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學楊振興老師
-
2 # 雨後山林靜
初二的孩子正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會有些叛逆,但也並不是蠻不講道理。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還是非常融洽的,這和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有關。有的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而且看到家長就很煩,應該有其他原因:
1.父母過於關心孩子成績,而不是關心孩子。
在家庭當中,父母都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父母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在孩子回家後,第一句問的就是作業:
“你什麼時候做作業?”
“作業多不多?”
“什麼時候能做完作業?”
父母與孩子的話題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作業和學習開展的。這會讓孩子感到很無趣。他感覺到的是你並不愛他,只是愛他的成績而已。所以孩子自然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了。
2.父母不能理解孩子。
孩子馬上就要考試了,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時候當孩子表現出很煩躁,不願學習時,父母總是和他們講大道理,要努力、要堅持。他們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讀書有這麼累?我們以前也不是這樣讀書過來的嗎?誰不要吃苦呢?老師多佈置作業都是為孩子好呀!
當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壓力時,他們慢慢的就會把一些心裡話放在心裡,再也不願意說了。這時孩子也是非常壓抑的,如果家長都不能理解他的話,還怎麼會願意說呢?說了也是白說。
想要孩子與父母溝通,改善親子關係,父母要真正的去關心孩子,看到孩子。可以這樣做:
1.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孩子平等的進行溝通。
孩子最不喜歡父母對著自己大吼大叫,擺出一副大家長高高在上的樣子。我想家長們也不喜歡領導這樣對待自己吧!在與孩子溝通時,要看著孩子的眼睛,輕聲與孩子說話。多問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對孩子下命令。當孩子得到了尊重時,他們才願意和父母溝通。
2.在平常要多關心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
不要只關心他們的作業,在平常也要關心孩子的其他方面。比如:孩子有哪些愛好?如果孩子喜歡看其他的一些書籍,父母要支援孩子,尊重他們的想法和興趣。多問問孩子喜歡吃什麼?有些父母都不知道孩子愛吃些什麼,買來的東西都是孩子不喜歡的,是自己喜歡的。孩子怎麼能感受到愛呢?
父母還要多問問孩子在學校裡的情況如何?比如和同學相處的怎樣?有幾個好朋友?與老師關係又相處的如何?多詢問孩子的一些情況,會讓孩子感到父母是關心自己的。當父母與孩子建立起了良好的連線時,孩子自然也就願意與父母溝通了。關係是一切事情的基礎。
3.父母不要嘮叨孩子。
沒有誰喜歡聽一個嘮嘮叨叨的人說話,一句話翻來覆去說n遍,誰都會感到很煩?父母對孩子只需要說一遍就行。有的父母會認為我不多說幾遍,他記不住啊!其實就是因為父母說的太多了,孩子的大腦會自動遮蔽掉這些話語。他們不喜歡嘮叨。
父母可以用簡單的一個詞語來替代想表達的意思。比如:孩子很晚都沒有寫作業,父母可以用手指一下時鐘,或者只說兩個字“作業”。用簡單的詞來進行替代。有時還可以用手勢來表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輕聲或者是無聲,有時比大聲嘮叨,更加有效。如果孩子實在是不願意聽,也可以讓他自己去承擔自然後果,父母不用太著急。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還要考慮到孩子的情緒。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可以找機會與孩子進行溝通。如果孩子很想休息,不想說話,那就讓他靜一會兒,等他什麼時候想說了,再與孩子說話。
-
3 # 低吟淺唱的花
孩子上初二了,是孩子青春叛逆期的時候!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不跟父母溝通?
