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年奧斯曼帝國奪取歐亞橋頭堡君士坦丁堡,後來工業文明時期列強為何不奪回君士坦丁堡
8
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伊斯坦布林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也是連線歐、亞、非三大洲的繽紛魅力之都,它還是扼守黑海出海口的三大洲十字路口。現在的這座城市,絕對是土耳其人心中驕傲無比的存在,然而,它卻一度成為歐洲人口中的禁忌。

    因為,伊斯坦布林在西方人心中,還有另一個名稱:“君士坦丁堡”,然而,這個名字早已經蒙塵多年。1453年,都城君士坦丁堡陷落,這標誌著一個存世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正式滅亡,歐洲中世紀也因此正式結束。

    君士坦丁堡陷落

    既然君士坦丁堡原本就屬於歐洲,那麼,在歐洲進入工業化時代後強大起來的歐洲諸國,為何又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第一:拜佔廷帝國早已經消亡,君士坦丁堡到底該由歐洲哪個國家收回,實在是一個難題。拜占庭帝國可謂是整個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一個國家,其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現如今的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諸多歐洲國家都曾“臣服”於拜佔廷帝國。

    伊斯坦布林地圖

    其實這個時候的歐洲、北非的諸多國家,更像是拜占庭的殖民地,從11世紀到12世紀,包括德意志的諸多公國,對於拜占庭帝國的攻擊掠奪從未停止過。到了公元13世紀末,“十字軍東征”敲響了拜占庭帝國的喪鐘,這個千年帝國最終走向滅亡。由此可見,並不是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對拜占庭心懷敬意,所以,他們也不會為了爭奪君士坦丁堡發動戰爭。

    伊斯坦布林美景

    第二:西方各國進入工業化時代後,迅速成長為工業強國,擺脫中世紀封建形態,邁入近代資本主義化的西方各國,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在全球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掠奪海外資源,積累大量財富。雖說趁著這一階段,實力大增的西方各國,確實也可以將君士坦丁堡變為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相對於侵略亞洲、非洲而言,攻克君士坦丁堡無疑是一件難事。

    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非常牢固,尤其是當奧斯曼帝國用炮火佔領這裡以後,就對這座城市的城防進行了再一次加固;除此之外,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它曾讓歐洲諸國在自己的鐵蹄之下瑟瑟發抖,所以,即便是進入工業時代以後的西方諸國,也不敢輕易攻打君士坦丁堡。

    15世紀的君士坦丁堡城防

    第三:1204年當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出現了完全不可能調和的矛盾,宗教之爭讓君士坦丁堡無法迴歸歐洲。拜占庭帝國其實就是東羅馬帝國的別稱,由於拜占庭帝國的統一與強大,在中世紀的時候,羅馬尼亞人、俄羅斯人、塞爾維亞人等相繼皈依了希臘正教會,也就是東正教會。

    而另一面的西羅馬帝國淪落於蠻族之手,與東羅馬帝國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差異和宗教對立。基督教東西派教會之間的對立,最終表現為君士坦丁堡教會與羅馬教會之間的對立,這種根深蒂固的教會之爭,最終讓東西方教會徹底決裂。就這一條原因而言,歐洲也不會有奪回君士坦丁堡的打算。

  • 2 # 泰林說

    導語:

    君士坦丁堡的戰略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有著其特定的針對物件,並非想象中那般,在所有人眼中都是香餑餑,還是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當然要想完整詮釋這個問題,我們也要從奪回君士坦丁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做具體分析。

    必要性

    1、君士坦丁堡的歷史作用

    君士坦丁堡 ,曾經分別作為羅馬帝國、拉丁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顯然是極具歷史戰略價值的存在,曾經作為整個歐洲大陸最繁華的都市,顯然它在那個歷史時期,也是首屈一指,極為矚目的繁華存在,但是我們要明白,“花無百日紅”,羅馬帝國強大如斯,也都有衰落的一天,何況是君士坦丁堡呢?

    2、君士坦丁堡的戰略價值

    作為曾經的帝都,顯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但是也僅僅侷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公元1453年,也成為君士坦丁堡重要的歷史大轉折,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君士坦丁堡也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延續了羅馬帝國曾經的繁榮,但也是早已物是人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君士坦丁堡,毗鄰著博斯普魯斯海峽,在那個年代,充當著重要的黑海門戶,與此同時,君士坦丁堡還是亞歐大陸重要的交通要塞。

    3、奪回君士坦丁堡的意義所在

    工業化時代的開啟,實際上已經逐漸淡化了土地等資源的價值屬性,工業時代最需要的其實是資源,而並非那些很難轉化為實際價值的戰略要地,此地便利的交通屬性,顯然是極佳的商業沃土,但這裡並非是工業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

