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秀場音樂

    莊周夢蝶的故事家喻戶曉,其文寫道,莊子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正當逍遙自在地飛翔時卻從夢中醒了過來。當看到自己還是自己,而非那隻逍遙的蝴蝶時,莊子一時間竟分不清楚究竟是自己夢到了蝴蝶,還是自己本來活在蝴蝶的一場大夢中。

    做夢,是每個人都會有一種特殊經歷。《說文解字》中註解曰,夢乃是不明之象,是意識對現實的一種抽離反映。用現代的科學觀點來解釋的話,認為夢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腦海中的未眠意識受到所思所想的牽引,從而展現出種種光怪陸離的場景。在中醫上,人們白天因為勞神過度,晚上便出現心神不寧的現象,具體表現就是夢,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道理。但在傳統道學理念中,夢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意向,這是超越了意識活動本身的,是以夢境中的人生際遇來寄寓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以夢中所得來反思人生的真諦。

    莊周夢蝶是道家最出名的一則夢境,難道莊子果真是分不清楚蝴蝶與本我的差別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莊子其實是在借這則具有寓言性質的故事,提出了一個道學上十分重要的概念——物化。

    二、“物化”即超脫認知

    所謂“物化”,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一是認為“物化”即是被萬物所化。莊子在《齊物論》一開篇就提出,人們的認知都是建立在自我經驗基礎上的,我們所能夠做出的價值判斷其實都依賴自己的認知。這裡有個前提是,雖然物質世界是可被認知的,但因為人們的認識具有不可避免的侷限性,所以根據自己的經驗所產生的認識判斷就不會是絕對正確的真理。此時所言“物化”,意在說明我們都是在自己經驗認知上產生了“是”或“非”標準,由此便去肯定或否定他人,所得到的結論往往是偏頗的,是個人被物質世界迷惑幻化了思想意識。

    正如莊子曾與惠施那段非常精彩的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當把個人的價值判斷套用到世間萬物上時,就會產生如上誤解。又如莊子在《逍遙遊》一篇中大書“鵬鳥圖南”之志,但眾小鳥在面對大鵬圖南的行徑時卻表現出各種情態,由此引出了大小之辨。在這場辯論中,從小小蜩鳩的視角來看,它的話語並沒有任何錯誤,但它從來沒有經歷過鵬鳥的世界,又怎麼能明白圖南背後的深意呢?妄用已心度他人之志,最終卻是陷入了自我的迷思。

    在此前提下就會發現,世間任何形式的辯白都有待於自我的認知判斷,並不是絕對的真知。世間任何形態的認知都是被凡情浸染的結果,並不是道家所追求的真逍遙。在莊子的逍遙世界中,唯有至人、神人、聖人才能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無所待境界,才能實現真正的逍遙。莊子在《逍遙遊》篇中還寫到了“堯讓天下於許由”及堯至姑射山面見聖人而“窅然喪其天下”的兩則故事,意在以堯的經歷為例,得出“名者實之賓”的結論,是為了說明修行即是去名、去功的過程。為了去掉名利之心,才能超脫物質世界對內心修煉的影響。唯有破除心中的執念和侷限,才能從一個凡人凡情超脫成為一個具有道根道性的人。

    三、“物化”即萬物同化

    於是就引出了“物化”第二個層面上的意思,即實現我與萬物的同化,在萬物齊一的主張下,真正達到無物我之分別的境界。

    任何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是非觀點都是侷限的,若想要超越認識上的侷限性,就需要用明靜之心去觀照認識產生的根源,去迴歸到萬物的本源,回到道生化天地萬物的原初。在莊子的思想世界中,存在一處無何有之鄉,在這裡,萬物的所用不會受制於人們所識,一切都源於各自的本然。只有萬物各得本性之用,才是真逍遙。

    因為萬物皆由道生,所以我與萬物的生成本是同一個道理,是與非的起源也本是同一個道理。只是因為人們各自具有偏愛之心,所以才會丟掉了大道的根本。當用自然之道來調和一切矛盾的時候,就會發現是與非都會失去意義。因為萬物齊一,換個角度來看,是即是非、非即是是,空不異色、色不異空。那麼,莊子即是蝴蝶,蝴蝶亦是莊周,又何必去區分究竟誰是誰的大夢呢?

