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也叫做止觀宗,由智者大師建立。智者大師更是講演了四部止觀著作,詳細描述了止觀的修學體系。
第一本是《摩訶止觀》,智者大師在現在的湖北當陽玉泉寺講說,一共有十卷。
第二本是《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智者大師在瓦官寺講說,也有十卷。
第三本是《不定止觀》,這部僅一卷。
第四本是《童蒙止觀》,也只有一卷。
剛開始學習止觀,可以從《童蒙止觀》開始,體量較小,容易閱讀,而且其內容也非常全面。
為什麼止觀非常重要?
佛教浩如煙海的典籍,可以說都是在說明“止觀”二字。從佛教的教理體系和實踐體系來看,也就是從止觀兩方面來展開的。
不管是從三乘佛教,還是五乘佛教,都是在說止觀,只是不同乘有偏重、平衡與否。我們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人天乘,這就是止觀,諸惡莫作就是止,眾善奉行就是觀。
一切佛菩薩他們修什麼?就是修止觀。佛教千百年的傳承,祖師大德們傳承的就是止觀。他們所悟、所修、所講,也全都是止觀。
從另外一個角度,如果我們要很好的去理解佛教,理解佛教三藏十二部,也必須要從止觀去理解。這樣就能建立佛教的完整體系,教理體系和實踐體系。
我們將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這也是概說,實際上無量無邊,而最重要的也就是止觀。
所以,止觀非常非常的重要。正如智者大師所說:“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那什麼是止觀呢?
從前面的內容我們能看出,要說清楚止觀並非易事,因為佛陀講了好幾十年,三藏十二部也都講這個,是否大家就理解了呢?顯然沒有。止觀的內涵和範疇實在非常的廣泛。要充分理解和把握,需要除了充分了解佛教的教理體系,還要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且二者都非常重要。
正如達摩大師說:“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這裡,我們只能簡單介紹一下。
止是什麼意思呢?止有止息、停止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止息下來,我們安住於某一種境界,將我們的心緣於一種對境停住不動。這是最初步的意思,是從止惡、修善的角度而論。深一層的意涵則有“對不止以明止”,我們可以理解為無明就是不止,法性是止,所以說對不止以明止。但更深入來講,無明和法性都是我們安立的叫法,實際上,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哪有什麼止不止!
對於觀,也有幾個意思。基本的就是“貫穿”和“觀達”的含義,貫穿用來描述我們利用智慧,能夠穿滅煩惱,這是從去惡來講;觀達用來描述我們的智慧通達了,能夠契入真如實相之理。更深層的含義還有“對不觀觀”,可以理解為無明就是不觀,法性就是觀。但究竟而論,沒有觀不觀。
從實踐的角度,止觀包括多種。我們可以從事理兩方面來理解,包括事上的止,理上的止,兼具事理的止,還有非事非理的止。觀也一樣,有事上的觀,理上的觀,兼具事理的觀,還有非事非理的觀。
所謂事上的止,就是我們於煩惱痛苦這些具體的境界現前時,我們能夠止住、打住,別越陷越深了。
所謂理上的止,就是我們能夠透過真如實相道理的學習瞭解,我們自然停下來,心不躁作、攀緣。
事理兼具的止,則與事理能夠不分離的來進行,將理融於事,在事上也能體現理,不偏頗。不是:僅僅理上懂,但就是做不到;或者理上有對治的辦法,但不瞭解實相之理。這就會出現孔聖人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非事非理的止,就更上一層樓了,徹底遠離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
事上的觀,比如我們觀呼吸,修不淨觀、慈悲觀,都是事上的修觀。
理上的觀,我們修習思維空觀就是理上的觀。
事理兼具的觀,就是事和理不分離、割裂,將理融於事、事體現理,不迷於事,也不執著於理。
非事非理觀,就是更上一層樓,中道正觀就是非事非理觀。
簡單介紹於此,詳細的需要我們系統深入學習。我們要解脫、自由、圓滿、究竟的圓滿,必須要修學止觀。
(end)
止觀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也叫做止觀宗,由智者大師建立。智者大師更是講演了四部止觀著作,詳細描述了止觀的修學體系。
第一本是《摩訶止觀》,智者大師在現在的湖北當陽玉泉寺講說,一共有十卷。
第二本是《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智者大師在瓦官寺講說,也有十卷。
第三本是《不定止觀》,這部僅一卷。
第四本是《童蒙止觀》,也只有一卷。
剛開始學習止觀,可以從《童蒙止觀》開始,體量較小,容易閱讀,而且其內容也非常全面。
為什麼止觀非常重要?
