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休閒讀品雜誌社

    歷史不容假設。

    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關於坑殺40萬人的資料有待考證。

    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

    1、戰國時期,經過實行變法的秦國國勢日益強盛,到了秦昭王的時候,秦國在七個較大的國家中已經是最強的了。不管在軍事上,還是國家財力上,秦國對趙國形成絕對的壓倒勢。

    此時空倉嶺陣地的失守,防守戰略無法成功。但趙孝成王並沒有意識到,在丹河陣地廉頗已經穩固防守,而秦軍經過三年對峙已經呈現了疲態,所謂“秦雖戰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X”。基於錯誤的判斷,趙孝成王急於求成,像賭徒一樣想主動進攻創造奇蹟,便改變戰略,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失利。軍事只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此言得之。

    關於廉頗在對峙階段的糧食問題是涉及廉頗趙括趙孝成王等人評價的一個關鍵因素。

    3、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秦國總共投入60萬軍隊,趙國總共了40萬軍隊。最開始趙國守備的軍隊有20萬,而趙王讓趙括代替廉頗時又調動了20萬軍隊,秦國則是征伐15歲以上全部男性上戰場。很多地方說長平之戰輸在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但事實是秦國和趙國在邊疆對峙數年,秦趙是當時最強的兩個國家,秦國為了戰勝趙國,不斷警告其他五國不能給趙國援助,戰爭演變成了兩個大國的消耗戰,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國力強的勝出。趙王最後也是逼不得已,國力已經無法為繼時做出決戰決定。最後決戰的結果,六國從此再也沒有可以和秦國對抗的資本,長平之戰四十萬趙國軍隊全軍覆沒,而秦國的六十萬軍隊實際上也損失過半,當時秦國沒有一舉消滅趙國,也是因為這場戰爭對秦國打擊同樣是非常巨大的。長平之戰從此決定了六國的方向,為六國敲響了喪鐘。應該說造成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不僅僅是趙國的失策,更重要的是對峙三年裡五國都不出手相助,而是作壁上觀,最後直到趙國被完全拖垮,五國把趙國推向了滅亡,也斷絕了自己的道路。

  • 2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答案很明顯,不能!!!!因為廉頗不管怎麼打他都不需要那麼多部隊,因為他明白,面對秦軍這樣的主,趙國只能採取積極防預的戰略。以廉頗和趙奢(也包括後來的李牧)為代表的老成派明白在戰場上只能將秦軍主力擊潰,而不是全殲。以趙括為代表的少壯派樂觀的認為趙國有和秦軍一決雌雄的實力,所以調集重兵集團,進入長平。

    如果各位看官有興趣可以研究一下下列在敵強我弱的情況發生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就明白,閼與之戰30萬/5萬(含守軍總數不超過8萬)、官渡之戰10萬/3萬、赤壁之戰20萬/6萬、淝水之戰60萬/8萬。看到了吧兵在精,而不在多,而且弱者也沒資格全殲強敵,只能是將其擊潰為百姓撐起一片藍天,或者為其發展壯大增取時間。

    如果你想嚴肅的探討這類問題請找正團職以上的軍官聊聊,如果能找個大軍區級有實戰經驗的將領聊聊你會受益良多!!!!

    最後給大家計算一下,廉頗如果在此戰中抗秦到底的話他需要多少兵力,結合相關戰例,十五萬足夠了,這就是秦軍能全殲趙軍的人數,包括前期損失一共二十萬!!!

  • 3 # 八千里雲

    歷史就盡如何不好說,戰爭也是瞬息萬變。根據電視據“大泰帝國之崛起”,趙王不換廉頗戰爭就會僵持下去,就會變成消耗戰,秦國離戰場遠,補給線長,而且國內也是無糧可調了。趙國在家門口作戰補給相對容易,耗下去的話秦國可能坐不住會被迫退兵。但當時趙國的情況也不好,國內糧食也已經消耗殆盡,加上國內收成不好,撐死也頂不了多長時間軍糧也沒了,齊國不肯借糧,魏國楚國不肯發兵。這時就是比耐力的問候了,秦王比趙王的耐力好,這時趙王座不住了,不得不改變戰略。加上當時秦國用了反間計,廉頗下臺趙括上臺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如果一直是廉頗坐鎮,應該還是可以守得住,畢竟是家門口作戰,不主動出擊白起也沒辦法。也可能會闢過這場坑殺。

  • 4 # 匠心防水

    說到底,戰爭尤其是相持戰。拼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統治階層的意志力。

    秦趙長平之戰起因是南韓由於秦國的進攻把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國。但是南韓上黨太守不願歸附於秦,自獻上黨於趙國。趙國貪圖上黨的城池,倉促決定與秦國開戰爭奪上黨。由此拉開秦趙決戰的序幕。

