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漢兄弟

    症狀 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後由黃變褐乾枯,但不捲曲,直到全部複葉枯死,不脫落。根莖染病初症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後,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後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於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病原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稱大麗輪枝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老熟後褐色,有分隔和分枝,大小25—215×21—69(μm)。分生孢子梗基部始終透明,孢子梗上每輪具2—4根小枝,大小13.7—21.4×2.3—2.7(μm),每小枝上頂生1個或多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卵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3—9.1×1.5—3.0(μm),能形成微菌核。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病。病菌在體內。

      蔓延,在維管束內繁殖,並擴充套件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複侵染。病菌發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60℃經10分鐘致死。一般氣溫低,種薯塊傷口癒合慢,利於病菌由傷口侵入。從播種到開花,日均溫低於15℃持續時間長,發病早且重;此間氣候溫暖,雨水調和,病害明顯減輕。地勢低窪、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病重。此外有報道V.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 也可引起該病。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如國外的阿爾費、迪辛裡、斯巴恩特、貝雷克等品種較耐病。(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3)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浸種1小時。(4)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5)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每667m2用50%多菌靈2kg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一7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此外可澆灌50%琥膠肥酸銅可溼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51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一300倍液,每株澆灌1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

  • 2 # 農人大明哥

    馬鈴薯“早死病”,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病初期由葉尖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後由黃變褐乾枯直到全部枯死。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2)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

    (3)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浸種1小時。

    (4)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

    (5)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每畝用50%多菌靈2kg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一700倍液。

  • 3 # 戶外老宋

    一、馬鈴薯早死病有什麼症狀

    馬鈴薯早死病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 從葉脈向內黃化, 後由黃變褐, 乾枯, 但不捲曲, 直到全部複葉枯死, 不脫落。根莖染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當葉片黃化後, 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 後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於臍部, 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 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二、馬鈴薯早死病有發病規律

    該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 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病。病菌在體內蔓延, 在維管束內繁殖, 並擴充套件到枝葉, 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複侵染。病菌發育適溫19~24℃, 最高30℃, 最低5℃, 菌絲、菌核60℃經10分鐘即死。一般氣溫低, 種薯塊傷口癒合慢, 利於病菌由傷口侵入。從播種到開花, 日均溫低於15℃持續時間長, 發病早且重。地勢低窪、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4.1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區引種,選種時剔除帶病種薯,選擇脫毒種薯栽培。(2)增施有機肥。重施有機肥、海藻肥,特別是生物菌肥,如喜隆隆或牛興旺等,以改良土壤、抑制土壤中有害菌的滋生和繁殖,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3)輪作換茬。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減輕土傳病菌的滋生。(4)合理密植。馬鈴薯發生徒長時,及時噴灑抑制劑,以確保田間通風透光,減輕病害的發生。(5)田間管理。馬鈴薯生長的中後期應加強肥水管理,控制氮肥的用量,適當追施鉀肥;薯塊膨大期,可衝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海藻肥、魚蛋白等,補充植株所需營養,促進其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有點片病株發生時應控制澆水。

    4.2 化學防治4.2.1 土壤消毒

    發病重的地塊,播種前20~30 d使用棉隆-壟鑫土壤消毒劑進行土壤燻蒸消毒(棉隆-壟鑫土壤消毒劑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無殘留的特點,可溝施或穴施);播種時先開溝,再下種薯塊、澆水,然後溝內噴灑噴溝寶。

    4.2.2 薯塊包衣

    切種薯時,切刀需用75%酒精溶液或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催芽前2~3 d,將種薯放置在陰涼通風處晾乾,然後使用浩康等新型複合種衣劑或拌種劑包衣,避免種薯帶菌。

    4.2.3 藥劑防治

    發現病株及時剷除,並帶至異地銷燬,隨後立即用39%精甲霜靈嘧菌酯噴霧或灌根,再用72%吡唑·代森聯(佳富瑞)葉面噴霧進行保護,5~7 d後再噴1次。

  • 4 # 煎餅果兒串串香

    為害症狀

    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後由黃變褐乾枯,但不捲曲,直到全部複葉枯死,不脫落。根8莖染病初症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後,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後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於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如國外的阿爾費、迪辛裡、斯巴恩特、貝雷克等品種較耐病。

    (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

    (3)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浸種1小時。(4)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5)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每667m^2用50%多菌靈2kg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7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此外可澆灌50%琥膠肥酸銅可溼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5L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300倍液,每株澆灌l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

  • 5 # 鄉村阿汙

    馬鈴薯早死病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病。

      馬鈴薯早死病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病。病菌在體內蔓延,在維管束內繁殖,並擴充套件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複侵染。

      一、為害症狀

      1、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後由黃變褐乾枯,但不捲曲,直到全部複葉枯死,不脫落。

      2、根莖染病初症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後,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後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

