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李的奮鬥史

    智商是200分制,90~110分者屬正常智力範圍,120~140分者為聰明人,140分以上者稱天才。分數越低表示智力越差,70分以下者為智力低下,其中50~70分者屬愚笨,25~50分者為痴呆,0~25分者為白痴。 我的補充 2009-10-08 14:34 測智商,起源於1904年的法國。這個數值不是用來測試知識的多少,而是判斷大腦工作的能力。一般人的智商在85—115之間,人類的智商平均值是100。

    智商就是智力商數。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慧。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數來表示,是用以標示智力發展水平。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就制定出第一個測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傳入中國,1982年由北京吳天敏先生修訂,共51題,主要適合測量小學生和初中生的智力。1916年美國韋克斯勒編制了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兒童智力量表(WISC)、適用4-6.5 兒童的韋氏幼兒智力量表(WPPSZ),韋氏量表於80年代中後期引進中國經過修訂出版了中文版,因而應用較廣。

    智商有兩種,一種是比率智商,智力年齡÷實足年齡=智力商數。如果某人智齡與實齡相等,他的智商即為100,標示其智力中等。另一種是離差智商,把一個人的測驗分數與同齡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數之比作為智商。現在大多數智力測驗都採用離差智商。

    ①為了準確表達一個智力水平,智力測量專家提出了離差智商的概念,即用一個人在他的同齡中的個對位置,即透過計算受試者偏離平均值多少個標準差來衡量,這就是離差智商,也稱為智商(IQ)。

    ②比如說,兩個年齡不同的成年人,一個人的智力測量得分高於同齡組分數的平均值,另一個的測驗分數低於同齡組的平均值,那麼我們就作出這樣的結論:前者的IQ比後者高。

    ④人群的智力商分佈。

    在現代典型的智力測驗中,設定主體人口的平均智商為100,則根據一定的統計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於90-110之間,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佔25%。智商在110-120的佔14.5%,智商在120-130的人佔7%,130-140的人佔3%,其餘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IQ在100分以下。

    ⑤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

    智力測驗問世後,要區別智力的差異就變得容易起來。人們發現智商極高(IQ在130分以下)和智商極低的人(IQ在70分以下)均為少數, 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IQ在80-120分)之間者約佔全部人口的80%,智力超過常態者,我們稱之為智力超常,那些智力低於常態者,我們稱之為智力低常。

    我們採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編制的智力量表,由中國湖南醫科大龔耀先等人修訂,制定了中國常模。現在我們可以測查6-16歲的兒童和16歲以上的成人。透過心理測量可瞭解自己的智力水平、潛能所在,鑑定交通事故導致智力損傷,為發揮自己的優勢,科學填報高考志願,優生優育等提供科學依據。

    智商測驗包括十一個專案,有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記憶、字詞、影象、積木、排列、拼圖、符號分測驗,完成整個測驗大約需要一小時,彙總分析,寫出測驗報告約需要一個小時。

    英國和芬蘭科學家做了一項統計,透過對全球60個經濟體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智商對比後認為,在世界範圍內,智商最高的人群是中國、新加坡、南韓和日本的國民,他們的平均智商高達105。其次聰明的人群分佈在歐洲、北美、澳洲和紐西蘭,他們的平均智商是100。南亞、西亞、北非和大部分拉美國家的國民平均智商是85。而平均智商最低的地區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和加勒比地區,這兩個地區人們的平均智商為70

  • 2 # 塔羅牌占星預測

    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 不單單是智商的問題和個性特徵的問題。

    首先智商的緯度是多方面的,智商倘若極高,必定是某些方面有外在的體現,譬如羅輯思維能力,又或者是文科式的發展思維或整合能力突出。

    但是這一類人往往會出現智商發展不均衡的情況,而中國的整個教育體制產生出來的考試篩選制度是以均衡作為前提的。譬如某些省份課改之後,文理科數目均等,很難再出現強勢科目帶劣勢學科的策略。

    因此,在中國體制之下,這種型別的人,如果理科超強,走競賽之路倒也還是一條出路;如果文科超強的話,往往會很難出頭。再加上教改之後,去競賽化的傾向日益嚴重,前者的路也不像前些年那麼順暢了。

