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老外二三事

    【導語】中秋節俗在秦漢以前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魏晉時期有了中秋賞月的活動,但主要以貴族和文人為主體。  

    唐代: 中秋賞月風俗盛行   

    唐代的中秋賞月帶著濃厚的思鄉、盼望團圓的感情。賞月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記載多為思鄉、思友之作。一般是個人離開親人,出差在外,面對圓月,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並將這種遺憾寫在詩歌中。   

    可以說,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賞月活動上的。如果不是因為賞月活動,就不會憑空生出中秋團圓的習俗。這為後世中秋節轉為團圓節打下了基礎。   

    宋代: 中秋節成為隆重節日  

    宋代中秋節成為隆重節日,跟唐代中秋節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當夜宴飲賞月,宋代則是全天都過節,甚至之前幾天就用心準備;二是唐代中秋節活動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層家庭,唐朝中後期一般百姓開始參與,到了宋代就更加踴躍、熱烈。這說明宋代的中秋節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節日了。朝廷也重視此節,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   

    明代: 團圓成為中秋的主題   

    到了明朝,中秋節繼續發展演變,習俗也有了很大變化。中秋節不再以賞月活動為中心。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並且此時有了“團圓節”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說:“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意思是,中秋節前回孃家的已婚婦女,中秋節這天必須返回公婆家,因為這是團圓節。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成為“仲秋”,因為與上古祭月的禮儀有關,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內,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殺風景的,逐漸俗隨時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或”八月十五”;“天下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禮記》)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慶祝豐收,這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

    中秋節的起源於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帝祭月修造的。中國各地至今也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後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解釋上“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卷八)。吳自牧(約1270前後在世)的《夢梁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購買酒菜來歡度中秋。金盈之(約1126年前後在世)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除了團員、娛樂、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周密(1232-1308年)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說水燈是為討江神喜歡,並非純粹為了觀賞。並且宋朝起,在杭州錢塘觀潮,也成為一中秋節習俗內容。   

    元朝雖已異族入住為主,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打扮沿襲漢人舊制。到了明朝,中秋節已於元旦齊名(古時候稱春節為元旦)。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田汝成(約1540年前後在世)的《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意。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   至於明人賞月的盛會,張岱(1597——1671年?)以其生花妙筆,為我們作了極其風雅的記述(《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伎、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閒、家童、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臺、千人石、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光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從這則“虎邸中秋夜”能略窺一二。 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貢品:“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瓜分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就是紙神馬。 清宮有祭(供)月習俗。祭月的地點在御花園。院內東向立一架屏風,屏風良策擺有雞冠花、毛豆枝和鮮藕;屏風前設有一張八仙桌,供桌上擺月宮符像,還要一個直徑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餅。月餅上印有“鬱儀宮”字樣及玉兔搗藥團。大月餅左右各擺一三斤重的月餅,擺各樣小月餅數盤,擺酒、茶數盅。供桌上還要擺應時鮮花和應時鮮果。月供擺畢,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對月光神碼行禮。香盡,焚月光神碼,撤貢品。將十斤重大月餅精心包裝,儲至當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謂之“吃團圓餅”。三斤重大月餅切成數塊,連同小月餅、“蓮花團圓瓜”、鮮果等分賜妃嬪、文武廷臣、太監及宮女等人。   

    然後是豐盛的閤家宴會。清代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方天燈、樹中秋、點燈塔、曳石等地方習俗。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隨著不斷增添新的內容,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 2 # 若雲RUOYUN

    華人自古熱愛生活。

    中秋節傳說是來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起義之前,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他:在元朝統治者為了平息人們的反抗,加強自己的統治,對民間資訊傳遞加大偵查力度的背景之下,如何能把自己的起義資訊傳遞給起義將士?軍師劉伯溫獻計:把“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資訊藏於人們主食——烙餅之中。遂成功在元吏眼皮下發號施令,一舉奪得江山。登基後,便令全國每年八月十五吃餅子,以示紀念。

    傳說僅僅是傳說,真假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勤勞的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熱愛生活,熱心設立節日,熱愛過節,就是最有力的佐證。把美好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希冀用節日的形式集中呈現和表達,這既充滿儀式感,同時也本身就是詩意地生活和詩意的表達。

