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罷問君三語

    第一 不是朱高熙 是朱高煦(xu)

    第二 朱高熾就只在位了十個月 那時候朱高煦在樂安就藩 可能是在預備造反

    第三 朱高煦造反是在朱高熾駕崩之後 朱瞻基繼位 深感皇位無望的朱高煦就選擇了造反

    第四 大明風華這部劇 的編劇是個史盲 很多都不遵照歷史

  • 2 # 老邢價值觀

    個人淺見:

    造反是真的,不過時仁宗去世宣宗在位的時候。

    1.誠然朱高熾身體略胖,有足疾但是他對朝臣時局的把控還是有一套的,想當初朱棣剛造反常年征戰在外,那麼負責大本營北京防務的就是這位儲君未來的仁宗皇帝。所以有他在朱高煦萬萬不敢造反。

    2.分析朱高煦性格用八個字概括:天真浪漫、色厲內荏,第一:在靖難過程中數次挽救朱棣生命,就天真的以為功勞很大朱棣會傳位給他,同時也是被朱棣開的空頭支票(‘努力,世子體弱’)所忽悠,不瞭解帝王權術及政治鬥爭。第二:自比唐太宗李世民籍此勉勵自己,殊不知朱高煦無論文治武功,帝王權術,政治鬥爭都較之太宗差十萬八千里,整個造反過程可笑至極,被捕後一系列個人表現應該是心理壓力過大有行為反常舉動,不斷做死以至於最終被活活烤死,可笑至極。

  • 3 # 宗哈魯

    明朝的歷史的豐富性我覺得一定是被低估的。清宮劇霸屏的年代。

    滅元開明,布衣出身的朱元璋,長輩的威嚴一直影響著他的後代。朱元璋在世時,朱棣萬萬不敢造次,朱棣在世時,朱高煦一樣不敢造次。朱高熾繼位後,朱高煦已經造反了,但是被朱瞻基截胡了。敢問朱高煦怕誰?估計就是他爸和他爺。其餘的個人感覺,他都不放心眼裡。

  • 4 # 先森時年

    你好!首先讓我帶你回顧一下歷史(記載):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但由於行動倉猝,沒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對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的賞賜厚於其他王府。後來,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請求,敷陳利國安民四事。宣宗命有關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實施,又覆信答謝。此後,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朱高煦卻認為宣宗軟弱無能,更加驕橫狂妄。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又在衛所散發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所有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朱高煦還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但被張輔告發。

    當時,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謀反,改名換姓,由小路趕往北京告變。明宣宗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賜書信給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壓陣,面南而坐會見侯泰,並道:"永樂年間皇帝聽信讒言,削去我的護衛,把我封到樂安,仁宗也僅用金帛引誘糊弄我,我怎能這樣鬱鬱不樂地長居於此?你回去告訴皇帝,將奸臣夏原吉等人送來,然後再慢慢商議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懼,只好返回京師。宣宗問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據實回答。

    同月,朱高煦派百戶陳剛上疏,又給公侯大臣寫信,多有指斥之詞。宣宗嘆道:"漢王果然謀反了。"於是派陽武侯薛祿率軍討伐,大學士楊榮卻勸宣宗御駕親征。張輔奏道:"請給臣二萬兵馬,擒拿朱高煦獻給陛下。"宣宗道:"你確實可以平定叛亂,但我剛剛繼位,也許還有心懷二意的小人,若不親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朱高煦起初聽聞薛祿率軍,非常高興,認為容易對付,及至得知宣宗親征,方才害怕。後來,宣宗致信給朱高煦道:"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殺,成於伍被。現在大軍壓境,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不然的話,一開戰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當成奇貨綁了獻於朕,到那時,你後悔也來不及了。"

    征討大軍前鋒到達樂安後,朱高煦下戰書,約定明晨開戰。宣宗命大軍疾行,駐軍在樂安城北,包圍四門,併發射神機銃箭,震懾叛軍,又不顧眾將請求,再次把勸降書信射入城內,朱高煦仍不理會。

    這時,城內叛軍都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大驚,暗中派人到行營面見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許。當夜,朱高煦把兵器與通謀書信全部燒燬。次日,宣宗移駐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勸阻,只得假意回到漢王府,暗中從小路出城投降。

