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城達人劉賢
-
2 # lynnrui
完全同意,除非你有能力“包養”他,否則講究時效高而又力所能及的幫助,牽扯太久易生怨恨,很多情況,成功與否都對雙方關係產生負面效果。知根知底就不算社交了。
-
3 # 寒霜鳶尾
在我認為說的不是絕對。也分所幫的物件是誰?拿捏好分寸才好,視情況而定。在你有能力的情況下,對待真心朋友就要鼎力相助 。
-
4 # Dolan美食匯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夠共同完成的事情,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去尋求幫助。
作為一個需要幫忙的人來說,我們想要得到恰到好處的幫助,因為這樣不僅能夠避免過度幫助而讓別人知道自己的隱私,以及讓自己的目標得到很好的實現。
同樣,別人也會有難處需要我們幫忙,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首先要有一顆幫助別人的心,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互利,是非常微妙的。
一次兩次的無私奉獻,大家也許不會放在心裡,但是多次的過度幫助,到了最後,往往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了。
所以,為人處世,一定要懂得“點到為止”,特別是幫助這三類人格外要注意。
第一類人:工作中的同事
在單位做事情,我們要特別注意幫助別人做工作一定要懂得點到為止。
在單位,大家都是同事,彼此為了公家的事情,用自己的能力去一起解決問題,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所以,大家在一起,一開始是相安無事的,而且要懂得互幫互助,相反,如果一個人自認為很厲害,別人一有什麼問題自己就熱心腸的去解決,這樣無疑是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是很不利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果我們幫助同事,把自己的獨門絕技交給了對方,對方學到了,但是卻沒有我們的熱心腸,很可能在競爭職位的時候在背後陰我們一手,這樣我們就會啞巴吃黃連了。
那時,我們就可能成為他們處理的物件。即使一時不能處置你,但是,你在明處,他們在暗處的反抗,這樣我們一輩子都可能不知道了。
所以,在單位,千萬不要自作聰明,不求回報地幫助同事,一定要懂得圓通一點,低調一點,避免出現“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情況發生。
第二類人:生活中的鄰居
很多人對於生活中鄰居朋友的態度很好,甚至到了那種好兄弟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卻忘記在交往的過程之中給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
這樣的結果就是當對方不能夠回饋自己同樣的付出的時候,就很容易感覺到自己非常受傷,並且會產生負面的情緒。
其實生活中的鄰居,我們沒有必要對對方過於的熱情,儘管我們也沒有對對方特別的冷淡,不冷不熱這個狀態就非常好。
在生活中我們要對鄰居朋友們七分付出,不必事事強求自己成為對方最可靠的朋友,有些時候,降低人和人相處的標準,不要給自己那麼多壓力,反而能夠讓別人輕鬆地接近你。
這樣的鄰居關係才是輕鬆自在的,也能夠互相有什麼事情相互幫助,不至於出現什麼緊急的事情的時候孤立無援。
第三類人:分手過的戀人
我們很多人在追尋愛情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的功利心,太過於追求愛情的結果往往會給對方很多很多的壓力。
這樣很容易就導致戀愛的分崩離析。當我們分手之後,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一定要懂得“點到為止”。
如果一方還有念想,也要學會慢慢放下,可以表達自己的愛意,但不要讓自己熾熱的感情是對方受到傷害。
更何況有的人已經有了另一半,這個時候和前任一定要維持好距離,不要越界,一旦有一方出現了問題,一定會雞飛蛋打,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在社會上,感情最基本的修養之一就是學會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懂得“點到為止”,這不僅僅是單純地為了完成一件事情,而是在任何時候在處事的時候都不忘記自己做人的本分。
這種修養成為了一個成年人得以成功以及被人喜愛的最好品質。
總之,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定要懂得“點到為止”不僅僅是一種修養,也是我們每個人值得終身調整自己的目標。
只有真正做到點到為止,才能夠在任何的事情當中都給自己保留可以調整和改變的空間,這樣的品質能夠幫助我們在人生中走得更加順暢,走得更加堅實!
