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E河裡的海豚YE
-
2 # 寒山居士
依照孟母的教子方法,孟子學富五車,學業有成,周遊列國,遊說君王,以己之所學己之所思教育弟子。承儒家大義,念社稷蒼生,憑個人力量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於將傾,實乃社會良心,民族精英。正因為做官受阻,政績平平,乃致力於學術交流和思想爭鋒,亞聖之抱負方得以施展,中華乃有亞聖橫空出世。術業有專攻,何必強求在官場平步青雲,春風得意?若做官有為,也不一定青史留名,古往今來高官顯貴無窮數也,然承繼往聖,開啟絕學成就一家之言者寥寥可數!鑑於此,孟母教子有方,思想開明,不一定強求兒子高官厚祿顯貴於當世,但求孩子有利於世惠及百姓!從中國歷史看來,孟子思想光耀千秋;孟門子弟群英薈萃,孟母咋不會滿意呢?一個優秀的兒子後面,一定有一個優秀的母親。孟母的人才觀定當如此!
-
3 # 彼岸的覺者
我想孟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學習知識,成為一個具有美德的智慧的人,而不是為了做官,無論做什麼,對人類都做出了有價值的影響,她應該是滿意的。
-
4 # 小時大彬
孟軻(約前372一前289),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軻3歲喪父,幼年得力於母教。"孟母三遷"及"斷機勸學"故事,成為家教佳話,廣泛流傳。孟軻"受業於子思之門人" ,曾遊學於齊都稷下學宮。40歲以後,遊說各國,到過宋、魯、滕,梁等國,雖倍受禮遇,終因其政治主張與時勢不合,"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而先後離去。最後再到齊國,被齊宜王聘為客卿,"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 。齊宣王不肯實行孟子建議,孟子遂告老還家。
孟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他第一次到齊都稷下時,可能已開始聚徒講學。而最後一次到齊,"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 ,已是學生眾多名躁一時的大師了。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晚年還鄉,專意講學,與弟子公孫丑、萬章等編成《孟子》一書。
孟子對孔子推崇備至,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嘆息自己出生太晚,"未得為孔子徒也。" 司馬遷說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子思是孔子嫡孫。子思的老師又是孔子高足曾參。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其中"子思之儒"與"孟氏之儒"實為師承關係,後世稱之為思孟學派。戰國時期,先有思孟學派,後有荀子學派,儒學得以大張。唐代韓愈倡儒學道統說,自堯舜以至於孔子,接續孔子的則只有孟子,這是韓愈有意揚孟抑荀。至此孟子為儒學正統傳人成為定論。孟子被尊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繼承人和捍衛者自許的。
孟子在新形勢下發展了孔子思想。他在"誠"本體基礎上,構築起包括天道觀、性善論、仁政說、英雄史觀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學說的根基。思孟學派所發展的"心性之學"孕育了後來的宋明理學。孔子、孟子的學說雖不行於當世,但是當封建制度確立需要相應的上層建築為之服務時,即刻受到重視,被確定為封建國家的正統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包括教育和文化的發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游說各國及有關學術爭鳴的情況,記錄了孟子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獻資料。全書共7篇,261章,約35,000字。篇名取開篇首句中二、三字,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蓋自漢以來舊式版本全書作14卷,即每篇上為一卷,下為一卷,合二卷為一篇。
所以說孟子被尊為“亞聖”,孟母肯定是滿意啦。
-
5 # 經典傳頌
肯定很滿意,理由如下:
孟母三遷,就是為了讓孟子成才,她母親的思想境界可見一斑,她不是平凡女性,言傳身教,才得以孟子成才!在春秋戰國時代,國家動盪不安,做官未必是好事,歷史上做高官者很多,但能留名千秋者有幾人?孟子繼孔聖人之後,人稱亞聖,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不至於孔聖人,雖留七篇之作,《孟子》也能擠身於四書五經之中,這種成就,估計連孟母當初也始料未及吧!