    這時,群臣紛紛上奏,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許,還把彈劾奏章給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該萬死,惟聽陛下處置。"朱高煦餘黨全部被擒後,宣宗赦免城中守軍之罪,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命薛祿與尚書張本留守,然後班師回朝。

    返回北京後,宣宗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餘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餘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計七百二十人。

    後來,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

    (摘錄自360百科《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諸王三》)

  • 5 # 文旅攬勝

    朱高熾太短命了,他只當了十個多月的皇帝而已。朱高煦造反,當時朱高熾並不在京城,他知道訊息之後往回趕,朱高煦在半路埋伏了殺手,想要截殺朱高熾,但行動失敗了。

    朱高煦於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直接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又在衛所散發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所有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朱高煦還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但被張輔告發。

    當時,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謀反,改名換姓,由小路趕往北京告變。朱高熾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賜書信給朱高煦。

    一心造反的朱高煦部署重兵壓陣,面南而坐會見侯泰,並道:“永樂年間皇帝聽信讒言,削去我的護衛,把我封到樂安,仁宗也僅用金帛引誘糊弄我,我怎能這樣鬱鬱不樂地長居於此?你回去告訴皇帝,將奸臣夏原吉等人送來,然後再慢慢商議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懼,只好返回京師。朱高熾問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據實回答。

    朱高煦又是上疏又是給朝廷公侯大臣寫信,對朱高熾多有指斥之詞,看來一場你爭我奪的反叛在所難免,朱高熾痛下決心御駕親征平熄這場叛亂後,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餘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餘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計七百二十人。朱高熾用很短的時間就打敗了朱高煦。最終將朱高煦殺死。

  • 6 # 史學長空

    首先我想告訴提問者,朱棣的兒子之中沒有朱高熙此人,只有在明宣宗宣德元年八月舉兵叛亂的朱高煦。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長子朱高熾即皇帝位,稱明仁宗,年號洪熙,1425年,明仁宗病逝,朱瞻基即位,稱明宣宗,年號宣德。

    明宣宗的叔父漢王朱高煦仿效朱棣的靖難之役發起叛亂,企圖重演靖難事件,奪取皇位,但是很快就被平息了,史稱“高煦之亂”。

    一、漢王朱高煦為什麼舉兵叛亂,最後失敗的原因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封為漢王,他的藩地是樂安,他在靖難之役中立功頗多,自以為能繼承皇位,事如願違,心存不滿,一直想謀劃反叛。篡奪皇位。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樂安起兵謀反,明宣宗得知此事後,御駕親征,輕而易舉的平定了叛亂。為什麼朱高煦叛亂,被朱瞻基輕而易舉的搞定了呢?主要原因是民心不歸,有勇無謀,軍心渙散,導致他失敗。我們來看看朱高煦平時的作為就明白了。

    明宣宗時期,宣宗最大的政敵就是他的皇叔朱高煦,而朱高煦只是有勇無謀的悍將。“漢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兇悍。”。朱高煦驍勇善戰不假,跟隨朱棣起兵靖難,屢立戰功,多次幫朱棣轉危為安。

    朱高煦因此得到明成祖的寵受。讓他狂妄自負,目中無人,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我英武,豈不類秦王世民乎?”這樣的話說出來,真是怡笑大方。

    永樂三年,明成祖立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分封的藩地為雲南,但朱高煦拒不就藩,仍留守南京。永樂十三年,朱棣改封青州,還是拒不就藩 ,直到永樂十五年,明成祖,強令他就藩樂安,才遵行。

    他在南京滯留的這段時間裡,招募兵士,多為那些無賴子民和流民,而這些人經常騷擾百姓。因此事,差點被朱棣貶為庶人,在太子朱高熾的請求下,才得以倖免。

    朱高煦不善於謀略,任意而為,橫行無忌,為眾人所不齒,違背聖意,為明成祖所厭棄。如此毫無城府之人,勢必難成大事。

    朝中大臣楊士奇、解縉、楊榮、金忠、黃淮等人,都是擁戴太子朱高熾父子的,而朱高熾只有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人不過王斌,朱烜,非有貫高,伍被之佐也。”,真正擁戴他的人,真是太少,就連他的藩地樂安御史李浚,都把叛亂的事,嚮明宣宗彙報。

