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江春水146833327
-
2 # 佛經連載
這要從佛教建立說 起。佛教創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陸的迦毗羅王國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 。因為他是釋迦族人,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圓寂之後的最初幾百年間,佛教尚未傳遍亞洲各國,但是當時在印 度已經出現了各種不同的佛教教派,後來整合為三大主要派別,即:小乘佛 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佛教的教義應該是不崇拜偶像的,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 不變的本體。佛像也不例外,不論是雕像、塑像、鑄造像,不過是石土木漆 或金屬的因緣暫時聚會而成,是一種因緣的假合體,當然本體是空的。佛教 主張“破相”,就是要打破人類因不明真理而認為“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 遠不變的觀念。既然佛像是由“因緣所生”,那麼也應在“破相”之列。那 為什麼歷代還有那麼多的佛像產生和流傳呢?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方面“佛像”雖是由金屬木石等材料 (因),由人工(緣)製作而成的,毀之既無,沒有不變的主體。但佛像可以使 人興起見賢思齊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故而佛教並不否定佛像的存 在。另一方面,佛教為了普渡眾生,向俗眾說法,佛家不得不借用塑像、繪 畫等大眾喜歡的藝術形式,進行弘法事業。
漢傳佛像
佛教造像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冠絕千古、標程百代的不朽地位自是毋庸 置疑,脫離了佛教造像的中國藝術史,特別是雕塑史無疑將黯然失色。其中 ,漢傳佛教造像與藏傳佛教造像並稱中國造像藝術的兩大支柱,主要包括石 窟造像、寺院造像和單體供養造像三大門類,上至東漢末年下迄元明清三代 ,長達兩千年的悠久造像史,為後世遺留下恆河沙數般的雕塑、繪畫作品, 涉及以銅、石、瓷、木為主幾乎無所不包的造像材質。其中以金銅佛造像最 具藝術特色和收藏價值。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人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 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人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 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 (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漢朝十六國金銅佛像從佛教造 像角度來說,無論從史籍記載還是考古遺物發現,早期的佛造像多見於石雕 石刻,隨著佛教的興盛,金銅佛像開始出現。金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而精緻 ,便於攜帶,供奉於佛寺和信眾家中佛龕,或納藏於佛塔地宮之中。 《三國志》記載有“笮融大起浮屠祠,內有一尊金銅佛像”,這是中國 正史中首次明確的金銅佛像記載。迄今發現最早紀年銘的佛像是現藏美國舊 金山亞洲美術館的後趙石虎建武四年(338)雕造的一尊鎏金銅坐佛像,它結 跏趺坐,雙手作疊壓禪定式,長長的杏仁眼,方圓臉形以及規整的垂中平行 衣飾,高肉髻,在形式上直承漢末四川陶佛像,形體與衣紋的左右對稱,也 是西來佛像中國化的具體例項,被認為是中國式佛像的早期形態。
北魏金銅佛像
