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今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新教育理念與實踐已悄然出現,試問人工智慧對當前的學校教育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國內有哪些地方在這方面的實踐應用比較先進?
13
回覆列表
  • 1 # 老莊方法論

    我的觀點是影響巨大!

    一、Al是未來趨勢,可以改變很多產業。而教育業也在其中,目前Aⅰ自適應教育很多應用。

    二、對學校來講,提升學校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對老師可以快速瞭解學生,學生也會更輕鬆學習。

    三、學校教育也會積極擁抱Aⅰ教育,深度融合。

  • 2 # 甘肅消防工程師考試

    01、人工智慧真的來了

    近年來,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超出了人們的想象:2016年,AlphaGO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一舉成名;2017年,AlphaGo Zero從零開始,自己參悟,並以100∶0的絕對優勢“狂虐”AlphaGO,突破了人類經驗的限制。不僅是棋壇,人工智慧在影象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人機互動、無人駕駛等領域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毋庸諱言,人工智慧正加速襲來,衝擊著人們生產、生活、學習的各個領域。人工智慧與教育碰撞,會是什麼樣的場景?這自然而然會引起人們的遐想,而且人工智慧已經迅速進入到教育領域。

    “人工智慧將教學變為大資料分析以及人工智慧輔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學習內容、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深層次的學習慾望。而且,在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方面,人工智慧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可以有效解決以前遠端教學中師生不能進行有效互動和教師不瞭解學情的問題。”科大訊飛輪值Quattroporte吳曉如說。

    “人工智慧加教育大資料,可以使教學效率平均提升30%,備課重複性工作顯著減少,學生無效學習時間減少40%,知識點學習時間顯著減少。”科大訊飛AI研究院北京分院副院長付瑞吉博士介紹說,“人工智慧在考試閱卷上也有不俗的表現,引入智慧閱卷技術,可對空白卷、疑似雷同等問題捲進行檢測,節省20%的工作。2017年上半年,智慧閱卷技術在CET及全國25個地區的中考、高考、學考中使用,覆蓋近700萬名考生。”

    當前,影象識別、語音識別、人機互動等人工智慧應用技術在教育領域都有了應用。比如,透過影象識別技術,人工智慧可以將教師從繁重的批改作業和閱卷工作中解放出來;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可以輔助教師進行英語口試測評,也可以糾正、改進學生的英語發音;而人機互動技術,可以協助教師為學生線上答疑解惑。除此之外,個性化學習、智慧學習反饋、機器人遠端支教等人工智慧的教育應用也被看好。

    關於人工智慧與教育,還有一點讓大家津津樂道:未來哪些職業將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如果教育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那麼,人工智慧在很大程度上衝擊著目前學校的培養目標。

    現在坐在課堂裡的孩子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深刻地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思維方式,包括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人工智慧已經從多個層面上對教育提出了深層挑戰。”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說。

    那麼,人工智慧會對教師職業產生威脅嗎?

    英國廣播公司(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資料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機率”。其中,電話推銷員、打字員、銀行職員等職業,分別以99.0%、98.5%、96.8%機率,被列為可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而藝術家、心理醫生、教師等職業,分別以3.8%、0.7%、0.4%的機率,被列為最不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BBC分析認為,教師被機器人替代的機率只有0.4%。

    “現在大家都有一種共識,就是在未來10到20年內,人工智慧對整個社會的改變是非常劇烈的,我們要更快地去擁抱人工智慧帶來的變化。教育本身,特別是基礎教育是比較難改變的,因為是教書育人,它的試錯成本非常高,所以很多教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推廣比較緩慢。”教育部教育管理資訊中心研究室主任陳海東說。

    “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具有比較顯著的正面影響。教育部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在管理、教學各個領域充分發揮其正面影響,促進教育發展與改革。”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賈積有說。“現在預測人工智慧5年以後會顛覆我們的教育,我認為是太樂觀了。就像我們當年說資訊科技、慕課、微課會徹底改變教育一樣,但這麼多年過來它們並沒有使教育發生顛覆性的變革。所以,人工智慧會對教育產生影響,但未必是革命性的影響。因為不管怎麼說,教育的本質並沒有變。”

    02、人工智慧如何影響學習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回答高中生的提問“人工智慧對世界的影響”時,幽默地說:“你們要好好學習,未來還是你們的,不是機器人的。”

    “學習”的確是人們面對人工智慧首先要採取的姿態。“在計算機擅長的領域中,人類絞盡腦汁來戰勝人工智慧是不明智的。與其在這個領域中和機器較勁,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創造與想象。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並且利用好機器的專長,豈不是更加美好?”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祝智庭說。

    德國波鴻市魯爾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在學習新東西以後的3個小時內便會改變結構。人工智慧支援的個性學習、協同學習、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對腦結構的改變會更加明顯。特別是人工智慧支援的深度體驗與探究學習,會多方面深度啟用不同腦神經區域,也就是說人類的大腦正不斷地被智慧科技重新塑造。

    “當人工智慧幫助人類處理規則確定性、動作機械性、過程重複性的日常事務後,人們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富有情感性和創造性的活動。”祝智庭說。

    那麼,被人工智慧重塑的大腦應該學習什麼以迎接新生活呢?

