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禪茶過客
-
2 # 葉權鋒
觀音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
觀音全名為觀世音菩薩,在唐代因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故去掉“世”字,變為觀音;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坯“的簡稱,翻譯成白話就是“覺悟眾生”,因為眾生不覺,菩薩就將他們覺悟到的道理來教化眾生,覺悟眾生。佛教最初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觀音在最初隨佛教傳入中國時為男性,在《華嚴經》中,就有“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的說法,觀自在就是觀世音,經中稱為勇猛丈夫,證明觀音是男性。
李世民即位後,朝廷頒令:“依禮,二名不偏諱……其官號、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此處考證引自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窺音」、「現音聲」、「聖觀音」等。
至於後來觀音為什麼變為女相,這與中國的文化有關,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南北朝時期得到迅速發展,佛徒中女性的數目日益增多,女性拜佛一般為祈求如意郎君、多子多福,家庭平安,而封建社會又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女性跪拜在男佛其面做出如此祈求似乎有違倫理,對女性來說也很尷尬,特別是封建有錢人家的女性,在自家閨房裡面供奉一尊男佛就更不符合封建社會的的倫理之道。
封建社會倫理要求女性遵守“三從四德”,未嫁前在孃家裡,定要聽從父母的命令,出嫁以後在丈夫家,定要聽從丈夫的命令;到年老時有兒女的,還要聽從兒女的話,這些倫理道德導致女性的社會地位及其低下。然而,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到後來卻又都是崇拜女性,天主教的聖母、佛教中的觀音,都是女性,中國文化認為“為母者強”,女性在其最堅強的時候,就是做母親的時候,觀音深知母愛的難得,故以女相現身,作為眾多女性的化身,將母愛的精神加以淨化擴大,以母愛的慈悲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去普渡天下女性,將封建社會的女性從苦海中解脫出來。
到了唐代,觀音的為女相的形態就基本定下來了,這一時期觀音像的體形和臉龐漸漸地趨向豐腴圓潤,這一點符合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觀念。
到了宋代以後,觀音的外貌進一步發生變化,這一時期的觀音臉型更加清秀,雙眉細長,顯示出女性的婉約之美。
現代翡翠掛件中觀音的造型基本上都是宋代的觀音造型,不過由於取材和雕工的不同,在表現形態上略有差異,大部分觀音造型特徵是觀音坐蓮花臺,手持淨水瓶,身上有項飾,戴有寶冠披風。
觀音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重要,按照佛教的說法,佛和菩薩是沒有性別之分的,是中性的,所以我們一般看到的佛和菩薩,既有女性的典雅、慈愛,也有男性的俊美,祥和。佛和菩薩都是以普渡眾生為目的的,眾生需要菩薩示現怎樣的身相,菩薩就為眾生示現怎樣的身相,觀音菩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他可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為之說法教化,因此,觀世音化現為女相,這也不足為奇。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被稱為四大菩薩。菩薩端莊慈祥,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菩薩是久已成就的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現菩薩身。菩薩有三十二應,佛,天人,羅漢,男、女,童子,官員,居士種種等身相,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菩薩無極之體,當然更無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執著了。古印度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像既有現男相也有現女相的。到中國南宋以後,女性的觀音菩薩相已深植中國百姓心中。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觀音由男變女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提法,在福州的于山上就有一塊乾隆御筆手書的《大士出土碑》,碑上繪有一尊形狀粗獷、面目可怖的男身觀音,手持淨瓶盤坐在菩提樹下,淨瓶的瓶口處冒出一團輕煙,在煙端處現出一尊面目姣好的女身觀音,形象地描述了觀音由男變女的演變過程。
