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草莓綜藝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

    獲獎名單

    一、【物理學獎,8人】

    2002小柴昌俊(76歲)

    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

    領導證實了太陽電子中微子與理論預言的差值,1987年(61歲)在神岡地下實驗室第一次截獲由超新星(SN1987A)爆炸所釋放的中微子,打開了天體物理中極為重要的中微子視窗。

    2008小林誠(64歲)、益川敏英(68歲)

    名古屋大學博士(72/67)畢業,京都大學理學院助教

    1973年,小林誠(29歲)和師兄益川敏英(33歲)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論”,認為宇宙中正反粒子的“對稱性破缺”原因是夸克的反應衰變速率不同。他們還預言存在6種夸克。

    到1995年,6種夸克都被發現。2001年,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確認了“小林-益川理論”。從而成為基本粒子物理學的一種基礎標準理論。

    南部陽一郎(87歲、美籍)

    1952年東京大學博士畢業後赴美普林斯頓研究院,1956年起任教芝加哥大學,1970年加入美籍。因60年代對對稱性破缺的早期研究獲獎。

    2014  赤崎勇(85歲)、天野浩(54歲)

    名古屋大學教授、博士

    1989年,師徒兩人(60歲、29歲)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氮化鎵的PN接面,為製造藍光LED奠定基礎(此前只有紅色和綠色LED)。

    中村修二(60歲、美籍)

    日亞化學研究員,德島大學電氣工程碩士

    1991年獲得氮化鎵成長關鍵技術(37歲);1993年,實現藍色LED商品化。紅、綠、藍混合進而可以得到白光,“照亮了21世紀”。2000年後辭職赴加州大學巴巴拉分校,加入美籍。

    2015  梶田隆章(56歲)

    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

    1998年(39歲)在神岡地下實驗室發現中微子振盪現象,並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

    二、【化學獎,7人】

    2000  白川英樹(64歲)

    東京工業大學助教

    1977年(41歲)首次合成出導電的聚乙炔薄膜,此後在筑波大學繼續研究發展導電性高分子材

    2001  野依良治(63歲)

    京都大學博士畢業,名古屋大學教授

    1980年(42歲)對手性不對稱合成領域的研究,大幅提高合成催化效率

    2002  田中耕一(43歲)

    京都島津製作所分析測量事業部生命科學研究所主任工程師

    東北大學電氣工學本科畢業

    1985年(26歲)發明用鐳射轟擊,使生物大分子分離,便於質譜分析的方法

    2008  下村脩(80歲)

    名古屋大學有機化學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約翰森實驗室博士後

    1961年(33歲)博士後期間發現綠色螢光蛋白(GFP),後成為現代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工具

    2010  鈴木章(80歲)

    北海道大學工學部應用化學科教授

    1979年(49歲)發現鈴木偶聯反應,在有機合成中的用途很廣

    根岸英一(75歲)

    美國雪城大學助教(東京大學本科,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

    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課程修了(Ph.D.)、普渡大學教授

    1976年至1978年(41~43歲)發現根岸耦合反應,這些化學工具極大地促進了製造複雜有機分子可能性

    2019  吉野彰(71歲)

    旭化成研究員

    1985年(37歲)實現鋰電池石墨負極。沒有鋰電池,也就沒有現在的手機、電動車、移動網際網路。

    三、【生理學或醫學獎,4人】

    2012  山中伸彌(50歲)

    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

    2007年(45歲),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誘導人體表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幹細胞活動特徵的方法。此方法誘匯出的幹細胞可轉變為心臟和神經細胞,為研究治療多種心血管絕症提供了巨大助力。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因為免除了使用人體胚胎提取幹細胞的倫理道德制約

    2015  大村智(80歲

    北里大學教授(東京大學藥學博士、東京理科大學化學博士)

