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漫萌宅腐
-
2 # 風墟
「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這句話是出自後會無期的“金句”。
但這句話顯然是錯的。
小孩子當然也會看利弊,大人做事情當然也會分對錯,這句話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
「成熟的人分析利弊,幼稚的人執著於對錯」。
也就是說,成熟的人會從利弊關係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認識世界;
但幼稚的人卻還囿於對錯的道德枷鎖,不能直接面對現實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說?
最核心的原因其實是:
“對錯”的這種道德標準是模糊的,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也各有不同。
用對錯這種標準評判事物時只會陷入對現實問題的抽象化辯論,而不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
“對錯”和“利弊”這兩種視角取向的區別,其本質是「道德取向」和「現實取向」的不同。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其實從側面闡述了中國古代帝制,以道德標準治世的不少弊端:
民眾出現了問題無法可依,只得去找鄉賢依個人道德判斷,往往無法得到公正的結果;
文官集團過於強調先賢的教誨,而忽略了個體的獨特性與情感需求,直接導致了萬曆與文官集團的矛盾;
以道德為基礎的體制,限制了帝國很多行業和領域的發展(如商業和軍事);
當然這些事例都太過的大而化之了,我們就談最近全國關注的杭州保姆縱火案這件事。
有的人痛罵保姆該千刀萬剮,
有的人揣測是主人家對保姆不好為富不仁,
有的人說竟然還有保姆專用梯這簡直是赤裸裸的歧視,
有人則說保姆專用電梯只是階級分化的必然產物。。。。
所以你看,人類的價值觀是不可能和諧統一的,你無法評判上面這些不同的人的言論誰對誰錯。
因此,“對錯”這種混亂的、矛盾的評判標準,是不足以支撐作為「評判標準」的「工具屬性」的。
首先恭喜你已經意識到了“‘對錯’這種評判標準,不足以評判「具有爭議性的、複雜的事件」”,然後我們再來談談所謂的“簡單事件”如何評判。
先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世界上95%的人都是殺人犯,那一個人殺了人還是錯的嗎?
假如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小偷,那偷錢還是錯的嗎?
當然,這兩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這兩個問題的背後反映出的是:
「正義的本質,是掌握了社會輿論的階級的利益。」
將愛因斯坦放到秦朝,他找秦始皇說:你好啊,我告訴你地球圍著太陽轉,世界上沒有天,沒有神。
秦始皇說:大家都知道太陽東昇西落,但凡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來,閣下卻說地球圍著太陽轉,莫非你腦殼有病?
朕的皇位乃是上天授予的,具有無上的尊嚴和正統性,你竟然敢懷疑天神的存在?來人,快將這位智障朋友打死,以免拉低全華人民的智商!
秦朝子民:陛下說得對!就是要打倒這類不遵守常識的迷信!
幹得漂亮!666666!竟然敢褻瀆偉大的天神,沒把他的皮扒下來就算便宜他了!
好!威武!支援!有希望了!
將聖母白蓮花放到唐朝,他找李世民說:你好你好,你這樣將全力集於自己一身是不對的,我們要平等,要博愛,怎麼能這樣嚴苛的奴役民眾呢?
我建議你取消帝制,實行公平公正的選舉制,取消收稅,給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送溫暖……
李世民一把掐住白蓮花的脖子,聲嘶力竭:我他媽愛民如子,賣命工作,你竟然還得寸進尺要求我取消帝制?你有沒有良心?你還是不是人?
快來人!請幫忙把這位朋友砍了!以撫慰朕受傷的心靈!
唐朝子民:死得好!活該!
我們能有一口飯吃已經是陛下莫大的賞賜了!你竟然還要求什麼平等博愛?簡直是胡鬧!
我們這種升斗小民生來就是被官老爺們奴役的,取消了帝制就是有悖人倫!!!