北魏早期,匈奴赫連族攻入當時的佛學中心長安,滅佛殺僧。著名高僧 鳩摩羅什的高徒白腳禪師遷到平城(即山西大同)受到魏武帝的禮遇。北魏滅 北涼後,把涼州具有高超技藝的工匠虜掠到平城,同時也俘獲大批僧人,平 城成了北方的政治文化及佛教中心,金銅佛像從此被大量製造。今存北魏太 平真君二年(441)趙通造金銅佛像,太平真君四年金銅佛立像,就是太武帝 廢佛前的代表製品,形式古樸。出土於河北石家莊的鎏金銅造像,分傘、佛 像、座三部分,是十六國以後保持最完整的一座。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另一 件金銅坐佛像,造型渾圓,而造於太平真君十一年的金銅坐像,古樸之氣息 漸失而趨向寫實,兩手不再拱而置於胸腹間,改為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 膝上。衣紋下垂作橢圓形線,衣裾下緣下垂到座的上部,這是新的發展。 魏孝文帝統治時期,一度遭受政治打擊和道教衝擊的佛教得到迅速恢復 ,曾遇滅頂之災的佛教徒也吸取了教訓,提出皇帝就是如來的觀點,憑藉皇 權弘揚佛教。興光元年(454)平城五級大寺鑄金銅釋迦立像五軀,以太祖以 下五帝相貌為依據,高各一丈六尺,共用銅12.5噸。公元4的年,獻文帝在 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43尺,用銅50噸,黃金0.3噸,金銅佛像廣泛製造的 風氣盛極一時,而且形制和規模不斷擴大,在太和年間形成了金銅佛像製造 的全盛時期,如現存太和二年(478)銘金銅佛造像,劉從妻造彌勒坐像,河 間樂成人張賣造彌勒坐像,李成造像,王上造像等不下10多件,山東博興縣 出土的更為繁多。這時期的金銅佛像,以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拔而 有丈夫氣為主要形象特點。
南朝金銅佛像
在南方,東晉已開帝王奢競之風,這種時代風尚成為名士奇匠競心展力 的外在驅動力,出現了以戴逵、戴頤父子為代表的著名佛像匠人。戴逵曾積 三年苦思製成丈六無量佛,“巧凝造化”,成為供大量仿製的中國佛教造像 傑作,這種追求民族化的審美旨趣的創作,開創了中國式佛像的製作正規化。 所造行像,運用脫胎漆器工藝,發明了既壯崇又輕靈的夾苧佛像,適應了當 時抬佛巡行習俗的需要,被世人稱為一絕。其子戴頤從小隨父參與塑像,相 互切磋技藝,以精思神巧為時人稱許。 劉宋以降,靡費之風大熾,建寺造像所用的銅無以計數,甚至危及國力 ,宋孝武帝劉駿一次就為瓦官寺鑄金銅佛像32軀。梁武帝出家的同泰寺十方 佛為金銀像。而光宅寺造丈八無量壽佛金銅大像,、用銅20噸,陳宣帝所鑄 銅像多達2萬,修治舊像130萬軀。這些足以想見當時金銅佛像鑄造的形制和 規模。在風格上,南朝金銅佛像崇尚寬大博敞的天衣裳裾襯托出飄逸俊秀的 體勢,是南朝時尚的秀骨清像人物儀範在佛教造像上的具體表現。二戴的藝 術技法也被廣泛流傳。整個南朝的造像均顯示出形體輪廓具有整體感並極富 裝飾性的特色,與當時競尚奢靡之風相一致。 無論在南朝還是北朝,金銅造像規模形制都十分宏大,藝術技巧也日臻 完善,從而使金銅造像完全中國化並達到其全盛期。
-
3 # 迷糊米糊123
謝邀,從佛教的歷史演變過程看早期佛教不光是不主張立像,也不主張偶像和神的崇拜早期是以浮屠(塔)來代表佛祖。佛祖釋迦摩尼就反對被神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佛法的教育明顯不能適應那個時代人們的認知水平了。而在公元2世紀之前,佛教藝術品中並沒有佛的形象。直到印度貴霜王朝時期,才打破這一禁忌,並創造出兩種代表性的佛像雕刻藝術——鍵陀羅藝術和秣菟羅藝術。公元一世紀左右龍樹菩薩創立了大乘佛教思想,同時健陀羅時代從西方傳來的希臘式雕像給了人一種震撼。並逐漸被當地的一些宗教給宣傳利用了,關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適應這些變化大乘佛教也主動神話了佛祖釋迦摩尼,並借鑑了印度教中的許多神話形象來宣傳大乘佛法,並且利用了大量的造像來宣傳大乘佛教思想,這符合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大乘佛教也隨之廣泛傳播開來。隨著佛教的傳播各種佛菩薩造像也隨著傳播到各地,並且從西方希臘式的造像逐漸變化成了符合當地地區人們審美觀形象。
-
4 # 考古系大師姐
是的,佛像的產生確實受到了古希臘的影響,同時也與大乘佛教興起有關。佛教創立於公元六世紀末,但是佛像的產生要晚至公元1世紀左右。在印度早期的佛教建築中,特別是塔上面雕刻有大量的佛教題材的內容,但是沒有佛像。在遇到要表現佛陀形象之處,一般用塔、法輪、菩提樹等象徵。這類塔的代表有巴爾胡特塔、桑志大塔等。在佛像誕生前的有關佛教題材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3種:
①是禮拜的物件,有塔、菩提樹、佛座、法輪、佛足跡和三寶標。