    朱高煦起兵時,護衛官兵,有不少人逃離樂安,甚至倒戈相向。他在藩地樂安時,屬下經常驚擾百姓,人心背向,決定了他必然失敗。那我們來看朱瞻基的情況。

    二、明宣宗朱瞻基為什麼很快就平定了“高煦之亂”

    朱棣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沿襲建文帝削藩政策,各藩王的實力削弱,無力與朝廷抗衡。

    明宣宗初期,經過建文帝和明成祖兩次大規模的削藩後,藩王的實力已經無法威脅到朝廷,明成祖在位時,對朱高煦進行了裁製,漢王的身在藩地,已經沒有自治權力,只有少量的護衛。

    他舉兵叛亂與朱棣舉兵靖難之役,在形勢上,完全不同。明太祖分封各藩王,各諸侯王擁有地方自治的權力,在擁兵上,財政,司法等,都有擁有自治權力,再加朱棣為燕王時,經營藩地30餘年,軍事實力,人才儲備,實力與朝廷相差不遠,原常年跟隨太祖南征北戰,積累了作戰和治理國家的能力。

    朱允炆沒有經歷過磨練,對治理國家的經驗相對缺少。所以朱棣發兵靖難之役,才能取得成功。

    明宣宗與朱允炆也不盡相同,明宣宗朱瞻基,從小在受姚廣孝、蹇義、夏原吉和胡廣培養。朱棣巡幸地方和出征都把朱瞻基帶在身邊,盡心盡力的培養。他積累了不少的治國理政的能力。

    洪熙時期,朱瞻基身為皇太子,在南京辦公,處理朝政,對治理國家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和應變之策。

    明宣宗即位倚重老臣,同時重用人才,身邊人才濟濟。

    《明史》記載:“原吉與義皆起家太祖時,義秉銓政,原吉管度支,皆二十七年,明位先於三楊。仁宣之世,外兼臺省,內參館閣,與三楊同心輔政。義善謀,榮善斷,而原吉與士奇尤持大體,有古大臣風烈。” “三楊作相,夏蹇同朝,所稱舟楫之才,股肱之用者。” “三楊與蹇夏都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較強的處理問題能力和較高的政治威望,他們互相協作、相互配合,對宣宗時期的國事處理和政治穩定作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

    朱高煦舉兵叛亂,真有點不自量力,純粹是自己作死。明宣宗看上去年輕,其實他自身積累的經驗已非常雄厚。朱高煦舉兵後,膽小怕事,兩方都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就自動投降。這樣的人能成就大事嗎?

  • 7 # 小小行雲

    朱高煦,明成祖朱棣次子,漢王爵位,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明宣宗朱瞻基的親二叔。

    在歷史上,朱高煦這個人確實造反了,這事發生在宣德元年,朱瞻基才剛剛繼位幾個月,與《大明風華》所演繹相差無幾。朱高煦這個人心比天高又剛愎自用,野心勃勃又鋒芒畢露,自比天策上將,扒著漢王望秦王,太急功近利。誠然朱高煦和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跟著老爹造自己親戚家的反,都排老二,更巧的在於都是老大主政事自已主軍事。拋開二者個人能力的差異,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命運的南轅北轍,就是爹!李淵既放養又放任,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發展各自滲透各自為戰各有千秋,即便李建成稍占上風咄咄逼人,而秦王勢力已然盤根錯節尾大不掉,所以說玄武門之後,不管誰贏都能迅速控制住局面。而漢王朱高煦差的遠了,因為他爹的平衡術到死都沒玩脫。朱棣怎麼玩,你老大主政監國我提幹選拔,你老二衝鋒陷陣我御駕親征,總之就是我允許你搞點小動作,但你別給我整出大動靜。你說漢王,天策上將有那麼好當嗎?

    漢王的失敗都難以用以卵擊石來形容,甚至充滿了唐吉坷德式的悲涼。我們無法窺視漢王的內心,一個皇家子孫高陽郡王親冒矢石刀頭舔血到頭來換成皇家子孫樂安漢王,自已的命運只能隨著別人的命運而沉浮,也許刀山敢上的漢王也會在某一個酒酣夢醒的深夜顧影自憐吧。

    漢王的驕橫、孤獨、偏執、萬念俱空,也許俞灝明的演繹是唯一版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群爆詹姆斯每年花費150萬保養身體,老詹的錢都用來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