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H138009370

    為什麼晉國會被肢解分裂成三國?那是因為禮崩樂壞。春秋從此結束,戰國由此開始,諸子百家劇鬥更加白熱化,中國歷史更加精彩分呈,才俊紛紛你唱罷我又登臺……至於三家分晉是怎麼回事?請你找百度娘子

  • 2 # 青年史學家

    韓、趙、魏瓜分晉國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晉國被晉國韓氏、晉國趙氏、晉國魏氏、晉國智氏、晉國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資治通鑑》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晉無公族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大夫拼殺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智伯瑤執政後,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到手的東西說什麼也不能再交出來。”智伯瑤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後面在趙王使者的勸說之下,韓魏趙結成了同盟,將智氏一舉拿下,並且將其土地進行了瓜分。

    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晉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天子分封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對於大國的分裂事實上發生的比較少。晉國之所以一分為三主要在於晉國諸侯的衰微,下面計程車大夫掌握實權,最終周天子也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既定的事實,由此奠定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 3 # 識小錄

    總的來說,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一樣,是春秋時期政治權力第二次下移的一個表現。西周滅亡後,西周王朝苦心孤詣所建構的基於地緣關係的政治統治秩序徹底崩潰,東遷後的周王室再也無力重新建構起新的統治秩序,取而代之的,便是政治權力的下移。春秋時期的政治權力下移有兩次歷程,一是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因此春秋五霸迭興,霸主政治也成為春秋時期政治現象的一條主線。二是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到陪臣執政,即諸侯國內的世家卿族掌握了諸侯國的政治大權,成為左右諸侯國的中心力量,這一點在春秋中後期體現地尤其明顯,晉國的卿族鬥爭就是晉國國內世家卿族爭奪政治權力的結果,而這種鬥爭,最終結果就是三家分晉。

    那麼三晉分晉的歷史根源在哪裡呢?我嘗試做一個極簡的說明。

    晉國無公族。這點已經有人提出了。我們知道,晉國是小宗取代了大宗,即歷史上稱之為“曲沃代翼”的事件。晉國的始封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因被封在唐地,因此也被稱為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因國臨晉水,便把國號改作了晉。晉國一直傳到晉穆侯,穆侯有一個弟弟成師,很有才幹。穆侯死後,其子昭侯繼位,昭侯封成師於曲沃,號為曲沃桓叔。曲沃這一支小宗逐漸發展壯大,不斷威脅大宗的統治,終於在曲沃武公的時候,這支小宗滅掉大宗晉侯,又把財寶獻給周王,周王便封曲沃這支小宗做了晉國的統治者。因為有這種小宗取代大宗的歷史,因此之後的統治者便十分重視對公族力量的削弱。晉獻公時盡數滅掉群公子,把公族殺了個乾淨。後來在引發晉文公重耳出逃的驪姬之亂後,又做了一個影響深遠的規定:從今以後,除了晉國的世子外,其餘公子都不能待在晉國,必須出居別的國家。這樣一來,晉國國內就再無公族勢力了。與此相應的,權力的槓桿便傾斜於卿族一方。晉文公上臺後,大量分封了以前曾跟隨自己流亡的重臣。當時晉國實行軍政合一的政治制度,三軍的將、佐六人,也是晉國六卿,他們是晉國的權力核心,六卿長期為各個世家卿族所執掌,因此他們一旦躋身於六卿之列,勢力便發展極快。

    因為卿族之間也有權力上的衝突和矛盾,因此卿族的相互傾軋也屢見不鮮,晉國前後的世家卿族多達十餘家,到了後來便鬥到只剩下韓趙魏三家了。比如下宮之難(也即常見的趙氏孤兒的故事)趙氏家族險些被滅族,便是卿族鬥爭的結果。與此同時,相較於卿族的力量,公室的力量沒了公族的扶持,便一再衰弱,晉靈公和晉厲公還想著打擊卿族勢力,但是最終身死於卿族之手,那之後,公室就徹底無力與卿族爭權了。

    那麼到了鬥得只剩下韓趙魏三家的時候,晉國的國家權力可以說完全落到了他們三家的手中,三家相互制衡,誰也滅不了誰,最後廢掉晉君,瓜分晉國,也便成了順利成章之事。

  • 4 # 文史宴

    所謂三家分晉,其實是晉國卿族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晉國發達的卿族先後有十餘家,在幾百年的歷史中互相殺伐滅族,最後剩下六家,即趙氏、魏氏、韓氏、智氏、中行氏、範氏。在春秋末期的爭鬥之中,趙氏、魏氏、韓氏、智氏又合夥消滅了範氏和中行氏,最後趙魏韓聯手滅智氏,又一起壓迫晉國公室,再經過一兩代後就毀了晉國的社稷,晉國徹底被趙魏韓三家瓜分。

