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以說現代雜文的興起、發展和繁榮,和魯迅的關係很大,為什麼?
1
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魯迅一生曾三次計劃寫長篇,最終都放棄了,個人認為原因有四。

    第一,魯迅的寫作技術難支援長篇。

    魯迅的創作源頭源於西洋小說和龔自珍一派,他在成年後看到的西洋小說才比較多,可能才真正意識到長篇小說並非短篇的組合。

    當然,短篇小說也很難寫,單從小說技術論(不談小說思想之類),魯迅的短篇創作也不是太成熟,站在文學史的角度看,個人比較同意成仿吾先生的見解,即《故事新編》帶有開創性,在藝術上比較完整,可惜魯迅認為這些作品“油滑”,所以沒有進行下去。

    長篇小說需要時間、帶入感、模擬情景等,在當時,中國作家都做不太好,今天看,《倪煥之》《子夜》等在技術上都有硬傷。魯迅沒有太多基層生活體驗,開始創作小說時已經35歲,積累不太夠,所以寫現實主義長篇確實有點難度。

    魯迅的短篇小說的帶入感也不強,其實帶入感不強也沒什麼,大家就當小說看,寫出漢魏六朝氣象,也有意思,這是《故事新編》之長。卡夫卡的小說帶入感就不那麼強,不照樣是大師麼?

    可惜當時的氛圍一切視西方小說為圭臬,魯迅亦不太敢越雷池,這比較遺憾.

    第二,在經濟上不划算。

    魯迅後半生收入尚可,能維持中產,但比較顛沛。

    賣文求生的人大概都知道,靠寫專欄吃飯的話,相對穩定,可專欄是很難連續一年以上的,一旦斷檔,又要去找新生意,這實在很痛苦。

    在相當時期,魯迅不斷去謀求一個穩定的飯碗,後蔡元培給魯迅在中央研究院掛名撰述員,每月有100大洋,魯迅才下決心寫字維生,這個職位掛名多年,對魯迅幫助很大。

    寫專欄、雜文之類,錢很快到手,如果寫小說,出版都是問題,很可能會賠錢,風險太大。

    其三,心態欠寧靜。

    長篇小說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創作環境,但魯迅所處環境頗動盪。

    作為已成名的寫手,魯迅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名度,所以要與社會團體之間保持往來,而大學當時被“胡適的朋友們”把持,魯迅沒有太多機會,所以他只有加入自由大同盟、左聯等,這樣可以藉著新興團體的起勢使自己更進一步。當年《新青年》的成功,即有這個特色。

    然而,在左聯,魯迅算是富人,是要花錢的,而青年作家並不那麼佩服他,所以筆戰不斷。魯迅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又不太擅長,他親暱胡風、蕭軍等,可胡風、蕭軍等又是劍拔弩張之人,四處惹麻煩。

    魯迅在個性上同情受壓迫者、喜歡反抗者,唯有在他們中間才有放鬆感,可這些人在常態社會是邊緣人,如果他們成為中堅,反而會造就一個惡世界。

    魯迅中後期筆墨官司不斷,總在為這個或那個山頭所利用。可能魯迅自己覺得還年輕,將來再寫長篇,現在不如先搞些“匕首和投槍”,這就耽誤了他創作上的成績。

    其四,盛名的壓力。

    魯迅因小說而成名,其實到《彷徨》時,已出現了重複、欠生動的問題,文體遊離在小說與散文之間,這個缺點其實在《吶喊》中也存在,只是不太明顯。

    作為“文壇盟主”,魯迅不太有突破自己的自由,但他又不願重複自己,所以只有“惜作”“藏拙”,特別是與青年文藝作家比,魯迅的激情、對底層生活的熟悉度、對西洋小說手法的借用等等,都落在下風。魯迅後來沒寫長篇小說並不奇怪,因為連短篇小說也不寫了。

    至於雜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但說魯迅創造了雜文藝術,對雜文藝術貢獻巨大,那就要更多閱讀民國時期的雜文,這個判斷未必是準確的。

  • 2 # 王義濤

    時代的需要。魯迅一生寫下了大量的雜文,他的雜文像匕首,像投槍,直指那個社會。前期雜文批判北洋軍閥政府,批判愚昧的社會,喚醒他們,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同時批判那些崇洋媚外的無恥文人。魯迅後期的雜文,如且介亭雜文,花邊文學等,矛頭直指帝國主義及走狗,充滿了戰鬥性。

