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猴子的小鹿

    首先,我認同。

    我認同人的需求是具有層次的,你所指的物質、精神、靈魂,正是逐漸遞增的層次。

    其次,我想闡述追求的釋義:追求通常是指用積極的行動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追求真理,追求進步,追求愛情,追求名利等等。而問題中所涉及的由低到高的層次,與其說是追求,其實用“需求”更準確一些。

    當物質的需求(追求)得到滿足,勢必就會向更高的層次升級,轉為對精神的需求(追求),直至達到靈魂這樣的高度。我們不可能脫開物質去單純的追求精神,也不可能永遠在物質的層次裡存續。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就會自然過渡到更高一個層次。

    而涉及到這種層次的遞增的概念,最準確和完整的,當屬美國著名哲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馬斯洛關於人類需求的層次理論,它詳細而系統地解釋了人類對於自身需求的層次概念。

    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求分為五個層次: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愛與歸屬的需求4、尊重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

    他認為層次的順序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一種需求只要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就可能產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而高層次的需求與低層次的需求之間存在著性質上的差異。

    瞭解了馬斯洛的人本哲學,你就會明白,人的需求都來自於人的本性,這些需求,既滿足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本能,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低層次的需求,是人類生存的必然,而高層次的需求裡,卻涵蓋著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的偉大之處。

    而正如馬斯洛所說,層次的順序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動機的發展是交迭的,一種需求只要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就可能產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也就出現了有些人,對物質的需求很低,對精神的需求卻很高,那些物質上很容易滿足,不奢求,更多去追求精神的人,也是一種真實的勇敢的存在。當然,也另有一種人,他們的物質需求非常高,寧願背叛精神層次的需求也要滿足物質的需求,以至於“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在腳踏車後座笑”。

    但我相信,不管人們對物質的需求是強是弱,最終,我們都渴望著自我的實現,渴望著精神的富足,渴望著靈魂的契合。

  • 2 # 薇薇一笑也傾城

    關於這個問題,王國維先生是這樣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3 # 安康嚴

    人生很短暫,人到了中年,現在時間想拖都拖不住。像我們很多人都過上了小康之後,是可以去追求一些精神或靈魂的東西,去追求一些跟財富不相干的,比如一種運動,一種藝術,一種感情,或者是你兒時的夢想。

  • 4 # 落英之舞9

    對於人追求的三個層次,基本認同這個說法。

    每個人生存於世,追求物質是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境界高的人,也要穿衣吃飯。但是,在滿足生活基本需求後,作為有智慧的人類,就應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山外青山樓外樓”,開闊眼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家庭,為社會做出奉獻。

    還有些人更具有超凡智慧,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大道至簡,對世俗物質欲求看得很淡,只追求內心的安寧。在當下社會,這是很不容易作到的。有了這種境界,內心會迴歸“人之初,性本善”的心態,為人處世會豁達開朗,心胸開闊,滿懷大愛之心對己對人,心底無私天地寬,處處會受人尊敬和愛戴。但願我們凡夫之人在有生之年,在生命的旅程中,都能較高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5 # 樂痕無限

    有道理,因為人要生存,活著的第一基礎就是物質基礎,必須走足夠的物質基礎保障人的起碼生存!在具備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的前提下自然有了精神層面的要求,不僅要吃飽穿暖,還有了精神層面需求,那就是如何過的開心,有精神愉悅。這兩個層面是普通人所追求的和一生為之奔走的需求!最高層面的追書是靈魂的追求!這個層面追求的人就少的多了,一方面是物質極度豐富的,精神生活也足夠豐富愉悅,另一方面就是那些政治上高層次或者精神領域極度豐富的一些哲學家,詩人,作家,音樂人,藝人等方面的人士,他們很好追求靈魂的昇華境界!所以說我認同這個說法!