雖然孟母的資料不詳,而且孟子也是大器晚成型,晚年時的成就才閃現,估計孟母沒能看到他的成就,且孟子在世時,也未得到朝政的重用,他的價值是後代評價更高!下面把孟子給大家簡介一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被元朝追封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
《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
6 # 彼岸花開本無岸
作為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子女肯定都是望子成龍的心態。至於孟母對孟子做官無所作為,是否感到滿意,得辯證看。首先,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亞聖”,傳承了孔子的思想,自己主張“民貴君輕”,同時也遊說各國,即使未被採納,不論從當時還是現在來看都是非常偉大的思想;再者,至於是否做大官才能叫有作為,得因人而異,他本來是魯國貴族後裔,從流傳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可看家庭出身較好,母親絕非思想狹隘之人,較於當時的環境而言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大氣有遠見,這樣的母親教出來的孩子思想不會侷限於做官才是有作為,而是孟子做到的,將思想傳播,受益於天下。
-
7 # 璞玉待琢
孟子是“亞聖”,在中國的讀書人裡面,甚至是普通老百姓裡面都是婦孺皆知。他的母親也因為為他尋找合適的讀書環境而三次搬家,就有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甚至中國有很多母親效仿孟母,他也被認為是一個賢明的好母親,而為世人傳頌。
孟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與孔子並稱“亞聖”。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的人物,被元朝追封為“樹宸”,尊稱為“亞聖”。
孟子對中國文學、史學、教育學、哲學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也就是說他在當時也是很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的。
孟母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母親,她不是一個平凡人,她不會苛求孟子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是會支援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認為孟母不但很滿意,而且心裡十分自豪。
-
8 # 南湖哲思
這個問題問得好。
《人民日報》曾經刊發過一篇小短文,說孟母千金擇鄰,不過是在小鄉村到處搬家,其實沒花那麼多錢,孟母教子的代價也沒那麼大。
但題主問孟母滿不滿意,肯定不是從孟母的教育成本上講,而是孟母作為一個母親,孟子的所作所為能否對得起她的期望。
孟母對孟子可能有什麼期望?我們首先要想的問題,是為官有道到底是不是孟母對孟子的期望,或者進一步說,是不是成為一個權勢赫赫的官員。
解答這個問題,要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著手。孟子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正是戰國初期。在孟子出生前的十幾年,發生了田氏代齊,正式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
這一時期有個鮮明的特徵,即士大夫群體的興起。所謂士大夫,簡單來說,指的是脫離農業勞動,以知識為依靠,遊說四方以謀取官身的人。這個群體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破天荒的意義。因為在此之前,中國的統治階層以血緣關係作為選擇標準,任你再有才能,也無法得到一官半職。而士大夫出現之後,開闢了另一條做官的道路,不具備統治階層血統的人也可以做官,布衣卿相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歷史長河中。
那麼,從這個方面來看,孟子確實具備做官的基礎。在孟子之前,齊國已有管仲,楚國也有吳起,其他的蘇秦、張儀乃至於更早時候的部分孔子弟子,都是由非貴族家庭入仕。這些事例,可能就影響到了孟母的價值觀。