    但是趙國準備不足,趙王只是簡單的覺得是一場決戰。卻沒有意識到是一場秦趙之間的生死之戰。反觀秦王,從趙軍進入戰場開始就決定與趙國打一場生死之戰。趙國因為是貪圖上黨的土地,臨時決定開戰國家在軍隊的作戰以及將領的選拔都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而秦國一直有吞併天下的決心和意志,沒一次爭戰國家都做好了於六國的決戰準備。而且秦攻上黨已經有一段時間,秦軍的將領認命和軍隊的部署都已經準備的很完善。這一正一反之間,優劣盡現。孫子說打仗不求百勝,但求一戰而定。這就講究戰前的謀劃和準備。所以趙國從戰爭開始就進行了一場,沒有在預定的戰場,預定的時間,預定的情景之下打的一場錯誤之戰。而秦攻上黨完全是安照國家戰略進行的戰爭。這是在戰略層面,趙國已經輸了。

    在長平之戰之前是秦趙上黨之戰。結果由於趙國準備不足,被秦軍以少勝多,致使趙國丟棄上黨退守長平,據險抵禦秦軍深入。首戰即敗,加上秦軍連年征戰的威勢,嚴重打擊了趙軍計程車氣,在趙國統治階層及普通軍人心中產生畏敵的情緒,這人的志氣心氣敗了。再看秦軍一直所向無敵,心高氣傲作戰英勇不畏手畏腳。趙國的廉頗,以為秦軍仍像原來那樣一時打不進趙國就會退兵。所以在秦軍只有十萬趙軍有二十五萬的時候,居然龜縮不前,延誤了戰機。給了秦軍充分的時間構築工事,秦國境內大批援軍得以從容抵達戰場,形成穩固的進攻陣型。以給趙國長平防線極大的壓力。讓趙國不得不傾全國之力集中幾十萬大軍於長平一戰。至此,趙國被迫拉上了秦趙生日決戰的戰場。我們看到趙國君臣的錯誤百出完全被秦軍牽著鼻子走路。謀略的失敗,可見一斑。

    所以換不換廉頗,長平之戰趙國必敗。只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罷了。廉頗被高估了,虛有戰國四大名將的頭銜。正是由於廉頗沒有在秦軍立足未穩之際,集中優勢兵力打垮秦軍。才致使趙軍陷入更加困難的局面。戰機已失,勝敗已定。廉頗之所以有名是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燕國趁火打劫進攻趙國。廉頗帥軍擊破燕軍,逐燕軍千里。然而廉頗面對的是戰五渣的燕國,換成趙括未嘗不可驅逐燕軍。所以真心不覺得廉頗厲害。在秦趙決死之戰中,廉頗的表現沒有任何過人之處。

    秦趙相持,趙國國小地狹,人口和糧食都不足以應對長期拼國力的相持。秦國經過幾代人的擴張,國土面積大趙國不是一點點,物質的豐富也是趙國不能比的。兩國相持,秦國雖然也有困難,但整體比趙國來說強的多。這才是趙國急於結束戰爭的根本原因。因為拖下去必死。所以趙國又出了一系列昏招,比如謀求和平談判,秦王藉機感知天下諸侯有援助趙國之心的人。你們都回家歇歇吧,趙王已經在求和了。就像兩人打架,主角已經退了,幫手還會上嗎。所以趙國外援盡失,到這時趙國長平之敗已經不可逆轉。只是換上趙括,讓趙軍提前死了一會。

    一個人活著,也要有全域性觀有計劃有謀略。更何況一個國家,趙國君臣在秦趙決戰之時的表現就像是無頭蒼蠅,亂衝亂撞。秦國卻一如既往。所以趙國必敗,是廉頗這樣的將領不能挽回的。除非有李牧白起這樣的將才出奇謀奇兵,方能轉敗為勝。然而趙國卻沒有這樣的人才,或者沒有啟用。

  • 5 # 芝麻開門67657124

    答案即使趙王沒有把老將廉頗換掉,秦國是不能坑殺40萬趙括軍的。具體分析如下:戰爭沒有辦法假設。但是可以用即時戰略遊戲魔獸爭霸3冰封王座來推演:秦國綜合國力強於趙國。這就好比兩家獸族PK,趙國只有一礦,秦國有兩礦(從蜀地運糧),趙在基地紮了很多箭塔,靠著箭塔防守可以保證秦攻不進來,但是趙也出不了基地,既打不了怪升不了級,更可怕的是金礦快採光了!秦在沒有攻城車的情況下只能把趙圍住,並且也在趙的門口紮了很多塔,完全封鎖了趙。這就是秦趙長平之戰的戰略相持階段的態勢。將領對比:廉頗VS白起,廉頗是戰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更善於防守,白起號稱人屠,是戰國時代進攻最強的將領。相當於兩個BM,等級相當,身上寶物有一點差異,也就是白起身上有攻擊之爪加了12點的攻擊力,廉頗身上套了幾個守護指環,甲厚。這是戰略決戰,所以其實廉頗和白起都知道一個道理:要勝的前提是保證自己首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尋找對手的破綻一擊斃命。所以廉頗堅壁清野,以守為攻。而白起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不敢貿然進攻。因為如果秦不停地攻趙的基地,很多兵都會被射死,又攻不下來,這樣秦的有生力量會被逐漸消耗掉,等到趙的力量積攢到遠遠高於秦的力量的時候,趙才有贏的機會。但是,非常可惜,白起太清醒了,他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所以廉頗不被換掉的情況下,趙最終還是會輸,只不過輸的這個過程會更久,秦付出的成本會更高。因為秦有兩礦,可以一直耗下去,等著攻城車出了,再一點一點把趙的基地推掉。而白起實際上跟廉頗一樣,也是在等待趙犯錯的時候一擊斃命。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這也是秦王讓白起掛帥卻一直隱而不發的原因,因為這樣可以透過表象迷惑趙括讓他根據錯誤的資料資訊做出戰略誤判。只有趙離開基地到門口秦的箭塔射程範圍內與秦決戰,這樣秦才可以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報。很不幸,趙括上當了,離開了基地箭塔的保護,想跟秦決戰,又輕敵冒進,進入秦的箭塔射程內,並被圍死了。最終飢餓逐漸消磨了趙的戰鬥力,直到最終全軍覆沒。