    可行性

    1、歷史已經逐漸淡化了君士坦丁堡的價值

    起初也因為奧斯曼帝國強大的威懾力,使得奪回君士坦丁堡只能成為幻想,但是呢我們也不可忽略的是,一座城市除了固有的戰略價值,真正能夠吸引人們的,往往是背後的文化價值屬性,這一點我們從當時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之時的慘狀就可以看出,然而衝突的背後,實際上是宗教信仰的矛盾導致,作為以東正教為主的君士坦丁堡,實際上在宗教認同感上,與當時天主教等主流宗教已經漸行漸遠。

    2、奪回君士坦丁堡所花費的代價也不小

    簡而言之,就是價效比不高,奪回君士坦丁堡,其實也已經挽回不了當時已經逝去的那些文化價值,當時隨著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固有的防禦軍事也已經破敗不堪,而且守城將士為了讓這座繁華的都市,將來不被他人利用,將其中的諸多暗道炸燬了,本來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也已經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再次啟用花費的代價也不小。

    結語:

    曾經的君士坦丁堡確實盛極一時,但是縱觀整個世界發展史,很少有大都市能夠安然無恙,留存千年而不遭受天災人禍,當然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就在毀滅於重生之間不斷徘徊,砥礪前行,真正有價值的,必然也是那些能夠久經時間考驗的事物。人性終究有貪婪的一面,趨利避害性也使得利益成為許多人永恆的追求。

    君士坦丁堡的價值,實際上也是人們賦予的,當有一天,人們不再給予它足夠的關注度時,也只能隨波逐流,成為歷史。

  • 3 # 地圖帝

    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分別成為東西兩個帝國的都城。此後與早夭的西羅馬帝國相比,東羅馬帝國的國祚顯然要更加綿長,並且後者自始至終以正統自居,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也逐漸演化為歐洲人心目中的“聖城”。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蠻族在西歐地區建立起無數個王國,儘管繼承了西羅馬的宗教信仰,但他們對基督教的理解顯然與羅馬人大不相同。公元11世紀,東西兩大教會正式決裂,自此希臘正教(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獨立於羅馬教會之外。截止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東羅馬帝國屹立的時間超過一千年,儘管東西教會互有齟齬,但在全體歐洲人看來君士坦丁堡永遠都是值得嚮往的城市。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聖城卻落入了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手中,因此從奧斯曼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那天開始,針對君堡的“收復”運動就沒有停止過。不過很可惜,在近代文明尚未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的彎刀最遠甚至可以砍到維也納,因此這一時期歐洲人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自保。如果歷史只沿著西歐這條線路發展下去的話,那麼當工業革命開啟以後,英法等國應該有足夠的實力和機會奪回君士坦丁堡,但很可惜來自東歐的俄國從中岔了一道。長久以來,歐洲人並不把俄羅斯視為西方的一員,在他們眼中這批來自東方的蠻夷同歷史上的匈奴、蒙古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俄華人獲得了躋身西方的資格。東羅馬帝國覆滅前夕,末代公主索菲亞攜帶家族徽章下嫁給了沙皇伊凡三世,這使得後者能夠以羅馬帝國和希臘正教的傳承者自居,自然也就給了俄華人插手歐洲事務的機會。圖-伊斯坦布林一個港口在“收復”君士坦丁堡這件事上,俄羅斯表現出的積極絲毫不遜色於西方任何一個國家,但歐洲人卻始終不能從心底視俄國為己類。換句話說,從土耳其人手中“收復”君堡是必須的,但問題在於由誰來“收復”,如果最終的結果是被俄華人掌控的話,那乾脆就不要“收復”了。從1676年到1878年,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一共爆發十次俄土戰爭。客觀地說,西方對於其中的前六次都沒有太大意見,畢竟戰火遠在黑海之濱,這屬於“狗咬狗”式的蠻夷互毆,然而從第七次開始,歐洲列強坐不住了。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線呈現出明顯的“由北向南”移動態勢。起初在土耳其人強勢之際,盤踞在克里米亞的韃靼人受其支援向斯拉夫人發難,數以百萬的俄華人被擄掠為奴,因此早期俄土之間的戰爭基本發生在黑海以北。隨著俄羅斯實力與日俱增,戰火逐漸向南轉移,截止第六次俄土戰爭結束之際,俄羅斯已經兼併了克里米亞和喬治亞,並大有稱霸黑海之勢。此時如果俄華人再接再厲,大可一鼓作氣拿下君士坦丁堡,但法華人卻不允許其繼續擴大戰果。為了抑制沙俄擴張,拿破崙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當然也包括不同信仰的奧斯曼土耳其。此後歐洲與俄國的利益分歧愈加嚴重,終於在第九次俄土戰爭當中英法等主要列強都站在了土耳其人的行列中。這場聲勢浩大的戰爭以雙方死傷百萬告終,俄華人痛苦地從克里米亞抽身療傷,而君士坦丁堡依然紋絲不動地掌控在土耳其人手中。直到今天,土耳其仍然在歐洲與俄國的分歧中穿梭往來,而君士坦丁堡的名稱已經逐漸淡忘在世人的回憶中,現在它叫“伊斯坦布林”。

  • 4 # 夏蟲欲飲冰

    誰說歐洲人不奪取君士坦丁堡的?沙皇俄國為了黑海出海口,以及拿下第三羅馬的桂冠,和奧斯曼帝國打了幾百年的俄土戰爭,狗腦子都快打出來了好嗎?

