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青河003
-
2 # 玄坎
首先你這問題就不對,蘇秦在張儀之後,屬於後輩,張儀退出歷史舞臺,蘇秦才登臺。
按張儀所在當時的形勢,秦楚齊三強,而楚齊有盟約,對秦有威脅,秦因此東出有阻,想對付韓魏,怕楚趁虛對秦有威脅,故有張儀入侵說楚親秦。
戰國紛爭,邦交依利,但與大國之間的盟約,還是要有信的,不然就會破壞平衡,要約而有信。
-
3 # 歷史神預言
先論合縱的必要,再談楚國的利害。
合縱。
肯定優勢—指出危機—出謀劃策。
優勢。
山東六國在區位上相互關聯,有著表裡相屬、唇齒相依的利害關係,應視為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戰略整體。六國應充分利用這一整體性,以求在戰略上相互依託、相互策應、互為犄角,從而在對秦作戰中造成有利的態勢。
這無疑是一個卓越的協同作戰方案,它充分利用了山東六國地緣上的相關性,使六國彼此在組織指導、兵力分配、戰略協同、戰術策應諸方面協調動作、密切配合,從而使秦國東向攻擊任何一個國家時都將陷入四面受敵、多線作戰的窘境,進而遏止其逐步蠶食六國以進一步壯大自己的企圖。
危機。
戰國早期,七雄並立,彼此旗鼓相當,相互制衡。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併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
睿智的人都會看到,如果一國遭到秦國的攻擊而其他國家坐視不救,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猶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倒下,其餘的將依次倒塌!
首先向當局者詳陳該國的地緣環境形勢,提醒山東六國首先應明確各自的安全狀況,反覆告誡六國的君主,要明白這一形勢,即他們共同的危險來自西方側翼的秦國。由於秦國享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形地勢優勢、體制優勢,將來必定是一種能夠凌駕於六國實力之上的強權力量。因此,六國中每一個國家都絕對不能與秦國單獨媾和以求苟安一時,更不能與秦結為同盟,那不啻是與虎謀皮。
謀劃。
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宗旨的合縱戰略。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
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六國從親”,併力西向以抗秦。
合縱戰略的宗旨在於遏阻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進一步加劇。其相應對策則是透過六國聯盟遏制秦國,以求維持以崤函、河西為界線的東西兩個戰略區域的力量均衡。
合縱理論不僅僅是一種認知體系,而且是一套行動綱領。它提出了一套遏制秦國、維持均勢的方法,即以聯盟戰略、憑藉山東六國的合力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張,以此挽救和維護原有的均勢。
行動方案有兩個,其一是以攻為守,六國聯合起來,主動進攻,突破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其二是當六國中任何一國遭到秦國攻擊時,其他五國絕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群起救助。
楚國先分析楚國,楚國地方五千餘里,軍隊有百萬之眾,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存糧足夠支用十年,這些都是稱霸的資本;如果侍奉秦國,那沒有哪個諸侯不臣服秦國了。
接著分析天下形勢,秦國最大的憂患就是楚國,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秦楚不能並存。合縱成功,楚國就能稱王;連衡成功,秦國就會稱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縱以孤立秦國,否則秦國兵分兩路,都邑鄢郢就有危險。