  • 6 # 搬不動的小強

    廉頗守長平,統軍20萬,趙括代廉頗,又帶來20萬,才有40萬之說。所以,趙國當時守長平的後勤壓力絕對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守長平,以廉頗的穩守戰略,不需要那麼多人,看似被動,實則立於不敗之境,雖然很困難:缺糧、五國不援,但秦國力雖厚,一樣難以支撐這樣的消耗戰,否則也不至於這麼急切滴用反間計以趙代廉。因為廉頗守的越久,變數就會越大。

    找到全域性戰略,上黨這麼一塊肥肉,趙國不可能不要,而當時秦強趙弱的大格局已定,如果趙國不吞下上黨,從地形、戰略上劣勢會更大。而如果上黨經營的好,秦再想輕鬆東進就不大現實了。所以當時對於趙來說,守好長平、上黨而不是與秦決戰,才是第一要務。

    當然秦的戰略也很明顯,秦強趙弱,我就逼你決戰,哪怕兌子,趙國也沒有這麼厚的本錢。

    所以當時趙國唯一的勝機,還是在於五國是否來援。秦如果戰役初期壓倒性優勢,那魏韓齊楚都不敢動,誰動誰就可能是下一個捱揍的;但僵持越久,五國出來摘果子的投機心理就越大,鷸蚌相爭……

    所以廉頗穩守期間的均勢,也是在為五國爭取合適的救援時機。只可惜,趙王和趙括倆二百五,所作所為正中秦國下懷。

    如果繼續用廉頗,戰局可能有這樣幾個方向:一種是持久戰拼消耗,趙國不支,趙主動放棄長平上黨後撤,留存主力,秦佔據上黨,休養生息,徐圖再戰;一種是,再耗幾年,五國出兵,也不一定是來長平,楚國在南邊搞一下,秦當時也不具備多線作戰的實力,長平之圍自解;還有一種是廉頗學趙括出兵決戰秦軍,被全殲20萬……

    無論哪種局面,都比實戰中趙軍被坑、全軍覆沒要好。

    至於說到五國趁機襲趙,實際上也並沒有發生,唇亡齒寒,五國都懂不能坐視秦國獨大的道理。長平之戰後,列國還是來援,只是趙國最強的野戰兵團悉數被坑,從此山東六國失去了遏制秦軍東進的最強武器,秦一統天下已不可逆轉。

  • 7 # 曉木曰兮歷史系

    1 有戰勝的可能。長平戰線一直守著,反攻不可能,堅守也不可能,只是且戰且退。等到意識到再不扭轉局面就徹底藥丸的時候,加強外交,讓信陵君他們早點搞出大新聞,然後破釜沉舟放棄北方領地,讓李牧大軍救援或者乾脆千里奔襲咸陽,當然回援是最好的這樣,秦軍會退兵,上黨可能就維持一條對趙軍有利的戰線,甚至秦軍退回函谷關再等六國內亂。2 歷史的程序會慢一些,但是不會改變因為趙軍再強,是守勢。六國再合力,齊國是個大炸彈。燕齊分分鐘爆趙國菊花,魏楚齊在淮海的爭鬥無法調和。如果非要有什麼會改變歷史的,就是統一拖到秦始皇死後,秦國宮廷內亂3 歷史慢到幾乎改變的話,會是何種改變?秦王政無法統一,死了內亂會怎樣?那個時候,既然還沒有統一,大機率事件是中原差不多了,楚齊燕還在。秦王政死,諡秦威武王。胡亥即位,然而民力並沒有因為長城建設、咸陽擴建、南嶺攻略等而透支;反而,秦國的體制會造成只要不統一,就會征戰,就會保證削弱敵國大於削弱自己。雖然政治混亂會導致軍頭叛亂等大新聞,然而不過是大將投降敵國、敵國復國之類的問題,陳勝吳廣和全國土叛亂則估計是小機率事件。蒙家的軍隊不會那麼疲憊,王家的軍隊也會儲存,秦國的基層力量尤其是軍事動員力量不會像統一後那樣兔化,東方的能人還會源源不斷地跑來秦國討生活而不會去楚齊燕代碰運氣。這種情況下,秦國該平推東方還是要平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現16歲的女兒有可能早戀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