這兩個例子當然都是調侃,但本質上是為了說明對錯的標準是會隨著時代變化的,並且這種標準取決於社會整體的意識形態。
毫無疑問,現在我們都會認為愛因斯坦和白蓮花說的都是“對”的。
但在那個時代,愛因斯坦和白蓮花又的確是“錯”的。
並且如果我們是處於秦朝唐朝,那我們也會認為愛因斯坦和白蓮花的言論是瘋狂的、錯誤的、無法接受的。
那為什麼說:正義的本質,是掌握了社會輿論的階級的利益呢?
其實是這樣的:
掌握社會輿論的階級,通常是社會的統治階級。
在這個時候,正義的標準往往是由這個階級制定,並且這個標準會盡可能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比如封建的和平時期,被廣為強調的“正義標準”有:忠君愛國,不動盪君權,為國家鞠躬盡瘁等。
但是這個統治階級不一定總是最強大的階級,統治階級往往都會有被推翻的時候。
當舊有的統治階級被推翻時,正義的標準就會改變,社會意識形態就會更傾向於維護新興的反抗階級的利益。
比如封建的戰亂時期,這時候強調的“正義標準”有:打土豪分田地,人人平等,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等。
在現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當選。
在所有的主流媒體、網站上都是特朗普鋪天蓋地的黑料,踩特朗普捧希拉里這是美國的政治正確。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特朗普當選,他獲得了美國多數人的支援。
所以雖然大多數人是沉默的,雖然希拉里是政治正確的,但在做決定時,人們還是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糾結於對錯往往的確是無意義的,但從利弊的視角出發,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去做出更好的、更理智的選擇。
比如前陣子熱議的「難民」問題,幫助難民的確是“對”的事,是善良的。
但我們願意接受嗎?
不願意。
為什麼不願意?
這其實就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
接收難民對我們沒有好處,反而會帶來巨大的社會隱患和動亂,造就更多的不平等。
總結而言就是,損害了我們的利益。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而非「趨對避錯」。
理解了這一點,你才會意識到,從利弊的角度看問題會讓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清晰,更便捷。
「對錯」在很多時候不僅無法成為你評判事物的標準,反而會是你認知事物的障礙。
毛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對中國當時的社會各階層做出了極度之精準的剖析,這種認知的精準是建立在明確了各階級的利益所在的基礎上。
從毛主席的這篇文章中你能清晰的看到不同階層所處的位置,基於這個位置他們又要如何去實現他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理解了趨利避害,也就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性你才會明白,為什麼「執著於對錯」是幼稚的。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排斥“成熟的人看利弊”這樣的說法,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認為看利弊就意味著完全的不分對錯,不講善惡,沒有良知。
事實上看利弊和分善惡是完全不同維度上的兩件事情,而且這兩件事情並不矛盾。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會慣於從利弊角度分析問題,這只是他採取的一種更理性的、更智慧的認知世界的方式,他只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對問題的道德評判上,而是會馬上採取措施,解決現實問題。
他依舊會有自己的良知,甚至會有比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更清晰的道德價值體系,他們「不作惡」的可能性遠遠大於那些只知分對錯的人——
因為越是理性的人越是能夠清楚地意識到法律的界限,意識到作惡的損失,所以他們反而會更好的約束自己。
當然,其實之所以成熟的人會從利弊視角認知世界,歸根結底的原因在於,這是一種效率最高的認知-行為的方法。
我見過無數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只會不斷的哭訴:他怎麼能這樣對我?這樣不公平!這是不對的!我接受不了他這樣對我!