    晉國的卿族政治,起因是晉獻公把公族的諸公子殺了個乾淨,晉國公室不強,所以統治大權落入各卿族之手。而晉獻公要殺同宗的諸公子,則是因為之前晉國國君封其弟為曲沃封君,最後曲沃的小宗攻滅了晉國的大宗,出於曲沃的晉獻公成為新的晉侯。

    因此晉獻公對曲沃小宗取代大宗的事十分忌諱,特別猜忌自己的那些遠房兄弟,所以最後使用士蒍之計,將疏遠的公族斬盡殺絕,只剩下自己的近親不殺(後來其實也殺了兒子申生,還想殺另兩個兒子重耳、夷吾)。

    但是國家權力在各國都是掌握在與公室有血緣關係的遠支貴族之手,唯獨晉國的遠支貴族都被幹掉了,所以他們的位置由異性的卿族頂替了,各卿族在晉國取得了很大的權力,並且經過世代積累,權勢越來越大。

    在個卿族的互相鬥爭中,許多卿族因為行差踏錯,被人滅掉或者沒落掉了。比如狐偃的後裔賈季就被趙盾陷害,逃亡他國;先軫的後裔先觳就因為試圖謀反被滅族;趙氏在趙朔時代被滅過一次族,只有趙武逃掉了;郤氏的三郤(郤至、郤錡、郤犨)被欒氏、中行氏滅族;欒氏在欒盈時代被陷害,借齊國之力謀晉不成,被滅族……

    到春秋晚期,趙、魏、韓、智、中行、範氏已經是多輪狼人殺之後的倖存者了,個個是此道高手,最終則是趙魏韓三家勝出,瓜分了晉國。

  • 5 # 風吹雨01

    三家分晉是周朝封分制崩潰的表現,是社會的一種進步,打破了階級固化,讓底層能走向高層。

    周朝的封分制是天子把天下分給諸侯,諸侯再把國土分給卿大夫。晉國的公族為了爭奪權力,互相殺戮,造成公族人口凋零,在爭權的過程中有功的卿大夫能得到更多的封地,長此以往公族的勢力凋零,而卿大夫勢力日漲,最後全面超越並取代晉國國王。

    但是當時的民意和主流思想是批判這種亂臣奪權的,無奈周天子勢力太小急需韓趙魏三家的支援,就承認三家為諸侯了。

    既然卿大夫可以取代諸侯,那諸侯強大了取代周天子也就順理成章了。同樣平民百姓也就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想法了。

  • 6 # 關東俠客

    春秋末期各諸候國為土地和人口不斷兼併,各諸候國內部奴隸主貴族學握大量土地和人口。他們順應歷史潮流採用新的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階級。晉國在同越國爭霸中衰落下來。土地和人口被趙魏韓智範中行幾家控制。後來範,中行兩家被打散。土地和人口被趙魏韓智四家刮分。接著智伯又打起三家的主意。要求趙魏韓三家各出百里土地和人囗給公家。韓魏兩家不敢得罪智伯,答應了他的要求。趙襄子說土地和和人口是祖先留下的怎麼能送人呢?於是智伯和韓魏聯軍困趙襄子於晉陽。用水困了兩年。趙襄子暗中聯絡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明辱亡齒寒的道理。三家水淹智伯軍,趙襄子戚智伯之頭為酒具。韓康和魏桓子回先前割讓的土地和人囗。三家乘機把智氏的土地和人口也刮分了。公元前403年,趙籍,魏斯和韓虔上書周威烈王要求三家封侯。周威烈王在已成事實情況下,順水推舟承認三家為候。三家分晉是春秋時期重大事件,被認為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轉折點。

  • 7 # 歷史觀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霸主,無論從國土還是國力上來說都是當時的超級大國,但是到了戰國時期似乎沒有出現過這個國家。反而是在晉國的土地上出現了韓趙魏這三個國家。這是怎麼回事呢?