      3、塊莖染病始於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二、發病條件

      1、病菌發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菌絲、菌核60℃經10分鐘致死。

      2、一般氣溫低,種薯塊傷口癒合慢,利於病菌由傷口侵入。

      3、從播種到開花,日均溫低於15℃持續時間長,發病早且重;此間氣候溫暖,雨水調和,病害明顯減輕。

      4、地勢低窪、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三、傳播途徑

      1、馬鈴薯早死病病是典型土傳維管束萎蔫病害。

      2、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殘秸稈及薯塊上越冬,翌年種植帶菌的馬鈴薯即引起發病。

      3、病菌在體內蔓延,在維管束內繁殖,並擴充套件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複侵染。

      四、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

      3、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浸種1小時。

  • 6 # 鄉村朱小胖

    馬鈴薯早死病是什麼

      馬鈴薯早死病又稱馬鈴薯黃萎病或早熟病。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後由黃變褐乾枯,但不捲曲,直到全部複葉枯死,不脫落。根莖染病初症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後,剖開根莖處維管束已褐變,後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塊莖染病始於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馬鈴薯早死病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如國外的阿爾費、迪辛裡、斯巴恩特、貝雷克等品種較耐病。

      (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

      (3)播種前種薯用0.2%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浸種1小時。

      (4)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

      (5)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每667m2用50%多菌靈2kg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一7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此外可澆灌50%琥膠肥酸銅可溼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51或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一300倍液,每株澆灌1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

  • 7 # 三農參謀

    很高興就“馬鈴薯早死病有何症狀?如何綜合防治?”這個話題談一下我的認識和看法。馬鈴薯早死病,也稱馬鈴薯黃萎病、早熟病,很多種植農戶對這個病害認識不是很清楚,在生產中經常會出現盲目用藥、用藥不及時等情況,進而對病害的防治起不到理想的效果。下面就談一下馬鈴薯早死病的發病症狀及綜合防治技術。先來了解一下馬鈴薯早死病的發病症狀

    該病害在整個生育期均可被侵染。病害發生初期,從葉尖開始沿葉緣變黃,沿葉脈向內黃化,然後黃色發展為褐色並逐漸乾枯,但葉片不捲曲,也不脫落,一直到所有複葉枯死,植株也隨之乾枯死亡。成株時期發病的植株,表現為植株一側葉片甚至全部葉片出現萎焉,最後引起整棵植株的凋萎乾枯。根莖侵染的最初症狀並不明顯,當葉子變黃時,把根莖處剖開內部的維管束已變成褐色,後來隨著病情的發展,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了褐色。塊莖從臍部開始染病,內部的維管束變成淺褐色至褐色,縱向切開患病馬鈴薯後可以看到“八”字半圓形的變色環。發病較重的馬鈴薯塊莖內部可形成空洞,在芽眼周圍形成粉紅色、棕紅色或褐色的變色區,有些病薯的表面會形成不規則的褐色斑點。

    那麼,導致馬鈴薯發生早死病的病菌是什麼?又有怎樣的發病規律?

    馬鈴薯早死病是由一種稱為大麗輪枝菌病菌的侵染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該病害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病。病菌大多分佈於15-30cm深的耕作層內,主要以菌絲體、厚垣孢子等形態分佈於土壤裡或病株殘體中進行越冬,其可存活5-6年。病菌在生長期會反覆產生大量分生孢子,然後藉助大風、大雨和農事活動等因素進行迴圈侵染。病毒發生的溫度範圍為5-35℃,土壤溫度為20-25℃,如溼度超過80%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病菌可透過傷口、根毛或氣孔侵入。馬鈴薯種植密度過大、地塊通風透光條件不好,馬鈴薯旺長結薯中期,大雨後高溫或者久旱後遇暴雨等情況都可導致病害的嚴重發生。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重茬連作地、地勢低窪積水地、土壤黏重偏酸地塊、土壤缺肥的地塊都容易發病。

    在實際生產中,馬鈴薯早死病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什麼?

    馬鈴薯早死病主要是透過土壤、肥料或種薯進行傳播。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種植選用具有馬鈴薯早死病抗性的品種,也可選擇不帶病的種薯或對馬鈴薯種塊進行消毒。

    實行與禾本科作物或者是非茄科作物進行輪作4-5年,還可以施行水旱輪作或進行保護地換土。

    加強田間的中耕管理工作,實行深溝高畦的種植模式。

    在農事作業時應注意保護馬鈴薯的根系,以減少根系的損傷,並結合消滅線蟲和地下害蟲。做到合理施肥,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做到適時灌溉,在雨後如有積水,應及時排出。發現植株染病,應及時清除,帶出田外深埋或進行焚燒。

    化學藥劑的防治。於播種前對種薯用500倍液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或800倍液的70%甲基硫菌靈進行浸泡1小時。在病害較嚴重的地塊,每畝用2kg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對土壤進行消毒。田間發病初期,可用600倍液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或1500倍液的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或800倍液的70%甲基硫菌靈進行均勻噴施。也可用上述藥劑進行灌根處理,毎株100ml,每10天一次,連續一至兩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傾訴後會更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