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管家老二
-
2 # 鏡水塵風-
一個時代已經過去,有懷舊的人試圖去挽留,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它被取代。
成像原理膠片和數碼都差不多,所以主要比較材料問題。拍攝這種東西離不開感光材料,要說膠片電影的出現就要從膠片的材質開始說起。我想很多人都記得一些電視劇裡演的老北京照相館,那裡的洋人師傅會鑽到照相機後黑布裡,然後拿著玻璃板去沖印。沒錯,一開始成像的材料是玻璃幹板。當時的“電影”放映大家也不陌生,那就是——拉洋片的。
(網上找的圖,這位樓主的圖很漂亮)
後來有人發明了新型材料“片卷”(roll film),不過這種比較原始現在都沒什麼人提。路易·勒·普林斯研究的“紙膠捲”在之後將幹板擠出了動態影象記錄的行列,畢竟玻璃實在太沉了,想象一下,野外採風十個人,八個揹著玻璃,到底是拍電影還是賣玻璃!“神物”塑膠的出現催生了廣為人知的“賽璐璐”也就是膠片電影的前身。賽璐璐是當時的一種新型塑膠製品,相機巨頭柯達公司生產的膠捲就是利用硝酸纖維素-賽璐珞為片基的。
不過因為硝化纖維易燃易爆,不安全,所以後來人們用醋酸片基、聚酯片基替代了硝酸片基,而膠片電影則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和許多人童年的記憶。
就跟無論Photoshop、美圖秀秀這些軟體不能代替筆與紙張的感覺一樣,數碼電影的保真和精細沒辦法模仿膠片電影畫面所給人帶來的質感體驗。肯定有人覺得“不都是畫面,清楚就行了,說什麼畫面質感的都是裝逼!”那麼不好意思,今天在這裡我叫葉!良!辰!
畫面的好壞不僅僅在於清楚,就和染料玩溫度、賽車玩數學、釣魚玩機率一樣,電影畫面重要的是光影。而膠片和數碼原件是不同的感光材料。
然而除了在畫質上有細微差別,在其他方面數字電影的優勢超過膠片電影太多,所以膠片電影在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復古的奢侈品。誠然,膠片的畫質和背後蘊含的情懷能夠吸引一些人觀看,但是從整體來講,故事的內容本身才是電影的靈魂。
我不愛吃臭豆腐,就算它放在金碗裡我也還是不愛吃。我愛吃麻辣燙,雖然不在金碗但瓷碗也能用,更何況還是我愛吃的東西。所以,我個人是不會因為這部電影是膠片電影而去觀看,畢竟幾十塊也是錢,當然如果我覺得它情節好則另說。
-
3 # 影片君不2
膠片電影的本質在於拍攝器材的區別,膠片機的特殊性帶來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1、劇組會更加謹慎,膠片比數碼貴無數倍,所以浪費的交卷會成為成本中很大的部分,減少浪費就需要演員精湛的演技、需要攝像紮實的技巧、需要導演不是過混的狀態。這是一個懸在劇組頭上的劍,你必須抱著所有謹慎的態度進行。
2、質感,膠片相機獨有的質感就和默片時代的無聲,黑白時代的純色,窄屏時代的比例一樣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遠離了人群,但是其獨有的特色終究還是成為電影史上的紀念石。
-
4 # 工藤二休
這事能不能使膠片電影回暖還不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膠片的確為我們奉獻了無數經典。2010 年,《美國電影攝影師》 雜誌(AC)曾發起讀者投票,選出了 1998 至 2008 年攝影最出色的影片。毫不意外,排名前 10 的電影全部由柯達膠片拍攝。