-
4 # 條條山路通縣城
先說下故事背景。自從三家分晉,東周從春秋正式步入天下大亂的戰國。秦本處於西域荒廢之地,但是歷代君王都滿懷理想,意欲吞併天下,完成統一,建設富民強國的新時代。透過商鞅變法,秦國逐漸步入強國行列,20等級軍功制打造出一支幽幽老秦人組成的強大軍隊,像極了俾斯麥歷精圖治統一後的德國,軍國主義橫行,兵鋒直指六國。
反觀六國,楚本是稱王之國,國力比較強悍,但楚王作為CEO經營管理不善,KPI考核績效較之秦國差了不老少。到了楚懷王,更是江河日下。楚懷王也並不是如史書所說的一無是處,早年間也曾有過“雪中送炭”“巫山雲雨”“無功不受祿”等佳話,並起用過屈原,大力加強國家組織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一度有過中興之象。但晚年,他老人家開始親近奸佞,疏遠賢臣,氣得屈子委屈跳河,端午申遺,國力大耗。可以說早期的楚國國力遠盛於秦國。好好的一手王炸硬是被打成了渣。
這時就要說下楚弱秦強過程中,秦王貫徹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原則,信人不疑,疑人不用。秦孝公先啟用了商鞅,而秦惠文王慧眼識珠重用了張儀。和主張連橫的蘇秦一樣,張儀也師承鬼谷子,他的主張就是合縱。張儀帶著外交欺騙的使命來到楚國,口吐蓮花,騙楚懷王放棄與齊的聯盟,收下秦王給的實惠,六百里豐腴之地和數十座城池。楚懷王是個商人,算盤一打,十分划算,一拍即合,於是果斷與齊斷交。齊國受不了如此無下限的侮辱,在秦國出色外交團隊的斡旋下,旋即齊秦合夥揍扒了傳統強國楚國。
歷史沒有如果,但來一次如果的話,我會這麼反駁:“張儀,你所言皆虛,我們要現貨,不要期貨。現在早已不是春秋仁義之世,戰國紛亂天下人都是利己的,更何況秦王。倒推800年,何曾聽說過秦王做過活雷鋒,此事斷不可信。一、秦人食利之虎狼國,且如今軍力空前,槍桿子裡出政權,絕不可能丟下肥肉搞人類命運共同體,空口白話斷不可信。二、不要說當今天下,就連2000年後的中國,三角債橫行,打的白條就跟廢紙一樣,如果沒有抵押物或現錢,從金融屬性的角度,這筆買賣如同鏡花水月,斷不可取。三、從外交上而言,我們與齊國簽有正式友好條約,共謀天下和平以攘強秦。如果廢除條約,齊國也是東方大國,生產力高度發達,一旦與之交惡,中國被東西兩霸挾夥合揍,其勢與2000年後的德國一樣,國力再強,軍力再盛,也必然走向毀滅。四、我們應全力交好齊國,堅持既定外資策略。後代歷史,從西班牙、尼德蘭、不列顛、米國,世界老大之國必然採用各種手段圍剿第二強國,德國、蘇聯、後世之我中華,到受此邏輯影響,如今秦強楚弱,必須沉下心來,堅持發展,徐圖之,才可下贏這百年棋局。請大王三思”。
-
5 # 蕭文昌
這個問題,前面一句我們不好看,重點看關鍵,如何反駁張儀,這裡面我們一定要了解背景,為什麼楚懷王乃至整個楚國的文武百官都願意相信這個張儀的空話!
真實歷史上的楚懷王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但在歷代楚王的努力下,此時的楚國勢力大增。
戰國時期,有一個規律。和我們後世想的不一樣,以為秦國一直很厲害,實際上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名號是一直來回倒騰的。
槍打出頭鳥,戰國第一強國一開始是魏國。
魏國被大家合夥打下午之後,秦齊楚三國最強。
前325年,魏公孫衍聯合其他五國相王對抗秦齊楚三國,卻於前323年在襄陵被楚國擊敗
此時戰國格局是秦韓魏vs齊楚。
這裡齊排第一,楚第二,秦第三!公元前318年(楚懷王十一年,屈原25歲)。魏、趙、韓、燕、楚五國共同攻秦,推舉楚懷王為縱長。秦軍迎戰於函谷關,義渠乘秦國與五國聯軍交戰之機,從後方起兵襲擊秦國,大敗秦軍。
秦國、齊國從盟友變成敵國,楚國先以放棄西線為代價,擊敗齊國;之後又聯合齊國和其他國家伐秦。
背景說到這裡,我想已經明白,楚國為何如此輕易和齊國背盟了!
楚國如果想要稱霸,和齊國走向對立面是必然趨勢
秦國給的商於之地,我們看下商於之地的位置
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來商於被秦國佔領而成為秦地,衛衛鞅破魏有功,被封於商十五邑(即“商於”之地),該地後來便成為了商鞅的封邑。
對於此時的楚國來說,秦華人把商於之地獻出來,是理所當然。
楚國此時真正能做的是左右搖擺,與齊國斷交根本無傷大雅,被張儀欺騙更是無所謂!
