌尖嘗,稍澀即可。手法是先將廣膠用熱水溶化調勻,選上層膠水使用,再將明礬溶化,將礬水與明膠水摻合,不斷翻倒,使之充分融合。膠礬的用量為一礬二膠。用膠礬的比例與所處地區的氣候有關,亦與季節相關,有記載雲:“冬日膠一兩,用礬三錢,夏日膠七礬三最宜。”如果用膠礬過濃,既難行筆,又難於儲存。如元代李衍所云“太過則絹澀難落墨。”如清代沈宗騫所云“夫絹之所以不久者,礬重故耳,今人不解用礬道理,生絹上欲以膠礬糊沒其縷眼,不糊沒又不可以作畫,故絹地不數年使碎裂無完……,嘗聞前人論雲‘輕粉入絹素捶如銀板。’古者多用蛤粉,今當以石灰代之。”上述描述的具體做法是先將耿絹在石灰水裡拉一遍,晾乾,熨平,捶之,再略上淡膠礬水。如此便可以保證畫面所著色經久不變。

  • 3 # 老喬聊書畫

    宣紙大體上分三類,生宣、熟宣、半生熟宣紙。

    生宣:是沒有加膠、礬生產出來的原紙,生宣潤墨性好,對墨的反應速度快,表現力極強。

    熟宣:是生宣上加膠、礬製成的,目的是控制紙的滲透性,說明白一點就是寫字不擴散,俗稱不跑墨。

    半生熟宣紙:是介於生宣,熟宣之間的一種紙。

    1.如果您是初學者水平,老喬推薦您用半生熟宣紙,能方便控制一些,這樣更容易保持書寫結構,但弊端非常明顯,滲墨性不好,仔細看,字就就像飄在上面一樣,而且如果有重複修筆的地方也能明顯看出痕跡。

    2.我最建議您用生宣寫,但是這也是對個人基本功一個考驗,楷書本以工整為美,但生宣潤墨性強,儘量多用純墨,不要兌水,這樣用生宣寫出來的字墨味兒十足,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再給您一個小技巧,用生宣寫的時候可以備一張空白宣紙,寫完一筆就迅速用備用的宣紙吸出墨中水分,這樣就不會跑的特別厲害。

    3.如果您寫的是小楷,那肯定是用熟宣。

    我是老喬,一名職業畫家,喜歡書畫藝術的朋友點點關注,如果你需要,我願意把我的經驗分享給您。

  • 4 # 龍輝仁

    這有什麼好難的?用任何宣紙反正就是書寫罷了,難道與8公分見方有什麼關係?悟空老師這一發問我都有點懵了,要嘛是這樣出題:你即將要參加全國“楷書"書法大賽,如果用8公分平米格去書寫完沁園春雪的作品需要用多少平方釐米的宣紙才押韻!這樣我就要把包括落款籤一併算在內,基本交給老師您一個滿意的答案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曾經看過的最令你潸然淚下和感動的書是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