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歲1148858845
-
2 # 半封情書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起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及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朱由檢。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很努力,很勤奮,很固執,很複雜。
可是明朝的滅亡是否能全盤推在他的身上呢?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崇禎皇帝是否有著扭轉乾坤的機會。
明朝實亡於萬曆-薩爾滸之戰萬曆十五年是神秘的一年,自那一年起,萬曆皇帝便不在上朝。自此開創了皇帝不上朝的最長記錄-二十八年。
為什麼說明朝亡於萬曆?
那邊不得不提到萬曆年間,明朝與努爾哈赤的決定性一戰。
薩爾滸戰役引發的後果: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戰死將領***,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直到明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崇禎皇帝如何逆天改命?明朝是可以挽救的,崇禎完全是治世思想,既然接手時已然如此之亂。不妨就當成王朝末年來看待。
上臺先幹魏忠賢沒什麼問題,雖然老魏是他哥留給他的白手套,但是,你把魏忠賢幹了,卻不找人幹魏忠賢的活就問題大了啊,還把廠衛,錦衣衛給撤了,這就很愚蠢了,明朝雖然搞特務政治,但是,應該是特務政治比較成功的了。作為皇權的附庸,廠衛,錦衣衛,宦官集團對皇帝的忠誠絕對是最高的,因為他們的權利都是來源於皇帝,皇帝不信任你,說殺就殺了,所以就必須得老老實實給皇帝幹活,還得幹好咯。
依照明末貪腐情況,你不給點壓力那些官員貪汙腐化都得上天咯,可以利用錦衣衛,閹黨(或者說帝黨)來牽制官僚集團,得告訴他們,給爺幹活,有錢拿,又不幹活還想貪汙,那就腦袋搬家。
稅收問題,為什麼造反的是陝西,因為窮啊,農業稅太高了,糧食產量又低,不造反等著餓死?反觀東南富庶地區商稅又太低,本來都已經有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反正都爛成這樣了,不如打死重來好了,大不了就是死,但是你不改革一定死。
對外戰略上,就該拉一派,打一派,跟蒙古搞好關係,死守山海關防線跟後金打拉鋸戰,反正大明人多,後金人口少,物資也少,就拖死他,就算5換一,後金幾十萬人能換的過明朝?還想著五年平遼,那真的做夢。
-
3 # 說了誰懂123
春秋時期有兩人:
1.越王勾踐,吳王夫差攻滅越國,勾踐臥薪嚐膽,最後滅吳。
2.楚昭王,吳王闔閭任用孫武,伍子胥攻滅楚國首都,楚昭王多年後,從秦國借兵幫助,擊敗吳軍,復國。
-
4 # 藍色國土海之藍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話既是一個歷史典故,也是一副勵志名言,簡介了越王勾踐的故事。
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是世仇。勾踐的父親允常和吳國國君闔閭結下仇怨,吳王攻打越國,在槜李之戰 中闔閭被射死。其子夫差即位,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戰大敗勾踐。勾踐俯首稱臣,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十年等待。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伐之際,發動復仇復國之戰。越國大勝,吳王自殺,越國吞併吳國。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末期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
相比之下,三國時期劉備之子劉禪成為亡國奴,司馬昭問其“思蜀否?”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同樣是官二代,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怎麼這麼大呢?越王勾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得始終。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爭做小康路上的追夢人!
