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奈大無奈

    人類,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爬上食物鏈的頂端,機智的大腦、強大的武器估計能殺死現在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地球的霸主非人類莫屬。當然,人類也是最頂級的吃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哪一樣能吃的不被人類所幹掉,在歷史的長河裡,有多少物種是被人類吃滅絕的呢...

    【渡渡鳥】

    英文名字:Dodo,因為這種鳥不會飛,所以不知道是哪個人類把它抓起來給吃了,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僅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被認定的國鳥,在被人類發現後的短短70年時間裡,已經徹底絕跡,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

    渡渡鳥的樣子比較肥胖,看上去傻傻的,不會飛,只能跳著走,所以也被叫做“笨鳥”。這種鳥的性格很溫順,棲息於林地中,一次只生一個蛋,叫起來的聲音:渡渡,渡渡.....因為肉質鮮嫩鮮美,被相繼闖入它們家園的歐洲殖民者大肆捕殺...但目前為止,科學家對該物種的滅絕還有爭議,但人類捕殺肯定是最大的因素。

    【候鴿】

    沒錯,是一種鴿類,鴿子肉好吃原來是有歷史依據的啊!這種鳥在1914年被完全滅絕,原因同樣是遭遇人類捕殺,失去棲息地。候鴿喜歡在低空飛行,所以它們的鳥巢很容易被找到。因為肉質鮮美,所以慘遭滅亡。

    候鴿的別名也叫北美旅鴿,北美大陸獨有的鳥,它們生活在落基山脈東部的森林地帶,到了冬季會飛到南方的溫暖地帶過冬。在遷徙的時候,組成的鳥群,其覆蓋範圍可以達到1.6千米寬,500千米長,在鳥群最大的時候,大約有60億隻候鴿。

    【斯特拉大海牛】

    這是一種巨大的海牛,能長到7.9米,3噸重,是海洋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它們原先無憂無慮在浩瀚的海洋裡生活,直到有一天人類發現了它們的蹤跡,遭遇人類的捕殺來充飢,竟然吃到了這種海牛的肉後讚不絕口。而且人類還對其皮毛產生了興趣,導致這樣的一種物種面臨大規模捕殺。

    【愛爾蘭大鹿】

    這是一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鹿,體型非常強大,又稱鉅鹿,尤其是一對鹿角,鹿角與鹿角之間最大的距離可達到3.65米長!可是滅絕的原因是被這樣碩大的鹿角連累的嗎?

    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捕殺這種大鹿是導致滅絕的一個影響因素,但也有人假設,是鉅鹿的巨大鹿角限制了雄性鹿穿過森林地帶去尋找配偶(畫面可以想象),或是被冰川時代氣候突變引起的滅絕。

    【歐洲野牛】

    歐洲大陸上曾經最著名、也是體型最重的動物,200萬年前到達印度,後到達中東、亞洲,25萬年前到達歐洲。公元13世紀時,只有貴族才可以獵殺陸地上大型動物,後來這一特權僅限於王室成員,再後來隨著歐洲野牛的數量銳減,皇家法院禁止了對它的捕獵行為。

    【中國犀牛】

    中國犀牛長得很有特色,其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犀牛角是一種珍貴的清熱涼血中藥材,在中國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所以人類過度開發,它們從遠古時代便受到人類的大肆獵殺,於1922年在中國徹底消失。

    中國犀牛能長到2.8米,高1.5米,重1噸。它們身體龐大,相貌醜陋,卻是膽小不傷人的動物。儘管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又從海外引進了一些犀牛,今天人們仍然可以從動物園內目睹到犀牛,但是,原本土生土長在中國野外環境裡的犀牛,卻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 2 # 夜貓來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有好多動物是被人類吃滅絕的。

    1.大海雀

    這種鳥味道鮮美,行動遲緩,所以慘遭滅絕。

    2.北美旅鴿

    歐洲人到美洲大陸後迷上了這種鴿肉,大肆殺戮,導致滅絕。

    3.大海牛

    因為它肉質美味且容易被捕獲,不幸被人類捕殺滅絕。

    這是我所知道的幾種由於人類的貪吃兒被滅絕的動物,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野生動物,保持動物多樣性,這樣人和動物才能和諧發展,不至於以後只能看看動物圖片了。

  • 3 # miao懂科學

    可能是人類天生有著對美食情有獨鍾的特點,所以被人類吃到瀕危甚至滅絕的動物不在少數,比如斑驢、渡渡鳥、斯特拉大海牛……斑驢的滅絕

    斑驢又稱半身斑馬,是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一種十分美麗的動物。但是在十九世紀大歐洲移民如餓狼大量的湧入非洲。當時的動物皮毛交易十分盛行而且斑驢肉是人們口口相傳的美味,這些人便用火器、套鎖對斑驢進行滅絕式的捕殺。到十九世紀中期,僅僅半個世紀以後在非洲南部地區便很少看見斑驢的身影了。