人遇到挫折會難過是正常的,但問題是,你不能一直把“他是錯的”當成不接受現實的藉口,不斷的悲傷,不斷的抱怨,不斷地強調別人是錯誤的,但這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沒有絲毫的卵用。
但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他會馬上接受現實,問題已經發生了,別人已經傷害了我,錯誤已經出現,那我要怎樣去處理這個問題?如何妥當的將問題解決?然後迅速的付諸行動。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這篇文章想強調的是,如果我們想更為成熟,就要鍛鍊分析利弊的視角。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我真正想說的是:很多問題的存在,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無關緊要的、無法得出答案的、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毫無助益的地方上才產生的。
說得通俗點兒,也就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有一些人的抑鬱焦慮,其實是因為對未來產生了太多不必要的擔憂;
在網上和別人爭辯哪個球隊更強憋了一肚子火,但其實哪個球隊更強這是客觀事實,和你們的爭辯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你和女朋友的關係本來好好的,但你總是不自信,擔心自己不好,反而因此失去了對你女友的吸引力;
這些由於「無事自擾」而引發的問題,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都有所體現。
「利弊視角」只是一個“點”,重要的是「專注於具體的現實生活本身,而非沉溺於自己精神世界裡的概念和感受」這樣一種生活狀態。
這樣一種生活狀態的切換,往往從我們開始專注的去做某些事情開始。
我在今天前已經接連一個月的時間狀態很差,對未來充滿了擔憂,但自己充滿了不滿,各種龐雜混亂的想法充斥在我的腦海中,結果是我做事情的效率和質量很差。
直到今天早上我下定決定,重新嚴格規劃自己的生活,明確在各個時間段要做的事情,今天一早上我非常投入的看書做筆記。
一天工作下來,我的精神狀態竟然還是很好,再不復之前一天到晚的萎靡,而且之前很多心理上的焦慮、恐慌等統統一掃而盡,內心裡生出了一種平靜的自信。
所以我要再在這篇文章裡強調一遍一個理念:
規整自己的生活要採取「做減法」的方式,不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多無關緊要的問題。
不自擾,即無事。
以上。
-
3 # 那託解說
史密斯原則,競爭中前進,合作中獲利。我們要學會與別人合作,即使是你的敵人,也不要你死我活,更不能同歸於盡,那樣對誰也沒有好處。有一個寓言故事,說農夫要砍掉周邊影響他農田的灌木,在三個灌木叢裡住著三群蜜蜂,它們都不想沒了家。第一群蜜蜂,苦苦哀求農夫,農夫沒有同意,第二群蜜蜂恐嚇要蟄死他,農夫一怒之下燒了灌木,蜜蜂不但沒了家,還葬身火海,連命都搭上了;第三群蜜蜂跟農夫說,如果他保留這個灌木,那麼蜜蜂會每年給他帶來吃不完的蜂蜜,這時,農夫就同意合作了。故事告訴我們,當你要說服別人的時候,少講道理,更不要哀求別人,應該多說說利益。你無法透過大道理去讓別人認同你,甚至是可憐你。但是你可以透過利益去改變對方的行為。
韓寒有一句話說得好,成年人只講利益,小孩子才分對錯。商業的世界裡,為了利益,哪怕是仇人也能因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所以在當你面臨慘烈競爭的時候,你應該好好想想你跟你的對手有沒有可以合作的地方?如果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摒棄前嫌合作,實現雙贏。商業的世界裡,切記損人不利己。那樣大家只能一起完蛋,如果你發現你的對手正在這麼做,那必須要儘快找出你們的共同利益,儘量用利益說服他
-
4 # 圖憂
是√!大人權衡利與弊!孩子只看和感受好與壞,對與錯!大人為了利可以忍受,不能表現在表情上,為了利權衡多很事!孩子與大人面對問題兩者之間會有衝突的!如大人面對孩子這件事沒有對你利,耽誤時間,而孩子覺得有興趣!
再如孩子去親戚家住,大人權衡利與弊!孩子覺得這親戚對我不好,更深層次的是利與弊!孩子並不明白到底為什麼對我不友好!
最實質大人對孩子不好的態度,取決於利益多少!
-
5 # 健康常識小搬運
這個不一定吧,我覺得都是講利弊的吧!!
個人觀點啊,正所謂人性本惡!
當然了,相對來說的話,孩子肯定比成人好一些,他們大多還是很單純的!
但是像我個人小時候,你肯定很願意和比你好的玩兒啊!就算打遊戲,也喜歡打的好的帶我嘛!所以我覺這個是一個相對的話題,如果這個對他重要或者在他當時看的很重要,那麼利益是一樣的!