  • 6 # 孤九

    確實是這樣,不過我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三個層次並不是人要追求所要達到哪個層次,而是他生活環境與狀況所決定的。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因為他們要生存,要滿足生理的需要,只有生存下來,生存的更好才能去追求更高的層次。物質條件具備了才能去追求精神的獨立,當精神達到更高層面時,人們便會尋求靈魂的昇華。

  • 7 # 8743967792559

    物質上,不必追求奢侈,刨去美顏,那些一年花十幾幾十萬保養的未必比素顏的你強到哪裡。只選對的,不選貴的,理性追求,低調輕奢。人一定得有精神追求,這追求不是物質攀比。是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是琴棋書畫的陶冶、雅趣。精神追求,較之靈魂追求落地些,有煙火氣息。靈魂追求個人覺得高大上,有點虛幻。

  • 8 # 水月嵐曦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安全需求

    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慧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友情、愛情和性親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包括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和接受現實能力。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幹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 9 # 使用者67635564405

    我認為很有道理!由此,想起了畫家豐子愷的人生“夢上三樓"即物質、職業、精神需求;想起了心理學家馬斯洛人本五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想起了社會學家提出的人的一生處理的“三大關係”,即人與物,人與他人,人與自我內心的關係。這些創造性經典學說,閃爍著哲人的思想智慧之光,從不同層次,不同視野、不同維度,提出了作為社會獨立人的三大需要:即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和靈魂需要,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直達人生的幸福觀。

    精神層面,無疑是由物質決定的,而精神層面對物質的反作用也是必然的。它既來自這種反作用的真實顯現,又蘊涵實踐的動態體驗。那麼,精神與靈魂需求應該是什麼?只能從生動的現實中給予理論概括。愚以為應該是這樣的:

    就是有人生目標的追求;

    就是有人生獲得的奮鬥;

    就是有人生路經的正道;

    就是有人生旅程的微笑;

    就是有人生情懷的精神;

    就是有人生可控的慾望;

    就是有人生潔淨的靈魂……

    殊不知,當物慾橫流、慾望氾濫的時侯,這些才是我們護身的擋箭牌、安全港!

  • 10 # 不說話只釣魚

    這讓我想起孔子。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高求靈魂,中求精神,低求物質。高求靈魂

    按人生的次序來說,小時候的我們,純真善良簡單,這時候我們擁有最高的靈魂。長大以後,我們追求的靈魂是不是正是小時候這種真善美?即使我們老了,我們是不是還在追求老頑童心態?我們生來是有靈魂的,只是慢慢地丟了,然後再找回來罷了。

    按人生階層來說,最低層的老百姓,擁有最簡單的想法和最純樸的人格,我們嚮往的不正是這種田園式的生活?李子柒之所以成功,因為她過成了無數人羨慕的模樣,她的自然,純美,簡單,Sunny,都是靈魂要素。還有很多和她一樣的"鄉下人",他們的靈魂如貝加爾湖清沏,如山頂之雪一樣純淨。

    再說孔子。孔子是典型的高求靈魂,低求物質的儒家思想代表。孔子最落魄的時候,是他六十歲時,草盡糧絕,如喪家之犬,還是靠楚華人的資助才擺脫困境。可孔子至死,都在追求高尚的靈魂。

    還有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一生奉獻給人民,而自己一生積蓄5709.8元,最後都交給了國家。

    中求精神

    按人生的次序來說,人到中年,正是我們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生存壓力和生活壓力都非常大,這時候的我們,如果沒有精神支援, 可能會崩潰。這種精神可能是親情,也可能是愛情,或者友情,也或者是你人生的目標。不管怎麼說,你總有一個精神支撐點,在支援著你努力。

    按階層來說,中間階層的人最累。城市奮鬥的打工者,企業的員工,正在努力奮鬥的你,是不是需要一點精神安慰呢?我們可能夠生活,但還沒有辦法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只能不斷的奮鬥,努力。我們只能追求一點點精神,沒辦法達到高尚的靈魂。

    低求物質

    按人生的次序來說,等我們老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看得很開了,我們對物質要求就越來越低了,反而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才是我們需要的。等我們老了,我們反而變得簡單,不再奢求,這時候的我們,吃飽穿暖就可以了。

    按階層來說,越是高階的人,越是讀書多的人,越是成功的人,越是閱歷豐富的人,他們對物質的要求會越來越低。很多成功人士,對生活的要求就很低。比如說,著名的李小文院士,雖然是國內遙感學界泰斗級別的人物,但李小文生活非常簡樸,經常穿一雙布鞋,因此被人們稱作"布鞋院士"。這樣的名人還有很多。