    只因我們都處在人生大夢中,總是被群情迷惑了心志,卻把短暫的虛妄認作了永恆。正像是莊子貪戀夢中蝴蝶的逍遙,卻忘記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永遠都離不開天地萬物的依託。道家修行講究的是實現人生從夢到覺的轉化,是把個人的精神與情志從凡塵中抽離出來,真正實現居塵即是離塵的人生大境界。

  • 2 # 純鈞LHGR

    人做什麼夢,並不由自己控制。莊子也不是為了夢到蝴蝶才做夢的。

    莊子最喜用詭奇譬喻解說玄妙道理,表面上看,夢蝶所闡述的,是他對生命的思考;但實際上,夢蝶也是他對無法完成政治理想的慨嘆,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推諉。

    《莊子·齊物論第二》: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表面上,莊子自覺泯視生死、壽夭、成敗、是非、譭譽,超脫人世。他的夢蝶,是他對“形而上學”的感悟。

    但是,莊子本身完全沒有他自詡的那樣超脫。或者說,正是他這個傲嬌的形象,導致諸侯很討厭他。

    莊子並不是生來就想要做隱士,他最初也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一個手握大權、指點天下的大豪傑。

    可是現實給他上了一課。他的那些設想,都很不切實際。莊子的政治理想是順其自然,他是個和平主義者,主張不惹麻煩,認為不惹麻煩,就不會有麻煩事出現。

    這種觀點肯定是錯誤的。在春秋時期,凡是舉著“和平”旗號的國家都被滅了。你不去打別的國家的主意,但是人家會打你的主意嘛。

    於是,莊子的政治理想順理成章就被各國所有君主放棄了,一致認為,莊子是個腦殘。

    莊子不是沒有實務能力,但不以他的政治理想為前提的話,他又不希望為人所用。

    楚王想要任用莊子,讓他好歹為國家做點貢獻,不要成天吃白食,於是就派使者去招徠莊子。莊子對使者說:“聽說楚王有一隻神龜,死去三千多年了,楚王把它藏在巾筒裡。你猜這隻龜究竟寧願死了留下骨頭受人珍貴呢?還是寧願活著在爛泥裡拖尾巴呢?”使者回答:“當然是寧願活在爛泥裡拖尾巴呀!”莊子便對使者說:“去吧!我要在爛泥裡拖尾巴。”

    使者把這事告訴了楚王,楚王很生氣,我供你吃供你喝供你住給你錢花,你天天在我這裡吃白食,一點正經事都不做,一點忙都不幫,還大言不慚說我的國家是爛泥?楚王想要殺了莊子,其他人勸楚王,不要跟一個精神病患者較真,這才保住了莊子的狗命,不過,楚王對他是越來越不好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子感嘆自己的政治思路無人採納——我這麼有獨到見地的精深思想,你們卻不明白它的珍貴呀!我要是個女的,我早愛上自己了;我若是國君,我早封自己是個太上皇了。

    莊子一方面認為自己的思想太過宏大深奧,但另一方面他要面對現實,不得不寄人籬下祈食度日。

    於是,莊子用夢蝶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現實都是一場夢,成功了怎樣?失敗了又怎樣?都是一場虛幻的夢境,所以,成功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而像我這樣姥姥不親舅舅不愛一事無成,也不丟人。

    莊子是古往今來可遇不可求的,給自己喂寬心丸的大行家。這個阿Q精神,真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

    其實古往今來,這樣的人物並不少。在政治場上失敗或是科舉失敗以後,在別的方面留下聲名。比如孔子孟子,比如竹林七賢,比如李白杜甫,比如蘇東坡,比如解縉,比如蒲松齡,比如揚州八怪,比如曹雪芹……

    真不知道是該可憐他,還是該佩服他。

  • 3 # 太極拳玄機

    莊周夢蝶,我覺得講的是主客觀,即看問題的角度問題。

    人做夢夢見蝴蝶,從人的角度來看,是蝴蝶進入了人的夢裡,而從蝴蝶角度來看,則是人進入了蝴蝶的夢裡。角度變了,人與蝴蝶的主客關係也就變了。從思維角度分析,這叫換位思考。

    為什麼莊子要用做夢一事來講換位思考的道理呢?因為人很主觀,凡自己感官感受不到的事物都不願意承認它們存在,就像做夢,夢醒了,夢中所見就不存在了,所以人們都認為夢境是虛幻的。

