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語文走四方
-
2 # 劍丶不劍
你要相信他是真的
1、雖然我們一直認為存在,但是太久遠了,沒有辦法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的存在;古籍中雖有記載,都是人們口口相傳,被記載下來的;三皇五帝時期文字還不完整,即使有些許文字記載,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也難以發掘,同樣期待可以發掘到直接的證物或者相關的文字。
2、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的先祖,我們從三皇五帝開始逐漸形成文明,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由來;各國都在尋找自己民族存在的合理性,自己從哪裡來,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民族認同感會凝聚一個民族。你要做的就是相信就好了,證明的問題留給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吧。
3、我個人認為三皇有可能是遠古多個人的結合體,比如神農,神農嘗百草,找出草藥為族人治病;但是隨意嘗危險性非常大,很可能會中毒,事實也是如此。人們把對他們貢獻大的人整合到一起,最後就成為三皇。畢竟口口相傳出現的誤差也是比較大的。
4、三皇五帝時期那個時間段肯定是存在的,畢竟我們不可能無緣無故的來,戰爭也是存在的,因為戰爭帶來的殘酷會讓所有人都受到傷害,沒有誰會編一些不存在的戰爭傷害自己。
因此,三皇五帝時期在時間上是有的,但是證明的難度較大。我們相信就好了。
-
3 # 中國雄風
我認為,距今越遙遠的歷史,其真實性就越有可能有假。因為但凡沒有真憑實據來證明其真實性,單靠文字記載,真實性是不可靠的!
-
4 # 香洲謝霆鋒
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始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
5 # 驛路微塵
三皇五帝指的誰?“皇”的原始意義為帝王,《說文》說“始王天下者”。“帝”,帝王,《說文解字》說“王天下之號也。”
雖然正史上這樣說,但是由於年代太久遠,不由得讓後來人懷疑這段歷史是不是真實存在。
在史學家眼裡,意見較為統一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五帝”:黃帝、項、帝嚳、堯帝、舜帝。
關於三皇五帝的歷史線索,大多流傳於神話傳說中。比如神農嘗百草發明中草藥解除病痛,還發明瞭耕作的農具和製作生活用具等;燧人氏發現了火種照亮了這個世界;伏羲氏是中國醫藥鼻祖,創造文字併發明瞭八卦,曲藝等
不過,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不是牛頭就是蛇身,不是正常人,難怪後來有好事者稱他們為天外來客,來到地球教化人類。
而到了“五帝”時期,他們的傳說就回歸正常了,可以吃糧食或者水果了,由於秦代的焚書坑儒,可能造成了與上古文化的斷層,關於上古的文字資料自此消失殆盡,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關於“五帝”的形象,是後人將當時現實中的人物與神活傳說結合而產生的人物?
傳說不是偶然。
所以,類似於三皇五帝的人是存在的,有可能是一代又一代的遠古部落首領的重疊也說不定。
司馬遷《史記》中的黃帝是這樣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1972年在湖南馬王堆三號墓出了一個帛書中記載了一則關於黃帝的傳說,翻譯過來大概是這樣:
當時為了爭奪更多的生存空間,部落間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是習以為常的事。哪怕是為了一塊不太肥沃的飛地的權屬,只要能動手就儘量不吵吵,棍棒石頭等武器無情的朝著對方下狠手。後來,黃帝為了把自己的屬國做大做強,和炎帝來了強強聯合,把北方的蚩尤部落給徹底玩殘了。蚩尤戰死沙場後,黃帝為了徹底搞散敵方殘軍最後一絲幻想,自己動手把蚩尤的人皮給剝了下來,做了箭靶供士兵提高作戰水準;再把蚩尤的胃掏出來填滿稻草做成皮球讓孩子們踢著玩……
綜上所述,問題的答案根據傳說中的蛛絲馬跡理順出來,也就說明三皇五帝那時候的歷史大機率上來說是真實存在的。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華夏兒女自稱為炎黃子孫,這個說法更不是空穴來風。從而也強有力的佐證了這段歷史的真實性。
-
6 # NatureVoice雨人
我們經常說三皇五帝,而“皇帝”這個稱呼也是從此而來,秦始皇自認功勞高過三皇五帝,所以要取一個前無古人的稱謂,這才有了皇帝。不過三皇五帝到底分別都是誰,他們在歷史上是不是都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還是說他們只是神話傳說中才存在的人物,歷史上其實並沒有?那就一起來看看,究竟歷史上有沒有三皇五帝?我們經常能在書本上看到這樣的句子:“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從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文明已有五千年的歷史。”用斧頭開天闢地的盤古,無疑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他們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真有其人呢?史料記載中,有些說“三皇”是燧人、伏羲和神農氏,“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總之,眾說不一。大部分的意見是“三皇”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 “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此外, “三皇五帝”是人是神,也沒有明確的論斷。比如,“三皇”中的太吳伏羲氏,史料記載他為古代東夷的部落首領,根據陰陽的變化創制了八卦,還模仿蜘蛛結網發明了漁網,並創制了樂器“瑟”,這很明顯屬於人類的行為。可是,他卻是人頭蛇身,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恐怕只能排人妖怪的行列。又如,神農氏。相傳他用樹木製作了耒、耜等農具,併發明瞭草藥,為人治病。他雖然有著人身,卻是牛頭。和人最相近的要算燧人氏。傳說他發明鑽木取火,以在森林中捕食野獸為生。到了“五帝”時期,這些古代的英雄們已經沒有牛頭或蛇身的怪異長相了。他們不僅和人類一樣吃肉食,吃水果,而且更熱衷搞發明。比如,僅黃帝就發明了養蠶、繅絲、舟車、文字、音律、算術、曆法、棺槨、器皿等。