孩子到了青春期,自主意識大大增強,他們渴望參與成人角色,要求獨立,得到尊重,不願再依靠父母,出現心理閉鎖,不願意跟父母溝通。
而且,心理醫生髮現,12歲到16歲是孩子“心理斷乳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隨著所學知識的增加,閱歷的增長,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得豐富起來,父母說得話,不在百依百順,出現了逆反行為。
這些無疑會讓很多父母產生焦慮情緒。
如果,父母想開啟孩子封閉的心,需要父母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當孩子真正信任你後,他們就會向你敞開心扉了。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希望孩子跟自己溝通,建議這樣做:
一、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把“命令”“必須”的語氣改為商量的口氣,這樣孩子才會感到尊重,從而願意跟父母溝通。
二、對孩子說話點到為止就行了,不要嘮叨。
作家六六曾這樣描述過她的青春期兒子:青春期小孩,避免彼此嫌惡的唯一辦法就是我閉嘴。
三、父母學會傾聽。
如果孩子想跟你溝通時,要注意自己傾聽的方式。父母要抱著耐心、開放的、共情的心態去傾聽,要感同身受的去傾聽孩子的問題, 不要隨便做評價,要先聽聽孩子的意見,重視孩子的意見,這樣他才會繼續跟你溝通。
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在他的名著《兒童人格養成》一書中說過:
一旦到了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都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孩子就會表現出像擺脫鎖鏈一般的言行。這反而說明他在快速成長,人格在穩步發展。
因此,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注意:
1、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發展,給他們充分的獨立成長空間,他們的叛逆行為自然會消失大半。
2、不要把眼睛總盯在青春期孩子的“問題”上,青春期的孩子出現的很多問題,是青春期的發展特點所決定的,父母要理解、接納青春期孩子的變化。
3、父母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不要渴望徹底瞭解他們,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學習不做壞事”這一底線,儘量保持好溝通就可以了!
-
4 # 幼教周校長
第一步,不要嘮叨,也不要把焦慮寫在臉上,表現在行動上。第二步,做自己該做的事,把這些事都做好,給孩子一個榜樣。第三步,找個合適的時間與孩子做一次深入溝通,先講自己的不足,對於曾經對孩子不尊重的地方要誠懇地道歉,請孩子說說他期望父母如何做。你也可以提一提你對孩子的期待,請孩子談談他能否接受。相互間達成一致。第四步,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多下點功夫,比如孩子喜歡看的書你也去看,孩子喜歡的明星你也去了解等等,多和孩子就他的興趣點去溝通交流。第五步,與孩子的老師保持密切聯絡,與老師多多交流與孩子相處的心得體會,也可以多聽聽老師的意見。
-
5 # 一位教師
初二孩子,不跟家長溝通,看見家長就心煩,主要原因在於溝通內容和溝通方式有問題。想解決這個問題,也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初二正值青春期的“高峰期”,也是各種問題的高發期。不跟家長溝通,是非常常見的問題之一。
在這裡,簡單分析一下原因,提供建議僅供參考。
1.溝通內容上的問題——家長總是談學習大家都知道,初二是學習上的分化期,學生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伴隨著差距的拉大,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是逐步加重。
這個時候的孩子,最不願意談的,就是學習問題。而家長最關注的,恰恰就是學習問題。
孩子進了家,家長一開口,就是學習、作業、上課等等。特別是考試前後,一說就是成績、名次、複習等等。
不要說學習差的孩子不願意聊學習,學習好的也不願意聊。家長開口閉口都是學習,時間一長,孩子就不願意和家長聊了。
所以,解決溝通內容上的問題,應該少談點學習,多聊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2.溝通方式上的問題——家長總是把自己當成家長青春期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強化。孩子總是認為自己長大了,什麼事都懂了,時刻把自己當大人看,逐漸嘗試“當家做主”。
當然,這種想法是稚嫩的,尤其是在家長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於是,在家裡聊天時,家長還是把孩子當成很小的時候。
在孩子面前,家長仍然保持家長的“威嚴”,不允許孩子有過多的個人想法。這就導致了孩子心裡憋了很多話,不敢跟家長說。時間一長,就變成不願意說了。
所以,解決溝通方式上的問題,應該放下家長的“架下”,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和孩子交流。