只不過隨著人不同的階段,看中的東西不一樣吧!小時候吃好玩兒好就好!成年了,找個男女朋友更好!在後面,有錢比啥都好!生病了,原來還是身體最重要!有了孩子,孩子最重要!所以利益是相對的,沒有永恆的利益!所以孩子、大人、老人都是講利弊的!只是有時候你不懂他的利而已吧!
-
6 # 小幽
直接舉例子。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V2火箭傷害了數百萬人,包括盟軍和百姓。然而,美國卻在戰爭快結束時把整個B2火箭的製作團隊都引渡去了美國本土,給予美國公民身份,之後V2火箭團隊成就了人類航天史的第一枚登月火箭。(當時似乎蘇聯還是英國也在試圖引渡,不過被美國搶先)
如果因為他們傷害了數百萬人就全部要消滅,人類火箭發明就得推後數十年。
這就說明只講好壞在某些時刻是不行的。
但只講利弊就正確了?
人為什麼會成癮?因為成癮可以在虛幻中滿足那些人無法得到的慾望,對他們來看就是有利的,但這是好的嗎?不是,因為在不恰當的地方成癮會消耗這個人讓他境況更差。
可是,如果某些時候如果一味的憋著,遲早會憋出癌症。所以有時候成癮反而會一定程度保證了人的健康。
利弊,好壞全都不容易定論,因為好壞,利弊往往是交織在一起並且是一種發展過程的。正如我的圖所示。
只講利弊,只講好壞都不對
-
7 # 連城珏玉公子
大人和孩子同樣都是人,都有自己的願望和訴求,利弊和對錯準確而言是相對的,這個說法講道理來說是有點以偏概全了,總體看來這個說法其實還挺偏激的。
人到中年,有來自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壓力,但是如果只講利弊的話那我認為這樣也太功利了。對於一個價值觀健全的成年人來說,一件事物的好壞是需要權衡的。
就拿小孩子最愛吃的零食來說吧,現在的年輕父母的生活方式也是這樣,都知道吃漢堡薯條喝可樂對身體不好,但是這種快樂是無可比擬的,小孩子可能會認為這個事物非常好令人愉悅,無論對錯但是會開心。
那麼到成年人這裡首先考慮的是其事物的必要性,是否為必需品,其次是在消費之後能夠得到什麼?但是這裡有一點,消費結束之後的快感是無可比擬的,所以在消耗金錢享受消費之前,成年人會權衡,計算其中的得失。
可能現在所有的讀者都不是成年人,但是我們都經歷過孩提時代,在我們那個年代有時候對於自己喜愛的東西是不計後果的,小孩子一開始哪裡會有自己的是非觀念呢?在這裡要說的還有一個人原始慾望的問題,從出生開始必要的進食,對新鮮空氣的渴求,對母乳的渴求。慢慢成長之後喜歡糖,對“甜”這個味覺的喜愛和追求,這裡面可不包含對於吃糖是否對錯的問題,單純的是這種味覺很誘人。
所以對這種網路用語應該有一定的鑑別能力,這種的說法有一定的正確性,但是其不能夠代表整個社會情況,這句話最多也只能算作網路流行用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瞭解的前提下多學習是沒錯的,書中沒有絕對的真理,學習沒有捷徑,但是會引人思索,少走彎路。
回覆列表
小時候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自覺的把人分成正派和反派。這個人是好的,那個人是壞的。
長大一點,看的懂一點悲劇之後,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悲劇是沒有正反派的。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良心做了該做的事情,結果卻讓所有人傷心。
這樣的悲劇裡面沒有明確的責任人。
看了之後卻會反覆思考,到底怎麼樣做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知道啊。就算大家都是好人,做出來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好的。
有的時候自己常常想,要是人世間的道理,真的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出來,那多好啊。
可那真的就是個夢想罷了。正因為生活有很多面,所以才精彩麼。在電影《機械戰警3》中,當大財團要求底特律警察執行對貧民窟的強拆令、並以警察們的生活相威脅時,警長是這麼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