-
5 # 聖人之下盡滄桑
說到歷史上有哪些亡國之君還有翻盤的機會,個人首推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了。接下來,就好好的說說,為何越王勾踐作為亡國之君能翻盤。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荀子·王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 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促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接著深度解析一下,勾踐的翻盤的兩個重要點(以下所述結合電視劇及一些典籍故事),大家基本都知道,對勾踐最熟知的無非就是‘臥薪嚐膽’這個典故,除了這一典故以外還有一計,為‘美人計’,這應該是史上最先用到美人計的時代吧!勾踐就是靠的這一典故加一計翻盤吳王夫差的。
臥薪嚐膽
勾踐到了吳國之後,吳王夫差召越王入見,越王伏於前,范蠡立於後。吳王謂范蠡曰:"寡人聞貞婦不嫁破亡之家,仁賢不官絕滅之國。今越王無道,國已將亡,社稷壞崩,身死世絕,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為奴僕,來歸於吳,豈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棄越歸吳乎?"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餵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而勾踐的妻子時常被其他馬伕及其他的奴僕凌辱,勾踐見之,卻全忍了下來,當做沒有看見的一樣,這些通通都傳到吳王夫差那,讓夫差以為勾結已經被磨礪的毫無男子之氣,越來越奴僕了,慢慢的對其就放下了戒心,而這些也終促使了放勾踐回國無顧慮之心吧)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國後,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踐在自己的屋裡掛了一隻苦膽,每頓飯都要嚐嚐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勾踐又採用大臣建議,賄賂吳王,麻痺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華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佈謠言,離間吳國君臣,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問政事,殺害伍子胥。
越王勾踐還出臺了促進越華人口增加的法令。透過一系列發展生產與提升軍隊戰鬥力的措施來使越國富國強兵,具備了伐吳復仇的能力。
美人計
要說到美人,歷史上無非就是‘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了,剛剛上述中提到范蠡,有范蠡必有西施,他們二人之情已成絕響。好了,言歸正題,說說這美人計的恰到好處與如何讓吳王夫差走向了敗亡之路的。
前面曾講到春秋時吳越之戰,勾踐先敗於夫差。吳王夫差罰勾踐夫婦在吳王宮裡服勞役,藉以羞辱他。越王勾踐在吳王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百般逢迎,騙取了夫差的信任,終於放他回到越國。後來越國趁火打劫,終於消滅了吳國,逼得夫差拔劍自刎。
那所趁之“火”是怎樣燒起來的呢?原來勾踐成功地使用了“美人計”。勾踐被釋回越國之後,臥薪嚐膽,不忘雪恥。吳國強大,靠武力,越國不能取勝。越大夫文種向他獻上一計:“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泉之魚,死於芳餌,要想復國雪恥,應投其所好,衰其鬥志,這樣,可置夫差於死地。”於是勾踐挑選了兩名絕代佳人:西施、鄭旦,送給夫差,並年年向吳王進獻珍奇珠寶。夫差認為勾踐已被他臣服,所以一點也不加懷疑。夫差整日與美人飲酒作樂,連大臣伍子胥的勸諫也完全聽不進去。後來,吳國進攻齊國,勾踐還出兵幫助吳王伐齊,藉以表示忠心,麻痺夫差。吳國打勝之後,勾踐還親自到吳國祝賀。
夫差貪戀女色,一天比一天厲害,根本不想過問政事。伍子胥力諫無效,反被逼自盡。勾踐看在眼裡,喜在心中。公元前482年,吳國大旱,勾踐乘夫差北上會盟之時,突出奇兵伐吳,吳國終於被越所滅,夫差也只能一死了之。 美人計的核心是,“將智者,伐其情”。常言道,英雄難過美人關,這是針對那些意志薄弱、貪戀美色的頭領者而言的,在中外戰爭史上,一方運用“美人計”致對方於死地的事例有很多。“有奇淫者,必有奇禍”,為君、為王者,往往為了一己之貪戀,而不惜捨棄其它一切,置國家、國民的安危於不顧,最終導致亡國亡家的敗局。