    直到1833年,最後一隻斑驢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動物園孤獨的死去,自此“有一個美麗的動物被人類成功幹掉,成為後代人眼中的神秘。”

    渡渡鳥的滅絕

    說起渡渡鳥大家第一想到的應該是它的外號“愚蠢的渡渡”,多美生動的外號,一個由“勝利者”賜給“失敗者”最後的“美譽”。

    渡渡鳥別名孤鴿,是非洲模里西斯島上的特有物種。

    但這種鳥在1505年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量減少。約在1660年代前後,徹底絕滅。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斯特拉大海牛的滅絕

    斯特拉大海牛主要分佈在亞洲柯曼多羅爾群島一帶地區,這種溫和的大傢伙本來過著與世隔絕,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在陰差陽錯之下一隊遭遇風暴的船員漂流到了這個小島,由於食物缺乏,之後便以斯特拉大海牛的肉作為食物。等到這群人回到歐洲後這些人還大肆的宣揚自己口中吃到過的美味,這也使許多人慕名前往捕殺,只為嘗一口這“充滿殺戮味的美味”。

    僅僅花費了二十年,人類又一次重新整理了記錄“以最快的時間幹掉最多的生物得到更多的口中美味”。

    注。:上圖為儒艮,斯特拉大海牛由於滅絕過早已無圖片存留!!!由於人類直接或間接滅絕的生物不計其數,從遠古時期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從未放棄追逐美味的執念,就像最近的流行詞“蝙蝠”一樣,即使危險也打消不了我對美味的渴望。這是執著,是值得稱讚的榮譽嗎?是啊,這是榮譽,只不過是“帶著血腥味的榮譽”

  • 4 # 百科千尋君

    這種說法不對,沒有哪種動物完全是因為人類的食用而滅絕的。

    動物滅絕的原因一般有三個,一是人類的大肆捕殺使其繁殖種群減少,捕殺的目的不完全是食用,還可能是為了毛皮和其他原料,或者消除隱患,甚至是為了取樂。▲滅絕的本州狼

    二是破壞棲息地使其喪失生存和繁殖場所,這兩招雙管齊下能在短時間內滅絕一個分佈狹小的物種,而分佈廣闊的物種沒那麼容易滅絕。比如分佈狹小的渡渡鳥從被發現到滅絕用了200多年的時間,大海牛隻用了27年就被滅絕。而分佈廣闊、數量眾多的灰狼被獵殺了好幾個世紀,目前野生數量也有30萬隻,只滅絕了兩個亞種,本州狼和北海道狼在明治維新的工業化浪潮中消失。

    第三個原因就是人類帶來的病毒也可以使一個物種大批的死亡。單純的殺來吃無法使一個物種滅絕,而且大多數物種都是在近300年內滅絕的,這個時期人類的生產力高速發展,農業、畜牧業和養殖業也在進步,家畜已逐漸能滿足人類的需求,人類對野生動物的肉食需求變少了,目前也只有一小部分人愛吃野味。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確實有很多營銷耗用這些博眼球的標題,翻看了他們的內容,寫來寫去也就那幾個,羅列一下。有原牛、旅鴿、大海雀、渡渡鳥、斑驢、中國犀、大海牛、歐洲野牛、恐鳥。這些動物真的是被吃光的嗎?來簡單說說。

    原牛,部分家牛的祖先,曾廣泛分佈於亞歐大陸,人類在馴化原牛的同時也在不斷的獵殺,持續數千年的捕獵和開墾之後,原牛的野生種群和棲息地被破壞殆盡,1627年最後一頭野生原牛在波蘭被獵殺。後來有人進行過復活原牛的實驗,培育出一種“赫克牛”,被稱之為“偽原牛”。旅鴿,生活在北美洲,曾經的數量比當時地球上的總人口還多幾倍,在數百年的獵殺和棲息地破壞之後,最後的野生旅鴿在1900年被獵殺,動物園裡最後一隻旅鴿在1912年死亡。獵殺旅鴿並不全是為了吃,更多的時候是為了取樂。

    大海雀,最早被稱為企鵝的鳥類,人類以獲取肉、蛋和羽毛為目的對其大量獵殺,也有一些作為博物館標本和私人收藏而被殺害,最終在1844年滅絕。渡渡鳥,只分布在印度洋模里西斯島,遭到歐洲人的捕殺,森林砍伐使棲息地喪失,歐洲人帶來的綿羊、狗、豬、老鼠和猴子在島上大肆繁衍,搶佔了渡渡鳥的生存空間,破壞了渡渡鳥的鳥蛋,在1681年前後滅絕。斑驢,生活在非洲,在近代遭到歐洲人的大量捕殺,因為覺得它會跟家畜爭奪草場,最終在1883年滅絕。後來有人利用平原斑馬育種來複活斑驢,造出了一些不驢不馬的動物。

