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風未至時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枯樹賦》《哀江南賦》《昭君辭應詔》等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宮體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庾信成為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與他一身的經歷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從庾信的生平來感悟他的文學造詣。

    一,庾信出身於一個"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 。庾信自幼聰敏,博覽群書,特別通曉《春秋左氏傳》。庾信自幼隨父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青年庾信在宮廷的這段日子,汲取了梁朝內外的文學精華。庾信在梁朝積累起來的文學經驗,除了美感形式上的經營,還包括美感內容上的體認。庾信前期在梁朝的文學發展,為他後期的文學大成奠定了基礎。

    二,公元548年因“侯景之亂”,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長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歸,從此庾信經歷了兩朝兩代,確因相思故國,亡國之變,使他在抒發個人的亡國之痛時,也能以悲憫的筆觸,反映人民的苦難,庾信在文學成就上更深有領悟。

    三,庾信由南入北的這段經歷,使庾信的藝術造詣達到"窮南北之勝"的高度。庾信汲取了齊梁文學聲律、對偶等修飾辭技巧,並接受了北朝文學的渾灝勁健之風。加之庾信年幼在梁朝汲取的宮廷文學,前後期的相互融合,使庾信兼善眾體,在文學上取得相當高的成就。

    庾信是由南入北最著名的詩人,他飽嘗分裂時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卻結出"窮南北之勝" 的文學碩果。他的文學成就,昭示著南北文風融合的前景,在那個文學盛極的時代,而庾信可謂集大成者。

  • 2 # 平定山人

    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縣)人。他是梁朝詩人庾肩吾的兒子,早年就與父親出入宮廷,曾作昭明太子蕭統的文學侍從,和徐陵一起寫了許多綺豔的宮體詩文,當時稱為"徐庾體"。

    南北朝末期,庾信被推為文壇鉅子。他的文章,聲調排偶精工巧麗,更比齊梁作家講究,在駢文的發展史上,又進了一步。當時北周王公貴族碑誌墓表,都以得他製作為榮。他最初的詩文集,就是滕王宇攵逌替他編定的。儘管如此,對於羈留北國,他內心仍然感到痛苦,公元548年,侯景叛亂時,庾信逃往江陵,輔佐梁元帝。後奉命出使西魏,被西魏強行扣留。由此在北朝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高官厚職,然而他雖然在北朝當官,卻時常懷念起他的故鄉南朝,"常作鄉關之思"(北史.文苑傳》),表現在後期的大量詩文中,風格也由原來的雕藻淫豔一變而為悲壯蒼涼。

    杜甫評他:"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又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蹟》第一首)都肯定了他後期的作品。

    庾信的詩文繁雜,比較有名的,詩《擬詠懷》、《哀江南賦序》、《枯樹賦》等。

  • 3 # 木山文

    廋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詞賦動江關。廋信(513一581),字子山,本是被強留於北方的南朝使臣。梁元帝蕭繹承聖三年(555),廋信四十二歲,奉命出使西魏,到了長安。正在這個時候,西魏軍隊攻陷了江寧,捕殺蕭繹。從此,廋信便被留在西魏,歷仕西魏,北周,到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才死去。不僅背井離鄉,而且是"失節"行為,他的內心感到無限的痛苦和屈辱。這種情感又不能真切地暴露,只能含蓄,曲折地表現出來,因此在他的作品裡有一種深沉的憂鬱,哀怨的愁情,再塗上那種北方地方色彩的影響,於是更顯出一種蕭瑟情調。他在"哀江南賦"的序中說:"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 ,至於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歺周粟。"這正道出他晚年悲苦的心境。他的"小園賦","枯樹賦"等也都表達了這種心境。這種心境還使他寫出很好的詩,如:蕭條亭障遠,悲殘風塵多。關門臨白荻,城影入黃河。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誰言氣蓋世,晨起幔中歌。(詠懷二十七首之一)。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重別周尚書)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寄王琳).在中國詩歌史上,由南北朝入唐,謝靈運,鮑照,謝眺,廋信諸人在詩歌的形式和語言藝術上的成就,給唐代詩人以一定的影響,李白,杜甫和其他詩人對他們是推崇的。廋信在駢文方面,與徐陵齊名,號""徐廋體",歷來被視為駢文的典範之作。實則他的成就在徐陵之上。這些,造就了廋信.在南北朝文學史上的地位。

