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控鶴軍指揮使

    僅24000名軍人。

    唐朝在西域設立了安西都護府,下轄四個軍鎮,分別是: 龜茲、于闐、焉耆、疏勒。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八月唐滅高昌國,九月置安西都護府於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古城址)。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西突厥請求和親,割讓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地給到唐朝,作為聘禮。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朝在四地修建城堡,形成固定的軍鎮。

    唐朝之所以能用如此少的兵力就能控制萬里西域,主要有如下三點原因:

    1、戰鬥力的代差。如同現代社會的五代戰鬥機對二戰時期的戰鬥機代差一樣,戰鬥力的差距會形成絕對壓制。唐軍裝備的明光鎧、人馬俱碎的陌刀、精鋼箭頭,對西域眾多小國裝備的皮甲、青銅刀、骨箭頭形成了絕對的裝備優勢。

    2、僕從軍。唐朝在征服西域後,保留了各個國家和部落的僕從軍,這些軍隊平時由當地政府供養,戰時再由唐軍召集。戰鬥力雖然不是最強,但是對付一般的叛亂還是綽綽有餘。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政府平定的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的叛亂,調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儉平定的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都是由唐軍為主,僕從軍為輔的戰鬥。

    3、河西走廊的支援部隊。由於西域雖然廣闊,但是沙漠戈壁眾多,可耕地面積少,能養活的常駐軍隊不可能太多,但是唐朝中央政府在靠近內地的河西走廊保持了一支高達73000人的龐大的部隊,隨時可以支援西域駐軍。唐朝河西節度使一度號稱天下第一節度使。

  • 2 # 歷史小知

    為有效統治西域地區,唐朝以天山為界在南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在北設立北庭都護府進行管轄。兩大都護府兵力合計共有44000人。

    北庭都護府共計有鎮兵20000人,分別為

    韓海軍,駐守在北庭都護府城內的,鎮兵12000人。

    天山軍,駐紮於西州城內的,鎮兵5000人。

    伊吾軍,駐紮在甘露川的,鎮兵3000人。

    安西都護府共計有鎮兵24000人

    分別部署於由龜茲都護府、毗沙都督府、疏勒都督府 、焉耆都督府的安西四鎮之中。

  • 3 # 風去了無痕D

    唐代用於統轄西域諸國的,就是安西節度使府。安西軍編制兵力,按史書上,二萬四千餘人。

    沒錯!實際上,安西的大唐正規軍野戰兵團,就是二萬四千步騎

    歷史這東西,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後世的大宋,八十萬禁軍守不住家門。大明號稱天下精銳的關寧軍,空有火器之利,卻讓八旗兵用騎射打的,龜縮在深溝堅城之內,喪失了野戰的勇氣。

    而盛唐經略西域,就只用二萬四千步騎,便能縱橫萬里,揚威大漠。

    當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當然,與安西節度府相鄰的,還有北庭、朔方、河西、隴右等節度使府。真要有舉國大戰時,則能成掎角之勢,相互應援。

    但直至安史之亂髮生之前,大唐十大節度使,從未發生過哪個節度府兵吃不住了,然後向鄰居求援之事。

    不禁要問,西域如此廣闊,這區區二萬四千兵力,是如何控制的?

    答:別以大宋與大明的軍隊去類比唐軍。三者在機動性、功勳獎罰制度、戰鬥積極性三個方面,完全沒有可比性。

    千萬不要小瞧了唐軍二萬四千的戰鬥力。

    按唐軍編制。二萬四千,正是唐軍的兩個基本戰役軍團。

    萬里遠征,滅國擒王,用這二萬四千兵力,足矣!

    以二萬餘精銳野戰軍,作為機動兵團駐安西,便能威懾西域諸蕃,令以十萬計的牧騎臣服。

    而後,使諸蕃部為唐效命,收為爪牙,並作擴張前驅。這就是唐朝西域戰略,只惜,一場安史之亂,傷了帝國的脊樑。

    唐軍的二萬步騎有多厲害?舉一戰例說明。蘇定方伐西突厥,曳咥河之戰。

    顯慶二年,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率燕然都護府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及各部蕃兵,共計馬步二萬餘人。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賀魯。

    西突厥亦盡傾國之兵來拒,有眾十餘萬騎。

    兩方兵力對比。唐軍二萬VS突厥十萬以上

    西突厥列陣於曳咥河西岸,營帳綿亙十里,與唐軍對峙。(曳咥河,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一帶。)