②是本生故事,就是釋迦牟尼在印度降生前世世代代的故事,意在宣揚佛的善行。
到了公元前327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軍隊攻佔了印度五河地區,即現在的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中上游,並在當地建立了希臘人的殖民國家塞琉古王國。公元前250年,塞琉古王國的東部地區巴克特里亞獨立,而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犍陀羅就在巴克特里亞的範圍之內。
貴霜是大月氏人建立的帝國,大月氏人原來共有5個部落。公元前40年代,大月氏人的貴霜部落統一了其他5個部落,建立了貴霜帝國,並且不斷擴張,第三代王迦膩色迦時期,是貴霜帝國最強盛的時期,整個帝國擁有中亞和印度的恆河流域。
關於佛像的產生,現在大都認為是在貴霜帝國時期,時間大約是公元1世紀末。佛像在犍陀羅產生,是由於這裡長期受希臘羅馬的自由思想的影響,而希臘羅馬早有製作各種神像的傳統。在犍陀羅地區,東方的宗教思想與西方的雕刻藝術很久以來已經融合很深。因而,犍陀羅地區的佛教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發風格,又稱為“希臘式佛教藝術”。同時,大乘佛教也在此時興起。
-
5 # 大智般若
簡單通俗的說,自己家父母死了以後是不是要立塊墓碑或掛個照片。佛陀滅度以後弟子們同樣思念佛陀啊,那就只能拿物品替代,比如佛舍利,佛塔,佛像等等。另外佛在世時是受大眾供養的,佛陀滅度以後大眾也想要供養佛陀啊,這是大福田福德!所以要安立個形象才行。
-
6 # 西行客5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父母在的時候有必要立像嗎?都是去世後為表示紀念感謝才做的。基督教算是反對偶像崇拜了吧,不照樣要弄個耶穌聖母之類的像供世人崇拜?佛在世的時候信佛容易,涅槃後對陌生人傳佛教,又沒個祖師像,人會理你嗎?
-
7 # 京A無住清氣滿人間R
雖然已過像法時代,但是無像現前,大家不可能去拜一堵牆,拜一塊大石頭,心無著,可還是要隨順凡間事人眼,給一個拜的物件,本來也就是拜自性佛,像是榜樣,由像起歡喜心,隨喜讚歎!
-
8 # qzuser228628255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唐 提雲般若 譯
釋迦摩尼佛親自說的經,足以證明佛對造佛菩薩等聖像的肯定態度!
高僧大德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修到四果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我們這個世界的普通人言可信度很低,要相信佛經!
釋迦牟尼佛讚歎善心塑造佛聖像的經典,還有《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一品、第六品、第十品、第十一品都有明確說明塑造、塑畫佛菩薩等聖象的好處,只有《地藏菩薩本願經》法會上,一切世界所有的佛全部到會,無比殊勝,釋迦牟尼佛在一切諸佛面前所說,諸佛讚歎,這還不夠嗎?!
請大家不要相信傳言,多看佛經,自己理性分析,善思念之!
據我所學,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至少有兩個法會(後集結成佛經)上有提到善心塑造佛聖像,有很大好處!我卻沒有學到、聽到說不主張塑造佛菩薩聖像的。所以從經典分析,佛在世時就已經表明立場,為了傳承佛的教導,為了大眾方便學佛,而塑造佛聖像(好的目地),佛是讚歎的!
所以,問者“據說佛陀本身是不主張立像的”,“早期佛教不主張立像”說法是不對的。
《大唐西域記》中,也記載了一些故事,惡龍為了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再作惡、為保持理性、為記住佛的教導,龍請佛在其洞裡留下佛影(佛的影像),佛為了教化惡龍,便在龍洞裡留下佛影!(其中道理也是佛像莊嚴、慈悲,能使的“有緣者”回憶起佛的教導,冷靜下來。)
據我所學,根據佛經記載,和周朝史料記載分析,釋迦牟尼佛大概出生在公園前一千年左右(佛教高僧們根據典籍、古籍和史料分析推測)(一些歷史學者根據目前史料推測釋迦牟尼佛可能出生在公園前500年左右)(釋迦牟尼佛出生時間目前都是推測),出生在迦毗羅衛城(遺址在尼泊爾境內),有人說史料記載亞歷山大大帝入侵過古印度最西邊的健馱邏國,大部分印度是沒有受到羅馬入侵的!!!