    17~19世紀沙皇俄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和土耳其在俄國內戰中的干預,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戰爭。

    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 5 # 昭武觀史

    從歷史角度上來看,對於西歐人來說,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的重要性遠沒有耶路撒冷大,歷史上西歐人曾多次發動十字軍東征,他們想要奪取的是巴勒斯坦,而不是君士坦丁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君士坦丁堡曾是東正教的聖地,而西歐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對君士坦丁堡最感興趣的則是俄華人。

    在俄國崛起後的二百多年時間裡,曾和奧斯曼帝國發生了十次大規模戰爭,俄國的歷代沙皇都對君士坦丁堡十分感興趣,俄國貴族都認為他們的國都不是莫斯科也不是聖彼得堡,而是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的君士坦丁堡。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佔領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宣告滅亡,不久之後,一位拜占庭公主逃到了俄國,並且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這場聯姻使俄羅斯人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標誌,從此之後,俄羅斯人一直在為“收復”君士坦丁堡而努力。不過西歐的天主教國家,卻普遍不支援俄羅斯人的行為,他們甚至幫助土耳其人抵抗俄羅斯人,比如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華人和法華人都選擇支援土耳其人。

    由於西歐人的干預和土耳其人的激烈抵抗,導致俄羅斯人“收復”君士坦丁堡的行動十分緩慢,俄華人前進的步伐一直被限制在高加索山區,西歐人不願意看到俄國日漸強大,因為在他們眼裡,俄華人遠比土耳其人更具威脅。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土耳其人加入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在那段時期,英華人、法華人和俄華人都成為了土耳其人的敵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曼帝國被兩面夾擊,在帝國的東方,俄華人不斷向君士坦丁堡的防線進軍,而在帝國的西方,英法聯軍的戰艦也隨時準備登陸。當時的英法聯軍和俄華人,都想要第一時間佔領君士坦丁堡,但是由於土耳其人的激烈抵抗,導致他們的進展都不太順利。

    在東線戰場上,由於土耳其人的抵抗,導致俄華人的進軍速度十分緩慢,而在西線戰場上,後來又爆發了加里波利戰役,而這場戰役最終以土耳其人的勝利告終,以英華人和法華人為首的協約國損失慘重。不過雖然西歐人對君士坦丁堡並沒有太多感情,但是他們也意識到了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控制君士坦丁堡,就能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就能扼守亞歐交通要衝。

    因此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英華人便支援希臘人攻打土耳其,想要幫助希臘人奪取君士坦丁堡,但是那時候的土耳其,出現了一位名叫凱末爾的強人,在凱末爾的指揮下,土耳其人擊敗了希臘的遠征軍。當土耳其共和國宣佈建立後,便開始和西歐人搞好關係,並且在1952年加入北約,加入北約後的土耳其已經成為了西歐人的“盟友”,西歐人自然也不會再打君士坦丁堡的主意。

  • 6 # 講理

    有兩點要明確:

    第一,並不是往那邊移民才叫做奪回;

    第二,並不是沒有試過,只不過是打不過而已。

    從公元15世紀到19世紀,奧斯曼帝國一直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也是一個本地區唯一一個可以抗衡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國家,換句話說,長期以來歐洲國家根本就沒有可以去擊敗奧斯曼帝國的能力,既然打不過,怎麼奪回君士坦丁堡?要不然歐洲國家也不會煞費苦心去尋找通往東方新航線。

    19世紀末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歐洲崛起,新航線開闢,奧斯曼帝國開始沒落,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斯曼帝國成為戰敗國開始解體。

    後來土耳其的民族英雄凱末爾帶領人民開始反抗西方的殖民侵略,擊退歐洲列強建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正式消亡。

  • 7 # 青悠論史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迅速崛起。相較於日漸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只要願意,西方列強拿下君士坦丁堡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是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列強不僅沒有這麼做,相反還盡力維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君士坦丁堡的佔有地位。

    這其中歐洲列強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

    一, 沒有必要

    我們都知道大航海時代新航路的開闢最直接的原動力是對財富的渴求,並且早期的歐洲Nautilus都是希望透過海路找到通往亞洲的新航路。那為什麼他們不走陸路非要冒險走海路呢?