  • 4 # 風光藝境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亦是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詩人。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人,南梁宮體詩人庾肩吾之子。庾信自幼博覽群書,尤善《左氏春秋傳》。初仕南梁,十五歲作南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與父親出入宮禁,盛有文名,每出一文,京都士民莫不傳誦。後任尚書度支郎中、通直散騎常侍等職,曾奉命出使東魏,文章頗為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東,時為東魏都城)人稱道。完成使命歸國,庾信被任為東宮學士、領建康(今南京市,南梁都城)令。

    梁武帝末年(548)八月,南梁大將侯景叛亂;十月,叛軍陷建康,圍攻臺城(東晉、南朝臺省即中央政府與皇宮所在地)。建康令庾信兵敗西逃至江陵(今湖北荊州市),投奔梁武帝七兒子湘東王荊州刺史蕭繹。552年十一月,蕭繹於江陵稱帝,是為梁元帝。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被西魏扣留於長安。不久西魏攻破江陵,俘殺梁元帝。家國破碎,庾信屈仕於敵國,歷仕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世稱庾開府。

    庾信的創作以其四十二歲即554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仕梁,充當宮廷文學侍臣的角色,常隨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宮禁,以擅寫綺麗淫靡的宮體詩聞名,時稱“徐庾體”。作品多奉和應制之作,內容貧乏空洞,但其詠物和抒情小賦,如《春賦》、《對燭賦》、《蕩子賦》等,自然清麗,在賦的發展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554年出使被扣留而屈節於敵國,是庾信生活、思想變化的轉折點,亦是其詩賦內容風格發生變化的轉折點。羈留北方,位雖顯達,但因國破家亡,屈仕異國他鄉,生活環境和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故其後期創作一掃前期的綺羅香澤之態,表現出孤獨寂寞的羈旅漂泊之感與對故國的深情懷戀。此期詩歌代表作是《擬詠懷》27首,雖屬模擬阮籍,實則皆為感嘆自己身世,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此外,庾信的《烏夜啼》、《和張侍中述懷》及一些贈別小詩,如《寄徐陵》、《寄王琳》、《重別周尚書》等,也同樣表達了自悲身世與懷念故國的思想感情。

    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其後期詩歌融合了南朝的秀麗、細膩和北朝的雄渾、高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取得了突出的藝術成就。庾信還是位繼往開來的詩人,其詩辭藻穠麗,音韻和諧,用典靈活準確。其五言詩與七言詩,在章法、句法、對仗等方面均已接近於唐之五、七言律絕,為唐代詩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庾信在辭賦方面的成就並不亞於詩歌,歷來評論者推崇庾信為六朝首屈一指的駢文家。《哀江南賦》是其代表作,其他如《小園賦》、《傷心賦》等亦頗有名氣。《哀江南賦》乃為侯景叛亂與江陵失陷所作,主旨在痛悼梁室,自悲身世。該賦辭情悽惻,可以說是蕭梁的興亡史,也是作者的自敘傳。

    580年,庾信因疾去職;轉年,庾信病逝。今存《庾子山集》輯本。

    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詩人,是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詩人,亦是唐詩的先驅。杜甫評價道“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是對庾信後期作品的正確評價。

  • 5 # 待曉兒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集大成者,比如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庾信正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

    要成為某一領域的集大成者,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在該領域中,對前人思想有著總結性的地位;

    處於該領域變革的臨界點。

    換句話說,這些人都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人的思想到這裡發展到極致,向前邁出一步就變成了另外一個領域,比如儒家集大成者荀子,他有兩個弟子,一個叫做韓非,一個叫做李斯,都不再是傳統儒家的範疇,而是進入到了法家的領域。

    庾信在南北朝文學中同樣是如此地位,他對南北兩地的文學做了總結,同時也為隋唐文風樹立了標杆。

    因為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存在,南北方的文化差異非常鮮明,庾信的作用不論是在其所處的時代還是在下一個時代,都有著極大的發揮。