佛身高一丈六尺(現今有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足印可以考證),佛經裡面有說佛相貌具有特點(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這些塑造佛像應該都會考慮的。
受古希臘、羅馬影響,這種說法,只能是一種猜測,可能是有些人,根據一些佛像,佛像有些和古希臘、羅馬人有些相似,就猜測佛像是不是受古希臘、羅馬影響,還有人猜測佛可能是古希臘人,這一猜測,不能當定論來說!
上圖是古代塑造的佛像。
這是現今國內的佛像圖(版本太多不能都列舉)
現今的佛像是否都是受古希臘影響?我認為這一說法只是一種猜測,並不能確定,這說法並不可靠。
古代印度佛像有可能會受到古希臘影響,這也是猜測,並不能確定!
我認為,造佛聖像的意義,是傳承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也是讓大家不要忘記佛的教導,將佛的教導傳播給大家,讓大家都受益,都能有機會受到佛的教導,真正利益大眾,去惡向善,好好做人,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這才是關鍵!
-
9 # 吉月文
本文從佛教發展史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當中的一些觀點和現在某些佛教教派的觀點有衝突。
首先介紹早期佛教當中的禮佛活動。佛陀生前反對偶像崇拜,因此一直沒有塑像。他的信徒在他死後也沒有為他塑像。當時,透過雕刻菩提樹,菩提樹葉,法輪,或者佛塔的方式來象徵佛陀。同時透過禮拜菩提樹和佛塔的方式來禮佛。
其次,僧團的逐步宗教化是導致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早期佛教僧團的宗教色彩並不濃厚,更像是一個學術組織。大約在佛陀去世之後100年,僧團發生嚴重分裂。分為了上座和大眾兩部。上座部以老年僧人為主,主張堅持傳統;大眾部以青年僧人為主,主張進行改革。大眾部主張的內容,從後人的觀點來看,是將僧團宗教化。比如上座部將佛陀視為導師,並沒有將佛陀神化,大眾部直接將佛陀神化。上座部反對偶像崇拜,大眾認可偶像崇拜。大眾部的改革,實際上啟動了佛教宗教化的歷程。
其次,佛陀造像的形成與外來文化的衝擊有密切關係。公元前後,來自中國西域的大月氏人後裔在印度北部創立了貴霜王國。這一時期,希臘的雕塑藝術和偶像崇拜傳統,波斯的光明信仰都傳入了北印度地區。大乘佛教就在這種契機下,開始形成。大乘佛教吸收了大眾部偶像崇拜的傳統,並且將塑造佛像視為一種功德。這極大地推動了佛像的雕刻。從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佛陀造像來看,非常接近古希臘雕刻的藝術形象。具有非常明顯的借鑑特徵。這也就是佛陀造像的最初起源。所以很肯定的說,佛陀造像本質上是後人想象的結果。歷史上佛陀的真正形象是不可考證的。
最後,中國的佛教造像的直接來源就是貴霜王朝的佛教造像。貴霜王朝的興盛時期,正好就是中國東漢時期。這也正是中國歷史記載佛教早期傳入的歷史階段。而貴霜王朝的伽膩色迦王篤信佛教,積極對外傳教。因此,貴霜王朝的佛教造像傳入到了中國。中國新疆地區的佛教石窟壁畫,具有濃厚的貴霜王朝風格。敦煌地區早期石窟的佛像和壁畫,也具有濃厚的貴霜王朝風格。直到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造像才徹底中國化。
-
10 # 寤擗有摽
世間法都是無常的,佛的法身雖然不生不滅,但應跡在世間的色身卻是遵從世間的生滅規律而歸於涅槃,所以造像來住持佛法就有著特殊的意義。
儘管佛像只是銅木泥瓦紙絹等,但其能表現出佛、菩薩、羅漢等聖人的尊容,讓執相眾生得以瞻禮,受其感化。