這些僅屬於傳說,因為沒有確切的年代,也沒有相關的資料來證明。我們也可以說, “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時期神話傳說和歷史考古資料參半的人物。也可把他們看作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三皇五帝和後來的“皇帝”有什麼淵源呢?“皇”本來的意思是“大”和“美”,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到了戰國末期,由於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比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帝”原指天帝,是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五帝”時期,“帝”指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
在秦王贏政即位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或稱“皇”,或稱“帝”,或稱“王”,唯獨沒有“皇帝”一稱。古代,由於稱諸侯為“國”,稱大夫為“家”,因此人們將“國家”作為國的通稱。東漢時期,人們稱皇帝為“國家”,因為皇帝是國的化身。唐朝人認為皇帝“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所以,代稱皇帝為“聖人”和“宅家”,後者為皇宮裡面的皇帝稱謂。宋代,取“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之意,故以“廟”、“祖”、 “官家”和“官裡”稱皇帝。除了上面的稱謂,皇帝的別稱還有許多,比如陛下、天子、皇上、上、飛龍、乘輿、車駕、駕、萬歲、萬歲爺、至尊、人主、聖等。另外,也有以年號作為皇帝別稱的。在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之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廣為流傳,到戰國時期早有把三皇五帝之說載入史冊。“皇”的原義還有“大”和“美”一說,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引》、《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道教文化來說也是: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但由最多人民接受並熟知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黃帝(人皇)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至於神話中的天神,《山海經》中皆稱帝,其後亦有“五帝”之稱,如《楚辭·惜誦》有“令五帝”句,與“指蒼天”、“戒六神”並舉,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請致五帝以明君德”句,顯然皆指天帝。故《史記·封禪書》載漢高祖劉邦說:“吾聞天有五帝”。即述戰國末流行之說。同時有五色帝之說,奏設祭祀白、青、黃、亦四上帝祠,漢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緯·文耀鉤》,五色帝始有名字:“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鄭玄注《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諸名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說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說,王肅已斥其謬。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燧人、包羲(伏羲)分別代表矇昧時期的低階、中級、高階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階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鼎盛時期及其解體時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君王或軍事首長人物。三皇五帝時代,很多學者忽視其中內含的史實素地,覺得神話時代虛無縹緲甚至胡編亂造,因而難以言說,顧先生就是其中極端者的代表。對古代之帝,近代史學界在解釋上有一個悖論,既要打破一元的體系,又非要將所有典籍中的帝排成一個系列,而從文獻中排不出來後,就硬說這些帝是編造出來,然後得出五帝就是挑選出來的。可以想見的是,現在可見的文獻是華夏成長過程的記錄,主要以華夏為主,兼及東夷等族群,對各族之酋領或其神靈以帝稱之,在黃帝之前,各族之帝不知凡幾,一統之後,華夷兩大族群對此名號未必如秦始皇般加以限制,非一統之酋領仍有以帝稱之者。猶如今日俄羅斯聯邦的最高元首以總統稱之,而其下的聯邦組成單位如自治共和國等也有稱總統的,我們當然不能將他們排成一條線,排不出就說這些人物是編造的。大禹之後,一統之首腦雖改以夏後、商王稱之,但仍有一些族群或以帝稱其酋領,華夏等在祭祀及談論歷史仍以帝
回覆列表
從專業角度來說,真實是需要證據的,三皇五帝證據很少,無法證明其存在。
史書上記載的三皇五帝是源於司馬遷。司馬遷是一位很嚴謹的人,如果史料他不確定,他是不會寫入史記裡面的。他寫入史記,那就意味著說他有十足的把握三皇五帝在歷史上是存在的。但是後世沒有任何的考古資料,或者說其他的佐證材料來證明三皇五帝是不存在的。那麼他們就不存在!
從倫理思想角度來說,是存在的。華人有一種思想,那就是對祖先的崇拜。祖先的崇拜,它會透過一代一代口口相傳而流傳下來,三皇五帝之所以存在下來,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是一代一代透過口口相傳下來的,那麼這樣說來,三皇五帝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存在是存在,但他們那些事蹟是不是真的呢?那就一定有誇大的成分在裡面。
個人觀點:三皇五帝存在過,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人物。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三皇他們距離我們太遙遠,而五帝則可以認為他們是一家人。以黃帝為祖先的五帝,他們相互之間有血緣關係。是屬於同一家族,中國在他們手上實現了權力的集中,實現了財富的集中,實現了血脈的大爆發,最終形成現在的十四億華人的O2系基因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