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位元商務網

    中國天河超級計算機已廣泛應用於大工程等領域

    【大位元導讀】根據三方簽署的合作協議,研究院將依託國防科大的科技與人才優勢,實施海洋環境工程、智慧機器人作業系統等專案的研發與產業化。至此,該校已與地方政府聯合組建4個協同創新研究院,中國產軟硬體、北斗導航、鐳射陀螺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轉化。

    4月中旬,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與廈門市政府、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聯合組建的廈門市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根據三方簽署的合作協議,研究院將依託國防科大的科技與人才優勢,實施海洋環境工程、智慧機器人作業系統等專案的研發與產業化。至此,該校已與地方政府聯合組建4個協同創新研究院,中國產軟硬體、北斗導航、鐳射陀螺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轉化。

    近年來,該校積極推動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向深度發展,努力實現軍民高新技術共享,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和軍隊資訊化建設,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戰鬥力轉化。他們先後在湖南長沙、山西呂梁、天津濱海新區、福建廈門共建4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推動實施50多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其中北斗使用者機年生產能力達到萬臺以上。基於“天河二號”建立的呂梁高效能雲計算中心已為150多家政府單位、科研院所和企業提供服務。

    該校先後建成天津、長沙、廣州3個國家超算中心,使“天河”超級計算機廣泛應用於大科學、大工程以及產業升級和資訊化建設領域,目前國內外使用者達到300多家,先後開展了500多項典型應用計算,併為近百個國家重大科技專案和國際合作專案提供了高效能計算支援。

    著眼建設軍民融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該校與相關企業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關鍵技術攻關、武器裝備研製等重大科研專案,在載人航天、衛星導航、精確制導、裝備製造等領域取得一批合作成果。某企業運用該校鐳射陀螺研發技術建設的生產線,形成多種型號鐳射陀螺批次生產能力,有效提升了部隊戰鬥力。

    “天河二號”蟬聯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國際TOP500組織18日公佈了最新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榜單,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輕鬆登上榜首。美國專家預測,在一年時間內,“天河二號”還會是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據新華社電 國際TOP500組織18日公佈了最新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榜單,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輕鬆登上榜首。美國專家預測,在一年時間內,“天河二號”還會是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T OP500榜單每半年釋出一次。在今年6月的排行榜上,“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首次奪冠。讓國際專家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運算速度快,而且整個系統大多是中國自主研發。

    當談到中國發展超級計算機的主要挑戰時,唐加拉說,中國現在要做的是開發自主的晶片技術,“這樣整個計算機都將是用中國的零部件製造”。

    在最新榜單上,美國能源部下屬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泰坦”以每秒17.59千萬億次的運算速度位居第二。第三名至第五名分別是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紅杉”、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京”、美國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的“米拉”。整個前十名唯一的“新人”是瑞士國家計算中心的“代恩特峰”,它以每秒6.27千萬億次的速度奪得第六名。“代恩特峰”是歐洲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在前十名中能效最高。

    從整個榜單來看,美國進入前500強的超級計算機從上次的253個增至本次的265個,優勢更加明顯。中國則從65個降至63個,但仍佔據第二名。日本以28個位列第三。英國、法國和德國分別以23個、22個和20個位列第四至第六位。

    超級計算機是國家科研的重要基礎工具,在地質、氣象、石油勘探等領域的研究中發揮關鍵作用,也是汽車、航空、化工、製藥等行業的重要科研工具。T O P500是對全球已安裝的超級計算機“排座次”的最知名排行榜,從1993年起,由國際T O P500組織以實測計算速度為基準每年釋出兩次。

    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釋出 天通股份將受益

    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13日釋出,中國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連續第四次分列冠亞軍,且中國超算上榜總數又一次反超美國,奪得第一。據悉,中國目前擁有202個全球最高效能計算機。