  • 3 # 貧孝康

    魯迅先生的文字雖然讀得很少,但不影響魯迅先生是我唯一崇拜的文人。從一篇短短的雜文足以讀出魯迅的血是那麼熱、魯迅的肉是那麼的給力、魯迅的骨頭是那麼的硬,這正是百年以來中國最需要的。長篇小說中的名著也讀過一些,感覺多數是浪費時間。惟有讀魯迅的文字,才知道生命的珍貴。因為崇拜魯迅,所以不會考慮魯迅為什麼一生不寫長篇小說。看到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忍不住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當然意見也是便想便發,以洩憤怒之氣。

    自稱《北京晨報》副刊部主編的老虎他爹,真是了不起。能給老虎當爹的人是多麼後害啊?想想老虎血口吃人的樣子,我就感到很害怕。不過想到世界上有許多紙老虎的時候,就沒什麼可怕的了。便是真的老虎又能怎樣呢?動物園的籠子裡不是關著許多嗎?

    老虎他爹的口氣真大,彷佛他就是中國文化界的最高大法官。老虎他爹的回答就象一紙判決書樣列出了魯迅先生沒有長篇小說問世的四大理由,最後也不忘指出魯迅的雜文寫的也不怎麼樣。

    堂而皇之的四大理由是什麼呢?網友們都看到了吧!

    一、寫作技術難支援。

    二、經濟上不划算。

    三、心態欠寧靜。

    四、盛名的壓力。

    如此條理清楚地列出四大理由,可見老虎他爹也是經過了長期的研究的。不過他的那些觀點我不認可,而且我也想信多數了解魯迅的為人與作品的華人也不會認可。當然,認可老虎他爹觀點的人還是有的。世界上老虎快滅絕了,不過還是能成雙配對的。

    一說魯迅先生的寫作技術難支援。第一次聽到寫作技術這種說法,長知識了。既然作為一種技術,必然是現成的東西而且是可以傳授的。有誰聽說過那一個偉大的作家是老師教出來的?又有那一部偉大的作品是寫作技術產品?偉大的作品需要寫作技巧,但最主要的是一個人的思想深度與語言文字功底。技巧這個東西並不難掌握,難提高的是思想深度與語言文字功底。學習借籤別人只是為了提高自己並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一個作家的偉大難道不是靠自己的思想與藝術嗎?魯迅有深刻的思想,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和獨特的寫作風格,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之所以魯迅先生沒有長篇小說問世,是因為他生不逢時。至於老虎他爹說得寫長篇需要時間、帶入感、模擬場景以及需要生活經驗與積累純粹就是廢話。只有寫過才知道一個人是否缺乏這些東西,魯迅就沒有寫過長篇小說,怎樣就可以斷定魯迅先生缺乏這些呢?今天才知道吃人的老虎還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大開眼界了,又該感謝。

    二說魯迅不寫長篇是因為經濟上不划算。這個理由說明了老虎的思維還真與人不是。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絕大多數人的行為是為了經濟,但對於人類歷史上的偉大作家那一個不是為了讓自己的思想與藝術傳世來寫作?哪一個是為了金錢寫出了不朽的作品?在老虎他爹的眼裡,魯迅先生只是一個賣文求生的碼字師。既然如此,為什麼魯迅先生不去討好有錢的權貴,而永遠站在窮人一邊並幫助那些窮學呢?可見老虎不僅想象力豐富,而且思維分裂。恭喜了。

    三說魯迅寫不出長篇小說是因為心態欠寧靜。這話到有一點道理,但絕不是因為胡適在大學裡影響太大了,魯迅只能在青年窮作家裡擴大影響卻因青年人的不端讓自己心態欠寧靜。胡適也曾經不寧靜過,但當他找到權貴的依靠時便寧靜起來了,不過也沒聽說寧靜後的胡大師寫出來偉大的長篇小說來。魯迅先生一生沒寧靜過不假,小時候因為家庭的變故一定常常煩躁,長大後國家的不幸更讓他憤怒。長篇寫作需要相對安定的環境,但並非寫出傳世之作的前提條件。許多世界名著都是在戰爭、動亂的苦難中寫成的,作家本身從來也沒寧靜過。寧靜可以寫出小腳女人般的文章,燃燒著的激情才能寫出鋼鐵鋏般的著作。魯迅的短篇小說與雜文正是如此,魯迅之所以沒有長篇小說問世,不是因為他沒技術、嫌不經濟、欠寧靜,而是因為他與民族同呼吸,共患難,分分秒秒都想把時間用在喚醒華人的方面,雜文無疑是最好的晨鐘。民族就要滅亡了,還坐著寫什麼長篇小說,那不是一個戰士的選擇。戰士的使命就是活在當下,用匕首、投槍消滅每一個敵人,而不是躲起來著書立說想長久話著並流芳百世。老虎他爹怕匕首與投槍嗎?不要怕,手機上的東西有什麼可怕呢?