寫在最後青春期的問題,遠不止溝通這一個。作為家長,不要害怕,要明白“有因才有果”的道理。孩子出現問題,不要著急上火,要冷靜客觀的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當然,相比於解決問題,預防更重要。孩子還比較小的家長,應該提前多瞭解一下相關的知識。
回覆列表
第一,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
1.學生在認識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增強,他們對發生在周圍的人或事,往往是以“成人”的姿態表明自己的獨立的評價和見解。 “成人意識”的產生,是少年學生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2.學生在認知方面的發展還表現在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逐漸能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作為認識物件,除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外,也注意自我評價。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使他們往往會對他人的干預以執拗的態度予以反抗,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3.渴望獨立與現實依賴的矛盾。進入少年期的孩子心理上產生的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有了“成人感”,企求在平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自己與家長、教師及其他成人的關係。這種心態在心理發展上被稱之為“心理上的斷乳”,即從心理上擺脫對成人的依賴。然而,他們想獨立自主,可又不具備獨立自主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他們想擺脫依賴,可又不具備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想讓成人把他們當作大人對待,可許多言行舉止依然帶有孩子氣,以致於他們越想擺脫依賴,越離不開照料和幫助;在追求獨立的過程中,少年還存在著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自我矛盾”,他們對未來充滿幻想,但由於社會成熟程度較自我意識的發展相對遲緩,尤其缺乏社會生活的體驗,常常碰到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矛盾衝突。這種渴求獨立和現實依賴的矛盾,使他們在心理上經常產生衝突、混亂和不安,為了消除這種矛盾衝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們常常以孩子式的方法對抗父母或成人,故意與成人“唱反調”,或者採取不理採,無所謂的態度。
4.心理閉鎖與求得理解的矛盾。進入少年期的孩子心是向成人關閉著的。這種閉鎖性是進入少年期孩子的最顯著的心理變化之一。因此,他們希望有自己的房間,單獨用的書櫃或箱子,有的還把自己的抽屜、箱子、日記本加鎖。他們在關閉自己心靈的同時,又特別渴望理解、覺得與家長教師之間總是“話不投機”,覺得他們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心理上常有一種孤獨感。這種心理閉鎖與求得理解的矛盾,使少年們常常感到苦惱,甚至抑鬱和焦慮。
二、家長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一些方法
家長就應該有這樣一個意識,孩子長大啦,可以承擔責任啦。因此你與孩子是平等的,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他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家庭的管理及建設。
1.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對於任何有關孩子的事,不管是生活方面還是學習方面,都要儘可能聽從孩子自己的意見,即使我們認為是不正確的,也要尊重他的想法,給出誠懇的建議,不粗暴地予以否定。
2.家裡的一些重大事情要讓孩子參與,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體現自我,樹立起責任意識;可以增進家庭成員的關係;可以開發其思維;可以使孩子有學習的目標和動力。
3.創造快樂環境,特別是在早晨要輕鬆愉快,早晨快樂,一天快樂,快樂可以促進思維,促進人的身體發育。
4.父母不能包辦代替,要讓孩子拿主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減少依賴性。當孩子斷然做出某個決定或承諾時,告訴他,要對自己的做法及所能產生的後果負責。這樣可以避免事後不必要的埋怨和牢騷。
總之,激勵是最好的興奮劑,欣賞表揚是激勵的基礎。你只有不斷地找到孩子的優點,你才能欣賞孩子,才能激勵孩子,這不僅對一般孩子有效果,即使是優秀的孩子也很需要鼓勵,天才也需要從自己的成果中獲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如果自己的成果得不到及時的承認,天才也會因為缺乏動力而枯萎。對那些成績較差的孩子來說,更需要用這種方法來培養他的自尊和自信。
每個孩子都有很多的優點,它們都很可愛,只是我們以欣賞的態度去觀察他們,你會發現孩子們都很優秀,在你欣賞的眼光下孩子們會努力,學習成績也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