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漠之狐10195173
-
2 # 明月故鄉
楚懷王雄心本來是項梁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從民間放羊娃中找到並冊立的。當時這些反秦勢力選擇六國之後立為領袖,是為了有一個名正言順的造反理由。並不是真的要給自己找一個上司管著自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楚懷王熊心就說個實質意義上的傀儡。
偏偏這個楚懷王熊心還是個搶戲高手。他在根基全無,軍權全無的時候,居然大膽壓制項羽。處處壓制,不給一點出頭的機會。項羽是誰?是項梁的侄子,有實力有野心有軍權的將領。懷王處處壓制項羽,想辦法抬高劉邦,給予劉邦打把機會。理由是項羽很兇殘,不仁義。劉邦很仁義大度。道理貌似是不錯,可情勢不對啊!
仔細分析項羽的上位過程,其實他也是逐步在軍中樹立威信,特別是殺死卿子冠軍,鉅鹿大戰秦軍後。項羽威震天下,名揚四海。那些平時牛逼哄哄的諸侯都不敢正眼看他,見到他就雙腿發軟。
從這個層面來說,如果不給他殺統帥、獨鬥章邯的機會,然後支援他為項梁報仇,鼓勵他跟秦國軍隊決戰。在這個時期,逐漸拉攏各路諸侯,培養自己的勢力,也許還有慢慢控制項羽的機會。至少是不能讓他感到明顯的被不公平對待,被激怒。
如果項羽在這個時候還是不安分,想造反不聽指揮。那不妨跟隨忠於自己的諸侯,另闢土地,號召天下人反對項羽。
當然,秦失其鹿,天下人逐之。誰能得?唯德者有之、唯能者有之。楚懷王熊心如果不是那個德者,他怎麼壓制項羽都是無能為力的!
-
3 # 星途史話
如果這種情況你還想奪權,只能說你心真大
熊心雖說是楚國貴族,但在楚國滅亡後,熊心所剩的也只是一點點貴族血脈了,靠為人牧羊為生。項梁在起事後,謀士范增認為若像陳勝一樣自立為王,很難得民心,難以成功,於是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立熊心為楚懷王,以得民望。
也就是說若沒有項梁熊心可能一輩子就只能給別人放羊,以平民身份終老。即使後來項梁願意扶持他做王,他手下也幾乎無人可用。熊心在成為懷王三個月後開始慢慢著手楚國大小事物,妄圖取得一個王應有的權利,並逐漸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這一切在項梁戰死,項羽掌權發現懷王逐漸不受控後發生了變化。項羽向眾人表示懷王只是項家擁立的傀儡,滅秦並無功勞,而後分封諸王,立懷王為義帝奪得懷王所有權利。最後更是在強迫讓熊心徙郴而群臣怨聲載道時動了殺心,於郴城殺死熊心。
熊心的失敗並不是無能,而是力量實在太過薄弱,項家又太過強大,想要獲得實權太過痴心妄想,若是老老實實做一個傀儡皇帝,無論是最後項羽還是劉邦得天下,我想他們二人都不會介意分給懷王一塊封地,封他為王的。
-
4 # 淡墨淺白
均衡之道,存乎萬物之間!
六朝餘孤起兵反秦,起初的目的不過就是恢復往日的榮耀,依然嚮往的是諸侯共治天下,並沒有明確的統一全國的野心!項羽後來分封諸侯可以證明此處推測!
熊心如何夾縫之中生存,必須利用項梁和項羽並不明朗的政治意圖!秦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推翻秦朝這座大山,必須集合各路諸侯!諸侯之間必然不能親密無間,熊心的生存的機會就在於他們之間的間隙!
熊心必須明確政治意圖,就是周朝的分封制,恢復各國版圖!各路有功之人,均封為貴族,當建立盟約,有攻擊諸侯者,其他人共擊之!將盟軍內部分割成若干勢力,不讓一家獨大!
對待項氏一族,採取尊崇分化之策,廣泛宣揚項氏忠義之心,言必贊其對楚王之忠,讓項氏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再者採取分化之策,項梁可為項氏扛鼎之人!項羽未必能讓叔伯輩甘願輔佐,比如項伯之流!項梁一死,需高升項伯之流,打亂項氏傳承之續,項氏必亂!
陰謀只能損害別人,並不能強大自己!熊心想主宰自己的命運還需堂堂正正的功績!何處出功績?破釜沉舟與士兵共生死!最最關鍵的是攻佔咸陽之時,必須保住子嬰不死,秦國不滅,秦國南北二地仍有精銳軍隊,一旦迴歸,天下仍然會戰國紛爭!此舉既能提高自己的威望,又給東方六國一顆定時炸彈,又讓秦國感恩戴德!六國不敢殺熊心,秦國可以為熊心報仇之名,再出函谷關!秦國也不敢得罪熊心,六國合力再破函谷關也不是不可能!
