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克飛

    小學生用大資料研究蘇軾,成年人紛紛表示質疑和擔憂,有人還提出了“教育大躍進”的觀點。我其實也覺得這事兒有些膩歪,但主要是覺得孩子的“研究成果”有點乏味,缺少童真和新意,著眼點倒不在真偽上。一來現在的孩子都早熟,見多識廣,起點比我們當年高得多,小孩辦大人事,不是不可能。二來這年頭有網路有技術,做事方便得多,不能用我們中年人的過往經驗來衡量一件事的難易程度。三來清華附小這樣的名校,教學質量原本就高,生源也有保障,無論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能走在前頭,轉型很快,日常的耳濡目染和積累不可忽視。至於說家長參與,我相信這些學生的家長也累壞了,咱們中國家長一向熱衷參與孩子的學習,有些家長恨不能以身相替。但話反過來說,我們不能因為家長有參與,就忽視孩子的努力,也不能就此認為孩子不具備獨立完成的能力,不然,對孩子並不公平。

    我至今仍記得,自己初二那年從青島回到廣東老家讀書時的情景。當時,課本里有一篇《三國演義》的節選,我順手說自己六歲半讀完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其實這在重視孩子成長(雖然八十年代沒多少書可讀)並且經濟條件尚能承受的青島家庭,這本來算不上什麼稀奇事,可是卻引來了廣東新同學的嘲笑,認為我在騙人,六歲半連字都不認識幾個,怎麼可能看書,更不可能看古文(雖然我很想說那只是白話小說而已,有點文言文基礎看起來很輕鬆)。直到高三,居然還有同學拿這事兒來笑話我,我與中學同學多較淡漠,也與此有關——倒不是記仇,也不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是堅信一點:自己做不到就覺得別人也做不到的人,格局相當有限,無需我花時間耗精力去交往。

    比起當年的我,現在的孩子所見所聞所知只會更多,條件也更為優越,又怎麼不能研究蘇軾?即使有父母的幫忙,我倒是更傾向於是父母越俎代庖,小看了自家孩子的能力。大資料這樣的名詞看起來很新很高大上,但那只是我們這群中年人的認知,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這些名詞是他們成長中伴生的一部分,壓根就不高大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拿舊時視野去衡量孩子的能力,顯然有失公平。

    至於擔心家長的過多參與,使得教育從學校迴歸家庭,增加父母的負擔,我覺得這事兒確實值得憂慮,但如果你是見到小學生研究蘇軾才開始憂慮,那就太后知後覺了。現在的孩子教育,家長負擔更重,早已是近年來的常態,看看越來越早的放學時間不就知道了?這當然需要改變,但沒必要拿小學生靠高知父母研究蘇軾說事兒。

  • 2 # 無限可分

    杞人憂天了,詩歌做分詞又不是新鮮事,很多現成的包可以呼叫,只是一個簡單的資料分析工作而已。關鍵不在分詞做詞雲分析,而是分完以後從哪些方面來挖掘有價值的資訊,這才是這個課題研究的價值所在。如果切入的視角是孩子們自己提出的,能夠結合詞雲分析的結果從各個不同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就值得點贊!

  • 3 # 周宇文泰

    前幾天看到清華附小學生團隊的研究報告刷屏,今天看到沈豔教授的質疑,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居然是前一段時間中戲尹珊珊老師評論《戰狼2 》的老梗!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前提是不站在“陰謀論”的立場去揣測任何一方,因為我沒有證據!就從網路上看到的清華學生研究報告和沈豔教授的質疑文章說起!

    1. 清華附小新的教育嘗試是非常好的

    清華附小引導學生去嘗試“研究”,哪怕是最膚淺和入門的研究,甚至就是基於資料統計的詞頻研究,都是好的!至少能夠在孩子們的頭腦中種下“研究”的種子,如果某些種子能夠發芽,那自然是好的;即便不能發芽,也沒有什麼壞處吧?

    2. 學生積極行動更是值得肯定的

    不管有沒有功利目的,也不管是不是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都是一樣的,貢獻是相等的,研究有多少價值,哪怕只有一個學生做出貢獻,只有一個學生有熱情,研究是方法和研究結果是最為初級的,甚至是“不入流”的,他/她們的積極行動都是值得充分肯定和表揚的。當今資訊經濟波濤洶湧的大環境下,積極行動,快速迭代,總比猶豫不決,患得患失要好得多,這種精神從小學生開始培養有什麼不好?

    3. 家長因勢利導的幫助是不必指責的

    在學生們的知識和各種其他積累不足的情況下,家長和老師們的必要協助和引導是必要的,沒什麼必要指責,博士生還有導師不是?即便很多研究工作都是家長當槍手幫著做的,學生哪怕只有些許參與,這個過程就是有意義的。如果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能夠參與很多這種“研究專案”,哪怕是優質的、業餘的,整個過程對人的薰陶作用都是很了不得的。就看那些曲藝世家、演藝世家、科學世家以及其他各種世家,每代人無論是否繼承家學,家庭的薰陶在絕大多數人身上都是有痕跡的!