    中國歷史上把從秦朝開始的王朝成為封建王朝,但是真正的“封建”時期是周朝。周朝的“封建”跟現在我們口中的封建意思大不相同,指的是封邦建國,也就是分封制。周天子把全國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將自己領地內的土地再分封給大夫,大夫又分封給士。我們都知道周天子被諸侯架空,但其實諸侯也被自己分封的大夫架空,甚至取代,比如田氏代齊,三家分晉。

    春秋末期晉國國君大權旁落,六大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晉國朝政。六大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合縱連橫,互相攻伐兼併。在兼併戰爭中,趙家和智家聯合,打敗了範和中行,並瓜分了他們的土地。

    智家大夫智襄子掌握晉國朝廷大權後,打著晉國國君的旗號向韓、趙、魏三家索要土地。三家都不想給,但又怕智襄子。膽小的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戶子民割讓智襄子。魏桓子看到有人韓康子送了,就趕著趙襄子前面屁顛屁顛地把自家的土地送給了智襄子,生怕自己是最後一個會捱打。沒想到趙襄子賊摳,雖然打不贏智襄子,但死後不肯割讓自己的土地,說:“土地是祖宗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能再交出去。

    “你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智襄子拉著自己的人馬要去打趙襄子。韓康子和魏桓子看到聽說智襄子要和趙襄子狗咬狗了非常高興,等著坐收漁翁之利。沒想到智襄子把他們兩家也叫過去一起幫他教訓趙襄子。智家、韓家和魏家聯軍到了趙家城下,趙襄子連智家都搞不定更何況三家聯軍了。於是他就高掛免戰牌,閉門不出。聯軍要是來攻城他就叫士兵放箭。就這樣,三家聯軍硬是攻了兩年都沒攻入城。

    智襄子一天在城外溜達,看到距城不遠有一條大河,一條毒計湧上心頭。智襄子叫人挖渠道把這條大河的水引向趙襄子的城池,又在大河上游築起了大壩抬高水位,不巧的是這時還是雨季。等水快要沒過大壩的時候智襄子命令士兵鑿開大壩。滾滾洪水如脫韁Mustang奔向趙襄子的城池。趙家封地大亂,百姓紛紛爬到屋頂避難。

    智襄子非常高興,叫韓康子和魏桓子一起來看水淹趙城的景象,洋洋得意地說“有時滅掉一個國家就是這麼簡單!”韓康子和魏桓子對智襄子吹噓了一番,暗地裡卻非常害怕。原來他們的封地附近也都有一條這樣的河,智襄子既然可以水淹趙城,也可以淹掉自己的封地。

    正巧趙襄子派人來遊說他們,韓康子和魏桓子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決定倒戈。趙襄子派出部隊,殺死智襄子守堤計程車兵,決開堤防反灌。韓康子和魏桓子派兵從兩翼進攻,在韓趙魏三家聯軍的夾擊下智襄子全軍覆沒。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滅掉智襄子後連晉出公也一鍋端了,瓜分了晉國,自稱為諸侯並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就這樣分裂成了三個國家。

  • 8 # Callme不韋

    首先要確認的是我們要說的是晉國而不是晉朝!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一個諸侯國,而晉朝是三國之後由司馬氏建立的一個朝代,兩者截然不同!

    晉國是一個內亂頻繁的國家,三次內亂造成晉國大量公族精英受到屠戮,尤其是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更是將晉國內亂推到了頂峰,晉獻公逐殺諸公子,太子申生上吊自殺,兩位公子重耳(晉文公)、夷吾逃到他國得以活命。從此以後,晉國曆代國君不再設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

    公族之間是不會發生內亂了,但是得有人幫助國君治理諸侯國啊,所以異姓大夫開始崛起了,晉國大權慢慢的就被十幾家異姓大夫把持,而晉國國君的權利慢慢被架空了,這和各諸侯國慢慢架空周皇室如出一轍。

    十幾家異姓大夫之間不斷爭鬥,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六家異姓大夫了,分別是趙氏、魏氏、韓氏、範氏、智氏、中行氏,史稱“晉國六卿”這六家決斷晉國所有大事。

    公元前497年,趙氏受到中行氏和範氏的聯合進攻,智氏、韓氏、魏氏聯合趙氏一起討伐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失敗逃到朝歌;

    公元前493年中行氏和範氏得到齊、鄭兩國的支援,與趙氏再戰失敗,次年中行氏和範氏逃出國外,兩氏滅亡;