熊心逆襲,只能是如此火中取栗!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削弱項羽的實力再行奪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虛構,歷史上楚懷王熊心的確這麼試過,只是失敗了。
熊心的上位純粹是項梁需要一個好用的大旗,哪個旗號最好用呢?范增給出了答案——楚懷王。
自楚懷王熊槐客死秦國以來,楚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直至被秦軍攻滅。秦統一六國之戰中,打楚國打得最為艱難,楚華人對秦國的仇恨也最深。楚國的體制在七國中最為散漫,對秦制(中央集權)的反抗最為激烈,同樣因此,楚國很多力量並沒有被楚國王室集結起來被秦國滅掉。再算上楚國離秦國中央較遠,力量強、仇恨深、離得遠成為楚國在秦末最為亮眼的主要原因。
秦末起義中,首先發難的陳勝、吳廣是楚人,項梁是楚人,劉邦也是楚人,范增提議立起楚國大旗,是完全符合當時局勢的。
而且項梁剛剛滅了一個楚王景駒,理由就是他背叛陳勝,“逆無道”,這種情況下,項梁肯定是不好自己的稱王的,找個傀儡最合適。所以項梁從民間找到了熊心,將其立為楚王,為了最大程度激發楚人的反秦之心,他直接把熊槐的諡號拿來當熊心的稱號。
豎好大旗,項梁就自己帶著軍隊在外打仗,但他忽略了一件事,如果熊心真是楚懷王熊槐的孫子,怎麼會滿足於只做一個傀儡呢?
熊槐於公元前296年去世,享年60歲,他的另一個孫子楚考烈王熊元在公元前238年去世,已經差了五十多年,往極限算,熊槐在被秦國扣押前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在五十多歲老來得子,那麼到公元前208年熊心被擁立,其年齡也絕對在三十歲以上,更可能是四十到五十之間乃至五十歲以上。
《史記》雖然說熊心“為人牧羊”,但沒有說他是放羊娃,加上他的身份以及秦國對楚國宗室的清掃,放羊可能是他保護自己的一種掩護,畢竟跟秦末田齊宗室一窩蜂出來抗秦相比,楚國宗室顯得默默無聞,很難說這跟秦國重點照顧沒關係。
《史記·項羽本紀》載: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項梁在外帶兵,陳嬰則與熊心坐鎮都城盱臺,從陳嬰的身份分析,很難說項梁完全掌控了楚國。
陳嬰也是自己反秦的,一開場就拉了兩萬人,而項梁只有八千人,雖說是精兵,但陳嬰的勢力並不弱於他,前來投靠只是看中他世世楚將的名聲,也即楚國大旗,而不是衝著項梁本人的名聲,剩下的英布、蒲將軍、劉邦同樣如此,是自帶飯碗入夥的。
正是這些人的存在以及項梁長期在外,影響了項梁對熊心的操控,也讓熊心有機會翻盤。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戰死於定陶。
項梁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自大和章邯的強悍,但還有一點,他其實是求了援軍的,只是援軍沒來。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促齊兵,欲與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齊遂不肯發兵助楚。
《史記·田儋列傳》載:項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項梁使使告趙、齊,發兵共擊章邯。田榮曰:“使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肯出兵。”楚懷王曰:“田假與國之王,窮而歸我,殺之不義。”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
同一件事,同樣的措辭,只是說話的人變了,那麼不殺田假的人究竟是項梁還是熊心呢?