  • 3 # 易經國學工作室

    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們的先民從遊牧演變為農耕為主之後,就將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列為農業生活的四大要素。人們最常說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最早可以追溯於《詩經》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於農村人而言,春種秋收夏打場是農忙三部曲。又若暗送秋波,望穿秋水,拿秋來做比喻。譬如對重型犯人,都是嚴加看管,秋後問斬。近期新聞訊:七十大慶之際,國家頒佈特赦令,於中秋前特赦部分改造物件,提前釋放令其回家過中秋,與家人團聚,秋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了。[擁抱][擁抱][擁抱][擁抱][擁抱][擁抱][擁抱][擁抱]說到中秋,我覺得最開始應該是仲秋!這要從古人排序問題說起,古人對子嗣的排序是伯仲叔季。這個排序是嫡出,也就是妻子生的孩子按此排序。如果是庶出,也就是妾生的孩子,則按孟仲叔季來排序,老大孟,老二仲依次類推。形容兩個人水平相當都會說兩人平分秋色,水平在伯仲之間。但是妻只有一個人,妾卻有好多,所以在子嗣排序上孟仲叔季用到的比伯仲叔季頻率要多的多,因而孟仲叔季的排序就這樣流傳下來了。中學語文有篇文章叫海濱仲夏夜,王維《滕王閣序》中也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的詞句。三秋是指季秋,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這就是我所考證的中秋來歷。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民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現在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也是非常符合民俗民意民心的措舉。

  • 4 # 花家名趣屋

    中秋節一直是我們從小到大都要過的節日。

    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亮,人團圓。

    從古到今中秋都是詩人的創作源泉,有很多有名的故事和詩詞,寫出了人們對於團聚,思親的渴望。

    很小的時候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很有意思,月中的玉兔和嫦娥陪伴我們很多人的童年思念。

    那個年代父母出門打工掙錢,一年不回家,每當中秋來臨,吃著月餅,看著月亮,思念著遠方的爹孃。

    後來國家把它變成一個傳統的節日來對待,2008年正式記入史冊,從此成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八月十五當天放假一天,遇上週末最多有三天假,遇上國慶最多有八天假,讓更多的離家遊子有機會回家團聚,給了更多機會讓孩子得以解思念之情。

    從中秋演變到中秋節是對中秋的重視,對農忙時節秋收的鼓勵和讚揚以及感恩,對很多的遊子是一個心裡寄託,同時對節日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發揚和傳承。

    中秋在華人的心裡,它和春節一樣,都是團圓的日子。以前一年團圓一次,現在有了國家提倡的中秋節,讓更多的遊子有了兩次回家團聚的可能,是國家對於人民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

    當思念變成實質,一年過去大半,遠離家園的人們對於家有了急切的思念。

    於是中秋節就是慰寄遊子的及時雨,讓他們得以抒發心中的思念,真正的常回家看看。體現了國家對於人民團聚的肯定和支援。體現了國家越來越注重親人之間的團聚和親情的傳承。

    從中秋演變到中秋節,體現國家對於節日的保護和重視,體現人民生活提高對於家人的關懷加深。也是對秋收的感恩,對吃月餅賞月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重視。

    我們中秋吃月餅,你們那有不同的嘛?

  • 5 # 老章138841658

    謝謝:邀請:我囯四大傳統節曰,《春節》《清明節》《端陽節》巜中秋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大周,當時沒有農曆改革,一年十個月,說不定初一月亮就圓了,二十四節氣只有秋風,秋收季節,到漢武帝時代,司馬遷進行農曆改革,一年改成十二個月,初一沒月亮到十五十六月圓,才有十五賞月一詞,到魏:晉時•有點馬虎,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曰,傳說是為了紀念常娥,到唐明宗時代開始盛行,唐代佛教盛行時代,月宮廣寒宮,常娥:吳剛:等神話傳說,花好:月圓賞月的美好樂趣,唐:宋是詩人倍出的時代,詩人借月作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08年中國把中秋節訂為傳統節日,所以各地更熱鬧了,親人團聚,切果:月餅作為供品,全家歡聚一堂,幸福美滿的生活,展現出祖國四海昇平,國泰民安,家家奔小康的繁榮景象。

  • 6 # 麗麗148775660

    每逢佳節倍思親 原本是

    華人的 傳統節日

    可在如今的社會壓力下

    多少人都對節目 麻木了

    節不節的己經不重要了

  • 7 # 金虎3870

    中秋節是中國的極其重要的傳統佳節,世人皆知,年年歲歲都慶㊗️!但確定為法定節假日(全國休假一天)尙屬於改革開放的新政策,表明國家政府對中國重要傳統節日的高度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有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