    四說魯迅沒有長篇小說問世是因為盛名的壓力。又一個奇葩的理由,名是什麼?名是用自己的生命寫出來的。越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往往才會名芳千古。魯迅先生是知道這個道理的,不知道老虎他爹知道不知道?

    老虎他爹在回答的最後還說魯迅先生的《仿徨》、《吶喊》有缺點,之後連短篇小說也寫不出來了,至於魯迅先生的雜文寫得也不入虎眼。真是一隻偉大的老虎,什麼叫文章有缺點?不寫就等於寫不出來嗎?請老虎他爹寫一篇雜文讓華人看看自己到底有多高的水平。不是主編嗎?千萬不要象去年北京動物囩咬死人的那隻老虎一樣,只會襲擊粗心大意的人。

    對老虎他爹說的夠多了。說實話,並不想以這樣雜文般的口氣去回答這個問題。知道這樣的口氣容易傷人,所以離開學校三十年從沒寫過一篇雜文。以前在手機上看到有汙衊魯迅先生的文字偶爾也迴應幾句。今天看到老虎他爹如此係統性的貶低魯迅的時候忍不住練次槍。最後再回答題主的問題,魯迅先生之所以沒有長篇小說問世是因為他生不逢時。民族就要滅亡了,唯有匕首與投槍能快點喚醒沉睡的華人。要說魯迅的價值,一個魯迅頂得上百萬雄師;魯迅的一支筆頂得上百萬槍彈;魯迅的一部全集頂得上百萬部長篇小說。當然,只是對華人而言,因為魯迅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又有什麼東西比民族魂更珍貴呢?

  • 4 # 手機使用者68641860633

    魯迅小說所塑造的阿Q、狂人、祥林嫂、孔乙己等人物形象是現代文學中的明珠,至今任何人都難以企及。魯迅小說文字敘述幽默,注重細節刻畫,都是中短篇小說所需要的技術手段。但寫作長篇小說,一要豐厚的生活積累,二要技法全面,包括環境描寫、心理刻畫、生活場景的描述等等,但這些似乎魯迅不太擅長。中外文學史上有很多擅長寫長篇小說的作家,比如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等,但他們的短篇小說與其他短篇小說大師相比,就顯得遜色一些。而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歐亨利、契科夫,等等,他們或不寫長篇,即使有長篇小說也不太出色。所以,在文學上,天賦各有不同,但只要有一點突出,就相當不錯了。

  • 5 # 李廷明5

    事有緩急,物有輕重。世事紛紛,就重而緩輕。雜文短以應急,長篇耗時宜緩,拘於一隅而漏重,不划算。先生研究中國文化域廣,精力限,無及於長篇乎?況長篇小說`讀者閱之耗時長,人不耐盡閱而釋之。反不若短篇小說益於讀者。或亦先生慮一。若現代某些電視劇,長而囉嗦,不耐看也。

  • 6 # 顏二哥有言23

    我個人認為魯迅不寫長文主要是因為他的寫作動機不是為了藝術創作,而是為了批判,藉以發洩自己對人和事的不滿。而短文,雜文省時省力,能夠及時抒發自己的感受,一罵為快。況且可以及時應稿,滿足眾多報刊雜誌社的要求。稿費週轉快,可以維持生計。相對長篇小說類的作品費時耗力,靠創作靈感和想象,難以應付生活開銷。總而言之就是既不現實,他也不感興趣。

  • 7 # 馬釘切克鬧

    寫長篇需要積累大量素材,花費大量時間,這對於人的耐性和專注精神。魯迅是個浮燥激進的人,他坐不得冷板凳,更耐不住寂寞,他是個處處需要掌聲的明星,與對手不斷撕逼於他而言就像酒鬼犯癮一樣,一餐不能少。

    雜文隨感而發,可長可短、隨性之至,如同抽菸喝水般隨意,這很符合魯迅這種“尖股屁”性格的人,我們老家常把沒定性、坐不得冷板凳的人稱之為“尖屁股”,所以魯迅只能寫雜文、小品,連一篇《中國小說史》都是東拼西湊、大量抄襲他人的作品,試想一個性格暴燥、睚眥必報的人,讓他長時間坐下來幹一件事,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 8 # 我本農

    時時需要短兵相接,戰鬥過於頻繁,無充足閒暇充分醞釀。好在大道至簡,《道德經》《易經》《孫子兵法》《金剛經》都不過5000言!