    蘇定方以步軍一萬列陣於南原,自引一萬騎兵待敵於北原。

    令諸將曰:虜欺我步兵少,必傾巢來攻,步軍諸營當死戰不退,待敵勢疲後,吾即率騎自北原而下擊之,必當一舉而潰敵。

    這就是唐軍的步騎協同標準戰術,先正兵當面相持,挫敵銳氣,然後奇兵迂迴,自側翼橫擊。從李世民的霍邑之戰,到蘇定方曳咥河破西突厥,屢次使用這戰術,每戰必克。

    賀魯見唐軍少,又自持兵眾,果然全軍而出。騎兵鋪天蓋地,撲擊而來。

    唐步軍列陣,攢槊向外,強弓硬弩,矢如暴雨。突厥騎兵攻擊三次,被擊退三次。

    史書沒詳細講具體戰鬥經過,只說了四字:三戰三卻。

    然而軍史發燒友們,卻可依據古代步兵結陣防禦,與騎兵突擊的各自特點。推測出列陣於開闊地的一萬步兵,要連續三次擊退十萬騎兵攻擊,中間得有多少血流成河,與激烈搏戰。

    蘇定方見敵已氣餒。便引騎自北原馳下,急擊之,突厥兵大潰。唐軍追擊三十里,斬首俘獲數萬計,此役後,西突厥自此一蹶不振。

    強弓硬弩、陌刀重斧、馬槊、明光鎧,加上嚴整的部伍軍制,士卒對軍功的渴求與嚮往,就是唐軍之所以能橫行絕域的最大資本。

    歷史上看,唐軍是冷兵器時代中國最強的軍隊。既有漢軍的組織體制嚴整性、與堅韌性,又兼有北朝時期,鮮卑北魏突騎的剽悍性。無疑為古代軍史中的巔峰軍隊,與漢軍可相媲美。故而,能以二萬人,控扼萬里之地。

  • 4 # 煙火映長安

    武則天長壽元年,即公曆692年,大唐正式在西域設定常備駐軍。以西域龜茲國為中心,大唐在此設立安西都護府,建設並統轄龜茲、焉奢、于闐、疏勒四大軍鎮。

    次年,武則天以中原地區精銳三萬駐守西域,開始將整個西域納入大唐邊防體系之中。

    至玄宗天寶年間,大唐在西域地區共設定有安東、安南、安西、安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統御著北至阿爾泰山與巴爾喀什湖,南至蔥嶺與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土地。

    雖說有六大都護府,但實際管理上,整個西域地區以天山為界,是由安西與北庭兩大都護府分別統轄。安西以龜茲為核心,北庭以庭州為核心,有如兩隻定海神針,牢牢捍衛著大唐邊塞的安寧。

    其後經過幾番調動與編制,大唐最終在兩大都護府建立起兩支精銳的野戰軍團。其中,北庭都護府駐紮有精銳邊軍兩萬,安西都護府兩萬四,軍馬7700匹。直到公曆757年安史之亂爆發,這支總計不足五萬兵馬的邊塞大軍生生捍衛了西域60餘年的和平安穩,不得不說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績。

    安西都護府

    1.完備的軍事體系

    大唐在西域的軍團是如何統御這片廣闊疆土的呢?

    從軍事編制與排程角度看,安西都護府所設四大軍鎮如鐵臂一般,將都護府治所伊邏盧城環繞起來。每軍鎮各駐守有兵馬三千至五千人,分別對四方動向予以震懾。

    同時,西域地區自古便是優質的馬場,因此西域大唐將士所配備的軍馬皆具有良好的機動能力與長途奔襲能力,一旦一方出現騷動,各鎮的機動兵力可隨時馳援,聯動防禦。

    此外,與西域遊牧民族鬆散、混亂的軍事編制不同,大唐邊軍的編制構成極為嚴密。單看基層部隊的構成單位:

    每300人為一團,設定校尉統御;五十人為一隊,以隊正統御;十人為一火,設火長統御。

    其中,每火又專門配備馱馬六匹,用於裝載行軍裝備、武器、糧食,如此一來步兵單位的機動能力也大為提升。這樣自上而下完備的軍事體系,保證了西域四萬駐軍能夠如臂指揮,令行禁止。

    除開正規的野戰集團之外,在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道路、關隘、山口等地區,唐軍還設定有傳遞軍情的烽燧堡與烽戍兵,查驗邊關通行文牒的守捉兵,以確保將任何潛在的軍事威脅撲滅在萌芽之中。