    因為土耳其人的崛起,特別是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後更是堵絕了歐洲人前往亞洲的希望。

    但是正是由於土耳其人對君士坦丁堡的佔領迫使歐洲人尋找新航路,從而使商業中心從地中海沿岸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這樣一來使君士坦丁堡的交通和財富地位急劇下降,佔領君士坦丁堡西方列強完全得不到什麼好處,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去佔領它。

    二, 遏制俄國的需要

    相對於日漸腐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西方列強更討厭沙皇俄國。

    自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以拜占庭帝國正統自居的沙皇俄國時刻都想佔領君士坦丁堡,時刻都想佔有一個“熱帶港口和熱帶的一片國土”。

    一旦沙皇俄國佔領君士坦丁堡,俄國的勢力不僅會滲透進整個巴爾幹半島和中南歐,而且甚至會依靠良好的出海口威脅西方列強在非洲和近東等殖民地的利益,緊接著更會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這就是為什麼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軍會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聯手一起猛捶沙俄的重要原因。

  • 8 # 心向青山

    奧斯曼帝國曾經是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幅員遼闊的天下,可以分為三部分

    其一是本部小亞細亞

    其二是東歐的斯拉夫人,東正教世界

    其三是中東的阿拉伯人,伊斯蘭世界

    奧斯曼帝國雖然在近代淪為“西亞病夫”(也稱歐洲病夫),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奧斯曼帝國與中國的清朝一樣是逐漸衰落的,並非突然崩潰。

    工業化時代的歐洲為何不奪回君士坦丁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1、歐洲並非鐵板一塊

    近代的歐洲有五大強國: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五大國縱橫捭闔,大國間的同盟和對立不斷變換,猶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

    至一戰前,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逐漸被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所蠶食,但依然擁有阿拉伯世界的宗主權。

    但為了壓制日漸強大的俄羅斯,英國和法國並不希望俄羅斯過分打壓奧斯曼土耳其,正是這一點導致了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這一戰,英國、法國和奧斯曼土耳其聯手擊敗了俄羅斯。

    戰後各國簽訂了《巴黎和約》,在條約中列強共同保證奧斯曼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這與後來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想要佔領遼東半島,卻被俄、法、德三國聯合抵制是一樣的。

    所以,奧斯曼土耳其巨大的版圖在形式上一直保持到了一戰前。

    2、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

    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概念起源於西方,之後被英國、法國等傳遍全球。

    一戰之時,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組成了“協約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組成了“同盟國”。

    為了擊敗奧斯曼帝國,英國喚醒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之後又策動了阿拉伯人的大起義,從奧斯曼帝國的後院插了一刀。

    一戰後,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全部滅亡,但“兩奧”——奧斯曼和奧匈帝國最慘,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徹底土崩瓦解。

    3、土耳其之父——凱末爾,保住了土耳其的小亞細亞

    奧斯曼帝國能夠存在600年,實力和英雄人物還是有的,在民族危亡之際,土耳其出現了一位救亡圖存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凱末爾。

    1918年,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停戰協定,昔日地跨亞歐非的領土被協約國瓜分得乾乾淨淨,甚至其世代生存的固有領土小亞細亞也被分割殆盡。

    也就是說,這是歐洲人收復君士坦丁堡的最有利關頭,而最想收復君士坦丁堡的就是希臘。

    “不獨立,毋寧死!”“祖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正處在危機中!”“只有民族的意志和毅力才能拯救民族的獨立!”

    凱末爾在1920年1月通過了土耳其的《國民公約》。宣佈土耳其享有完全的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廢除治外法權。這一文獻,被稱為“新土耳其的獨立宣言”。

    同年,希臘人在英國的支援下大舉入侵土耳其,危難之際,凱末爾出任國民軍總司令,擊敗了歐洲聯軍,並將希臘軍隊趕出了土耳其。

    公元1923年,協約國與土耳其在瑞士簽訂了《洛桑條約》,正式承認了土耳其的獨立和主權。

    從此,土耳其保住了小亞細亞和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

  • 9 # 皓月千山

    歷史上,君士坦丁堡曾經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地處歐亞洲之間,是羅馬帝國時期修建,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一直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超過千年之久,後來被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兵攻陷,後改稱伊斯坦布林。

    羅馬帝國是西方的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基督教勢力在環地中海地區受到了重挫,東西方的陸上通道被蒙古和穆斯林所控制,這樣使歐洲迫切尋找新航路,也就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始。

    新航路的開闢讓西方在工業化之前就在經濟和軍事上強於西方,但是為什麼就沒有收回君士坦丁堡呢?

