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舞star

    01

    我有一個5歲的寶貝,你可以想象我每天工作,陪孩子,做家務,學習的忙碌景象,在我知道我懷孕的時候我就開始焦慮,以我現在的水平,我要如何培養我的孩子,後來我發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不斷的學習。 孩子要學琴,學外語,學法語,學跆拳道,學畫畫,學漢字,學全腦,偶爾會做物理啟蒙,思維訓練,記憶力訓練,還要有大部分時間用來玩他最喜歡的電路積木和奧特曼卡片。 看起來內容好多,但這些都是孩子特別喜歡做的,而且都完成的非常好,那麼時間如何安排.

    02

    讓孩子做主寫計劃並認真執行 時間管理是門藝術,你要愛她,呵護她,重視它,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我和孩子都有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總的思維方式是: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積少成多。不要急於求成,特別是積累知識這件事情。 我會讓孩子自己安排要做的事情和時長,我幫他記錄在本子上,按時完成了會有一個總結,自己貼一個小貼紙在後面,以示獎勵,每次最高興的事就是貼小貼紙,很有成就感。 如果他超額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我會讚揚他的堅持不懈,鼓勵他繼續保持,他也很樂意去突破自己。 把學習內容分類分別安排不同的時間段完成 我每個月都會安排自己學一些課程,所以有一些時候,我是沒辦法教他新知識的,我把學習內容分成幾個類別:需要大塊時間來學習的放在週末進行,只需要10-20分鐘就可以完成的,放在碎片時間完成,如果我實在忙,那就讓孩子學可以自學的內容。 作息要有規律 科學家研究表明,孩子的睡眠時間充足,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好的睡眠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睡眠充足的孩子,身高都比較理想哦。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在每天固定時間讓他睡覺,剛開始有些困難,但是習慣成自然,自然幫了我,到現在我們每天都會準時洗漱睡覺,週末的午覺也從不敢耽誤,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管理時間不是一時頭腦發熱,也不是形式主義,要真真切切的堅持做,才會達到你想要的效果,自律是一種優良的品格,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03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因為工作的關係,每天都會有很多媽媽諮詢我關於育兒的問題,但當我提出建議時,他們的回覆大多如出一轍,“我沒有時間”,“我沒有耐心”,“我怕教不好”,等等 其實我們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也在陪伴我們,而且更多是我們自己的不斷成長修煉,修煉的過程一定會有困難和坎坷,但路上的花草風景真的很美。 言傳身教是教育的根本,你想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那就從你自己開始學會管理時間吧。

  • 2 # 申弟vlog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對孩子的要求是這樣的,第一呢調整心理預期、心裡預期呢,會干擾我們的判斷所以我們不能苛刻孩子,不能太急躁!第二呢,推遲滿足感!可以讓他自己選者,自己要做什麼,先做什麼,那麼必須做,那個不用做!久而久之就好了!!謝謝你收看我的影片

  • 3 # 餘先流

    我們家是這樣做的,先制定規則,如告訴他你把這個事完成了,就可以去玩,去看多少時間電視了。那他為了去玩,自然就積極的把你要求的事完了,久而久之,讓他形成一種習慣,慢慢的會有時間管理能力。

  • 4 # 老人自修課

    【管孩子不一定只有父母會,看看這位爺爺教育的孩子】

    這位爺爺,以身教學,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管理時間!

    孩子爺爺,早年是個大專生,那年代的大專生就算相當有文化了,老人一直從醫到60多歲。

    退休後仍生活規律,身體健康,早上早早起來,出去練太極,中午曬著太陽看看傳統書籍(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反正老人很愛學習,不止體現在書本上,也表現在國畫上,去年才接觸的國畫,今年就畫的有模有樣。

    ✘模仿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老人在打太極,小曾孫就跟著在旁邊學,隨便教了一會,學的還有模有樣的。

    不止如此跟著太爺爺的小曾孫,也背上了三字經、弟子規,也學會其中的道理,上次還幫下班的父母倒水!真的是,大人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孩子。

    ✘興趣是帶入孩子獨立思考的入門老師

    不僅如此,太爺爺喜歡琢磨事物,尤其是在國畫上,連一個小小的線條都不放過。上次剛好看見小曾孫在畫畫,於是隨便給他畫了一張,結果可不得了,小孩一下子對畫畫感興趣起來,吵著要太爺爺教自己。

    老人也是有方法,總是不手把手教,總是教個一半,剩下的讓他自己思考。

    起初孩子媽還納悶 “ 難道是,老人捨不得教?”