    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清華大學附中校長王殿軍認為,在學校引入人工智慧,讓孩子透過研究機器人更好地理解智慧和人類自身,讓孩子學會如何和機器人打交道。

    中國“863超腦計劃”在開發高考機器人,期望到2020年能夠達到清華、北大考生的水平。在祝智庭看來,這是隨著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正在出現的第六種正規化——機器自主學習。其他5種正規化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智慧教學系統、Logo-as-Latin(讓兒童用LOGO語言來教計算機,以此發展兒童思維能力)、計算機支援的協作學習(CSCL)和新出現的個性化適性學習。

    “到了那時,人們才會清醒地意識到,既然基於演算法的機器人能夠輕易超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教育為什麼不讓學生轉向審辯思維、創造思維發展呢?高考為什麼不多用一些面向本真問題解決的綜合能力測試題呢?這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真正意義所在。”祝智庭說。

    在北京景山學校初一年級的計算機課上,學生李雨嘉演示了自己程式設計設計的愛心卡,按下愛心卡的一個按鍵,可以顯示自己的名字;按兩下,可以顯示好朋友的名字;按三下,可以顯示一顆愛心。

    這樣的程式設計看似簡單,卻是未來社會常見的甚至是必需的技能,程式語言可能成為人類必須掌握的新語言。“人工智慧時代,需要掀起一場‘新識字運動’,所有人都要學會重新學會‘寫字’,這場運動的主角是程式設計、創客、機器人。”北京景山學校計算機教師吳俊傑說。

    這是迥異於傳統語言文字的“語言”,代表著學習形態的變化,代表著一種新的學習文化。這種新的學習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在祝智庭看來,人工智慧使得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透過多種渠道接入學習,獲取知識不再侷限於學校教育階段。

    此外,人工智慧使得認知不僅發生在頭腦中,還發生在人與智慧工具的互動過程中。在教育關係方面,人工智慧打破了教育的知識傳播平衡,加強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係。而虛擬導師、虛擬學伴、虛擬團隊、虛擬教練、虛擬班友等,是對人腦智慧的延伸、強化和補充,改變了以往學習主體之間、學習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作用,改變了學習生態。“但是無論如何變化,教育發展的總趨向是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與會創。”祝智庭說。

    在這種新的學習文化中,教師也變了一個樣。未來,教師不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但祝智庭認為,教師角色必須轉變,從知識傳播者變為學習促進者;教師的能力結構也必須改變,不懂技術的教師將被懂技術的教師所替代;人與機器之間必須合理分工、協同工作。

    03、未來孩子不僅要與人相處,還要學會與機器和人工智慧相處

    翻看2018年第一期《人民教育》,封面主題就是“教育、技術與未來”。這一期雜誌刊登了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教育部教師教育資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黎加厚的一篇文章——《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四大支柱——寫給下一代的信》。

    他在文中寫到: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面對未來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我們把教育四大支柱的順序倒過來,改編成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四大支柱”,供你參考。

    學會做人:在你的一生中,要學會作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不僅要重視做人的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重視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只有人類才具有的能力的培養,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潛能,發展個性和特長,提高綜合素養,培養創新精神,永遠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

    培養情感和創意要從自己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情做起,從幼兒園、中小學到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無論是課程教材還是興趣特長、專業選擇,千萬記住:要重視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只有人類才具有的能力的培養。孩子,想一想未來,那時候人們見面會彼此打招呼:你是人還是人工智慧?你該如何回答?

    學會共處:你的成長是在社會環境中與大家一起學習和生活,要學會與他人一起合作共處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要從身邊的人開始,對親人、對同學、對老師、對鄰居要有愛心、同理心,尊敬他人,熱心助人;還要學會與大自然協調共處,樹立綠色生態科學發展理念;更要重視學會與人工智慧和其他新興技術協調共處。

    未來社會的發展不是簡單地用機器替代人的重複性勞動,而是機器和人類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機器更擅長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人類應該做機器無法做的事情,相互補短,共同發展。

    學會做事:你在學習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視社會實踐,要學會在不同環境做事的能力。不僅要學會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鍛鍊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善於協調人際關係,社會化交往溝通,團隊合作,知識管理,提高組織領導力,敢於擔當。

    特別要強調的是,你一出生就生活在整個世界都資訊化的新型時代,需要學習掌握並能嫻熟地運用資訊科技高效率地做事,要學會充分利用計算機、雲計算、移動終端和APP軟體,特別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幫助你的學習和生活,這對你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學會求知: 我們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中深深體會到,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如何學習。人生道路很漫長,從學校學習到的東西只是人生路上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你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會遇到很多未知的東西,需要掌握越來越多的現在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新興技術,這真的需要一個人終身不斷學習。我們希望你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熱愛學習,主動學習,善於學習,高效學習,與人工智慧共同學習。

    當你進入小學和中學的時候,要學會利用資訊科技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和運用資訊,能夠有效地掌握現行課程教材的知識技能,瞭解知識內在的本質和規律,掌握科學方法論,促進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重視人類獨有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善於從跨學科整合的STEAM教育中培養自己綜合解決問題和動手實踐的能力,特別要注重藝術與課程整合,提升藝術素養,這是培養想象力和創意思維最重要的方式。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四大支柱”是應對未來人工智慧高速發展而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標,透過從現有知識技能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轉向以人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以適應新興技術革命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

    人工智慧時代到了,你準備好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去買房寧願前期付多點呢還是後期付多點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