    公元前455年,實力最強的智氏,命令韓、魏一起攻擊趙氏,趙氏憑藉晉陽城固守不出,智、韓、趙圍攻兩年沒有攻下來,於是引水灌城,但是晉陽城的百姓寧死不降。 危急關頭,趙氏與韓、魏兩氏密謀達成協議,三家聯合一起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晉陽之戰,以智氏全滅告終;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拜見周威烈王,周天子順水推舟,封三家正式成為諸侯;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此事史稱三家分晉。

  • 9 # 晉公子

    新舊交鋒

    執掌晉國長達二十年的趙盾於公元前601年去世。在他死後,晉國本已搖搖欲墜的霸權迅速崩塌。

    4年之後的公元前597年,也就是晉景公三年,南方霸主楚莊王帥軍攻擊鄭國,進取中原。

    晉景公任命荀林父為中軍將,率領三軍南下援鄭。剛走到黃河岸邊,前方就傳來了鄭國向楚國投降的訊息。

    荀林父準備還師,但他的副手中軍佐先穀不同意,擅自帶領本部人馬渡過黃河,向楚軍挑戰,最終演成了晉國在邲之戰的慘敗。

    這一次的失利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趙盾死後晉國重新陷入了異姓諸卿勢均力敵的紛爭格局。

    身為中軍元帥的荀林父缺乏足夠的威信,他甚至連自己的副將先穀都招呼不住。領導權力的渙散致使晉國的決策始終在戰與和之間左右搖擺,沒有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三軍倉促上陣,結果遭到迎頭痛擊。

    對即位才三年的晉景公來說,被楚莊王趕下中原霸主的寶座自是國恥,但他卻也因禍得福:現在晉國的中軍元帥不再是趙盾那樣的強人了,國君的權力和威信正可以趁機鞏固。

    在晉景公執政的19年時間裡,晉國先後經歷了5任中軍將:郄缺(601-597)、荀林父(597-594)、士會(594-592)、郄克(592-587)和欒書(587-573),執政大臣的更迭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了今天的美國總統換屆。

    這表明此時晉國內部異姓卿大夫之間廝殺、淘汰的鬥爭非常激烈。正是這種特定的歷史環境讓晉景公有充足的權力空間來為晉國霸權的恢復謀篇佈局。

    同年,楚國大臣申公巫臣投奔晉國。因為他的家族遭到了楚將子反的屠殺,申公巫臣主動向晉景公請命出使吳國,扶植這個楚國的附屬國來搗亂它的後院。

    拉攏齊國,扶植吳國,晉景公的這個戰略規劃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就讓晉國重新奪回了對楚爭霸的主動權。

    隨著吳國在東南方向的掣肘日益嚴重,楚共王被迫放慢了爭霸的步伐,並在晉景公的兒子晉厲公上臺的第二年(公元前579年)與晉國舉行了第一次弭兵之會,雙方達成休戰協議。

    楚國的盤算是藉機從中原戰場上拔出手來把吳國先收拾了,解除後顧之憂。但晉厲公卻搶先一步,趁楚國無暇北顧之機,召集諸侯聯軍討伐楚國最重要的盟友秦國。

    聯軍在麻隧大敗秦軍之後,秦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威脅晉國的側翼,而楚國也隨即陷入了勢單力孤的境地。

    齊、吳、秦三方佈局完成之後,終於在公元前575年,經過晉景公、晉厲公父子兩代人的苦心經營,晉國在鄢陵之戰中擊敗楚國,重新奪回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晉景公、晉厲公父子將全副精力投入與楚國的爭霸戰爭並最終獲勝,看起來在這段長達26年的時間裡,困擾晉國的異姓卿大夫專權的夢魘都沒有再發作過。

    但是,就在鄢陵之戰的兩年以後(公元前573年),剛剛登上人生巔峰的晉厲公卻遭到了異姓卿大夫欒書與中行偃的囚殺。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鄢陵戰勝以後,晉厲公暫時解除了晉國的外部威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國內,希望進一步提升國Regal信,鞏固權力基礎。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晉厲公計劃全面清洗晉國的異姓諸卿,提拔一批親信新貴來取代這些老人,為晉國政壇換血。

    那麼,該拿誰先開刀呢?厲公的信臣,也是候選新貴之一胥童向他建議:

    必先三郄。族大,多冤。去大族,不逼;敵多怨,有庸。”