    最後才知道老人這是鍛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 5 # 兒童健康管理新啟蒙

    “孩子早上起不來?”

    “做作業拖拉?”

    “……”

    時間是寶貴的,但是幼年的孩子對時間這個詞語既不理解,也無感知。不理解自律,也容易分散注意力。

    所以這個重任就轉移到了父母的頭上,

    為孩子安排種種吸引他們的活動,既發散他們的思維又豐富他們的知識,同時又不損害孩子童年時代的興趣。引導孩子學會自律,從被動接受監管到主動自我管理,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在有效時間內完成自己的目標。

    比如:

    1.給孩子買個鬧鐘,將模糊的時間變成準確的時間。

    2.在家裡執行“叫號制”,過期不候。

    ……

  • 6 # 擁抱未來的你

    孩子的時間管理就是孩子自己合理搭理自己的時間。

    一是,從小培養。讓小孩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讓它成為一種習慣。這樣需要孩子爸爸媽媽們有耐心。

    二是,讓孩子自己定做一天或者是一週的學習計劃。什麼時間學習,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看電視等。都由孩子自己定製。家長們負責督促孩子。

  • 7 # 愛生活的阿澄

    在幼年時期,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尤其重要。

    孩子真的很難感知時間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光難買寸光陰。」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不少孩子把這些名言警句背得滾瓜爛熟,做事卻依然拖拖拉拉,讓好不容易修煉「成佛」的媽媽一秒破功,化身移動計時器不停催促。

    其實,不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而是時間太抽象,孩子根本體會不到。

    認知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時間觀念與自身的時間知覺密切相關。

    所謂時間知覺,是人對事情發生的順序性(時間順序)和持續性(時間距離)的直覺反應。

    這樣的直覺反應並非天生存在,而是隨著孩子生活經驗的累積而發展,大部分孩子的時間知覺在3歲左右才開始萌芽。

    因此,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要先給孩子時間,讓他分清時間順序,把控時間距離。

    10分鐘有多久?孩子真的不知道

    5歲的陽陽和媽媽最近都有點小煩惱。

    週日是舅舅生日,陽陽要去機構補習英語,5點下課。他和媽媽約定5點半在樓下停車場碰面,可直到6點才姍姍來遲。

    媽媽一問,陽陽居然一直在和同學玩五子棋,於是立刻責備他貪玩不守時。

    陽陽有點委屈:「遲到確實不對,可我不是貪玩,我真的不知道半小時過得這麼快。」

    聽到孩子辯解,媽媽火氣更大:「明明就是貪玩,還狡辯!」

    母子大戰一觸即發。

    這樣的場景,也許每個媽媽都不陌生。

    公園的兒童遊樂區,說好再玩十分鐘的孩子,時間到了卻拉著鞦韆死活不放手。

    約定的時間到了,孩子嘴裡雖然迴應著你的提醒,卻一點沒有放下玩具的意思。

    一天有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可一個小時究竟有多長,10分鐘我們能做多少事?不少孩子真的沒有概念。

    有時候,孩子的拖延行為並不代表他貪玩,而是他們真的不能準確估算時間長短。

    心理學家們曾將6-14歲的兒童分組進行時長估計實驗,結果表明:

    6-7歲的兒童對短時間的估計不夠準確,多變且不穩定;

    8-14歲的孩子對短時間的估計比較準確,時間觀念已漸趨穩定。

    而對半小時以上的長時距估算,受到情緒、任務等因素的影響,成年人都難以做到,何況是時間知覺處於發展初期的孩子。

    定時器可以讓難以估算的時間距離變得可控,能在時段結束時用聲音的方式提示孩子,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時間觀念的第一招。

    不論是畫畫玩玩具,還是寫作業看繪本,每個活動開始之前,我們都可以與孩子約好活動時長,設定好定時器並告訴孩子,當定時器發出聲響時,我們就要停下正在做的事情,因為時間已經到了。