其實歷史上反敗為勝的君王很多,尤其在逆境中,這裡只是個人著重的推出勾踐來,其實勾踐也是靠著他人的絕境逢生事蹟,才能臥薪嚐膽的活下來;有一段是這麼來著“勾踐被困會稽時,嘆氣說:“ 我難道此生就如此了嗎?”文種說:“當初商湯被桀囚禁在夏臺,周文王被紂王關押在羑里,晉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齊桓公小白逃亡莒國,最後都稱霸天下。由此觀之,這點委屈能算什麼?”所以說有些並不是偶然的,人在逆境絕境中,得給自己找個活下去強大起來的念想,而越王勾踐做到了,最後不僅滅掉了吳國,繼而還成就了春秋五霸最後一霸。
-
6 # 用心學歷史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很多,但有機會翻盤的也不少,就撿幾個簡單說說。
第一個是宋欽宗。當時大宋並沒有到必亡不可,大宋除了金國突然的入侵,基本能保持和諧穩定。而且南方基本保持完整。北宋要翻盤不滅亡,只需要像第一次抗金那樣,意志堅定一點,團結一切力量,憑藉堅固城池固守待變。
金軍孤軍深入,勢力雖強,但不能持久。時間一長,後援不及,要麼退去,要麼兵敗。後面的南宋就證明了是可能的。
第二個就是崇禎。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包含了不可避免的天災人禍,已然無力迴天。但真的就是無可救藥了嗎?我不覺得。
首先,天災歷朝歷代都有,所以,只要措施得當,沒有過不去。
導致明朝滅亡的表面原因是後金和農民軍,但裡層的原因則在於吏治腐敗,從上而下的官僚機構臃腫,無能,低效。如果崇禎能夠鐵腕治國,意志堅定,加強明末的能臣干將,必能保住社稷。
第三個則是隋煬帝。他只要稍微悠著點,在群雄蜂起的時候,及時調整政策,停止大專案,減輕徭役,集中力量,保住大隋江山還是很容易的。
只是隋煬帝浪漫主義的大手筆,文人般的孤高自傲,導致了甫一發生變亂,就像一隻鴕鳥。一頭扎進江南,任其事態發展。
這是統一大朝代的,至於那些偏安一隅的政權,就更多了,如後唐李存勖就是個典型。
歷朝歷代的興旺,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共同導致的,但在人治世代,主要領導皇帝的個人素質至關重要。作為皇帝,有很多優點,或許並不能讓他發出多耀眼的光彩,但某一方面的缺陷,則往往是致命的。
身死國滅,後人只有學之,並以此為鑑。
-
7 # 小狗苟勝兒
妥妥的明崇禎皇帝。
明朝後期,朝廷黨爭加劇,東林黨、按照籍貫自動抱團的其他一些黨派,以及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為了利益各自為戰。後金崛起,國門逐漸失守,國力空虛,災禍連連,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在這樣的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情況下,朱由檢登基了,此時他才17歲。他的理想就是拯救大明王朝,讓大明再次偉大。按理說一個兢兢業業,勤於政事的皇帝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個亡國之君。可作為一個帝王,統御天下的能力還是欠缺一點,說白了就是平衡點沒有找到。外加自己性格剛愎自用,生性多疑。頭上的這“三座大山”還是把他給壓垮了,把大明給壓垮了。
如果能重來,還是可以翻盤的。關於用人,好多人說不殺袁崇煥,明朝還能延續。這當然也是一個翻盤的步驟。另外朝堂之上,他已經把閹黨給剷除了,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個人認為,大力改革,平衡朝內政黨,善於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農民內亂,招安李自成,讓他去攻打後金,攻下來城池當個總兵不好嗎?這樣農民內亂與關外的金人不就直接解了嗎?災民連連,政府號召發動農民自行遷徙到關外,自動開墾,一邊開墾,一邊吞併後金土地。
當然這只是後人的一個小小的猜想。
這個也給了我們後世一個警示,黨爭激烈、“農民”暴動、瘟疫橫行、國與國外部環境惡劣這是一個要滅亡的訊號啊。
回覆列表
其實唐朝,兩宋都有翻盤的機會,比如唐朝僖宗時代至少還有可能,比如果斷招安黃巢,冊封黃巢為諸侯王,利用他與其他藩鎮互相廝殺,彼此牽制,朝廷左右逢源進而繼續維持局面!而宋徽宗,欽宗也完全可以利用勤王軍隊抗擊金軍,尤其是應該採取拖延時間的戰術,以拖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