    中國犀,是指曾經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目前這三種犀牛在國外還有,在中國屬於區域性滅絕。

    大海牛,1741年在白令海峽被發現,後來大批毛皮獵人湧入北太平洋獵殺海獺和海獅,為獲取肉食而捕殺大海牛,海獺數量減少也間接加速了大海牛的滅絕。歐洲野牛,曾經野外滅絕,現在恢復了野生種群。

    恐鳥,生活在紐西蘭,毛利人到達紐西蘭後對其大量捕殺和開墾森林導致其滅絕。

    所以,這些被營銷耗稱為“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不是吃,也許人類捕殺它們是為了吃,但在捕殺的同時破壞它們的棲息地才是讓它們滅絕的主要原因。

  • 5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人類並不擅長自我節制,尤其是當某些動物看起來美味的時候。雖然動物滅絕原因總是多方面的,但某些物種的滅絕幾乎可以直接與現代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聯絡在一起。

    渡渡鳥這些不會飛、在地面築巢的鳥曾經在印度洋的模里西斯島上大量繁殖。渡渡鳥比火雞大,重約23公斤,有藍灰色的羽毛和一個大腦袋。由於沒有天敵,葡萄牙水手在1507年左右發現了這些鳥,它們對此並不擔心。這些和隨後的水手很快大量減少了渡渡鳥的數量,因為這是他們航海時新鮮肉類的一個簡單來源。後來,猴子、豬和老鼠被引入該島,這對日漸衰弱的渡渡鳥來說是災難性的,因為哺乳動物盡情享用它們的蛋。最後一隻渡渡鳥死於1681年。可悲的是,很少有博物館標本存在。

    大海牛,自18世紀以來滅絕,以生長在海岸附近的海帶為食。 1741年由德國博物學家喬治·w·斯泰勒發現,大海牛曾居住在白令海的科曼多群島的近岸地區。大海牛比現在的海牛和儒艮大得多,體長9-10米,重約10噸。這些巨大溫順的動物漂浮在沿海水域的表面,但不幸的是它們幾乎沒有能力潛入水中。這使得它們很容易成為俄羅斯海豹捕獵者的魚叉的目標,他們在漫長的海上把它們作為肉食來源。殺戮通常是浪費,到了1768年,這個物種被滅絕了,離它被首次發現還不到30年。今天沒有儲存下來的標本。

    北美旅鴿曾因其巨大的遷徙鳥群而聞名,這種鳥群會讓天空變暗幾天,在20世紀初,旅鴿被獵殺到滅絕。這些群居鳥類中有數十億隻曾經居住在北美東部,外形類似於巖鴿。隨著美國殖民者向西推進,每年有數百萬只旅鴿被宰殺以獲取它們的肉,然後用鐵路貨車運送到城市市場出售。獵人經常突襲它們的築巢地,在一個繁殖季節裡消滅整個群體。從1870年起,這一物種的數量急劇下降,一些不成功的嘗試被用來飼養圈養的旅鴿。最後一隻已知的旅鴿名叫瑪莎,於1914年9月1日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動物園死亡。

    歐洲野牛是現代牛的祖先之一,它是一種大型的野牛,曾經分佈在歐洲、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大草原上。歐洲野牛肩高1.8米,長著巨大的向前彎曲的角,以其好鬥的性格而聞名,並在古羅馬競技場中為運動而戰。作為一種狩獵動物,歐洲野牛被過度捕殺,並在它們生活的許多地區逐漸滅絕。到了13世紀,人口下降如此之多,以至於獵殺它們的權利僅限於東歐的貴族和皇室。1564年,獵場看守人在一次皇家調查中只記錄了38只歐洲野牛,最後一隻已知的歐洲野牛,一隻雌性,於1627年在波蘭自然死亡。

    大海雀是一種不會飛的海鳥,在北大西洋多岩石的島嶼上繁殖,即聖基爾達島、法羅群島、冰島和紐芬蘭島外的芬克島。這些鳥大約75釐米長,有短翅膀,用於水下游泳。毫無防備的大海雀被貪婪的獵人獵殺,以獲取食物和誘餌,尤其是在19世紀早期。水手們捕獲了大量的大海雀,他們經常把這些鳥趕到木板上,在它們進入船艙的途中宰殺它們。最後一批已知的標本於1844年6月在冰島的埃爾迪島被殺死,作為博物館收藏。

    多虧了西伯利亞大量儲存完好的冷凍屍體,長毛猛獁象是所有猛獁象物種中最著名的。這些巨大的動物大約在7500年前滅絕了,在最後一次冰河時代結束後。雖然氣候變化確實在它們的滅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它們滅絕的驅動力,或者至少是最終原因。大範圍的狩獵和氣候變暖的壓力是致命的組合,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似乎連強大的猛獁象都無法承受人類的胃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頭有50mm定焦鏡頭,拍攝什麼題材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