    如果孩子已經會看鐘表,我們可以用鬧鐘取代定時器,指標和刻度變化還能從視覺上刺激孩子。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約定好的時間段內,我們都要管住自己嘮叨的嘴、急切的心,讓孩子成為這一時間段的真正管理者。這樣的方式可以減少拖沓,還能讓孩子學會遵守約定。

    時間先後順序?傻傻分不清

    二年級小男孩奇奇是這樣寫作業的:

    寫兩分鐘作業,拿起橡皮玩了五分鐘;

    媽媽提醒後,放下橡皮寫了三行字,出去上了個廁所;

    又寫了五分鐘,捧起盤子開始吃水果,順便到客廳看看金魚,十分鐘過去了;

    好不容易寫完語文作業,拿出數學草稿本,卻畫起了植物大戰殭屍……

    半小時的作業量兩小時才完成。

    許多媽媽面對這樣的場景會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感嘆陪娃寫作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

    像奇奇這樣的孩子做事毫無條理,沒有時間順序感,生活和學習中的許多事情都處於混亂狀態,效率自然不高。

    怎麼辦呢?讓孩子記錄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是建立時間次序感的有效方法,也是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第二招。

    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並不複雜,每天做的事情比較固定。

    透過記錄和觀察,他們能夠發現同一時段中事情的規律性,並按照這樣的先後順序執行新一天的程式,從而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建立良好的時間順序感,高效地完成任務。

    這是奇奇自己記錄的一天:

    如果孩子不喜歡或者不會寫字,畫圖記錄是個好選擇,事項也不需要記錄得這麼詳細,簡單地區分開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幾個時間段即可。

    兩歲或者兩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更加簡單有規律,更適合圖片清單的方式。清單上只需要羅列他們早起或睡前時段幾個必要程式,每完成一件,就讓孩子把清單中對應的圖片勾掉。

    晨起清單:穿衣 刷牙 洗臉 吃飯

    這樣的方式充滿趣味,除了能讓孩子感受到一天中時間變化與自己生活事件的聯絡,還能讓孩子從小適應規律的作息。

    當孩子進入小學以後,還可以藉助日常記錄來制定自己的每日或者每週計劃,主動進行時間管理。

    高爾基說: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當孩子還在襁褓之中,父母是他們的時間管理者,為他們細心安排每分每秒。

    當孩子離開我們的懷抱,父母成為他們的時間監督者。遲到、拖沓讓我們焦慮、擔憂,恨不能每時每刻跟在他們身旁。

    我們忘了,父母子女一場終有別離時,孩子會踏上只屬於自己的時間旅途。我們只能陪伴孩子一程,無法參與他們的一生。

    我們能做的,便是教會孩子掌控自己生命中,那些最易流失,而又無法複製的每分每秒。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8 # 廚師不做飯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時間?具體到年、月、日、小時、分鐘、秒的概念;

    其次,用具體的時間代替日常溝通中的過一分、等一下、過幾天等泛詞,孩子還小的時候,先從天開始,如:明天上午10點,我們要去上課,下午3點我們要跟小夥伴見面,等孩子逐漸有大概的時間感知的時候,再細化:看電視只能看5分鐘,10分鐘後我們要出門了;

  • 9 # 西子桐

    時間管理有很多內容,對孩子來說,最有效的計劃功能,也就是規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我個人認為比時間管理更重要的是習慣的養成。以放學後為例,獨立完成作業,錯題回顧,預習明日課程,閱讀,練習等。規定好時間或頻次,比如。每天晚上8點至9點為學習時間,嚴格執行。閱讀和練字可以適當尊重孩子的意見,但必須持續。非學習時間,孩子可以自由安排,也可以組織小型家庭活動,比如分享會,小遊戲什麼的。所以,不要過於教條地進行時間管理,時間管理是為孩子習慣的養成服務的。

  • 10 # 想你的傾訴區

    我個人的培養:一是要讓他自己知道自己是誰,面對的又是什麼。那個時間該學習,那個時間該去玩,自己要控制好。二是對自己的事能自己做的,儘量要自己做,別什麼事都等別人來幫你做,因為沒有人能幫你一輩子。三是別什麼事都等我叫你,我也有我自己的事。你自己的時間自己安排,因為我能做的只是輔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陸游的《釵頭鳳》寫得如此情真意切,後來卻還娶妻納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