    明光鎧復原圖

    2.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

    在今天新疆庫木吐拉石窟發現的壁畫中,繪製有昔日大唐邊軍將士的披甲持劍圖。畫中的官兵身披明光重鎧,手持精鐵長劍,有如移動的堡壘;而將士們所騎乘的軍馬更是全身披甲,密不透風。這一發現,證明駐守西域的大唐邊軍在當時已經做到了人馬具裝。人馬具裝騎兵在戰爭中的殺傷力無疑是極為可怕的,從三國時代的西涼鐵騎到金國所謂重甲鐵浮屠,具裝騎兵在戰場上無異於如今的機械化坦克集團。

    庫木吐拉石窟中的唐軍將士形象

    而邊塞將士鐵甲鋼刀及兵源的補給,皆離不開身後大唐的全力供應。根據《元和郡縣誌》所記載,單是為了置辦西域大軍士兵及軍屬的衣料,大唐每年便要調撥布帛絲絹78萬匹。

    為了保障軍糧及裝備的供應,大唐連年向西域徵發移民進行屯墾,建立起規模驚人的軍屯體系;又調撥大量工匠奔赴西域,為大軍打造軍器。安西都護府境內有豐富的銅鐵、錫、鉛等礦產,工匠將冶鐵鍊銅等技術傳播至西域,以保證都護府能夠在當地生產武器,用以裝配大軍。單是今天的庫車河谷及拜城縣境內,就發掘有古代採礦、鑄造廠遺址四十多處,可見當時的軍工生產量有多麼驚人。

    3.輝煌後的沒落

    自公曆692年,王孝傑領軍大破吐蕃,粉碎了遊牧民族對西域的染指,漠北人民在大唐的庇護下度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平穩生活。但一切繁盛的時代終會結束,萬事萬物都有終點。只是大唐邊塞將士的終點,來得實在令人扼腕。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突如其來,轉眼摧毀了一整個繁盛的大唐。為了平定叛亂,皇帝不得不抽調安西、北庭兩都護府主力軍團回師,僅餘數千兵馬留守。西域駐軍兵力頓時陷入空虛,而暗中窺視漠北已久的吐蕃大軍立即發起了規模浩大的侵略之戰。

    隨著通往中原的道路被吐蕃一一封死,西域最後的大唐將士成為了無源之水,憑著一腔悍勇做最後的堅守,守望王師歸來。

    這一守,便是整整四十年。

    昔日壯年如今垂垂老矣,敵寇的鐵蹄卻寸步未停。公曆808年,大唐漠北最後的陣地龜茲被攻陷。昔日的萬里西域,如今盡歸敵手。隨之逝去的,還有如夢幻泡影一般的繁盛大唐,和數萬精銳邊塞將士們高呼不止的凱歌,不屈的靈魂。

  • 5 # 微史春秋

    一、唐代安西都護府有“鎮兵二萬四千人”、北庭都護府有“鎮兵二萬人”

    唐朝在西域的駐兵,在新舊唐書中都說的非常清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道:

    “安西都護府,鎮兵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匹。”

    “北庭節度使管鎮兵二萬人,馬五千匹。”

    這樣的數量看似很好,但是和西域各國相比,那也是很厲害的了。

    “龜茲都護府,本龜茲國。其王姓白,理白山之南。去瓜州三千里,勝兵數千。”

    “沙都督府,本于闐國。在蔥嶺北二百里,勝兵數千。”

    “疏勒都督府,本疏勒國。在白山之南,勝兵二千。”

    臣服於大唐的西域各國軍隊多則數千,少則一兩千,這樣的數量自然無法和軍事裝備更加先進的唐軍相比。

    而都護府下面機構的兵馬也歸都護府節制,如北庭都護府“又管瀚海、天山、伊吾三軍鎮兵萬餘人,馬五千匹。”

    二、唐朝對西域的管理不僅靠軍隊

    駐軍西域是威懾西域各國的手段,但並不是唯一的手段。

    唐代對西域管理機制上是比較完備的。

    如設立安西大都護府,下設四鎮,龜茲都護府、沙都督府、疏勒都督府和焉耆都督府 ,武則天時期還設北庭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北的西域地區。

    安西與北庭,成為管理西域的兩大基石。

    安西都護府除了下設四鎮外,還有課隨時抽調人馬的軍府,“右西域諸國,分置羈縻州軍府,皆屬安西都護統攝。”

    “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皆隸安西都護府”

    唐代實行羈縻制度,在具體的統治中也可以說是“以夷制夷”,個別國家反叛,除了唐軍之外,還可以徵調其他小國軍隊前去鎮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超火,長大後突然消失的明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