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青語清言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 青語清言,專注於分享歷史知識。

    對於宋仁宗,我覺得他是一個好人,是明君,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01 曲折的身世

    宋仁宗是北宋九位皇帝中的第四位,是宋真宗趙恆之子,宋英宗趙曙養父,在位四十二年,北宋最長。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王凱飾)

    仁宗的出生就非常“精彩”。他是著名的“狸貓換太子”的主角。

    相傳,宋真宗的皇后死後,李妃和劉妃相繼懷孕,為爭奪皇位,工於心計的劉妃用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替換了李妃生下的兒子,並汙衊李妃生了個妖孽,李妃隨即被打入冷宮。劉妃的兒子雖做了太子,但沒幾年夭折。

    多年後,因真宗無子嗣,機緣巧合下,八賢王之子,實為當年被替換的那個孩子登上皇位,成了宋仁宗。後經名臣包拯調查,李妃成功平反,也順利還朝。

    這一故事跌宕起伏,膾炙人口,因此競相傳頌,流傳至今。

    不過這是假的。

    實際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但沒這麼曲折。

    仁宗生母李氏其實只是劉妃的一個宮女,迫於權威,仁宗出生後為劉妃所養,實際又交由楊淑妃具體撫養,親生母子二人始終沒有相認。

    直到劉太后(即劉妃)去世後,仁宗才得知真相,一度懷疑生母為劉太后所害,欲治罪劉太后孃家人。後不顧大臣反對,仁宗開棺驗屍發現生母完好無損,發現錯怪了劉太后,於是親自到劉太后靈前謝罪,並追諡李氏為莊懿皇太后。

    這個事實要比前個故事平淡的多,但事實就是事實。

    確實,事實就是事實,但故事,卻不一定只能是故事。

    題外話扯一下: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固然為假,但在歷史上還真有幾個皇帝的身世與此類似,至少在曲折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位叫劉詢,漢武帝曾孫,巫蠱之禍主角、太子劉據之孫,因祖父牽連入獄,經大赦流落民間,飽嘗辛酸,竟機緣巧合榮登大位,成為漢宣帝。

    一位叫朱佑樘,明朝憲宗之子,當時的後宮為萬貴妃專權控制,為爭皇位,其他妃嬪生下的皇子皆被其害死。唯獨他得太監、婢女護佑未死,並由廢后吳氏秘密撫養成人,最終與父相認,登基為明孝宗。

    這些傳奇身世,也鑄就了他們傳奇的一生。今日不細說,日後詳談。

    宋仁宗的身世沒有漢宣帝、明孝宗悲慘,但也頗為複雜,這在古代帝王中也不算多見。

    有這樣童年經歷的人,長大後要麼懂得寬厚仁慈,感恩他人,要麼變得喪心病狂,報復社會。所幸,以上三人都是前者。

    宋仁宗畫像

    02 他是一個好人

    宋仁宗給後人最大的印象,莫過於寬仁二字,其程度,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

    記得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很喜歡把評價正面的皇帝分為好人、好皇帝、既是好人又是好皇帝。在他看來,人是基本屬性,皇帝是職業,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皇帝。

    那仁宗,我認為是個好人。

    仁宗的品格很高尚,在古代帝王中,屬於出類拔萃者。他不為富貴所迷惑,亦不為權力所迷失,一如他的廟號“仁宗”一樣,終其一生,都踐行著“仁”字。

    仁宗孝順,如前文所說,得知身世真相後,他仍善待揭發的楊淑妃,百般孝順;對害他母子分離的劉太后也不追究,還對劉後孃家人更加恩寵;劉、李二人也都被追諡為太后,並建廟供奉。這大概也是以德報怨的典範了。

    仁宗心慈,一次外出時口渴難耐,但發現隨行太監未帶水壺,因擔心說了之後他們會受責罰,仁宗便一直忍著。還有一次,仁宗吃飯吃出一粒沙子,趕忙招呼宮女不要說出來,怕下人因此被殺頭。

    仁宗節儉,所用床褥寢具早已褪色,久不更換。

    仁宗律己,夜間飢餓或嘴饞時能控制食慾,不願為了蒐集食材而擾民,為了做菜而養成日日宰殺的習慣。

    仁宗寬仁,恪守“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虛心納諫,即便被臣子噴了一臉唾沫,也能坦然接受,堪稱典範。