如憍梵波提過去生曾是牛身,在一佛堂旁邊吃草,見佛尊容,生大歡喜心,因此後得為人身,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修習佛法,證得了阿羅漢果。因此,在佛入滅後,以造佛像來住持佛法,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首先,能消宿業。當年佛在世時,上升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大眾遍尋不見,優填王渴仰之極,便造出了第一尊佛像。佛回到人間後,便升座說法,開示了因造佛像雖有種種惡業而不受惡報的功德利益。
第一,造像功德能滅五逆罪。雖犯有五逆極重之罪,應墮無間地獄,但因造像功德而得速離,或生人間,或生天上,或證聖果。
第二,能滅破佛法身罪。破佛法身罪即非法說法,法說非法,不通懺悔,永處地獄,受苦無期。如是之人,若能信心造佛形象,先前所造惡業,現生重罪輕受,後不墮地獄。
第三,能滅盜三寶罪。盜三寶物,在盜罪中最重,罪在阿鼻地獄。若能發心造佛像,即得滅昔日之罪。
第四,能滅波羅夷罪。波羅夷在戒律中為最重之罪,犯此者即失比丘位,墮阿鼻地獄。若能發心造佛像,一切業障皆得消除,乃至當證無上菩提。
其次,增長福德。佛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言:“若有人以眾雜彩而為繢飾,復熔鑄金、銀、銅、鐵、鋁、錫等物,或有雕刻旃檀像等,或復以珍珠螺貝錦繡織成。若泥若丹土白灰,如是等物,隨其力分而作佛像,乃至極小如一指大,能令見者知是尊容”,“如是之人於生死中雖複流轉,終不在貧窮之家,亦不生在邊小國土下劣種姓之家。是人常生轉輪聖王家,有大種姓之家,所生之處常遇諸佛事供養。或得為王,或作帝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人天快樂靡不皆受,如是福報相續不絕”。
《佛說造立形像經》中形容造佛像的功德言:“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像其福甚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出過十倍。”
再次,證得無上菩提。造佛像,這是在種出世的無上勝因,必然證得無上菩提,永得解脫。
佛在《法華經》中言:“或有起石廟,旃檀及沉水,木櫁並餘材,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象,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當時與會大眾,前生所有造佛像者都得以解脫。經中雲:“若復有人能於我法未滅,盡未來造像者,於彌勒初會皆得解脫。”
造佛像於諸有為善法中最勝,這是因為其起到了住持佛法的作用。《西域記》卷五記:如來自天宮還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謂曰:“教化勞耶,開導末世,實此為冀。”
故此,所獲功德無量無邊,現生得以滅無量極重之罪,死後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三途中,來生必證無上菩提,永得解脫。如是乃至若能出一錢一力,添一泥一木,皆獲無量福德,種下無上菩提之因。
-
11 # 能量加持
世界最早的佛像源於中亞地區。早期,只用蓮花,菩提樹等符號代表佛教,第一個佛像出現在2100年前中亞地區。當時中亞地區由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後裔統治。佛像中,希臘的神,甚至,亞歷山大本人,都是佛教徒,肅立在佛祖兩側。亞歷山大帝國,當時,統治,中亞,地中海,中東,廣大地區。英國國家廣播電視臺BBC曾經報道,"基督是一個佛教徒",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
12 # 銳度何老師
以前不瞭解佛教,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看法:少林寺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名氣?可以延續千年的香火?不是因為佛法精深也不是因為武藝高強,而是因為識時務。在我接觸佛教以後,我也認為佛教之所以興盛,被華人接受,主要原因還是:識時務。佛教不是死教條,我就是對的,你必須完全服從我,你的跟我的不一樣,你就是錯的,不是這樣的。