-
5 # 花開踟躕
我比較認同這句話,給人幫忙,幫多幫少也取決於自己的個人能力。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故事主人公圍繞小明,小強來展開。
小明和小強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每次有了好吃的小明就會主動分享。學校為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決定每天發放一個雞蛋,恰好小明不愛吃雞蛋,小強卻相反。
有一天一個同學生病了,小明注意到同學生病早上沒吃飯就決定把這個雞蛋給他吃,小強看見了就問,你不是把雞蛋都給我吃,為什麼要給別人?
透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發現,小強每天都吃小明的雞蛋,一段時間過去,小強習以為常,甚至理所當然的把小明送給自己的雞蛋當做自己本該享受的。
這種心態可要不得,就像幫忙的人,幫不幫,全在個人,你不能得到拒絕就破口大罵,也絕不能把他人幫你的忙當做理所當然。
人家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不要用道德感情去綁架別人。
該是你的就是你的,誰也搶不走。
但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種人
俗話說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
有的人幫忙只幫了七分,被幫忙的人就產生怨恨,為什麼不把這個忙幫到十分,幫完。
這樣是不是吃力不討好,給人幫忙卻反招怨恨,得不償失。
從以上案例分析,我覺得給人幫忙也得有自己的原則
一.量力而為
有能力幫,想幫,就儘量幫,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幫。最後搞得弄成自己的麻煩。憑添困擾。
二.說到做到
答應了別人就要做到,信守諾言很重要,不要一時腦子發熱就答應別人。最後發現自己做不到,耽誤別人的事情,還為自己惹一身騷。
三.如果你無能為力就明確拒絕。
如果你對於別人的幫忙無能為力,就果斷向求助之人講明,不要支支吾吾,敷衍了事,讓人搞不清楚狀況,耽誤時間。
四.如果你不想幫別人的忙就解釋清楚。
有的人顧慮良多,明明不想幫忙,卻礙於情面不好意思,硬要攬在自己身上。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為自己帶來困擾。
如果是要尋求幫忙的人,也要有自己的原則
一 不強迫別人
不強迫別人意思就是說,不要道德綁架,用你們之間的感情來束縛強制要挾。否則,再好的感情也經不起一次次的強制消費。
二 不要一有事情就找別人解決
如果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事事都要學會自己去解決,但也不是叫你事必躬親。有些小事,如果是舉手之勞,不妨讓別人幫個小忙,一聲感謝,不要推辭。這樣能節省時間,騰出精力去做別的事。
三 求助被拒絕,不要心懷怨恨
有的人心胸狹隘,找別人幫忙認為別人一定要幫,不幫他從此就怨恨上了那個人。
你要明白,別人幫你不是理所當然,他也不是你的父母,享有照顧你的責任和義務。
生活中常懷感恩之心,靠人不如靠自己,不如求己求人。不妨多掌握一些技能和本領,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少一些怨恨,不要怨恨不幫你的人,或來自心底裡不情願,或苦衷,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尊重別人的意願。
社交交往,需要理性,需要感性,但更應具有人性,靈性。
-
6 # 看前方
以我個人的性格,多數情況下,會是基於能力來看幫忙的結果,因為本身不太會拒絕,導致會有求就應,但不至於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對待方式和效果。這絕對是相互的,將心比心很重要且關鍵。如果是別有用心,另有所圖的尋求幫助,往往發展為彼此間的信任機制崩掉,那就很可能會蜻蜓點水,應一下,隨聲附和了。
-
7 # 雲松線上
幫忙要注意尺度,點到為止最好!
社交中,朋友間友誼說長很長,有的人認識了就是一輩子;友誼說短也短,有的人昨天還親密無間,今天就形同陌路。
“友誼的不可傳遞性,決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書。友誼之鏈不可繼承,不可轉讓。”人際關係很微妙,不經意之間就會讓關係出現危機但是你還不知道!