    從莊子到弗洛伊德,人從沒停止對夢的探索,但都是從人的角度去分析夢境,雖然有不少成果,或許離真相還很遠。

    從易到老、莊,華人很早就提倡站在客體角度去理解客體,站在高維去理解低維,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最佳方法,可惜的是,科學成了世界的主流模式,華人按西方的思考方式去與西方打交道,不僅站不了上風,而且弄丟了自己的優勢。

  • 4 # 人間深情

    這個問題好美。

    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齊物論》是高度融合哲學與文學的典範,歷朝歷代廣受追捧。先說《齊物論》裡的小段子:

    麗姬在嫁到晉國去之前,不知道自己是交了好運,嚇得哭成了淚人。嫁給晉國國君後,享受與國君相同的起居待遇,豪華奢靡,生活美好得不要不要的,就對自己當初無知哭泣感到後悔了。同理,我們又如何斷定,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曾無知地希求活著呢?

    晚上做夢,歡聚豪飲的人,醒來後可能會想要哭,悲不自勝。

    晚上做夢,憂苦垂淚的人,醒來後可能會去打獵,歡樂馳騁。

    我們做夢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夢。有時,夢中也會做夢,只有醒來才會發現,哦,剛才是在做夢。

    我們每天慣常想的那些事情:一定要事業有成啊,現在還太弱;攢錢買房買車啊,收入太低,存款不夠;渴望愛情,婚姻家庭美滿啊……如何斷定這些不在我們的夢裡呢?(只有醒來才知道)

    莊子做夢變成蝴蝶,扇動翅膀,翩翩飛翔,忘了還有莊周這個人。等到醒來的時候,又回到了莊周這個人身上。那麼,到底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顯然,莊子用這個比喻,直指人心。用一個美好的譬喻,浪漫詩意的文學意境,引導讀者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我不在一隻蝴蝶的夢裡呢?

    別忘了,蝴蝶在破繭成蝶之前,會在蛹裡面,忍受許久暗無天日的時光。而一旦變成了蝴蝶,就能在天地間自由自在、生動靈動地飛翔了!

    莊子並非宣揚虛無主義,只是他會用智慧、極深的洞察力,去洞穿人們所謂的社會生活、現實生活,源於內心積聚的諸多觀念與價值取向,實際上,只是自我陶醉,或自我捆綁。道家也是直指人心的學說,做一場蝴蝶夢,是為了直指人心

  • 5 # 縱橫網作家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莊子,莊子本名莊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一說公元前275年),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中代表作品是《莊子》。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其實不是莊子要做一個蝴蝶夢。

    莊子夢蝶其實是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他去遠房表親家遊玩。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酒足飯飽之後,他來到他表哥的後花園中閒逛,口中哼著小曲兒,手握絲扇,突然眼前出現一位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女子。

    那女子身材凹凸有致,眼如秋水,舞步輕盈,猶如一隻花間的蝴蝶,看的莊周如痴如醉。

    莊周正值血氣方剛的年齡,才華橫溢,激情吟詩一首,再加上一副好歌喉,令那女子春心蕩漾。二人四目相對,翩翩起舞 ,跳著跳著,化成一對蝴蝶。

    莊周身心放鬆,猶如站在雲端之中,甜蜜的愛意令他分不清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 不知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

    莊周正在興奮之餘,一瓢涼水就把他拉回到現實之中,他表哥責問莊周:“你在幹什麼?”莊周答曰:“我在和一個美麗的女子女在跳舞,就好像是和蝴蝶在跳舞。”他表哥聽後哈哈大笑,“子沐,你好好看看!”莊周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頭黑豬。頓時莊周臉色微紅,憨憨一笑:“表哥,讓你見笑了,看來好酒不要太貪杯,不然會壞大事。”

    後來莊周經過高人指點,說那次事情如果不能自拔,好酒貪色,便會誤入畜生道。

    莊周經過此事,發奮圖強,一心鑽研長生之道,周遊列國,學生遍佈五湖四海,聲名鵲起。

    莊子夢蝶,蝶夢莊子。是是非非道不明,明明白白說不清。

    以上就是我說的莊子夢蝶的緣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支援你看完一本小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