    在山人看來,主要有這些原因,首先,因為民族國家的興起,西方只是一個文化和文明上的概念,如果當時的任何一個西歐的國家要獨自收復君士坦丁堡,那都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因為奧斯曼雖然被稱作西亞病夫,但它也是一個大國,這情形和清代的東亞相似,就憑超大的國家規模擋住了列強,最終得到了保全。

    而在工業化之後,西方的優勢已非常明顯,雖然君士坦丁堡在古代以城防完善、易守難攻著稱,但在近現代火器面前,城堡這種防禦方式已經完全過時,這和西歐的城堡在世界大戰中很少遭到破壞是一樣的原因。也就是說,君士坦丁堡作為之前軍事要塞的功能已經差不多消失了,打或者不打,已經不是一個問題。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西方的行事邏輯已經變了,從文藝復開始,西方的一個重大轉變就是宗教對社會的控制力受到了削弱,一種普適主義的宗教寬容的主張已成為社會的主流,也就很難像1096--1291年十字軍東征那樣透過宗教旗幟收回君君士坦丁堡,這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

  • 10 # 倫敦上空的噴火

    因為歐洲國家的利益並不一致,歐洲國家內部的爭霸和互相扯後腿才導致奧斯曼土耳其能保住君堡,每次當一個歐洲國家快奪取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就會有其他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反對,簡單來說每當一個歐洲國家快要奪取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就會有其他歐洲國家來聯合抵制。

    俄土戰爭一共爆發了11次,其中除了第三次俄土戰爭外都是土耳其實質戰敗,前七次俄土戰爭主要還是圍繞多瑙河和黑海沿岸展開,俄軍雖然多數獲勝但也無力遠征威脅君堡。第八次俄土戰爭中俄軍從海陸兩路威脅君堡脅迫奧斯曼簽署了《阿德里安堡條約》,沙俄獲取了大量土地和賠款。此次戰爭是歐洲第一次實際有能力收復君士坦丁堡,但是沙俄處於中歐實力均勢考慮沒有把奧斯曼斬盡殺絕,給他留了一口氣。

    第十次俄土戰爭中俄軍也逼近了君士坦丁堡,但是英國向黑海派出了海軍威脅對俄開戰迫使俄軍放棄了攻取君士坦丁堡。

    1912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黑山組成巴爾幹聯盟在沙俄的支援下對土耳其宣戰,巴爾幹聯盟也是把土耳其摁在地上打,其中保加利亞軍推進離君士坦丁堡最近,保加利亞國王甚至表示要在君堡加冕成為“凱撒”即沙皇。這一點引起了沙俄的恐慌,沙俄害怕保加利亞的實力和權威拓展太快影響自己在泛斯拉夫主義中絕對領導地位,故聯合歐洲其他列強幹涉調停,雖然讓土耳其繼續割地,但是還是給土耳其留了一口氣。

  • 11 # 漩渦鳴人yy

    我們都知道十字軍東征的事情,可我要問你為什麼當時的歐洲會發起十字軍東征呢?

    信仰並不是!信仰是給人們帶來生活上面的富足和溫飽的,如果連這個都帶不了的話,那這個信仰確實不值錢,至少從本質上來講,宗教在忽悠這些信徒的時候,總是會讓他們嚐到一點甜頭,向拉倒當時的東方去和阿拉伯人作戰,游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這種事情這簡直就是摧毀這種信仰體系,很顯然這種十字軍東征很不符合這種信仰,那十字軍東征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十字軍東征實際上就是打著基督教名義,一次有組織地向東方的打砸搶燒的活動,不僅在耶路撒冷附近跟阿拉伯人舉行所謂的聖戰,甚至於他們還直接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基督教的那個崢嶸面目,在這場十字軍東征裡面可以說顯露無遺,當時的歐洲由於人口發展太過於迅速,人口壓力大,但是生產力沒有得到他的提升,所以很多地方會出現一些無業遊民,而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如果說矛盾繼續加劇,促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出現,那麼君主的權力將會超過教皇的權利,這對於教皇來講是絕對不能夠。接受的一件事情,這個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增加教皇對於歐洲的影響力呢?而且還能夠消耗其他國家的實力。

    想想的話其實也很好理解,工業化時代歐洲的生產力大幅提升,而且君主的權力超過了教皇的權力,此時國家的利益之上張要遵從教誨的利益去打一次東征去奪回君士坦丁堡或者去奪回耶路撒冷這些歐洲國家肯定不會這麼幹的,這明顯就是賠本兒賺吆喝的買賣,而且你還把自己所有不轉吆喝的機會全部讓給了教皇,你願意這麼做嗎?

    在工業革命興起之後,人類也迎來了自己的大航海時代,而對於歐洲的這些國家來搶,此時開羅的戰略地位,遠比君士坦丁堡甚至耶路撒冷來的重要,為啥開羅能夠開闢一條蘇伊士運河其他地方可以嗎?每一個航海的重要的港口,每一條海上航線,每一個殖民地都是這些帝國主義索要侵略搶奪的地方,他們需要去搶奪的,不再是那些以往帶著宗教神聖信仰的那些地方,而是這些能夠給他們帶來財富,給從帶來資源的地方。

    工業化革命興起之後,對於這些國家來講,搶奪君士坦丁堡已經沒有那麼重大的意義了,原先我去搶奪君士坦丁堡,我去搶奪業務,殺了是為了緩和國家矛盾,是為了去拍教皇的馬屁,現在教皇已經不是個東西了,脫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說的就是當時的教皇,而且國家內部由於工業化革命的興起,國內矛盾減少生產。有提升就是國家人民老百姓邁向富足走向溫飽的一個基本特徵,人民老百姓都得吃飽飯了,憑啥去鬧矛盾呢?