1. 《天使愛美麗》: 膠片可以表現更加豐富的色彩,且自身也可以被編輯。 《天使愛美麗》 在後期製作過程中就對色彩進行了數字處理2. 《人類之子》: 如柯達所言,用膠片拍攝的影片,連畫面空白處都會說話。 《人類之子》 就充滿了這樣的預言。3. 《拯救大兵瑞恩》: 柯達公司銷售及技術經理鮑勃·瑪斯特納爾迪曾說,用膠片拍攝的影片剪輯起來更方便,因為母帶更加有序。對於 《拯救大兵瑞恩》 這樣的大片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成就4. 《血色將至》: 力挺膠片的攝影師布萊恩·裡格尼·哈伯德認為,在膠片所記錄的畫面中,即使陰影處也儲存著大量資訊。 《血色將至》 中丹尼爾·戴-劉易斯的這張側臉就是極好的例字5. 《老無所依》: 當公司同意你用膠片拍電影時,潛臺詞就是我百分百信任你,因為製片人沒法時刻檢查你拍出的內容是不是合他們的心意。科恩兄弟是絕對配得上這份信任的。6. 《搏擊俱樂部》:柯達銷售及技術經理鮑勃·瑪斯特納爾迪覺得,膠片的質感可以讓女演員看上去更朦朧、更美。7. 《蝙蝠俠:黑暗騎士》: 克里斯托弗·諾蘭摯愛膠片,他也是這次遊說大片場定期購買柯達膠片的主力軍之一。諾蘭的新片 《星際穿越》 也是最後一部 70 mm 膠片版的 IMAX 商業電影。8. 《毀滅之路》: 用膠片拍片,事先一定要將場景都規劃到位,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王家衛,沒有多餘的膠片可供浪費。《毀滅之路》 的精準構圖就說明了這一點。9. 《上帝之城》: 膠片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之一是 “貴” ,但其實小成本照樣可以拍出優秀的膠片作品。 《上帝之城》 的製作成本只有同年上映的 《魔戒: 雙塔奇兵》 的 30 分之一,但這並沒有阻止它們同時成為經典。10. 《美國麗人》:不同的人會告訴你不同的熱愛膠片電影的理由,攝影師布萊特·尤基維茨的理由或許最簡單粗暴,但也最真實:膠片電影的畫面就是好看。 -
5 # 星月對話
“我當時演那個戲的時候,跟導演聊的更多,就是更想在他那兒找到點什麼人生意義答案一樣那個時候,因為那個角色和那個劇本就是寫得蠻深的。很多信仰,關於生死的討論,然自己當時正在經歷一個階段,就特別想要一個出口,特別想要一個答案。可能那次拍攝給我更大的意義是,是懵懵懂懂摸到了這個答案。”
這個答案辛芷蕾在過程中就已經知曉“過程中就已經知道了,就像之間拍攝的時候,就是不會游泳說你跳到長江裡面去吧。我們就在那個前行的船的螺旋槳後面跳,就現在回想起來很危險很危險的一件事。跳下去以後得過十幾分鍾才能來救我,因為那個船掉過頭來很麻煩。然後我當時就想著如果今天我就死在這兒了,那也是我的命,突然就覺得,這個生死,這個東西,不是任何人能掌控的,沒準你就是這一刻,沒準就是什麼時候,不要就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不要覺得自己永遠能長命百歲的,那保持這個危機感,儘量自己想做的事,就那一刻,我覺得突然好像有一些懂了似的。”
像現在我們,現在大家一提到死是很恐懼的,但是我是想,你在拍電影那一刻,可能真正面臨,就是想到死死亡的時候,心境就很平靜了嗎?辛芷蕾覺得是無常的,但是也是必然的。是你早晚一天要經歷的,沒有那麼可怕的。
回覆列表
膠片電影是一種情懷。
小時候圍在放映機旁等著膠片斷裂,相信存在很多人的記憶中。
膠片是一種態度,數碼可以反覆的使用,因此在拍攝的時候就可以隨意的表演,不行的話可以重來。
可是膠片都是成本,在膠片的鏡頭前,不自覺的會讓人形成一種儀式感,就是認真。
另外,膠片最為一種傳統的媒介工具,其實也是有它的優勢的。據說他能夠儲存一百年,而一百年後,資料的儲存在資訊洪流中是否還能找的到,可能就兩說了。一種實質的東西,總會給人一種厚重感。
想想一下,多年以後,面對著一卷膠片的感覺和麵對一個隨身碟的感覺,完全是不同的體驗。
不管技術怎麼發展,有些傳統的東西,總會有人願意去堅守,願意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