    全球超算500強榜單每半年釋出一次。此次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再次領跑,其浮點運算速度分別為每秒9.3億億次和每秒3.39億億次。美國連續第二次沒有超算進入前三名。美國“泰坦”繼半年前被瑞士“代恩特峰”趕超而落到第四名後,此次又被日本的“曉光”超過,屈居第五名。

    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13日釋出,中國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連續第四次分列冠亞軍,且中國超算上榜總數又一次反超美國,奪得第一。據悉,中國目前擁有202個全球最高效能計算機。神威天河二號奪冠亞軍:全球超算500強榜單每半年釋出一次。此次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再次領跑,其浮點運算速度分別為每秒9.3億億次和每秒3.39億億次。美國連續第二次沒有超算進入前三名。美國“泰坦”繼半年前被瑞士“代恩特峰”趕超而落到第四名後,此次又被日本的“曉光”超過,屈居第五名。

    天通股份曾參與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的工作,公司主營磁性材料、電子製造和磁電子器件等產品的生產、銷售。公司可生產32大類材料、2000多種規格的MnZn和NiZn鐵氧體磁芯,產品廣泛用於現代通訊、計算機及外部裝置、抗電磁干擾、開關電源、液晶顯示器(LCD)、軍工等新興電子資訊領域。

    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將很有可能毀滅人類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和SpaceX兩家公司的老闆埃倫·穆斯克(ElonMusk)預測:超級智慧計算機將很有可能消滅人類。

    科技創業者埃倫·穆斯克在8月3日所發的兩條推文中對人類的滅亡發出警告,他在夏季閱讀的內容談到了來自人工智慧的隱約浮現的威脅。

    “我們需要對人工智慧超級小心,”他在其中一條推文中說,“人工智慧可能比核武器還要危險。”

    另一條推文則稱:“希望我們不要在生物學上成為數字超級智慧的啟動載入程式。不幸的是,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大。”

    穆斯克此番令人驚異的“科技恐懼症”評論,是在看過《超級智慧:方法、危險、戰略》(Superintelligence:Paths,Dangers,Strategies)以及《我們最後的發明:人工智慧及人類時代的終結》(OurFinalInventio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theEndoftheHumanEra)兩本書之後有感而發。這兩本書的作者分別是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尼克·博斯特倫(NickBostrom)以及詹姆斯·巴拉特(JamesBarrat)。

    人類未來研究院(FutureofHumanityInstitute)的創始人兼主任博斯特倫教授認為,第一個擁有超級智慧的實體會消滅人類。“現在我們人類就像一群擺弄著一顆危險炸彈的無知孩童。”他寫道。

    巴拉特先生認為,即便超級智慧是出於好意而被創造出來,但它仍有犯下種族滅絕罪行的傾向。

    他寫道:“如果沒有小心謹慎的制衡指令,一個有著自我意識、不斷自我完善並追尋目標的系統將發展到在我們看來非常荒謬的程度,以完成它的目標。”

    人類報應到來的第一步必將是使超級智慧透過圖靈測試,英國程式碼破譯者、計算機先驅阿蘭·圖靈(AlanTuring)說道。

    在該測試中,一臺計算機和一個人必須競相說服一個看不到它們的觀察者,使其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人類。只有至少在半數觀察者那裡矇混過關,該計算機才算通過了測試。

    埃倫穆斯克警告人工智慧可能消滅人類目前,尚無一臺計算機接近於透過測試。

    我們製造的機器將會叛變並殺死我們,或者至少統治我們,這類恐懼是永恆的科幻主題,不僅限於奧利安電影公司(OrionPictures)出品、由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Terminator)系列影片。

    為了制衡這種情況,上世紀50年代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在他的機器人相關小說中為機器人設定了行為準則,也就是機器人三定律(ThreeLawsofRobotics)。

    法則一,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條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得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

    法則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背第一法則;

    法則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去年去世的科幻作者伊恩·M.班克斯(IainMBanks)在其《文明》(Culture)系列小說中,頻繁刻畫了具有自我意識的計算機,其中有些具備超級智慧,但它們全都受到道德感的約束。