拿我們最熟悉的心經、金剛經來講,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裡面般若的意思咱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智慧。學佛以開智慧為基礎。而不死教條,處事靈活就是智慧的表現。所以,要是認為信佛是為了把人修煉成木頭人、信佛的木訥呆板,那是你自己想不開。
古代有一個皇帝告訴一位比較有名氣的和尚,你念7天菩薩保佑,然後我殺了你,看看你的菩薩能不能來救你。到了第七天,皇帝來了,說:你念完沒有,我可要殺你了。和尚說這7天我壓根就沒念菩薩。皇帝問:你沒念菩薩,那這7天你叨叨咕咕的唸的是啥?和尚說:我這7天唸的都是皇上。皇上問:你念皇上有什麼用?和尚道:因為皇上就是菩薩。瞬間,跟鹿鼎記裡的描述完全一致:龍顏大悅。
這就叫般若、這就叫智慧,這也叫識時務。有的教派堅持認為自己就是真理,你必須服從我,你不服從我,我就消滅你。但在佛教是不存在的,佛教不管你是什麼妖魔鬼怪,都先順著你說,然後再一點點的把你帶上我的道。
現在燒香拜佛的人很多,但大家往往都忽略了佛教實際上是有兩套體系的,也就是:二諦。二諦就是真諦和俗諦。
真諦,也叫第一義諦,講的是佛家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講的是出世間的道理。而站在真諦的角度,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站在真諦的角度,是不可以立佛像的。人為立起來的東西都是假相。
而俗諦講的是世間的道理。俗諦就是佛家對世俗社會的妥協和一種迂迴手段。就像對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古代,連字都不認識,你跟他講宇宙是人心造出來的,那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佛家只堅持真諦,早就滅亡了。俗諦就是識時務。想在世間傳播佛法,那就得先跟大家講燒香拜佛菩薩保佑。我本人也是身體有病,難受的實在沒招了,才接觸的佛法。
俗諦是為了佛法在世間傳播,讓老百姓接受,讓大家有個心靈和情感的寄託,站在這個立場上,佛像就可以立。
但大家一定要正確理解二諦的關係,並不是說真諦就比俗諦高,二諦之間是平等的。諦就是真理的意思,俗諦,是世間的真理。俗諦也是真理,只不過在講技巧,順著眾生的因緣和根器來講,並不是虛假。就像燒香拜佛,是俗諦,但靈不靈?最起碼我親身體會是靈,而且是無可爭議、無可辯駁的靈。能讓我這種固執、疑心重的人信,那必須得靈。
修行人也是需要通達二諦的。
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不要說立佛像,連寫字記筆記都是不允許的。學生們只能靠心去感悟。立了文字就會出分歧,就不是真理。但佛陀去世後,佛法還得傳啊。佛陀當年的弟子是福報高、智慧足,佛在那一講,他們一感悟,就成羅漢了。咱們這些屬於資質不行的,還留在娑婆世界,還得繼續練。怎麼練?那就得先立個佛像,當老師還在。就得看經書,繼續學,繼續尋找真理。
佛教內部也經常有爭議,這個有還是沒有?這個可以不可以?實際上站在二諦的角度,這些爭議很容易解決。站在真諦的角度沒有,站在俗諦的角度就是有。現在有,以後沒有。站在真諦的角度不可以,站在俗諦的角度就可以,就像立佛像。
-
13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佛像和寺院的意義
弟子問:“師父:既然寺院和佛像終究要壞掉,那我們建寺、塑像又有什麼意義呢?”
師父反問:“今天早上去市場買菜了嗎?”
弟子答:“買了,買了很多菜。”
師父反問:“你在市場裡磕了幾個頭啊?”
弟子答:“師父:我哪能在那種場合磕頭呢?”
師父反問:“噢,那你來寺後在大殿裡磕了幾個頭啊?”
