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醫源宗

    這裡的知天命,首先要了解天命是什麼意思

    雖然說人的壽命是百歲,但是能活到百歲的人很少,而大部分人都是活到80多歲。所以,人在過了50歲後,面對身體的衰老,年紀的增長,他們對未來的壽命也看淡了。最壞的結果就是50多歲就離開人世,一般結果就是活到七八十歲,最好的結果就是活到百歲。而在古人眼中一個人能活到70多數就算是高壽,所以知天命就是知曉自己的壽命。

    人過50,生命已過半,經歷了許多,也知道了到底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走,50之後不再是為物質而努力的年齡,更多的是去考慮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當然現在人因為普遍的高壽,50歲仍然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年齡

  • 2 # 獨不醒

    這就跟打怪升級一樣,不是一下子就能碰到高級別的老怪,得一步一步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看這句話,孔子應該是對自己的人生閱歷進行了高度概括。後人針對這句話進行了詮釋和自我對照,發現具有普遍意義,其中“三十而立”流傳最廣,成了評價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年齡標杆。

    之所以具有普遍意義,是因為這個順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能前後顛倒,任意調換,這是聖人的偉大之處,將人生哲理從個體意識拓展到一般規律。

    對於天命,華人向來十分重視,從小就要面對這個問題,一出生就有命理之說,小的時候是長輩透過各種方式來考察判斷,甚至得出命大命小、命好命壞、命長命短的結論。

    從個人來說,到了一定年齡,開始學習和自我思考,雖然總是思考不清楚,這就是志於學;於是邊生活邊思考,一般的想法都是先幹出一番事業來,這就是立;到了一定階段,對人生和世界的認識逐漸通達起來,看的越來越清晰,原來如此,這就是不惑;再往後,發現很多事情雖然能想清楚,但並不是個人能力能夠改變的,好像有一隻無形的手控制著一切,唯物主義觀點叫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這就是知天命;認識到這一點,對世界的看法就變了,注重個人修為超過外界事物的影響,這就是耳順,順其自然耳;至於從心所欲的境界,其實並非活到七十歲就能達到,這要看個人修為。

    孔子的年齡階段並非適用於每個人,但各個階段的順序是不會變的,個人達到相應階段的年齡也有所差異,也許有些人活到七十未必知天命,有些人四十就可以,因人而異。

    在一部中國產現象級動漫電影中,當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時候,對於不同年齡的觀影者來說,其實體會是不一樣的。

  • 3 # 人生就是兩個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一個人50歲的時候,他就會知道他自己以後的人生應該怎麼樣過,也就是說他已經知道上天給自己的人生安排什麼了,這是因為古代人的平均年齡比較小,基本上人能活到70歲都已經很不錯的了,所以古代人就會說50知天命,50歲就不要再鬧騰,你就應該開始頤養天年了,之前成功你的人生就成功,你之前失敗,你的人生就失敗。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到了五十,就更應該雲淡風輕些,但是,按照現在的年齡劃分,五十還不老,仍然可以奮鬥。畢竟古人的思想還是有侷限性的,其碼現在人已經長壽許多了。所以,雖然五十歲的人,仍然要有一顆不服老的心!人生可以短暫,奮鬥仍要繼續!

    《論語》中記載孔子對自己的評價說:“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段話,概括、精確,只幾十個字就把一生的心理歷程道出來了。我們從孔子的話中可以聽得出,在行將走完人生歷程,在回顧自己一生的作為的時侯,作為一代天才,一代哲人的孔子的心裡,也不免帶有幾分遺憾,幾分無賴。

    孔子的一生,就像杜甫評價諸葛亮的一生樣:“三方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其所主張的事雖不可為,但其人品卻高不可及。

  • 4 # 傳心學院

    你提出的這個話題非常好,這其實就是一個文化積累的過程,人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走向完善!

    舉個例子,對“酒色財氣”,古往今來的人是怎麼看的,分三個階段:

    【一】經歷之前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

    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

    【二】正在經歷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不成社會,無氣反被人欺!

    【三】經歷之後

    酒要少吃性不狂,戒色全身保命長

    財能義取天加護,和氣興家少禍秧

    孔子對人生的看法,是因為他看過了人生路上的風景;如果是20歲的年輕人呢?30歲的成年人呢?40歲的中年人呢?會不會認同?我喜歡這句話,道出了人生每個階段的活法:

    20歲活青春;30歲活魅力;40歲活智慧;50歲活坦然;60歲活自在;70歲就成了無價之寶!

  • 5 # 潤楓驥坤

    我的個人看法是這樣的:孔子五十知天命,這是老夫子對他人生的一個總結。五十歲,在古代那也是了不得的,早知道春秋時期人類命運的平均年齡也不過才38歲,所以老夫子在這樣一個已經“老”了的年齡知道自己的天命,在這裡有必要說一說什麼是天命。

    天命,就是上天給您的使命,您來人世間是幹什麼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渾渾噩噩,這就是知天命,如果朋友您還是有些迷茫,那隻能說明您覺悟不夠,還不能參透天命。孔子到了五十這樣一個人生之秋的年齡參透出來了,這已經屬實難得了,可能你會覺得太晚了,其實已經很早了,您可能過完這一輩子都不知道來人世間來是幹啥的。孔子知道,年方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這是一個飽經滄桑老人的智慧和豁達,之前的四十九年孔子並不是不知道,而只是感覺,到了五十,這種感覺映襯進現實。