    執教於印第安納大學等學術機構的認知科學教授道格拉斯·郝夫斯臺特(DouglasHofstadter)在其《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Gdel,Escher,Bach:anEternalGoldenBraid,1979年獲普利策獎)一書中稱,為了獲得真正的智慧,計算機必須以和人類差不多的方式整合知識。

    谷歌公司(Google)工程總監雷·庫茲威爾(RayKurzwell)認為,到2029年時,計算機將變得比人類更智慧,這樣的一個點被未來學家們稱之為“奇點”。但他在《靈魂機器時代》(TheAgeofSpiritualMachines)中稱,人工智慧將屈從於人類。

    IBM透過超級計算機使用大資料來解決大問題

    IBM喜歡大資料,獲取的越多,就越能向用戶銷售出更多的伺服器、儲存和服務。但是由於IBM獲取的大資料容量已經過大,導致這家公司的研發人員很難駕馭這些資料。

    舉例來說,IBM位於矽谷阿爾馬登研究中心的專家勞拉·哈斯(LauraHaas)去年就曾詢問同事,她為什麼不能使用更大的資料集。哈斯當時就曾表示,單是準備資料就花費了他80%的時間。哈斯意識到,IBM研究時間被資料分析耗費的越多,該公司的專家就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擴充套件資料集,從而放緩研發的步伐。

    很明顯,這種事情應當交付給專業的資料科學家來解決,但是這樣的迴圈只能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還有,它似乎有悖於大資料的常規,因為依據儲存能力的擴充套件或是感測器成本的下滑,大資料的價值並不受摩爾法則或是克來德法則(Kryder"sLaw,每10.5年硬碟驅動器的資訊密度就要增長1000倍,也就是說,每13個月儲存密度就要翻一番)支配。

    當然,大資料更適用於“麥特卡夫定律” (Metcalfe"sLaw)。該定律指出,網路的價值等於網路使用者數的平方數;增加網路和其他通訊技術的接入使用者數量,將獲得巨大效益。 對IBM的研發人員而言,情況也確實如此。為解決這一問題,IBM矽谷阿爾馬登研究中心在去年秋季推出了“加速發現實驗室”(AcceleratedDiscoveryLab)。這個實驗室有著非常大、開放的空間,能夠裝配舒適的傢俱、白板以及許多的螢幕,更別提迴圈參與的專案團隊、系統管理員、訪問客戶、人類學家和IBMWatson超級計算機。正如這個實驗室的名稱所暗示的那樣,它的目標是使用多元化、鄰近、物理空間的最優組合破解程式碼。

    目前擔任該實驗室技術和運營總監的哈斯對此表示,“我們把它稱為哺育‘戰略意外發現。’這就如同是在淋浴時或飲水機旁找到靈感一樣。我們希望把人們聚集在足夠寬闊的環境中,讓他們享受於此。透過利用房間的連線,資料的連線以及能夠掌握使用者正在做什麼的能力,培育意外發現。”

    加速發現實驗室的第一個專案是利用Watson超級計算機在新領域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藥物研究則是首選。透過與貝勒醫學院計算機生物學家的合作,IBM的資料科學家開始在數以百萬計的論文、專利和臨床研究中採集資料,並最終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腦腫瘤抑制基因TP-53上。在幾個月之內,研發團隊就找到了四個候選產品。“加速發現實驗室”展露額和專案開發總監傑夫·威爾瑟(JeffWelser)表示,“通常找到一個產品就需要約一年的時間。”

    這個速度確實已相當快,但能否更快一點?該實驗室的使命之一,便是對自有空間的研究假設。哈斯表示,“我們當前嘗試在專案開始就記錄下來,看看這些白板和顯示屏能否會獲得明顯的成效。”

    雖然IBM當前還沒有計劃在其它研發中心建造類似的實驗室,但是哈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開發出一款軟體工具,幫助公司管理自有資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竹怎麼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