在永泰名山室西室鳳立峰下,中國僅存的一尊宋代石雕男觀音像高90公分,寬48公分,頭戴冠,冠上有一小佛像,項掛珠鏈,敞襟,上身前傾,雙手交叉放在像前的石案上,屈膝坐於基座上,雙腿下垂,赤足,足下各蹬一小蓮花,秀骨清奇,男身女相,慈眉善目不遜於女身觀音。據說石像的材料看上去與普通石頭沒有什麼兩樣,卻比普通石頭重上幾十倍,幾個普通人搬它都相當的吃力。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在一般的善男信女眼中,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雍容華貴的女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乍一看到男身觀音還真有些不習慣,其實,觀音是男是女,在佛教典籍中似乎也有不同的出處與詮釋。
據說,觀音乃佛教大乘菩薩之一,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經常解脫遇難眾生,後來,他奉命到中國宣揚佛法,變成一個勇猛的鬥士形象,《華嚴經》上說他是“勇猛丈夫觀自在”。因中國講究“男女授受不親”,自己又長相兇狠,為了接近眾生,觀音在菩提樹下反思三天三夜後,把自己變成一位端莊秀麗的女子。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的作品中可以說明當時觀音是男女兩相併存,到元代以後才全部採用了女相觀音。
-
3 # 唐一107199426
觀音菩薩的像一仟伍佰年耒在人間流.傳的像都不一樣六年了我和愛人到內江西林寺去燒香觀音菩薩耒結我手中拿著八角錢我沒有去拿我走了兩米回頭看就不見了我問愛人你看見觀音菩薩沒有她回答我沒看見第二次在我店門口耒看我一起座著五個人我跟菩薩說了幾句話我就過耒拿坐的傳身就不見了.跟人間流傳的像完全不一樣唐一
-
4 # 視知TV
觀音在華人印象中一直是慈眉善目的大姐姐?
並非如此。
在老家印度,觀音是威猛霸氣的男神,在中國才經歷了從男到女的轉變。
觀音菩薩是男是女?
這個問題在佛教誕生的印度不是問題,但在中國卻成了大問題。
今天的華人很難接受觀音菩薩被畫上兩撇小鬍子,但是宋代以前,觀音菩薩的主流形象就是這樣。
要搞清這個問題還是得從印度說起。
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在當時的觀念中,身為女性是悲劇,只有轉世為男人才能得救。
在這種觀念中,菩薩作為神明,自然得是男性形象。
觀音菩薩的信仰大約出現在公元1世紀,在當時的印度佛教中,觀音有很多化身,大多面容威猛猙獰、令人敬畏。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一直到唐代,觀音菩薩的形象都還是男性為主。
相比兇惡的印度形象,中國化的觀音英俊了許多,銷魂的小鬍子是標準造型。
給觀音的性別帶來顛覆的,是武則天廢唐立周。
武則天聲稱自己是彌勒佛降生。
既然彌勒佛被欽定是女兒身,那麼觀音菩薩娘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唐代之後,佛教在中國失去國教地位,傳教物件從貴族變成平民。
人民群眾喜歡添油加醋是普世真理,在民間傳說裡,觀音菩薩被嫁接了許多故事。
比如妙善公主捨身成道,馬郎婦用色相誘惑男性學習佛法、死後昇天。
據學者研究,道家的聖母信仰也促進了觀音的女性化,唐代流行的景教信仰聖母瑪利亞,也可能影響了菩薩的群眾印象。
最主要的是,中國群眾認為,慈善、護生這樣溫柔的事,讓小姐姐來做比威猛大叔更合適。
加上後來觀音又get了送子技能,女身觀音更有親和感。
延續香火是華人的大事,觀音更是憑藉這一技能,成為華人心中NO.1的神仙姐姐。
宋明時期,觀音基本在人們心中完成了性別轉變。
那時候大家讚美女孩長得好看,最高評價莫過於“像觀音菩薩”。
參考資料:
1. 朱光磊:《觀音形象在漢地女身化的途徑與原由》,《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6期。
2. 張小東、何友暉:《中國化的觀音性別以女為主的原因初探》,《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3. 趙杏根:《“以色設緣”與魚籃觀音像》,《文史雜誌》,1997年第1期。
回覆列表
據《悲華經》的記載,觀世音無量劫前是轉輪聖王無淨唸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
眾生
諸苦及煩惱,使眾生
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世音”。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
薩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 觀世音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現在我們看到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多是女相。不過在當時,觀世音還是個威武的男子。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鬍子。在中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都屬於男相,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屬男像。 佛教經典記載觀音大士,周遊法界,常以種種善巧和方便度化眾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現之而為說法,即是三十二應,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後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觀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並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