  • 9 # 弱智浩二D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文不在長。魯迅是學醫的,棄醫從文的原因也是眾所周知的。他的文章是開給華人醫治靈魂的藥,不是純粹的文學。藥是醫病的,不是越多越好。但好多的華人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從先生先《吶喊》後《彷徨》就可以感受到。

  • 10 # 取不了好名字就隨便取

    個人愚見。我認為魯迅的文章之所以有很多的雜文是受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的。魯迅的很多文是即興的,一個事件寫一篇文章。在那個風雨變幻的時代,隨時都有大事件發生。如果寫長篇小說肯定沒有雜文來的方便。這只是個人的愚見。如果是我,也會選擇短小精幹的雜文來寫,畢竟要寫的事太多了。

  • 11 # 都讓開我要看熱鬧

    戰火紛飛,時局瞬息萬變。魯迅寫作不是為了作品,而且為了革命需要。讀者大多數是學生,知識分子,革命者,這群人沒有時間去看長篇,你寫個長篇三年五載,革命都結束了,短篇才更有力量。

  • 12 # 隱居茶舍

    這叫個什麼問題?好奇怪。寫文章,是根據內容選擇形式,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魯迅的小說成就太高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等,那是民族的文化遺產。民族魂,這個叫法並不注水。

  • 13 # 王可期

    魯迅雜文總量有700多篇,涉及社會、歷史、國家、民族、階級、性別、文化、藝術、科學、宗教、倫理等方方面面,是現代中國的一部百科全書。

    魯迅雜文主要是進行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他深深感到中國傳統力量的強大,因此採取肉搏戰的方式。他在《我還不能“帶住”》(1926年2月3日)中說:“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國,我的筆要算較為尖刻的,說話有時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們怎樣地用了公理正義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號,溫良敦厚的假臉,流言公論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無刀無筆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沒有這筆,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訴無門的一個;我覺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於使麒麟皮下露出馬腳。萬一那些虛偽者居然覺得一點痛苦,有些省悟,知道技倆也有窮時,少裝些假面目,則用了陳源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教訓’”。

    魯迅大量寫雜文,他自己有兩篇序言說明原因。一篇是《華蓋集序言》。他說:“我知道偉大的人物能洞見三世,觀照一切,歷大苦惱,嘗大歡喜,發大慈悲。但我又知道這必須深入山林,坐古樹下,靜觀默想,得天眼通,離人間愈遠遙,而知人間也愈深,愈廣;於是凡有言說,也愈高,愈大;於是而為天人師。我幼時雖曾夢想飛空,但至今還在地上,救小創傷尚且來不及,那有餘暇使心開意豁,立論都公允妥洽,平正通達,像“正人君子”一般;正如沾水小蜂,只在泥土上爬來爬去,萬不敢比附洋樓中的通人,但也自有悲苦憤激,決非洋樓中的通人所能領會。”“也有人勸我不要做這樣的短評。那好意,我是很感激的,而且也並非不知道創作之可貴。然而要做這樣的東西的時候,恐怕也還要做這樣的東西,我以為如果藝術之宮裡有這麼麻煩的禁令,倒不如不進去;還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摩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也未必不及跟著中國的文士們去陪莎士比亞吃黃油麵包之有趣。”另一篇是《且介亭雜文序言》:“況且現在是多麼切迫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潛心於他的鴻篇鉅製,為未來的文化設想,固然是很好的,但為現在抗爭,卻也正是為現在和未來的戰鬥的作者,因為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

    魯迅說他自己雜文的特點是:“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蔽常取型別。”“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他自己還說,他的雜文“不過是,將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說的,一任它怎樣淺薄,怎樣偏激,有時便都用筆寫了下來。就如悲喜時節的歌哭一般,那時無非藉此來釋憤抒情,現在更不想和誰去搶奪公理和正義。你要那樣,我偏要這樣是由的;偏不遵命,偏不磕頭是有的;偏要在莊嚴高尚的假面上撥它一撥也是有的,此外卻毫無什麼大舉。名副其實,“雜感”而已。”他筆下的梁實秋,主要不是指這個有血有肉的梁實秋這個人,而是指具有梁實秋文章所體現的某些特點的那一類人和他們的思想。我們常常說魯迅好罵人,實際上他是出於對中國的深深的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往三年男朋友換新工作一個月一萬告訴我五千然後天天要和我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