    所以工業化革命興起之後,這些帝國主義的國家都懶得去搶一個君士坦丁堡。人家奧斯曼帝國處在那裡又不是一個弱雞兒,當然後來證明確實是一個弱雞,但是此時奧斯曼帝國還有個架子在你想真的打他也不可能!

  • 12 # 史海泛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把題主提出的問題稍微拓展一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於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為何工業化時代實力提升後的歐洲各國不奪回曾經的東正教中心君士坦丁堡?”

    前言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期間被改名為伊斯坦布林,長期都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當初奧斯曼帝國憑藉其強大的武力,震懾了整個歐洲。歐洲各國對奧斯曼帝國控制君士坦丁堡也予以了預設。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實力不夠強大,無法遏制奧斯曼帝國的野心,迫於無奈才承認了奧斯曼帝國對原來拜占庭帝國領土的控制。但是自18世紀奧斯曼帝國衰落以後,歐洲各國對是否維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產生了分歧,延伸出“近東問題”。

    ▲16世紀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君士坦丁堡

    英國與俄國在處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問題上有很大的分歧在歐洲各個國家當中,對奧斯曼帝國最為感興趣的就屬沙皇俄國了。自從拜占庭帝國滅亡以來,沙皇俄國一直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之居。歷代沙皇都想要重新奪回君士坦丁堡,在曾經拜占庭帝國的土地上,恢復基督教東正教派的統治。從彼得大帝開始,歷代的沙皇對奧斯曼帝國不斷地發動戰爭。用各種手段和方式蠶食奧斯曼帝國的土地。最終的目標是徹底肢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收回基督教世界控制,在俄國的領導下重建新的拜占庭帝國。 但是英國對瓜分奧斯曼帝國不感興趣,並且對俄國提出的瓜分要求直接予以拒絕。因為在英國看來,只有維持奧斯曼帝國的完整,才最符合英國自己的利益,至於是否要收回君士坦丁堡,這個對於英華人來說不是最重要的。1853年俄國與英法聯軍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最後俄國戰敗,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企圖被遏制了。

    ▲英法土三國聯軍與沙皇俄國之間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

    基督教內部的教派衝突使得歐洲天主教各國對奪回君士坦丁堡不感興趣基督教的東正教會和羅馬天主教會在1054年發生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拜占庭帝國主要信奉東正教,而其他西歐各國主要是信奉天主教。伊斯蘭教興起後,拜占庭帝國曾經請求西歐天主教會提供軍隊協助拜占庭帝國收復聖城耶路撒冷,這就是後來十字軍東征的由來。但是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西方天主教會的軍隊洗劫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因此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君士坦丁堡作為當初拜占庭帝國的首都,西歐各國對這樣一座以東正教為主的城市沒有太大的興趣。

    ▲基督教內部教派的分裂和衝突

    而且在19世紀的中葉,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在爭奪耶路撒冷的聖墓大教堂所有權問題上針鋒相對,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以法國為代表的天主教會勢力和以俄國為代表的東正教會勢力,互不相讓。同時從天主教中分裂出來的新教國家,對爭奪耶路撒冷聖墓大教堂也沒有興趣,更沒有興趣去收復曾經東正教中心的君士坦丁堡了。所以在基督教內部激烈的教派衝突下,讓歐洲各國團結起來去收復君士坦丁堡,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自從法國的樞機主教黎塞留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外交行動的主要原則之後,除了法國開始貫徹這個原則之外,歐洲的許多國家紛紛效仿法國。宗教因素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影響越來越小。像中世紀十字軍東征那樣打著宗教旗號去收復耶路撒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更何況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的聖地,收復君士坦丁堡對於西歐的天主教國家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法國樞機主教黎塞留拋棄了以宗教為中心的外交策略,推行國家利益主義外交政策

    結語:

    隨著歐洲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運動以及後來的工業革命,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大幅提升。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原則已經不是像中世紀那樣以宗教為中心了。各國更加關注的是自身的相關利益。像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這樣的宗教聖地在歐洲各國的政治活動中影響力越來越低,是否收復君士坦丁堡已經不是各國主要考慮的事情了。甚至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出現了基督教國家聯合伊斯蘭教國家攻打另一個基督教國家的情況(英法聯軍聯合奧斯曼帝國圍攻沙皇俄國)。