    ——《左傳·成公十七年傳》

    胥童的意思是槍打出頭鳥,要拿郄氏的三位大夫郄錡、郄犨、郄至的鮮血來祭旗。

    因為“三郄大夫”飛揚跋扈,獨斷專行,不但威脅國君,與晉國其他的政治勢力也有不少摩擦。失道者寡助,剪除他們,易於成功。

    胥童的分析是正確的。

    因為很快,中軍將欒書就主動把屠刀給晉厲公遞上來了。在先前的鄢陵之戰中,郄至拒絕服從主帥欒書的戰術安排,主動出擊,最終獲勝,搶了欒書的風頭,這讓欒書耿耿於懷。

    為了扳倒郄氏,欒書暗地裡聯絡楚國,攛掇楚國派遣使者向晉厲公放假訊息:“楚國之所以與晉國在鄢陵交兵,那都是郄至在背後搗鬼。他打算援楚作亂,廢黜晉厲公,迎立公子週迴國即位。”

    裡通外國,陰謀廢立,這要坐實了,可是驚天大案哪。

    將信將疑的晉厲公找來首輔欒書商量對策,欒書說:“公子周現在成周洛邑。我們索性將計就計,派郄至出使成周,看他同公子周是否有秘密接觸。”

    就這樣,不明就裡的郄至踏上了去成周的旅程,而在那廂,欒書已經安排好公子周等候他的到來了。

    看到郄至與公子週會晤的晉厲公認定,郄至是十惡不赦的叛逆,遂於公元前573年十二月,下令胥童率領八百甲士發動突襲,將三郄勢力一網打盡。

    按照晉厲公最初的設想,剷除三郄之後,他應該一鼓作氣,將其餘的異姓舊卿盡數消滅。

    事實上,胥童此時已經把欒書和中行偃控制起來了,只等晉厲公一聲令下,就叫他們人頭落地。

    胥童不斷提醒厲公:“留此二人,必生後患!”但走到距離“成功”只差一步之遙的地方,晉厲公卻突然猶豫起來了:

    “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史記·晉世家》

    無數的後來史家都為晉厲公的這點兒“婦人之仁”扼腕嘆息。他將高高舉起的屠刀緩緩放下,對欒書和中行偃說:

    “寡人有討於郄氏,郄氏既伏其辜矣,大夫無辱,其復職位!”

    ——《左傳·成公十七年》

    在刀口下撿回一條性命的欒書和中行偃叩頭不迭,連聲感謝國君的不殺之恩。

    但就在一個月後,正是這兩位被晉厲公寬宥的大臣發動政變,囚殺了晉厲公和他剛剛提拔的卿大夫胥童。

    坦率地說,我並不相信晉厲公對欒書和中行偃手下留情是出於仁心與悲憫。這位將晉國重新帶回巔峰的政治家對他一手發動的大清洗行動應該有著更深刻的考慮。

    雖然在晉景公和晉厲公執政的這二十幾年裡,異姓諸卿很少對君權形成嚴重壓迫,但這並不代表著兩位中興之主徹底解決了異姓專權的制度隱患。

    恰恰相反,六卿執政的制度正是在晉景公執政時期獲得了確立和固化

    (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冬,晉始作六軍,韓厥、鞏朔、韓穿、荀騅、趙括、趙旃皆為卿。

    ——《史記·晉世家》

    晉景公將晉國的軍實力量擴充為與周天子相等的六軍,由六卿分別擔任軍隊也同時是政府的領導人。因為晉國早已沒有了同姓公族,因此這六卿悉數由異姓大夫出任。

    到晉厲公發動大清洗運動的時候,就算他一口氣更換掉從前的六位卿大夫,在六卿執政制度沒有根本變革的前提下,新任的異姓大夫仍會構成對君權的威脅。

    說白了,胥童們與欒書們雖然資歷有深淺,但身份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胥童急不可耐地催促晉厲公殺掉欒書,真讓他上了位,他就那麼可靠嗎?

    全面清洗舊卿勢力無益於國家的長遠發展,但在短期內對國家造成的傷害卻是顯而易見的:六卿首先是軍隊的領導人,而軍隊的領導權最講究資歷。

    用一批沒有根基的新人出任軍隊的領導職務,必將導致晉軍的戰鬥力滑坡。

    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晉國花費二十幾年才奪回的中原霸權可能會再度易手,晉厲公敢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所以,應該是基於上述理由,在解決三郄大夫之後,晉厲公才會緊急叫停這次清洗行動,由欒書、中行偃與胥童等人組成新的六卿班底,意圖讓新人、舊人彼此剋制,互為掣肘。