弟子答:“至少磕三個啊。”
師父答:“對了,這就是佛像和寺院的意義。”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
14 # 使用者113199433044
從唐朝開始。主要省級官員。縣級官員。還有山上。農村。一開始用神權唬人。用神權叫百姓聽政府的。如不聽神會整罰你。實際這些神像有的死了。他後人成了知明人事。有些為了排馬屁。也關係自己利益樹上像。現不是這樣將軍一上墳前樹上像。後叫文人一寫小說
叫媒體一宣傳。叫他神就是神。
-
15 # 孫妙彤
早起的原始佛教樸素自然,佛陀就是觀機逗教,因病與藥,哪有現在這麼複雜。佛菩薩是清淨的修道人,而且真佛無相,可是現在各個寺廟裡的佛像數不勝數,還要塑金身,這不是前後矛盾嗎?佛菩薩哪裡需要塑像,都是後世弟子為了名聞利養杜撰出來的,說塑像功德無量,以此來哄騙世人,獲得利益。
現在的佛經浩如煙海,而且前後矛盾,現在的咒語種類繁多,而且功能各不相同,可以滿足你全部的需要,佛陀時期是處處呵斥咒語的,嚴禁弟子持咒,因為咒語可以很大程度上助長人的貪慾,而且本身咒語來自婆羅門教。佛陀沒有說過要吃素,現在卻把吃素跟學佛綁定了,其實吃素跟學佛沒有任何關係,那是梁武帝創立的。
以前的放生也是隨緣度化,可是現在卻把放生變成了商業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佛教發展到今天,亂像真的很多,在這個邪知邪見遍佈都是的時代,不如什麼也不信,把人做好就行,人道成而後佛道成。(文中部分內容來自於靈芝師姐微 博)
-
1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早期佛教的確是不主張立像的,這是因為佛教主張“四大皆空”——既然宇宙間一切萬事萬物都不過是因緣際會的過眼雲煙,那麼即使鑄造一個佛像也逃不脫這一宿命:無論佛像是用什麼材料鑄造的,也總無法逃脫腐爛的命運。因此早期佛教主張銘記佛法的精神,而不要求人們禮拜具體的像。然而世間芸芸眾生不可能人人皆能修行到像佛陀一般超脫世俗萬物的境界,由於早期佛教不主張立像,因此在俗世間的傳播就缺乏載體,早期佛教徒在需要刻畫佛本身的形象時往往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徵物進行表現。我們今天看到的佛像是古印度佛教信仰和古希臘雕塑藝術結合的產物。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國後進一步揮師東征進入中亞和印度河流域,來自歐洲的希臘移民在這一時期大量湧入到位於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犍陀羅地區的居民普遍信奉佛教,希臘移民到來後也逐漸接受了佛教信仰,不過這些希臘移民和古印度本土居民的思維存在很大的不同:他們認為應該在人間為佛祖樹立一個具體的像以供世人參拜。他們基於這種理念將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古印度的佛教信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佛在人世間的具體形象——波浪式頭髮帶有頂髻、橢圓的面部、修長的眉毛、高挺的鼻子、淺薄的嘴唇、身披衣褶流暢的希臘式大褂,這種形象其實是參照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160年左右生活在今天中國西北部的大月氏部族被烏孫與匈奴的聯軍大敗——大月氏王的頭顱被割下做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一路西遷來到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此時這裡是希臘移民建立的大夏王國的地盤。大夏擁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灌溉農業也極其發達,修建了很多希臘化的城鎮。大月氏佔領此地後延續了大夏的農業和工商業政策,逐漸由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過渡為一個以農耕和商貿為生的定居民族。大月氏人佔領大夏後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設定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五部歙侯分別管轄原屬大夏的土地。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丘就卻又南下攻擊喀布林河流域和今喀什米爾地區並奪取了安息(帕提亞)帝國的高附地區(今阿富汗的喀布林)。丘就卻以八十多歲的高齡與世長辭,給他的兒子閻膏珍留下了一個蒸蒸日上的帝國。閻膏珍繼承了其父丘就卻的開疆拓土大業:征服了印度東北部和旁遮普,在中亞將勢力範圍擴充套件至花剌子模,吞併錫斯坦。此時的貴霜帝國版圖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鹹海。都城遷至白沙瓦。到了迦膩色伽國王時代貴霜的領土已東到蔥嶺,與漢朝的西域都護府接壤;西接伊朗高原;南抵恆河河谷;北與康居接壤,與漢、羅馬、安息並稱當時的四大帝國。
貴霜帝國繼承了大夏王國發達的綠洲灌溉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沿著絲綢之路一個個商業城市拔地而起。貴霜商人的足跡向東經過孟加拉灣、馬六甲等地一直到達中國境內,向西經過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最遠一直到達羅馬帝國。貴霜為了更好地發展對外貿易進行了貨幣改革,成為了當時全世界唯一的金本位制貨幣體系的國家,貴霜貨幣不僅在其國內流通,甚至一度成為絲綢之路貿易通用的國際貨幣。在廣泛參與國際貿易的同時貴霜帝國也同樣熱衷於弘揚佛法:國王迦膩色迦信奉大乘教派,從此大乘佛教成為向東傳播到中原的主要教派。迦膩色迦時代曾在迦溼彌羅(又譯為罽賓或溼婆,即克什米爾)舉行過佛典的第四次結集:脅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為上首。經這次結集,使經、律、論三藏各成10萬頌,共960萬言。當東印度佛教已不是那麼興旺的時候,西北印度的富樓沙卻成了佛教的中心。貴霜帝國繼承了希臘化的大夏王國的美術藝術,同時貴霜帝國將犍陀羅地區的佛像藝術向更廣闊的地區傳播推廣開來:高附地區的佛教徒開始在興都庫什山的山崖上修建石窟並在石窟中雕刻佛像。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燬的巴米揚大佛也是這一時期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作。