    仁宗時期有一種名為“風聞言事”的監察制度,即允許官員憑藉“道聽途說”對皇帝進行規勸甚至批評,給了官員很大的話語權,也屢屢讓仁宗難堪。

    比如,開封府尹王素聽聞有人給仁宗進獻了幾個美女,未經調查核實便要求仁宗遠離女色,仁宗雖不捨,還是把美女送出了宮;

    再比如,蘇軾的弟弟蘇轍在科舉答卷上寫下,曾聽聞仁宗不問民間疾苦,只知道紙醉金迷,仁宗也一笑而過,還讚賞蘇轍敢言。

    正是因為仁宗知人善任,廣開言路,願意給更多有真才實幹、有理想抱負的文人學士施展的機會,因此仁宗一朝散發出了超越古今的璀璨光輝。

    比如,唐宋八大家中除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外,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等其餘六人,全部活躍在仁宗時期;

    活躍在官場的,有與王安石死磕多年、著有《資治通鑑》的司馬光,以天下為己任、為改革嘔心瀝血的范仲淹,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韓琦,一代青天包拯;

    而晏殊、柳永等一大批名士,又把屬於詩末的宋詞推上了古代文學的一個翹楚地位……

    真是群星薈萃,英才雲集,君子滿朝!

    仁宗逝世時,舉國哀痛,京師開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洛陽焚紙漫天,“天日無光”;連遠在北方的遼道宗也失聲痛哭,感嘆於四十二年兩國無兵,併為仁宗建了衣冠冢,受遼國後世皇帝敬重。

    做好一件小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

    寬仁待人不難,難的是寬仁一輩子。

    宋仁宗的一生,對得起這個“仁”字。

    他是一個好人。

    03 他不是一個好皇帝

    其實很難去定義好皇帝壞皇帝,但因為是剝離了人這一基本屬性,僅從職業的角度去評判,所以好在有個業績可以作為評價標準。

    仁宗是個好人,但從執政四十二年政績來看,我個人並不認為他算一個好皇帝。

    仁宗時期社會經濟發達,在位期間人口增加300多萬戶,四大發明中有三個得到了應用,交子的出現激發了社會活力,北宋上下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並達到了本朝巔峰,史稱“仁宗盛治”。

    畫中的仁宗盛治

    不過,但凡在位幾十年的皇帝,一般都會有一些明顯的成就,或多或少能幹出幾件大事,像漢武帝、明萬曆帝、明嘉靖帝、清康熙乾隆二帝等等。

    可是在四十二年的超長待機時間內,仁宗朝能否舉出幾個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壯舉?好像印象很模糊,一下子舉不出來。

    是的,這是一段很平淡的時期,沒什麼存在感。

    仁宗並沒有什麼創新出彩的行動,就這麼安安穩穩過日子,說平庸也不為過。

    而所謂的盛世,其實更多歸功於那批堪稱頂級配置的官員,仁宗就是放手讓他們去幹,自己統而不治,也不折騰,北宋按著慣性,正常情況下總能穩步向前,達到一個巔峰。

    仁宗遠沒有發揮出如唐太宗之於貞觀之治的作用,倒有點君主立憲制的味道。

    而我更想說的是,在這盛世之下,其實暗流湧動,隱藏著極其致命的危機。

    北宋亡國的徵兆,已然顯現。

    有一隻吸血蟲,自這個王朝出生之日起就陰魂不散,一點一點吸食著帝國的精華。仁宗朝,亦如此,而且更加惡劣。

    這隻吸血蟲,名叫“三冗”問題。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

    首先,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兵變上臺,因此北宋皇室極其重視削弱制約官員,採取一職多官的辦法防止權臣出現、歷史再現,由此形成了龐大的官僚體系。同時為籠絡官員、鞏固統治,允許官員親屬當官的“恩蔭制”流行,每屆科舉的取仕人數遠多於歷代(明清共錄進士5萬餘,兩宋竟達11萬),由此形成了極其龐大臃腫的官僚機構,造成“冗官”。

    仁宗時期,官員進一步激增,高峰時竟達4.8萬餘人,是其父真宗時期近五倍,與太祖趙匡胤建國時期三四千人相比更是天差地別。再加上還有數倍於官的吏(有人估計不下40萬),行政編制氾濫程度令人咂舌。

    其次,北宋沒有燕雲十六州和長城這些戰略支撐點,都城汴梁又無險可守,因此北宋整體軍事戰略採取防守型。而常年的抑武政策,又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因此北宋只能募集大量士兵,以數量優勢彌補質量不足,由此造成了“冗兵”。