    1975年(40歲)與默沙東研究所合作發明低毒生物農藥阿維菌素。在微生物代謝、生物合成、基因分析、篩選天然活性物質等諸多領域也有卓越貢獻。

    1983年後,阿維菌素的衍生物伊維菌素用於在非洲和拉美徹底防治盤尾絲蟲病(河盲症)取得了巨大成功,將幾千萬人從失明的危險中挽救出來。

    因此大村智與伊維菌素研究者美國默沙東研究所威廉·坎貝爾、青蒿素髮現者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共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

    2016  大隅良典(71歲)

    東京大學副教授

    從1988年後研究細胞自噬機制,在1992年(47歲),找到了15種和自噬有關的基因。1996年後任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大隅的工作被認為是現代自噬研究的基礎,與衰老、帕金森、腫瘤、肌肉病變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密切相關。

    2018  本庶佑(76歲)

    京都大學教授

    1992年(50歲)發現“PD-1阻斷”機制,對不同型別的癌症抑制療效顯著。截至目前,共有5款不同的PD-1抑制劑在中國獲批上市。在全球獲批的適應症已經接近20個。

  • 2 # 小尚聊科學

    日本在世的諾貝爾獎得主一共有21人。

    日本自從1949年湯川英樹首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至2019年,總共有28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1人,尚無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00-2019年,日本人獲得了20個諾貝爾獎數量僅次於美國。

    物理學獎

    1973年 1.江崎玲於奈 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

    在量子隧穿效應的實驗中發現半導體。

    2002年 2.小柴昌俊 東京大學理學部畢業,羅徹斯特大學大學博士畢業(Ph.D.),理學博士(東京大學)

    對於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對宇宙微子檢驗有卓越的貢獻。

    2008年 3.小林誠 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畢業,理學博士(名古屋大學)

    4.益川敏英 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畢業,理學博士(名古屋大學)

    2014年 5.赤崎勇 京都大學理學部畢業,工學博士(名古屋大學)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使得高亮度的省電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6.天野浩 名古屋大學工學部畢業,工學博士(名古屋大學)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使得高亮度的省電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7.中村修二 德島大學工學部畢業,博士(工學)(德島大學)

    發明並開發了世界領先實用化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與青紫色鐳射二極體。

    2015年 8.梶田隆章 埼玉大學理學部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

    發現了中微子震盪,並因此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

    化學獎

    2000年 9.白川英樹 東京工業大學理工學部畢業,工學博士(東京工業大學)

    導電性高分子的發現與發展。

    2001年 10.野依良治 京都大學工學部畢業,工學博士(京都大學)

    發現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

    2002年 11.田中耕一 東北大學工學部畢業,工學士(東北大學),東北大學名譽博士

    開發生物巨分子的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

    2010年 12.鈴木章 北海道大學理學部畢業,理學博士(北海道大學)

    發現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耦合反應。

    13.根岸英一 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賓州大學博士畢業(Ph.D.)

    發現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耦合反應。

    2019年

    14.吉野彰 京都大學工學部畢業,工學博士(大阪大學)

    開發出鋰離子電池。

    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7年 15.利根川進 京都大學理學部畢業,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畢業(Ph.D.)

    發現多樣性抗體的生成和遺傳學原理。

    2012年 16.山中伸彌 神戶大學醫學部畢業,博士(醫學)(大阪市立大學)

    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

    2015年 17.大村智 山梨大學學藝學部畢業,藥學博士(東京大學),理學博士(東京理科大學)

    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的新療法。

    2016年 18.大隅良典 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

    發現細胞自噬機制。

    2018年 19.本庶佑 京都大學醫學部畢業,博士(醫學)(京都大學)

    發現以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方法。

    文學獎

    1994年 20.大江健三郎 東京大學文學部法文科畢業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日語:萬延元年のフットボール)》對於運用現實與神話之間的縱橫創造出詩中的世界,現代人所身陷苦痛的姿態,有如當局者迷一般所描繪出的圖樣的功績。

    2017年 21.石黑一雄 肯特大學畢業,文學碩士(東英吉利大學)

    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自卑的原因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