    4. 教授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

    沈教授認為學生們的研究“炫技!老氣橫秋!”,這是就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而言的,這批評也不過份。但要知道,這是訓練小學生研究習慣的嘗試,過程比表現出來的結果重要得多。

    5. 大變革時代拋棄存量積極適應環境是最為必須的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資訊經濟時代,大資料、AI、迭代、創新……這些都成了每天不知聽到多少遍的詞彙,前幾天有機構預測中國2030年全面進入數字!

    在這樣的宏觀時代背景下,一切一切都在被顛覆!每個人,不管是多大的腕兒,要想在未來生存,恐怕都要積極更新自身的認知和知識體系,快速提升智識水平,而且越快起步越好!如果還是抱著今天的認知水平,甚至是知識水平,去擁抱明天的生活,後果可想而知~!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多少家長擔心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甚至送到戒除網癮中心去治療!但同時,電競成為大學專業,很多人以電競為職業年入百萬,也已經不是新聞了吧?

    放棄存量,認知升級,積極行動,快速迭代……這恐怕才是積極的態度吧!

  • 4 # 舒一茶

    說小學生牛的都純屬不懂。為什麼漢語這麼年都很難做到分級分類,很重要的原因是文獻的電子化工作量巨大和詞頻、語意的劃分。先說25萬字蘇軾的詞,如何選高頻詞就是個超級複雜的活,說實話,瞭解學校的人都知道,現在很多作業,尤其是很牛逼的作業都是給家長做呢。這個小學生這個,可以負責任的說,清華附小沒一個老師可以做到的。有些人可能會噴,但瞭解學校的人會真懂。

  • 5 # 小呀麼小二郎揹著書

    仔細閱讀了網友的看法,說實話太樂觀了,先不談小學生是否有能力做這個研究,教授的質疑是十分值得關注的,我和爸爸,爸爸究竟擔當著什麼角色,大學裡做過研究或者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濫竽充數的人太多,即使只是助手的身分也可以,就怕是鍍金的,別說時代不同了,小學生有多牛,實際上他們跳脫不出年紀的界限,能力的範圍,王者榮耀多打打也能上手,研究報告大學生都不一定能行,他有什麼資格搞定?不過這種新的教育或學習方式值得嘗試,不過還是要考慮學生的參與度,有時候要寫篇論文也不難,關鍵在於這篇論文體現了你的什麼思想,研究的意義,就比如申請研究資金一樣,目的必須明確,沒有這些要素一篇所謂的論文不如自己好好寫篇作文。這麼多作者又有幾個老爸參與?他們的名字都沒有署上,這篇所謂的論文只能說尚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

  • 6 # ddliang

    如果真是學生和家長一起做還是要肯定的,至少做的過程中孩子學到了一些方法,下次獨立完成,能有兩三成的水平就可以了。如果是家長獨立完成,孩子交上去,就沒話說了。我孩子小學四年級,學校的這類作業,孩子感興趣的,我會陪著他好好完成,也會幫他找方法查資料,他不感興趣也無法完成的,我會幫他簡單完成交差。

  • 7 # 黃山小呆

    腦子有病,擔憂什麼??這個世界有些人天生就早慧。王勃14歲就寫了滕王閣序,莫扎特七歲就能寫交響曲了。不要拿自己普通人來理解高智商的人群,他們跟我們永遠不是一個維度的。

  • 8 # 笑臉初中數學

    這樣的做法堅決不應該鼓勵,因為我們的社會本來已經很浮躁很浮躁了,難道社會浮躁要從娃娃抓起嗎?

    首先,這種教育試驗是可以嘗試的,但是不要鼓勵這樣的探究方式。自主研究要孩子為主,家長引導,而不是 我和爸爸 式的探究,這是偽探究,孩子們本來就很有虛榮心的,如果說這些孩子在他們爸爸幫助下,或者說合作下完成了研究,那麼其他學生也會學,其他學校也會學,因為這所學校名氣本來就大,一下子成為典型案例,其他學校效仿,那麼這就苦了家長們了,一下子小學生的水平很高很高了。那許多孩子會考慮那我平時的創新大賽也讓我爸爸幫我做好,不就一下子出名了嗎?所以這樣的探究堅決不要鼓勵。

    然後,文章標題很老套,文章很有套路,這也不是孩子們應該效仿的。不要說小學生的文章了,就在大學生,研究生還有我們的高校老師們都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不知道自己研究清楚了沒有,不知道研究的目的是什麼,然後起一個大標題,最好有一些別人看不懂的詞語,用上最近比較流行的研究方法,一篇論文就弄好了,這樣的方式是不利於科研的,只會產生一堆垃圾!