這個問題沒有確切記載,我們只能推測,按照項梁起兵時的操作(與項羽合謀誅殺好友會稽太守殷模),他怎麼都不像是個講仁義之人,不肯殺田假的應該是熊心,那項梁之死跟熊心也有點關係了。
當然,這件事的走向是不可預知的,熊心不可能預先得知齊國不救援項梁就一定會敗,但當他得知項梁敗亡後,立刻行動起來。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
項梁的敗亡使得楚國遭遇空前危機,章邯一度認為楚國不足為懼,轉而北上攻趙,而對熊心來說,這是天賜的奪權良機。他立刻搬家到了彭城,把項羽和呂臣的軍權剝奪。
為了“補償”,敲完大棒的熊心又給他們扔了蘿蔔。
《漢書·高帝紀》載: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將碭郡兵。以羽為魯公,封長安侯。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劉邦是受影響最小的,仍然帶著自己的兵在根據地,而且名正言順了,這應該跟他不在彭城沒被奪權以及勢力較小有關;呂青父子是以兵權換政權,直接進入楚國中樞;項羽則最慘,兵權只換來一小塊封地,魯公這個虛名可撐不起他的雄心。
簡而言之,由於項梁本身沒有完全掌控楚國,雄心又頗有手段,這使得他在項梁死後迅速從傀儡轉變成實權君主,掌控了楚國絕大部分力量。也正是在他掌權的一小段時間內,原本已被章邯認定為沒有大威脅的楚國再度爆發了足以滅秦的巨大威力。
在當時的局勢中,韓、魏已經被滅,趙國正在被圍,燕國偏遠弱小,楚國剛遭慘敗,只有齊國處在全盛,所以熊心開始了多方下注。
一方面,熊心集聚國內力量,湊出五萬精兵,交給宋義拉出去救趙,另一方面給魏豹幾千人馬,攻略恢復魏國。
與此同時,還派劉邦率軍兩萬西進,這條路線,其實項羽是主動要去的。
《史記·高祖本紀》載:當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原與沛公西入關。
或許項羽真的想為叔叔報仇,但更重要一點,想報仇得有實力,項羽剛剛被奪了兵權啊,如果讓他跟劉邦一起西進,難道要他指揮劉邦的兵?肯定要加派軍隊,那樣就有發展的機會。
熊心當然是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的,加上他也不指望劉邦的兩萬人就能滅掉秦朝,他派兵西進的主要目的還是收攬陳勝留下的散兵遊勇以及號召秦人一起反抗暴政,如此一來,就不能用經常屠城的項羽,那樣只會激起秦人的反抗,派仍然獨立且比較寬大的劉邦最為合適,反正死的不是自己的嫡系。
然而,再完美的安排都會有偏差,可熊心想破腦袋都想不出,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偏差,僅僅一瞬間,他又從雲端跌到了地底。
我們並不知道熊心是如何迅速奪取兵權的,但這麼短的時間,他顯然無法把這些軍隊變成自己的死忠,那麼局勢再度逆轉也不是沒有可能,這種可能正好被宋義送給了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載:(宋義)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飢。
宋義滿心盤算等秦趙兩敗俱傷再去撿便宜,為了增加勝算,他還兒子去齊國提議聯盟,而自己則帶著楚國最大最強的軍事力量乾等。
這一等,等來了士卒的怨氣,也等來了項羽的暴擊,因為宋義把兒子派往齊國,項羽直接說他勾結齊國,再憑藉項梁的影響和自己的威名鎮服全軍,奪得了兵權。
當熊心收到訊息的時候,估計心裡把宋義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可事情已然發生,他也不指望自己一紙命令就能讓項羽交出兵權,只好就坡下驢,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繼續領兵北上救趙。
項羽不辱使命,在鉅鹿大破秦軍,幹掉了秦朝最後的主力,而在此之前,劉邦竟然偷家成功,拿下了咸陽,龐大的秦朝,說亡就亡了。
這時候的項羽大軍在手、大功加身,已然不將熊心放在眼裡,他或許想起了當年他在會稽看見秦始皇車架說的那句話——彼可取而代也。
接受章邯投降時,項羽就將其封為雍王,這跟熊心“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是相悖的,畢竟先攻入咸陽的可是劉邦。
項羽想推翻這條約定,於是派人給開發商熊心報信,但熊心很平常地說了句“如約。”
可能項羽都在疑惑,熊心究竟還有什麼資本說這句話,明明大軍都在自己手裡了,熊心根本無所依靠,居然還敢這般強勢。
熊心強勢的原因只有一個,他期待著項羽跟劉邦火併。此時項羽手握天下最強的軍事力量,各路諸侯都懾服他的威名,熊心根本無力翻盤,他只能期待項羽被打成光桿乃至戰死,這樣他才有機會重新奪取楚軍的控制權。
當時跟項羽矛盾最大又有膽量開戰的就是劉邦了,如果熊心按照項羽的意思修改約定,那劉邦就會連他一起恨上,如果他不改,以項羽的性格,也不會聽,劉項的矛盾就會公開爆發。
事實上,劉項的確走到了戰爭的邊緣,劉邦一聽項羽要把他封到蜀地漢中,差點原地爆炸,當即要跟項羽拼死一戰,被張良、蕭何等人勸住才罷休。
預想中的戰爭沒有爆發,熊心的結局也就註定了,項羽分封完畢,立馬殺回彭城,在路上他就把已經被他尊為義帝的熊心趕到長沙,到項羽東向進攻齊國時,擔心熊心在背後搞事情,乾脆一殺了之。
回覆列表
一、隱藏自己的野心
二、充分利用周邊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三、培養心腹掌握兵權架空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