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佛教徒也像奔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戰士和商旅一樣為自己的信念而四處奔走,目前史學界公認的說法是大約在公元前後佛教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不過由於當事正處於西漢、新莽、東漢三朝更替時期,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佛教未能在中原得到什麼發展。直到漢明帝時期曾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漢明帝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飛去。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他有個博學的大臣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於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天竺僧人到達東漢都城洛陽後在此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至此開始了這個宗教向中國傳播的歷史。此後佛教又透過中國傳播到北韓半島和日本,逐漸成為東亞各國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和田、庫車、米蘭、吐魯番、敦煌、天水、洛陽、大同等地的石窟和佛教遺蹟中均能看到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影響。
佛教在東傳過程中出現了本土化的跡象:南北朝時期華夏佛教信徒紛紛根據華人的外貌形象鑄像,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佛像很多已和犍陀羅地區的佛像出現明顯的不同。與此同時佛有三身的說法也在中國開始廣為流傳——所謂三身即是應身佛“釋迦牟尼”、法身佛“毗盧折那”、報身佛“盧舍那”:應身佛是佛教徒根據傳說中釋迦牟尼的形象所塑造;法身佛“毗盧折那”既儲存了釋迦牟尼的部分特徵,又根據當世人面相的優點進行美化;報身佛“盧舍那”宣揚的是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世間人人皆可成佛。坐落在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女皇武則天根據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以自己的面容所鑄,這也是世間唯一以女子之身作為原型建造的佛像。
-
17 # 離相如如
只有打破偶像,才能找到自我,圓滿成就!但是否偶像就不需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偶像可以起到見賢思齊的作用,莊嚴的偶像可以令人望而生敬,由敬而思齊!如見觀音菩薩就想著為人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見文殊菩薩就思為人處事應以智慧應世,不亂於情感。睹見普賢菩薩就想著應學以致用,不能光說不練。看到地藏菩薩就想著應當廣發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其他諸佛菩薩都有其表法的作用。只是凡夫迷信,只知求佛救度,而不思應睹像而自省自修!把宏偉莊嚴的佛法殿堂變成了自私自私的場所,這是很可惜的!雖然如此,也不應譭棄偶像,因為佛度有緣人,即便是迷信之人,只要緣結上了,終究有機會引其步入正信的佛法之中,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
18 # 禪思悟語
早期的佛教是不主張立像的。在釋迦世尊住世的時候,因為佛去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人間的弟子們思念佛陀,所以,為其塑了像來供養。
在公元一世紀以後,在印度出現了最早的佛的造像。這對以後佛教的通俗宣傳和廣泛傳播起到了極大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是康僧會到建業(赤烏十年,即247年)以後,開始建立茅屋進行傳教。並對佛像進行造像。
印度貴霜王朝時期(約公元一世紀中——三世紀末),是佛教極為盛行的時期,除部派佛教外,大乘佛教也正在迅速發展之中。因受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影響,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羅(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縣)和朱木那河中游的秣免羅形成著名的佛教藝術。在這之前,印度雖佛教藝術,但卻迴避塑造佛陀的形象。貴霜時期,不少印度佛僧到中國傳教,他們往往同時也攜帶佛經和佛像。
在中國東漢三國時期,漢桓帝在宮中祠黃老、浮屠,“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歷代三寶記》卷四說:“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彩”,這是造像立寺首次見於正史記載。
回覆列表
佛教本來就反對偶像崇拜,早期是沒有佛像的,佛滅度以後,佛弟子以佛陀證道處,初轉法輪處,說法處和般涅槃處為聖蹟,以菩提樹 法輪 腳印 等代表佛陀,有訊息說是佛去日遙,後來佛弟子思念佛陀,懷念佛陀,便為他造像,這時像法時代便開始了,這也符合佛陀說的正法,像法和末法時代,現在已經是末法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