而孟母有沒有想讓孟子做官的動機呢?孟子生於破落貴族之家,祖先為魯國貴族,到他這一代的經濟政治條件已經和普通百姓無異。但破落貴族也是貴族,至少從文化教育上講,還是不同於一般百姓。從歷代對孟母的追頌來看,她是一個有著貴族教養的女性。而流芳百世的“孟母三遷”,最終目的也是讓孟子學習禮教,這恰恰是當時做官的基本素養。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肯定,孟母確實是在把孟子朝做官的方向上培養。
理清了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看孟子的政治經歷能不能對得起孟母的期望。
孟子有什麼樣的政治經歷?據《三遷志》記載,孟母死於孟子五十六歲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在孟子五十六歲之前,都發生了哪些事情。
一、開塾辦學
孟子在二十歲左右,去往魯國遊學,拜子思之門人為師,學習儒家學術。快三十歲時,孟子學成歸鄒,開辦子思學院,在鄒國舉辦教育事業。
因為辦學,孟子招收了第一批門人,也培養了個人名望。這一時期,他所交遊者基本為各地方顯貴,如平陸之大夫、任國之國君,為其向更上流的階層發展創造了平臺。
二、遊說齊國
孟子四十四歲時,因聽說稷下學宮招收文學之士,而帶著孟母一起去到齊國,想要做官。
在齊國,得益於他早就打下的教育家名頭,直接得到了國君的接見,並受到任用,但沒有重用。齊國任命他為賓師,即受國君尊重但無官職,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顧問。這一時期他與齊國顯貴互相來往,既包括齊威王,又有將軍、大臣、著名思想家等等。
但孟子不滿意,擁楹而嘆。《古烈女傳·母儀》記載了這一幕,“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就是為了當不到官的事情。
三、去齊至宋
因為當不到官,孟子離開齊國去往宋國。這個時候,孟子雖然沒當官,但威名已盛,去宋國求官,時人多以為宋國配不上。可惜,在作為小國的宋國,孟子也沒受到重用,依舊是成天和達官顯貴吃吃喝喝,但是實事半點沒幹。在此期間,滕國世子路過,專門來拜見孟子,請問治國之策。
四、用於滕國
在宋國之後,孟子短暫回到鄒國。這時,能見孟子的,都是鄒國國君一級。因為與滕國世子建立了聯絡,在鄒國一陣,隨著滕國世子變成了滕國國君,孟子也就去往滕國當官。在滕國,孟子受到了國師的待遇,但還是沒有實權。待了幾年,孟子嫌棄這個小國自身難保,實行不了他的政治主張,便離開前往魏國。
五、魏國時期
在這時,就發生了那個鼎鼎有名的“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見到了梁惠王,梁惠王也很尊敬他,時常諮詢政事。但孟子的主張沒有充分落實,仁政思想並沒有實際施行。然而,在魏秦之戰中,魏國遭遇失敗後,惠王第一個想的,就是對不起孟子。惠王死後,孟子嫌棄他兒子,又離開了魏國。
六、二次仕齊
雖然孟子跑了一路也沒有什麼成果,但他在各國所建立的威望是巨大的。齊宣王為了孟子的名頭,又高薪聘請。孟子在這裡受到重視,宣王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當然孟子也很任性的回了一句:“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這又自己作了死,和實權職位宣告別離。而在這時,孟母也就去世了,孟子扶柩歸喪。
那麼,我們結合這段經歷來看看孟母會不會對孟子失望呢?
孟母對孟子失望嗎?孟母死的時候,齊國雖然沒有重用孟子,但是名位給的夠,是以孟母能使用卿大夫的規格下葬。這在破落貴族家庭,大概也算得上是一件恢復往日榮光的事。
回顧孟子的這段仕途,雖然從來沒有得到過什麼實權職位,但是名頭在那裡。從他四十歲以後,平日裡所來往的,都是些達官顯貴。而大家也都知道他肚子裡有貨,將他作為名流看待。於是,如果孟母對孟子的期望,不是在官任上作出什麼大好事業,而是成為一個政治名流,那孟子是完全滿足了的。
因此,我猜測,作為一個開明的母親,孟母對孟子應該是不失望的。
-
9 # 蘭旭子
在當時那個年代提出民為重觀點肯定得不到重用。所以人微而言輕。至於孟母失望與否?我想每個母親都不會對自己的孩子失望!
-
10 # 九州同2020
春秋無義戰,這是定論。接下來的戰國諸侯紛爭,在那個喪亂的時代,難有作為。
把儒家學說,繼承並擴充套件開來,傳於後世,卓絕千古,我們是知道的。
孟母無緣知曉這一盛況,但她一定是滿意的,“知子莫若母”。
回覆列表
當然滿意了,身為一個母親,自己的孩子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能長命百歲,身體健康,並且能被後人銘記。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