    其次,某方面智商極高的人,往往不見得適應這個制度對強勢科目的考察。本質在於,高中的理科,譬如物理,都是決定論的,在智商極高的人眼裡,往往很多時候原理說不通。其癥結在於,高中的物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理,只是為了便於應試,有所簡化。遇到稍微複雜的情景和問題,又會涉及到一些本質的東西,普通人看不到,只是追求會做,覺得標準答案完全可以解釋;而那些高智商的學生,往往會看到這一層,而陷於知識水平的能力,又不能解決他們的困惑,所以越學越迷惘。

    所以這一類智商極高但成績一般的人,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愛鑽牛角尖,但是由於沒有資源的支撐,不足以讓他們深入,進而解決困惑,越到後來越陷入困境。這部分倘若搞競賽,會好一點,由於接觸了一些高水平的內容,在更高的維度之下,會讓他們對以前的困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姿勢水平也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這種飛躍往往是學渣到學神級別。(直接跳過學霸)

    這個就涉及到教材的問題。中國的教材編寫,很大程度受蘇聯的影響,也就是注重結論,以及形式的推導,而缺乏形象直觀的理解。這一點是蘇式教材和美式教材的不同--前者擅長各種"神推導"、"神計算"、"神湊"、"神觀察",後者擅長從一個很基本的點出發,慢慢的添枝加葉,從邏輯的角度慢慢的豐富整個體系,呈現方式也多喜歡用形象的處理手法。

    這種傾向實際上涉及到各個科目上,甚至影響了教學方法。甚至是英語,很多欠發達地區的小學和初中,教材爛,老師的教學方式更爛,8~15歲的階段,學習語言應該透過大量語言材料的實踐,但是你看課堂上,都在呼哧呼哧地奮筆疾書各種語法規則,一堂課下來,有80%的內容實在死摳語法。絕大部分老師的做法,和一個變態殺人狂沒啥兩樣,用一把手術刀,講一篇課文肢解成細碎的一句話又一句話,然後給你分析,這句話用了什麼語法規律,這個詞是及物動詞,你標註一下,這句話是個什麼結構,分析半節課。

    這個不能怪老師,這是極為功利的做法。某種意義上,歷史傳統(五六十年代親蘇反美的時代背景決定了教材模式,影響至今)決定了教材模式,教材模式決定了教學模式和考試方式,而考試方式和教學模式又會互相強化。

    所以在中國教育背景之下,智商極高但成績一般的人有兩條出路:一個是成為漏網之魚,雖然在初輪的篩選中未能上位,但是會在下一個階段大放異彩;第二個,成為鯉魚跳龍門--跳出這個環境,去適合自己的制度中往往會有完全不同的發展

    前者來看,有太多本科出身很普通的人,後來逆襲成為某個領域的大牛,譬如叛逆者和輪子哥 Q ,在高考制度下,他們很難成為最頂尖的那一批人,但是不妨礙十年之後,他們可以作為面試官,吊打那群曾經的最頂尖的人。本質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後期得到了開發,而是他們的高智商在那樣一個環境中無法發揮出來,甚至是被大大限制了。

    後者來看,國內的義務教育階段,不愧是人性和創造力的絞肉機。哪怕是中產階級也不例外,不要說學生,就連家長也是弱勢群體。滬寧杭地區的很多小學和初中,家長不過是老師的提線木偶,透過微信群釋出每日任務,經常佈置一些無聊的腦殘任務,和軍訓的時候要求你把被子疊成豆腐塊不能有一絲皺褶一樣,都是一種隱形的洗腦和行為控制。長此以往,家長也失去了教育自主權,完全對老師言聽計從,這是最可怕的。老師根本不會管你孩子的潛力能否得到最大的挖掘,也不會覺得你智商極高但成績一般究竟是啥原因,她們只要好管理就行了。

    所以很多有見識且有條件的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並不適應這個環境的時候,會將逃離的程序提前。

    綜上所述,智商極高但成績一般的人,無論特徵如何,都表現出與當下環境的不相適應性,無論是自我提高還是轉換環境,都面臨著較高的成本和歷史程序的限制。所以我剛才列舉的例子只是少數的幸運兒,絕大部分都如同歷史車輪下的炮灰,一顆原本可以在亞馬遜叢林里長成蒼天大樹的種子,卻不幸掉到了撒哈拉沙漠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星座?怎樣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