    仁宗時期,在遼的強大壓力下,在西夏新增的軍事威脅下,慶曆年間,北宋軍隊達125.9萬之巨,是太祖建國時期的6倍。養的人能幹事倒也算了,關鍵是軍隊還極度虛弱,接連有西夏獨立和交趾(附屬國,今越南)攻宋,關鍵時刻軍隊屢屢掉鏈子,令人痛惜。

    宋遼夏局勢(宋徽宗時期,示意)

    然後,為了養活臃腫低效的官僚機構與龐大虛弱的軍隊,每年的費用達到了天文數字,這就是“冗費”。

    仁宗的父親真宗時期財政即已暴露出赤字問題,家業傳到仁宗手裡進一步惡化。有學者據《宋史·食貨志》考證,仁宗時期年財政收入在6000萬貫以上,但平均赤字就有300萬貫。看似富裕的北宋,實則“積貧”。

    再從外部來看,西夏的徹底獨立,仁宗難辭其咎。接下來連綿的宋夏戰爭,仁宗擁有五六千萬人口和幾十年積蓄,竟三戰三敗於剛剛獨立、只有幾十萬人的西夏,仁宗顏面掃地。

    隨後和約規定的歲幣,和遼趁火打劫要求增加的歲幣,以及為防範外患募集的大量士兵,又往北宋“積弱”的肩膀上加了重擔。

    “三冗”、宋夏戰爭、歲幣,最終的惡果都落到了百姓頭上。所謂的“盛治”之下,是瘋狂的土地兼併、苛捐雜稅、物價飛漲,是百姓的苦不堪言,忍無可忍。

    據《北宋仁宗朝變亂研究》考證,北宋一朝167年,共發生民變142起,平均每年0.85起,而仁宗在位的42年間就有60起,平均每年1.43起,達到一個高潮。

    危機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一個人能夠力挽狂瀾,還是隻會隨波逐流。

    仁宗面臨的已是亡國的危機,固然有歷史遺留原因,不能全怪罪於他,但他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其實還有挽回的餘地。

    仁宗也看清了形勢,知道這樣下去大家都要跟著遭殃,於是他很自然地想要改變。

    改變的途徑就是變法。

    但可惜的是,他沒有轉“危”為“機”,白白浪費了一個可以改變北宋命運的機會。

    說到變法,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宋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這次變法大刀闊斧、轟轟烈烈,雖然幾經坎坷,最終失敗,但充分體現出了當政者的擔當與魄力。

    而實際上,變法並非神宗首創,北宋的第一次變法嘗試,恰恰是在仁宗一朝,這場變法在慶曆年間,史稱“慶曆新政”。

    這一場改革由范仲淹主導,歐陽修等人參與,以整頓吏治為中心,出臺十項舉措,意在裁撤冗官、減少支出、提高效率。

    心懷天下的范仲淹

    這場改革直擊“三冗”問題,思路正確,措施也不激進,憑藉範、歐等人的才華,只要堅持,定能出成效。

    問題就出在堅持二字。

    由於新政觸犯了官僚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對,改革受阻。仁宗沒有堅持住,馬上選擇妥協退縮,新政僅僅實行了一年四個月,范仲淹等改革派就全部被排擠出朝廷,變法徹底失敗。

    一年四個月,改革剛起了個頭,就戛然而止。

    想想看他孫子(實為養子之子)神宗皇帝,頂著多大的壓力毅然推行改革,即使孤身一人也不放棄,到死方休;他曾孫(實為養子之孫)哲宗皇帝,即使父親的改革被保守派肆意踐踏,也隱忍多年不忘父親遺志,親政之後毅然重啟改革。

    而仁宗,一遇到一點挫折就趕忙放棄,如此薄弱的意志和迅速變化的態度,像極了新手初入股市時追漲殺跌的樣子。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相比,他相去甚遠。

    被寄予厚望、可以挽救北宋的改革就這麼草草收場,真的令人惋惜。仁宗失去的,或者說北宋失去的,是重症早期寶貴的治療機會,即使神宗、哲宗銳意進取,終究已是回天乏術。最終在徽宗的折騰下,北宋以最屈辱的方式收場。

    回過頭來再細想一下,所謂的“盛治”之名,正是沐浴仁宗“恩澤”、享受“皇恩浩蕩”的官員給的,更確切的說是反對後來的神宗改革,以標榜仁宗來勸諫神宗的保守派官員給的。這樣的讚美,不應該打個問號嗎?