佛教浩如煙海的典籍,可以說都是在說明“止觀”二字。從佛教的教理體系和實踐體系來看,也就是從止觀兩方面來展開的。
不管是從三乘佛教,還是五乘佛教,都是在說止觀,只是不同乘有偏重、平衡與否。我們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人天乘,這就是止觀,諸惡莫作就是止,眾善奉行就是觀。
一切佛菩薩他們修什麼?就是修止觀。佛教千百年的傳承,祖師大德們傳承的就是止觀。他們所悟、所修、所講,也全都是止觀。
從另外一個角度,如果我們要很好的去理解佛教,理解佛教三藏十二部,也必須要從止觀去理解。這樣就能建立佛教的完整體系,教理體系和實踐體系。
我們將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這也是概說,實際上無量無邊,而最重要的也就是止觀。
所以,止觀非常非常的重要。正如智者大師所說:“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那什麼是止觀呢?
從前面的內容我們能看出,要說清楚止觀並非易事,因為佛陀講了好幾十年,三藏十二部也都講這個,是否大家就理解了呢?顯然沒有。止觀的內涵和範疇實在非常的廣泛。要充分理解和把握,需要除了充分了解佛教的教理體系,還要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且二者都非常重要。
正如達摩大師說:“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這裡,我們只能簡單介紹一下。
止是什麼意思呢?止有止息、停止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止息下來,我們安住於某一種境界,將我們的心緣於一種對境停住不動。這是最初步的意思,是從止惡、修善的角度而論。深一層的意涵則有“對不止以明止”,我們可以理解為無明就是不止,法性是止,所以說對不止以明止。但更深入來講,無明和法性都是我們安立的叫法,實際上,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哪有什麼止不止!
對於觀,也有幾個意思。基本的就是“貫穿”和“觀達”的含義,貫穿用來描述我們利用智慧,能夠穿滅煩惱,這是從去惡來講;觀達用來描述我們的智慧通達了,能夠契入真如實相之理。更深層的含義還有“對不觀觀”,可以理解為無明就是不觀,法性就是觀。但究竟而論,沒有觀不觀。
從實踐的角度,止觀包括多種。我們可以從事理兩方面來理解,包括事上的止,理上的止,兼具事理的止,還有非事非理的止。觀也一樣,有事上的觀,理上的觀,兼具事理的觀,還有非事非理的觀。
所謂事上的止,就是我們於煩惱痛苦這些具體的境界現前時,我們能夠止住、打住,別越陷越深了。
所謂理上的止,就是我們能夠透過真如實相道理的學習瞭解,我們自然停下來,心不躁作、攀緣。
事理兼具的止,則與事理能夠不分離的來進行,將理融於事,在事上也能體現理,不偏頗。不是:僅僅理上懂,但就是做不到;或者理上有對治的辦法,但不瞭解實相之理。這就會出現孔聖人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非事非理的止,就更上一層樓了,徹底遠離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
事上的觀,比如我們觀呼吸,修不淨觀、慈悲觀,都是事上的修觀。
理上的觀,我們修習思維空觀就是理上的觀。
事理兼具的觀,就是事和理不分離、割裂,將理融於事、事體現理,不迷於事,也不執著於理。
非事非理觀,就是更上一層樓,中道正觀就是非事非理觀。
簡單介紹於此,詳細的需要我們系統深入學習。我們要解脫、自由、圓滿、究竟的圓滿,必須要修學止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