    但這個極不穩定的權力架構隨即便在欒書和中行偃發動的政變中迅速崩塌了。

    晉厲公死後,欒書真的按照他之前編造的謠言,從成周洛邑迎回了年僅14歲的公子周,立他為晉國的新君,是為晉悼公。

    在悼公即位的當年,《史記》記載:

    於是逐不臣者七人。修舊功,施德惠,收文公入時功臣後。

    ——《史記·晉世家》

    晉厲公扶植的新人勢力被悉數清除,異姓舊卿全面把持朝政。從此以往,他們的地位固如磐石,再也無法撼動了。

    晉悼公三年即公元前570年,發生了這樣一件極具象徵意義的事情:

    是年,晉國在雞澤舉行諸侯會盟。晉悼公的弟弟楊幹在盟會上不慎擾亂軍隊行列,晉國司馬魏絳當場就對他的御者處以極刑。

    打狗還得看主人呢,魏絳當著天下諸侯的面讓晉悼公下不來臺,而晉悼公呢,非但不能殺他,還得誇他賢明,委以政事。國君的威嚴在這些異姓諸卿的面前可謂掃地無存。

    回想起公元前592年晉景公讓郄克出使齊國的時候,齊頃公的母親嘲笑郄克是個佝僂。郄克惱怒之極,憤而要求晉景公發兵攻齊。晉景公不耐煩地說道:“就這點兒事兒也值得國家勞師動眾,多大臉吶你?!”

    從晉景公對郄克的無視到晉悼公對魏絳的妥協,今夕相較,晉國公室的沒落已成了不爭的事實。

    三家分晉

    晉厲公整肅六卿的失敗,意味著晉國公室失去了最後一次阻止異姓大夫專權的機會。

    從此往後,晉國的歷史便開始向著“三家分晉”的終點一路狂奔。

    公元前558年,因欒書政變而上臺的晉悼公也去世了。十九年後,晏子出使晉國。面對著這位齊國政治家,晉國賢大夫叔向對他悲傷地感嘆道:

    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無乘人,卒列無長。(中略)

    欒、郄、胥、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中略)

    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室從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

    ——《左傳·昭公三年傳》

    從叔向的描述看來,當時晉國公室的衰微之勢已經非常嚴重

    公室的戎馬不駕兵車,諸卿不再率領公室軍隊,意味著國君已經沒有了能夠直接掌握的軍事力量;

    欒、郄、胥、原等貴族先後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異姓諸卿的廝殺淘汰程序幾近結束,此時的晉國已經形成了由韓氏、趙氏、魏氏、中行氏、範氏、智氏六卿執政的穩定局面;

    同異姓六卿的日益強大相比,晉君的同姓公族卻凋零殆盡,這意味著晉國公室已經再無力量扭轉六卿專權的發展趨勢了。

    因此叔向說,晉國的國祚已經走到了日暮途窮的時候。

    到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韓、趙、魏等六卿以法誅滅了晉國公室的同族祁氏與羊舌氏,並將他們的封邑改為了十個縣。這意味著晉國立國的基本制度——封邑制遭到了破壞,公室更為孤弱。

    至晉定公時期,六卿的兼併繼續推進,範氏和中行氏先後在鬥爭中失敗,退出了晉國的政治舞臺。

    當範氏、中行氏與趙氏開釁的時候,敵對雙方都力圖將晉定公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而晉定公面對著兩派勢力的政治綁架,卻束手無策,徒呼奈何。

    到晉定公的兒子晉出公即位之後,智氏等在兼併鬥爭中取勝的四卿瓜分了範氏與中行氏的封地,勢力更為強大。

    得知訊息的四卿聯手對晉出公發動了攻擊,晉出公被迫逃亡齊國。

    想當年,晉出公姬鑿的先祖文公重耳也曾經流亡齊國,並在數年之後返國,開創了晉國的輝煌霸業。但歷史沒能重演,晉出公最終死在了淒涼的逃亡路上。

    半個世紀之後,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等三家在諸卿兼併中最終勝出的卿大夫獲得了周王室的正式承認,脫離晉國,成為了獨立的諸侯。

    又過了二十七年,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國決定廢黜晉國國君姬俱以為庶民,立國六個半世紀的晉國踉踉蹌蹌地走到了壽終正寢的盡頭。

    雖然在此後的戰國歲月中,獲得了晉都絳邑的魏國仍然以“晉”自稱,但那個曾經風光無限的春秋霸主卻已實實在在地淪為了故紙青簡上的遺物,只供後人追憶和緬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將夜2》大結局天女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