  • 13 # Mer86

    歐洲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曾經短暫奪回過君士坦丁堡,但沒有守住。

    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前,東正教和天主教之間雖然有很大矛盾,但對待奧斯曼人,雙方的態度是一樣的,那就是堅決不能讓君士坦丁堡這個西方橋頭堡被奧斯曼人奪去。

    為此,身處梵蒂岡的教皇對君士坦丁堡的危機深表關切,並且還號召歐洲諸侯聯合起來救援君士坦丁堡。

    不過由於當時英法百年戰爭,西歐的這倆冤家都無力增援;義大利人又唯利是圖,距離拜占庭最近的威尼斯人出於經濟角度,不願意伸出援手(威尼斯與奧斯曼的貿易往來密切,貿易利潤很高),有一些威尼斯元老甚至主張讓君士坦丁堡自生自滅。

    並且最關鍵的是,公元1444年,由波蘭國王兼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及匈牙利將領亞諾什·匈雅提率領的三萬匈牙利和瓦拉幾亞聯軍在瓦爾納之戰中被奧斯曼軍擊敗,被打得全軍覆滅,無力再救君士坦丁堡。

    於是至此,歐洲各國便只能放棄了拯救拜占庭帝國,讓其自生自滅。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正式滅亡。

    “君堡”陷落的訊息傳遍Continental大地後,歐洲國家一片哀嚎。

    東歐瑟瑟發抖。想議和的議和,想反抗奧斯曼的在加固防線。但收復君士坦丁堡也就在夢裡說說。對於西歐來說,哭是要哭,但日子還是像往常一樣過,畢竟奧斯曼人的刀口離自己還遠,再苦再難,始終還有東歐人和義大利人在前面頂著壓力。至於收復君士坦丁堡,那也是不可能的。當時奧斯曼人鋒頭那麼盛,西歐人哪裡惹得起。

    當然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對收復君士坦丁堡不感興趣,當時有一個國家就很感興趣,這便是後來跟土耳其打了兩百多年的沙俄。

    由於拜占庭的索菲亞公主遠嫁莫斯科,這使得當時被西歐視為蠻夷之輩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名正言順的繼承了東羅馬正統。

    公元1547年,伊凡三世的孫子,時任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皇帝,將東羅馬的國教引入公國,俄羅斯成為全世界東正教的中心。之後的十次俄土戰爭,便是歐洲國家試圖收復君士坦丁堡的具體表現。

    俄土戰爭的具體過程就不說了,這裡只說一下當時西歐國家的態度。

    前六次俄土戰爭,西歐國家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意見,但到第七次時,法國坐不住了。因為法國當時的皇帝拿破崙與沙俄交惡,他為了打擊沙俄擴張,便聯絡了一切可以聯絡的勢力。比如奧斯曼帝國。

    不過由於當時奧斯曼帝國沒落,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再加上攪屎棍英國加入,支援沙俄揍法、土聯軍,於是第七次俄土戰爭,最終以沙俄勉強勝利告終。

    拿破崙帝國滅亡後,沙俄以“歐洲憲兵”自居,一度將攻略目標瞄準西歐,暫緩了對奧斯曼帝國的蠶食。但是沒過多久,希臘爆發了獨立革命,為了支援東正教勢力,俄英法三國便組成聯軍,暴揍了奧斯曼一頓。此次戰爭被稱為第八次俄土戰爭。

    最終,希臘獲得了民族解放,獨立建國,奧斯曼帝國向沙俄割地賠款。

    公元1833年,即第八次俄土戰爭後,奧斯曼帝國與自己的原殖民地埃及大打出手,沙俄表示可以給予奧斯曼援助,但代價就是奧斯曼要出讓黑海海峽的部分權益。奧斯曼蘇丹為了儘快搞死埃及,就跟沙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安吉阿爾-斯凱萊西條約》。

    這個條約的大體內容就是:俄羅斯和奧斯曼如果發生內亂,或者被侵略,雙方都有義務予以支援。比如俄國受侵略時,土耳其必須封鎖達達尼爾海峽,只允許俄國軍艦進入。

    這一條約的實質就是,奧斯曼帝國變成了替沙俄把守土耳其海峽的看門狗。如果照此以往下去,君士坦丁堡必然會被沙俄佔領。眼見奧斯曼被沙俄拉過去,英國很不爽。這麼重要的海峽被俄國掌控了,以後還怎麼遏制沙俄這個新的Continental刺頭?