越是關係好的朋友。做事就越應該有分寸,幫忙也得注意懂得“熟不逾矩、親而不暱”的道理。
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換位思考,你幫別人也是得適當注意尺度,也得看人家願不願意接受你的幫助。
其實,越是關係好的朋友。越應該有分寸,懂得“熟不逾矩、親而不暱”的道理。
-
8 # 小金金的小屋
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我們只能做到發表自己認為對對方有幫助的觀點,但不能強加別人。對方會自己做出分析,是否採納。個人覺得這樣會比較好。什麼是真正的幫忙,這個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做人做事自在人心,存善心就好
-
9 # 使用者6926719037026
認同,就猶如飯吃七分飽一樣,胃口再大也要留出餘地來,撐著必定會出病,同樣能力再大也不要打下包票,萬一天災辦砸了呢?所以凡事低調、幫人看遠疏…
-
10 # XXXXX作廢
不認同:每個人各有各的情況。看自己個人能力可以幫到多少,不管是親戚和朋友,一次,2次,,,,就是第3次要你幫,他也不好意思啊!開不了這個口。也給自己一些壓力了,不是不想幫,要和他溝通好。他找不到理由要你幫忙了。我彌陀胡了,呵呵
-
11 # 不自知之
先說結論,我非常認同這句話。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對另一個人好,你的父母除外。當然,幫助一個人也是這樣。
之前有句老話,“幫人不要幫到底”。古代有旱災的時候,朝廷就會有派大臣和官府開一些粥鋪來救濟災民,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每一次都是施捨粥,而且是很稀很稀地粥,讓人吃了處於一種餓不死地狀態,甚至有時候專門將好的糧食換成發黴的糧食。這裡面是有一定道理的。當一個人很窮很餓沒錢吃飯的時候,有人能給你粥吃就是在救你的命,若是再給你其他好吃的,比如饅頭之類的時候,你會不會就想到,怎麼不再給我一些肉呢,從而引起對你的仇恨,得不償失。
升米恩鬥米仇的道理。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所以“濟人可一時而不可一世。可以去幫助人,但不可使其對自己產生依賴性之惡習。”
當你在危難的時候給別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為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幹點什麼,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復了勞動能力,你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鬥米恩,石米仇。指得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讓其形成了依賴,由感激變成了理所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
在現代心理學中,“升米恩鬥米仇”是在描述一種社交關係,兩個人在付出與回報之間都會有衡量的標準,理念上的差異才導致了恩仇觀念的產生。升米恩不一定是出自真心,鬥米仇也有可能是身不由己。當一個人飢餓難耐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足以讓他活命,但是卻無法改變他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定要對施恩者感恩戴德,以期能夠獲得更多的幫助,這種感恩可能是出自真心,更大的可能是迫於生活壓力做出的偽裝;但是當你十倍給予他的生活需求的幫助的時候,他的生活現狀已經被改變,所以施恩者的存在價值也就進一步降低,接受幫助的人在心理上對於施恩者的重視程度也會有所降低,表現出來的感恩心裡也就沒有那麼急切了。施恩不圖報是中國的傳統理念,但是大多數人其實都是施恩圖報的,不一定是在物質方面,更多的是希望對方能夠表現出足夠的感恩,這可以滿足施恩者的心裡訴求,但是當你付出的更多的時候,得到的精神反饋是有上限的,你給的越多就越覺得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自然心裡不會非常舒服。施恩者與受恩者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改變自己的心裡狀態,當兩種心理訴求的平衡被打破之後,矛盾也就會發生,甚至反目成仇。所以“升米恩鬥米仇”並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兩個人的訴求衝突的結果。人性的光輝是存在的,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要從現實考慮問題。所以,在你沒成為聖人(不求回報)之前,社交中給別人幫忙,請點到為止。
-
12 # 熱微趣
真的很贊同。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當別人把你的幫助看成理所當然,那就是索取了,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幫助他的時候他就會覺得是你有錯了。
之前不是叫孫儷的明星支助貧困生的事例,之前每個月會向貧困生打500元生活補助,一直支助到大學,可惜的是他不知道感恩,反而要的更多,之後孫儷停止對他的資助後卻說孫儷小氣,這件事曝光之後那個貧困生也停學了一年,現在就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了,多不勝數,現實中的事例便是告訴我們要理智,少上當。
-
13 # 南池子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的確是如此。
升米恩,鬥米仇,有時候好心不一定能獲得真正的理解。即便你不求回報,但是有時候對方反而因為你給得太多了,所以心生依賴,慢慢轉變成仇恨。
另一個維度,點到為止,也有利對方成長。
不要剝奪人成長的權利,就是每個人都會要經歷一些自己的風雨。渡劫了才能升級,人生何嘗不是。
回覆列表
認同,凡事量力而為。隨心隨緣。
點到為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和技巧。一切違心的因都會帶來不好的果。所以凡事都不要違心,去勉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