  • 6 # 一靈獨覺

    孔子的意思是一個標準。而不是說你到了這個年齡就自然達到標準了。就好比你3歲左右該上幼兒園了。不上你就落下了。

  • 7 # 消失的雲

    提及我中國的“聖人”,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是誰,那就是孔子。

    儘管孔子沒有留下什麼書籍,可是其中他的言行舉止,給我們的啟示一定都不少。其中孔子有說過一句這樣能夠的話“五十知天命”,那麼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中的“知天命”又有著什麼含義。

    我們在生活上,要是遇到某些困難,無法解決的時候往往會問我們父母的一些意見,甚至是更上一輩的意見。其實這很容易理解,那就是隨著一個人的不斷成長和經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而當人們到了一定的年齡段的時候,就會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要幹什麼,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應該幹什麼事情。

    而這句話“五十知天命”,整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一個人五十歲的時候,他就會知道自己以後的人生應該怎麼樣過。也就是說他已經是知道是上天給自己的人生安排是什麼了。這因為在古代,人們的平均年齡其實並不高。基本是活到了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所以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就鬧騰不起來了。

    所以在這個年紀中,就應該開始頤養天年了。之前的成功,也就成了定局。之前的失敗,你的人生就已經是失敗了。不過,這僅僅是在古代而已。在現代卻是大有不同了,現在人們的壽命已經大大的延長了,而其中儘管“知天命”,可是之後還有著無限的可能。

    而這個時候,你已經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了。是繼續奮鬥還是,還是安逸的過著。儘管在這之前的人生也許會很迷茫,不過在這個時候,一切的迷霧都已經揭開。

  • 8 # 南山易人易學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何謂天命?在與孔子相關記載中:有“命”“受命”“天命”等不同說法。三種不同的說法,反映出孔子對人事和道德不同的理解與修為。一、命的說法

    《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孔子說顏回好學,就是短命,已經死了。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失去這個人真是命呀......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這裡顯見是言人之壽命。這是平常說的人生有命。命好命壞,以及命運好壞,都是指這個--人有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卻又是高於普通“認命”的。

    這是人生有命,命有壽夭,就是命有長短的意思。

    二、受命的說法

    《大學》:康誥曰:維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也。

    《中庸》:受祿於天,保佑命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在這裡明顯是講受命於天,故而可以登臨大寶,治理天下。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睿智好學。對於三皇五帝三代歷史瞭解透徹。特別是堯舜禹文武周公,在儒家經典裡面多處提及。孔子曾大聲讚美虞舜:舜其大知也與。舜其大孝也與。在孔子給曾子講孝經的時候,也是提到三代明君聖賢。認為文王是受命於天,武王是受命於天。一個人只有具備大德,才有機會受命於天,擦愛看獲得大祿。故大德者必受祿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人為在先,受命在後。

    (堯帝)

    三、天命的說法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天命是言天道,是言天地之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總結一生,是晚年之語。是說年過五十的時候,知道了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上天賜予大德之人祿命。就是一個人合乎道義,才可以得到的天然而然的祿命。只是知道,並沒有說自己能夠做到,這是孔子謙虛的態度說出來的話。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

    (易卦創立者伏羲)

    這就是孔子說自己做的還不夠。

    那麼在孔子晚年著述易傳中有這樣一段話: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在易傳中“易以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並且萬物即使旁行而不流。於是,樂天而知命,不再憂;晚年迴歸故里“安土敦仁而能愛”。

    南山以為:五十二而知天命,是天地之道“原始反終”結合人命“死生之說”。天命尚且“原始反終”週而復始,自強不息。人要效法天地之道,又有何憂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以,樂天知命,安土敦仁。

    綜上所論,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明白如何更好的修道。從三十歲開始教學生,四十歲堅定了方向。五十歲知道天道,然後就耳順,沒有什麼接受不了的了。

    (孔子教學圖)

    朋友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不論您現在是多少歲,能夠想明白自己的人生不?是不是還在迷茫中,甚至於到處找人算卦?是不是還在幻想能夠遇到神仙給自己指點迷津,魚躍龍門?是不是還在抱怨社會,看啥都不順眼,心中不平?是不是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是不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諸如此類,都屬於迷茫,屬於找不到自己。這是不好的。

  • 9 # 輝哥7651

    《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同的年齡想不同的事情,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有那個年齡的經歷就沒有那麼深的體會。

    “五十而知天命”,原意是五十歲知道哪些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人指到了50歲就不要再鬧騰,應該開始頤養天年了,之前成功你的人生就成功,你之前失敗,你的人生就失敗。

    我對孔子的“五十歲而知天命”是這樣理解的,到了五十歲知道生命無常,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開自己,才知道生命原本給我們的時間其實並不多。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不懂這些,只知道去搏去奮鬥,而今的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更注重健康,更應該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家人相處的時光。當看到有老人躑躅前行,就會聯想到我們的將來,我們的老年會是怎樣的生活,身體健康還好,不給別人添麻煩,如果到了自己什麼都不能幹,處處依靠別人才能過活,這樣的日子真心無力。過去看到有人很年輕就離開這個世界,很為他惋惜,會慨嘆生命太過年輕。現在卻不會這麼想,認為如果不是老死可能應該也是一種幸福吧,不用感受看別人臉色,需要求助別人才能吃上飯,洗個熱水澡,那樣的日子真不願意去想,太過悲涼!

    到了50歲這個年齡,人該不會再逞強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考慮下人生以後的事情,如何讓自己能有尊嚴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中考一輪複習結束了,但我那時候沒認真看,還有補救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