    於是在公元1841年,英國拉攏奧地利、普魯士和法國,逼迫沙俄和奧斯曼帝國,重新修定了一個《海峽公約》,根據這個條約,奧斯曼帝國有權在和平時期封鎖黑海海峽,英法等列強“集體保障”其領土完整和獨立。

    這一國際公約是英國外交的勝利,它第一次把土耳其兩海峽置於國際共管之下。

    公元1853年,沙俄不滿於土耳其海峽被國際共管的現狀,便挑起了第九次俄土戰爭。起初俄羅斯以壓倒性優勢戰勝土耳其,但隨後英法兩國參戰迅速改變戰爭格局,最終土耳其聯合英法兩國共同擊敗俄羅斯,打贏了歷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

    戰後,根據《巴黎和約》,沙俄同意黑海實行中立化,禁止外國艦隊透過海峽。土耳其勉強保住了君士坦丁堡。

    說到這裡,關於歐洲國家為什麼沒有收復君士坦丁堡的原因,其實已經很清楚了:並不是歐洲國家沒能力收復君士坦丁堡,而是當時的歐洲國家心不齊,沙俄有能力收復,但英法普奧等西歐國家不想讓沙俄佔君堡這塊肥肉。而沙俄同樣也不希望君堡這塊肥肉被中西歐國家控制。於是,奧斯曼帝國便利用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苟延殘喘般的保住了君士坦丁堡。

    之後,公元1877~1878年期間爆發的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果也一樣。俄軍在戰場上擊敗土軍,但在外交上又被英法普奧遏制,土耳其勉強保住君士坦丁堡。

    時間來到1919年,由於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了同盟國,而且同盟國又戰敗了,再加上沙俄又解體了,沒有勢力再能影響西歐國家在中東地區的擴張了。於是英法便聯合義大利和希臘,把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全部瓜分了。

    具體怎麼瓜分的,見下面的地圖。

    這裡只說一下君士坦丁堡的歸屬問題。

    當時根據《色佛爾條約》,原歸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及海峽兩旁,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內的“海峽地區”,均成為非軍事區,土耳其軍隊不得在這一地區駐軍。但是,協約國卻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由美、英、法、意等國組成的“海峽管理委員會”,有權在管理這一地區的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

    如果《色佛爾條約》中,關於君士坦丁堡的內容能夠得到實際落實,那麼協約國對君堡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後,必然會被歐洲國家所收復。

    不過,由於當時英、法等國在一戰期間被打殘了,無力出兵土耳其,美國又不太想管中東事務(中東被英法瓜分完畢,美國在這一地區沒有利益),再加上希臘軍隊又被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軍擊敗,無力再以武力控制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地區(現在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於是,君士坦丁堡便又留在了土耳其領土範圍內。

    此後,蘇聯崛起,土耳其以及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價值凸顯。西方國家為了拉攏土耳其遏制蘇聯。因而收復君士坦丁堡的問題,便沒人再提了。現在也就只剩希臘一個國家還與土耳其在較勁。

  • 14 # 河洛雜談

    這個歐洲我們可以細分一下:英法為代表的天主教西歐和沙俄為代表的東正教東歐。

    我們先看西歐,西歐有能力奪下伊斯坦布林嗎?當然有,但為什麼西歐對伊斯坦布林沒有興趣呢?最重要的就是對西歐來說,奪下伊斯坦布林的收益與風險成本無法對沖。工業革命和宗教改革後的西歐資本主義當道,殖民與擴張都是為了利益與財富,甚至都不是開疆擴土的熱情,十字軍時期的宗教狂熱在西歐已經不復存在。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

    當時的土耳其帝國雖然被稱為歐洲病夫,但緊靠歐洲也有樣學樣進行了大量的改革,雖然不能力挽狂瀾,但作為一箇中央集權統治的大國,其主題部分獨立地位還是有能力保住的。同時伊斯坦布林作為東正教聖地且扼守黑海,政治和戰略地位不言而喻,西歐如果試圖佔領伊斯坦布林必然會與東歐沙俄帝國直接衝突。佔領伊斯坦布林的收益根本無法補償打垮土耳其帝國、進行長期治安戰、並和沙俄帝國進行直接衝突所要付出的代價。

    東歐沙俄帝國作為東羅馬的繼承人不管是政治角度還是海洋通路的考量,對伊斯坦布林都有著顯著的野心。但沙俄之所以不佔領伊斯坦布林的原因也很簡單,沙俄有心無力。

    相對於西歐,沙俄的工業革命來的很晚,並且同時期沙俄由於地理因素只能坐看西歐進行殖民擴張,以至於工業革命後沙俄資本主義實力並不能和英法等肩。再加上農奴制的落後導致自身經政文各方面的問題,在工業革命後沙俄全面落後於西歐。雖然沙俄在數次俄土戰爭中沙俄都佔盡優勢,但西歐只插手了一場克里米亞戰爭,沙皇便被逼自殺,沙俄外強中乾的事實暴露無遺。這樣的東歐你還怎麼能指望他佔領伊斯坦布林呢?拜占庭和東歐國家共同雙頭鷹徽記——沙俄自視擁有繼承自拜占庭的法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大神們,火影手遊青、希、月光疾風與鋼子鐵誰更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