    總體上來說,仁宗是一個守成的君主,按部就班,得過且過,憑藉慣性達到了巔峰。面對諸多遺留問題,沒有解決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更沒有魄力和實力,無法充分發揮好能臣干將的作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問題隱患愈發突出,北宋盛極而衰。

    如果不是因為仁宗的仁德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單論文治武功,他真的很難讓人留下什麼印象。

    正如某網友的評價所言:“仁宗有人皇之德,而無人皇之才”。

    仁宗並不算一個好皇帝。

  • 2 # 孤獨志士

    說實話,如果我是文官的話,仁宗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老闆。因為無論我再怎麼作,我都不用擔心會被砍頭。如果我是底層百姓的話,仁宗就未必是好皇帝了。因為他耳根子軟,吏治明顯不會清明到哪去。他的仁慈只能縱容官員肆無忌憚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宋仁宗就是戲劇“狸貓換太子”中的那個苦難的孩子。

    宋仁宗確實是個非常善良的皇帝,當得起一個“仁”字。

    宋仁宗有以下一些事蹟。

    一、用臣

    仁宗時期,能臣人才眾多,有呂夷簡、范仲淹、魯宗道、杜衍、龐籍、王堯臣、包拯、範祥、孔道輔、餘靖、韓琦、富弼、文彥博、種世衡、狄青、王德用、趙抃、呂誨、範鎮、曾公亮、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絳、韓維、韓忠彥、傅堯俞、彭汝礪、範純仁、範純禮、劉摯、王巖叟等一大批人才。

    二、尚儒

    開“四書”,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一,讓儒生們學習。

    三、崇文

    宋仁宗時期文藝成果燦爛,文學藝術上有張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堯臣、蘇舜欽、蘇洵、歐陽修、蔡襄、王詵等。思想學術上有孫奭、劉敞(以上經學)、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以上哲學)、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呂大臨(以上理學)、宋敏求、範祖禹、劉恕、劉攽(以上史學)等。

    科學技術上有王惟一、錢乙、燕肅、畢昇、沈括、賈憲、蘇頌等。

    “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

    “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四、儉樸

    宋仁宗生活很節儉,有次吃飯,桌上端來28只螃蟹,當知道每隻蟹要一千錢後,他心疼得不忍心吃。

    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宋仁宗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

    五、編書

    宋仁宗還寫兵書,著有《攻守圖術》三卷、《神武秘略》十卷、《行軍環珠》及《四路獸守約束》。下令編寫《武經總要》。

    六、重醫

    下令鑄造了中國最早的針灸銅人,統一經絡腧穴規範。 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諸病源候論》《神農本草經》《傷寒論》《千金方》等。下詔編撰本草學著作《嘉祐補註神農本草》,編修《嘉祐圖經本草》《慶曆善救方》《簡要濟眾方》等。

    七、剋制

    宋仁宗也喜歡美女。有人給他後宮送來一些美女,他很喜歡。但諫官王素勸阻,他只好把美女們都打發出宮,每個人發給三百錢。

    八、寬容

    包拯曾經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常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飛濺到仁宗的臉上,仁宗沒有發火,只能用衣袖擦臉,仍然接受了建議。

    這種事例非常的多。

    人們對宋仁宗的讚美:

    【臣聞元精磅礴,濟萬物而不昭其跡者,薦名曰天;至德汪洋,澤萬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諡於帝……維其歷古聖賢之君,莫不極所以尊明令顯之稱,又或至於代相襲之。夫仁者聖人之盛德,豈獨未有以當之耶抑當時鴻儒巨學反略於稽求抑又天之所啟、期以克配先帝之廟乎《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之謂歟惟功以創業為祖,德以守成為宗,皆尊尊之大義也。先帝尊諡,宜天錫之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曰仁宗。】

    ――王珪

    【】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宋史》

    “四十二年於茲,可謂海內大治矣。竊跡羲黃之前,敻乎莫索其詳。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眾大臣

    【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臺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臺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範鎮、呂誨雲。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邵伯溫

    【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曆、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陳師錫

    【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

    ――蘇軾

    宋仁宗駕崩以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當死訊傳開,民眾自發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天空,“天日無光”。

    當時有位官員去四川公務,路經劍閣,見到偏遠山中的婦女們頭戴紙孝為之哀悼。

    宋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號啕痛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要給宋仁宗建衣冠冢,寄託哀思。

    【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遼國曆代皇帝都祭祀宋仁宗,“奉其御容如祖宗”。

    做為一個守成之君,宋仁宗寬仁愛民,禮敬大臣,儉樸勤勉,從來不胡亂折騰,是個很受大臣和老百姓們愛戴的皇帝。

    離開的時候,能有人會不捨,會落淚,就不容易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凱迪拉克xts發動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