    最後,小學生雖然是在爸爸幫助下完成探究的,但是他們幾乎沒提爸爸做的事,這也是不好的。這會讓他們從小養成學術不端的詬病,認為抄襲別人的學術成果或者說別人的學術成果掛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是自己的成果了。這在目前的學術界和科研界這樣的風氣本來就很難扼制了還要助長這樣的風氣嗎?

  • 9 # 鱻化鵬而龘天下

    這件事我不做過多的評價,但是有以下資料。

    1:小學時代我也做過研究型學習,也寫過研究報告,但是我從來沒有這麼用心過,實話,我從來沒有這麼用心的整理過研究型學習的資料,我的更多興趣放在古生物上(最後一句請大家當作沒看見)

    2:透過大資料的方式來進行統計、進行資料整理,從而得出統籌規劃和結論,這種學習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可能有政策導向的問題,但是正如我的觀點1所說,大部分小學生是不會對研究型學習做這麼多的功夫的。我對這個新聞不是特別關心,但是從現有的資料可以看出,這些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長所下的功夫,甚至遠超作為高中生的我(我現在的研究性學習也是糊弄事系列)

    3:儘管透過網路大資料進行搜尋,但是能整理出如此眾多的檔案,不得不說明一件事,就是這六個孩子極有可能是簡單的對所找到的資料進行了整合,然後進行了發表。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或者是專業研究蘇軾的人,可能很容易的透過蘇軾的人生經歷和蘇軾的詞風得出一個相對廣義的結論,但是作為小學生,知道對資料進行系統處理,已經實屬不易。

  • 10 # -Magic魔法

    我對這種創新式的教育方式很讚賞,但是對小學生(閱歷只有10年左右的孩子)在蘇軾詩詞情感以及人生哲理方面的領悟能力表示懷疑。畢竟蘇軾的詩詞很具深刻意義,沒有一些文學素養和詩詞基礎的人讀起來也不容易,若是淺層次的悲傷,思念這類感情倒還可以。我覺得這些實踐類活動要多放到中學生這個年齡段,他們大可嘗試這些新鮮的東西,畢竟在思維力度及感悟能力上他們發展得更快更全面。不過,這幾年總是看到有關小學生聽教授講座,寫人生感悟,上心理輔導課來緩解小升初的壓力這些事兒。也不知道該做何評價,總感覺有些強加於他們(若是真有能力另當別論)照這樣下去,我覺得中國小學生很有可能要探討政治國防了

  • 11 # 大糖

    詞頻分析是對文章中重要詞彙出現的次數進行統計與分析,是文字挖掘的重要手段。它是文獻計量學中傳統的和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內容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透過詞出現頻次多少的變化,來確定熱點及其變化趨勢。

    前一陣子有一篇熱文,小學生用大資料分析蘇軾,說的就是清華附小的學生用詞頻分析方法對蘇軾的作品進行了分析,很多網友解嘲說感覺智商遭到了暴擊,其實只要有合適的工具誰都可以進行詞頻分析,下面介紹一個超強的詞頻分析網站:糖果雲網站。

    糖果雲面向個人及團體提供大資料儲存,大資料分析以及大資料交易市場服務。

    糖果雲視覺化大資料雲

    糖果雲的總體目標是建設一個分類的知識庫與資料庫,方便全人類的查閱和檢索,提高使用者對知識獲取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學習的進度,為推動人類知識進步做出貢獻。

    下面我們看看糖果網站提供的詞頻統計功能,下圖是糖果雲網站對紅樓夢做出的詞頻統計:

    紅樓夢詞頻統計

    從上圖可以看到,紅樓夢中哪個人物的篇幅最多?哪個人物曹雪芹更注重?這個統計就一清二楚了,我不是紅學專家,這個統計裡應該還有很多內容可以解說。

    說到小學生,就再來看看小學生所做的研究,用大資料來分析蘇軾:

    下圖是糖果雲網站對蘇軾詩詞作品做出的詞頻統計:

    蘇軾詩詞作品詞頻統計

    詞頻統計技術涉及到分詞技術,分詞技術一般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維護一個大詞庫,文章與詞庫匹配進行分詞,這種方法有個缺點,就是需要不停的加入新詞,否則新詞統計不到,小學生的分析文章也提到,子由是一個新詞,現代漢語沒有叫做子由這個詞的,那麼蘇軾的詩詞中為什麼這麼多子由呢?原來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軾弟弟蘇轍字子由, 蘇東波字子瞻。

    另一種叫做統計分詞,糖果雲採用的技術即為統計分詞,可以看到子由是個新詞,照樣被糖果雲統計到。這種技術無需擔心新詞,新詞只要有使用量,就可以被統計出來。

  • 12 # 只要能用就行了

    因為小學生是清華附小的,清!華!!!而教授是北大的,北!大!!!所以大致明白了,順便,一個教授要找小學生的歪極其容易,就看願不願意。再順便,清華教授就絕對不會這麼評價這個小學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和以色列是如何成為死對頭的?他們的矛盾源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