透過以上事實背景!如果我自己是楚國謀士,我唯一要勸的就是楚懷王不要出兵伐秦
孫子兵法有記載,主不可怒而興師!懷王就犯了這個錯誤。後面懷王發動第一次丹陽之戰,損兵八萬,被俘虜70餘將領。
後面又奮起全國之兵怒攻秦國,導致後方空虛,被韓、魏乘虛而入!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按照當時的歷史,上張儀的當,可以理解,但沒有勸服君王不可怒而興師,就是大臣的責任了。
另外大家也別覺得張儀很牛,楚懷王第二次率領全國之兵,一直打到距離咸陽百里之地的藍田縣。
如果楚懷王能夠下狠心的話,不管韓魏的偷襲,死命的攻打秦國,張儀可就是秦國罪人了。
一旦秦國都城被迫,韓魏攝於兵勢肯定會退兵的。
歷史沒有如果啊!哎! -
6 # 熙水長流說史詩
張儀與蘇秦都師從鬼谷子,但是各為其主,張儀為秦國謀,蘇秦為燕國謀。
事件背景張儀是秦惠文王時期的相國,當時秦國已被稱為虎狼之師,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當時能與之匹敵的強國只有楚國和齊國。當時司馬錯正率領秦軍主力進攻巴蜀,那時,如果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秦國將陷於死地。所以張儀才遊說楚王親秦,並許諾把商於五百里地給楚國,楚國楚懷王貪圖小利,覺得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收回商於,就撕毀了與齊國結盟的合約,至此楚國也失去了削弱秦國最佳的時機。
作為楚國謀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勸諫秦國是虎狼之師,不能與虎謀皮,應該盟齊抗秦,只有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才能震懾秦國,使之不敢興兵發我。秦軍主力現在攻打巴蜀,國內空虛,這時候應該聯盟其他諸國伐秦,如果這個時機錯失,將更難弱秦。如果秦國成功攻佔巴蜀,那我們楚國西南門戶大開,嚴重威脅我們國土安全。所以要趁機伐秦,可以使其主力回援,解救巴蜀危機。秦國素來無信,真的會把商於五百里地給我們嗎?如若他們不給,我們又失去了攻打他們的大好時機,得不償失呀。結局果然,秦國未按照盟約歸還楚國商於五百里地,說是答應的是五里地,楚懷王大怒,舉全國之力攻打秦國,很快便攻破了武關,直逼咸陽。秦國也舉全國之民參與了戰爭,同時進行外交,最終說服魏、韓兩國偷襲楚國。最終讓楚國成功的簽訂了和平條約,楚國奪回了之前被秦國奪走的漢中等地,但是經過這次戰爭,楚國也元氣大傷,也使得其他諸侯國開始疏遠楚國。
感悟時機轉瞬即逝,只有抓住機會才能走的更遠,錯失了將會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回覆列表
首先蘇秦是公元前284年去世的,張儀是在公元前309年去世的,所以張儀是死在蘇秦的前面,所以你說的這種情況首先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如果假如說蘇秦在張儀之前死去,張儀遊說楚王親秦,作為楚國的謀臣,為了楚國的利益,我會在權衡利弊後,讓他先把當初許諾給楚國的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楚國接收之後再考慮是否親秦的事情。
因為,雖然張儀在戰國時期,是偉大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但對於楚國來說,張儀卻是個言而無信的人。
事情是這樣的:
秦惠王十二年的時候,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擔心齊國和楚國有了合縱盟約,楚國會來幫著齊國一起來抵抗秦國,於是派張儀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
張儀對楚懷王說:“如果大王聽我的建議,和齊國解除盟約,我就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然後秦楚之間聯姻,這樣對楚國和秦國都有利。”
張儀回到秦國,駕車的時候假裝從車上跌下來,摔傷了,一連三個月都沒有上朝,楚懷王聽說了這件事,心想:張儀是不是懷疑我與齊國斷交的還不徹底啊?於是就派人到齊國把齊宣王罵了一頓,齊宣王很生氣,就和楚國撕毀了盟約去和秦國結交了。
齊國和秦國一建交,張儀立馬上朝了,他對楚國跟來的使臣說:“我有秦王賜給的六里封地,就把它送給楚王吧。”
楚國的使臣一聽,不對啊,先前不是說送給楚國六百里地,怎麼轉眼之間變成了六里,和之前許諾的條件不一啊樣,使臣不敢自作主張,就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轉告給楚懷王。楚懷王一聽,一怒之下,率兵攻打秦國,結果因為之前把齊國也得罪了,秦國就聯絡齊國共同迎戰,楚軍大敗,楚國不得不又割讓了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合約,這才結束了戰爭。
所以如果蘇秦去世,張儀來遊說,我會考慮讓張儀先兌現之前的諾言再說,作為楚國的謀臣,不但要有謀略,還應該有民族氣節,就和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一樣,哪怕以身殉國,也要堅持初心,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