    對此,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來論述庾信在南北朝文學史中的特殊地位。

    橫向:踐行南北合流的文學家

    說起南北朝,這時候的文學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分化。

    從文學風格上來說,南朝文辭以華麗為美,但北朝文學顯得非常剛健。

    從作家數量上來說,南朝作家如恆河沙數,但北朝幾乎找不到一位優秀的作家。

    從文學作品本身來說,南方數量繁多,內容以奢靡的生活和男女情愛為主;但北方官方文學幾乎沒有優秀作品,民歌領域也以剛健的遊牧生活作為主要內容。

    而庾信恰恰就是連線南北文風的一個樞紐。

    庾信本來是南朝梁朝人,他的父親就是著名的詩人庾肩吾,家學深厚,父子二人在當時都非常有名。

    而這個時候,沈約、周顒等人剛剛發現漢語“四聲”的音韻規律不久,整個文壇上都在追求形式和聲韻上的優美,庾信也不例外,並且他是其中的佼佼者。

    梁朝盛行“宮體詩”,往往描摹貴族生活的紙醉金迷以及聲色宴飲,以貴族雅興為主,而這種詩歌因為庾信寫得極好,文才和徐陵齊名,又被稱作“徐庾體”。

    這個時候的庾信雖然是南方文學的頂級名士,但因為形式主義文風的緣故,其作品價值並不大,其主要成就是在下一個階段。

    梁朝發生動亂,庾信出使西魏,後被迫留居北方。後來西魏又被北周替代,庾信再次出仕北周。

    有趣的是,北周與南邊王朝陳朝關係不錯,因為戰亂原因滯留計程車子可以迴歸故國,但庾信不在其列。

    為何呢?因為他文名太盛,北方王朝希望他留在北方,不放他南歸。

    所以,庾信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相當於其人生的一半,文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北方“剛健”風氣的影響,筆調逐漸轉向“勁健蒼涼”。

    杜甫曾經評價他: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可以看出庾信在北朝時的文風變化,拋棄了賴以成名的宮體文學,開始走上了內容與形式並重的路線。

    因為長期羈留北地,對於故土之思十分強烈;又因為正是其最初所仕的西魏滅掉了故國樑國,北周又滅掉了其出仕的西魏,庾信相當於做了兩次敵國的官員,對於故國的傷痛尤為濃烈。所以其作品當中就反映的故國鄉關之思尤為真切,形成了“暮年詩賦動江關”的景象。

    其晚年《哀江南賦》更是盡態極妍,傳頌千古。

    所以說,在其所處的那個年代裡,庾信成為了享譽南北的文壇宗師,也是南北合流的關鍵樞紐。

    縱向:開啟隋唐文風的先行者

    南北朝時期的文風,因為北朝文學荒蕪,主要還是南朝形式主義佔據主導地位。雖然其中也不乏精品,但總歸還是顯得奢靡浮華與內容空洞。

    庾信早期的作品就是如此,在內容上並不值得稱道,主要還是對形式的探究比較有意義。

    在他之前,“賦”這一體裁的作品往往是“騷賦”、“漢大賦”等等體例,尤其在漢代流行以散文人賦,將繼承於屈原等人的“騷體”詩歌變為了文章,或講求鋪陳與氣魄,或追求說理與精巧。

    庾信用當時最流行的“駢文”入賦,對於賦體文章的形式有了新的追求,也是走上了一條文質並重的道路。

    除此之外,“以詩入賦”也是庾信的一種嘗試,但並不同於唐代出現的律賦,而是採取了詩歌的美感,將賦寫得更為優雅。這一嘗試對駱賓王、王勃等初唐文人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前小序就是此種文風的變體。

    紀曉嵐曾經如此點評:

    庾信駢偶之文,集六朝之大成,導四傑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四六宗匠。

    而其形式與內容並重的詩歌也對唐朝詩風變革產生了巨大影響,魏徵、陳子昂、杜甫等幾代人都向其學習。

    劉熙載曾經如此評價:

    庾子山《燕歌行》開初唐七古,《烏夜啼》開唐七律,其他體為唐五絕、五排所本者,尤不可勝舉。

    從文學走向來看,形式主義氾濫的結果最終都會指向奢靡風習以及空洞觀感,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內容的追求,兩者反覆,形成文質並重的理論。

    詩歌從魏晉玄言、遊仙、山水到南北朝宮體,隋文帝推崇北朝,隋煬帝推崇南朝,之後再到初唐、盛唐,最終形成的定式就是庾信當年已經達到的境界。

    雖然這其中有著不可抗的人生經歷,不是庾信自身的選擇,但從結果來看,他的作品確實做到了南北合流,在作品質量和文學境界上都高出了當時文人許多,對於後世的影響也比其他人更大一點,達到了南北朝與隋唐之間的臨界點。

    所以,將庾信稱為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實至名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歲孩子牙齒壞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