    但是不管怎樣,我們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到2020年,我們中國基本實現全體脫貧的目標,這個目標達成以後,我們就不用考慮基本的溫飽問題,所以說以後,低求物質或者說,物質方面的要求會越來越低,精神和靈魂方面的要求,會越來越成為大家的需求。

  • 11 # 煩人憨憨

    人的追求有三個層次,低求物質,中求精神,高求靈魂,你怎麼看?是否認同?

    人的追求有三個層次,低求物質,中求精神,高求靈魂。我認為,精神居中,實際上是前後兩種屬性的混合,是兩端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它是物質的延伸,人們因滿足了物質需求從而追求人的心理和精神活動的需要。一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之後,人們就在人生中探索生命的永恆意義。由此來看,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愈是受到充分尊重,就愈能建立起一個開放而先進的社會。

    人與人之間,起點與終點都是一樣的,不同之處是人生的過程。人如果一直活在物質的世界裡,一輩子被物質假相迷惑所困,全部精力去追求財富名利慾望,物質帶來的滿足可能令內心更加的空虛。物質上富有了,精神上或許很貧乏,當身體消亡那一刻也沒弄明白為何而來。在人生中,我敬重那些面對困境選擇堅強的人,因為同在一個天空下,勇於拼搏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當你知道你在哪裡,才能去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追求精神財富,只有掙脫了物質的束縛,你才能屹立於天地,你才能俯仰於眾生,你才能遨遊於萬里,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他們懂得以謙卑而感恩的心,去感念這樣的人間,去熱愛自己的親人。在精神世界裡,我看到的是樂觀自信、沉靜優雅、波瀾不驚和充實。

    人生因過程而精彩,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的一切追求就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人類已經經歷了從獸到人性的發展過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面對生活中那一個個普通乃至卑微的人群,面對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中頑強生長的生命,我們沒有理由不仰視他們,因為他們的靈魂永遠在高處。

    現代人都追求成功、追求人生的意義,可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又是什麼呢?低求物質,中求精神,高求靈魂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

  • 12 # 歐哥懷化觀察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物質生活是什麼,當然了,它離不開金錢,而金錢恰恰是物質基礎的體現。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對生活的追求都是循序漸進的,理所當然的。

    先滿足物質,才會追求精神、靈魂上的滿足。

    當然也有一些真正視錢財為糞土的人,他們自己也許對物質追求不是很高,但難免會受世人影響,最後被同化。

    當我們能滿足自己的第一層生活的時候,往往就會追求於物質生活以外的生活了。每個人是獨立的載體,能自己選擇需求,或選擇精神生活,或選擇靈魂生活。

    如何拿捏就看每個人性格的經歷了。

    「 精神生活」

    如果物質生活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就會在這個階段產生膩味,總想上去二層是看看是些什麼,也有很多人在一層生活裡面不願意出來。

    當你嚮往二層的時候,他們會把時間貢獻於學習,文藝,創作,這些在社會上可以稱作“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他們會把生活中固有的一些時間除開,單獨再花一些時間找固有生活以外的興趣進行長時間的研究,學習,探討。把自己進行人性的昇華,將自己變得更有價值,把自己和第一層的人進行區別開來,可以通俗點叫興趣愛好吧。

    當然了,除開這些,還有一種人,對於人生的探索力更強,能力更大,對於二層的生活還不滿足,就會再往上走走看看,自己還能到達哪一步。

    「 靈魂生活」

    如果三層是什麼,說直觀一點,就是宗教了。

    這類人無論做人做事都是很認真有態度,滿足了“物質”,滿足了“精神”然而還不夠,還再給自己的追求上再加一條往前的路。

    以上三種人生活的區別也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經歷,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進行各自選擇,只要能滿足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生活。

    真正的宗教並不是迷信,而是開啟自己靈魂能量的一種智慧,所以我們看問題不能片面,儘可能深層次去理解和解讀。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有哪些好看的劇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