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線平方

    1962年,《007》上映。

    1996年,《碟中諜》上映。

    2002年,《諜影重重》上映。

    《007》系列共上映影片24部,《碟中諜》上映6部,《諜影重重》上映5部。這35部系列特工影片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電影體驗。

    1. 根源時間維度相同,風格不同

    我們都知道,作品是時代的產物,成也時代,敗也時代。電影作為意見表達的媒介之一也是不可避免。

    英國小說家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在1953年至1964年間,以自己的間諜經驗創作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說11部,1962年第一部《007》被搬上銀幕。

    19世紀60年代,世界大格局處於“冷戰”中期,而不管是歐美還是亞洲各國,都處於動盪之中。尤其歐美“垮掉的一代”正處於“反”的高潮之中,反對一切既有教條,女權,人權,時尚,藥物和性便興起與此。這一時代也被稱為“時髦放縱的六十年代”。而英國就是當時音樂和時尚的中心。

    因此,當一個英倫範十足的帥氣特工,和一個高挑貌美的美女聯合執行任務,再配上高科技的特工產品,衣著時尚而考究,就連座駕也引領著潮流時,一股別樣的風氣打開了觀眾的眼界。有別於為了政治宣傳的安撫電影,有別於陳詞濫調的慰藉電影,英國特工和他身上的潮流一起昭示著英國的貴族地位。而這種優雅的氣質和時尚風格在後續的系列作品中保留了下來。

    《碟中諜》電影雖然是1996年首次搬上銀幕,但來源於1966年美國CBS電視臺播出的同名電視劇。電視劇也是19世紀60年代製作,其政治意義不言而喻。但原電視劇中的設定被電影延續至今:接取的任務來自於錄音帶中的聲音,小組團隊作戰,分工明確,每次執行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美國經濟領先,出現了全球化,資訊化,提出了“新經濟”的概念,通俗來講,有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產業。

    而《碟中諜》電影中,我們便發現了很多凸顯美國優勢的特色:挑戰高技術難度的動作場面,領先的高科技間諜產品,先進的科技工具,IMF小組也可以去其他國家執行任務,雖然每次都拯救世界,但每次所爭奪的東西無非都是高精尖的生化或者軍工產品。

    從片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及每次全球到處救火的使命感,不難看出美國藉以表達自身世界領袖的意圖。

    很巧其實也有必然性地,《諜影重重》電影改編自美國小說家羅伯特·魯德魯姆創作於冷戰期間的同名原著。同樣,原作曾經在1988年拍攝成電視劇上演。

    羅伯特·魯德魯姆是現代國際驚悚小說之父,開創了“小人物遇上大陰謀”的架構,無疑這一點對後來不管是文學還是影視都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作者擅長的是複雜的國際政治勢力,嚴謹的歷史文化資料考證和神秘精準的間諜行動。這些優點,都充分地出現在後來的電影中。

    而原作誕生的背景也是在冷戰時期,可以參考上面的介紹。在當時戰後舊思想的保守,新思想的叛逆衝撞下,作者能讓伯恩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來追尋“自己”,這是一個超前的設定,即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

    有別於邦德的貴氣,區別於伊森的花樣,伯恩是最不帥,最接地氣的特工,而他所做的事情,重新找回自己,認識自我,帶著巨大的神秘感,也帶動著觀眾對社會和世界的解讀,風格鮮明。

    綜上所述,三部系列的根源,都源自於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和二戰後經濟飛速發展下,人們對自身的思考,思想的變化,以及國家的政治立場影響。在這一時間維度上,它們的根源是同時期的,但每個系列的風格迥然不同,並且,這個風格一直被後續的系列作品延續。

    2. “間諜”和“動作”風格不同

    《007》系列的間諜戲份也透著高貴和優雅。邦德通常以迷人的氣質百分百地俘獲美女身心,一起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務。期間雖然會經歷危險,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而且這個過程優雅中透著美學。

    在動作戲方面,邦德的動作戲最不動作,當然,要看大家怎麼對動作戲定義。當一個優雅的人打鬥時肯定不會動作難看,這一點就將真實性隔絕在外,所以,邦德的動作戲在於凸顯主角的優雅氣質,其次才是能力。

    《碟中諜》系列的間諜戲份多以故事性的反轉為主。同樣是拯救世界,但伊森是小組作戰,分工配合,面對的敵人不僅有外國勢力,還有本國組織。但故事性並不是系列影片的重點。

    動作戲份才是本部系列的彩頭。伊森就像一個挑戰極限的狂魔,不斷地挑戰各種極限。不管是懸崖峭壁,還是飛機,跳樓,這種打鬥一般但場面宏大,觀感刺激強烈,能讓觀眾瞬間燃爆的搭配,更加凸顯了伊森的牛逼,也更明顯地區別於邦德動不動的轟隆爆炸,當然,更彰顯了投資充足。

    《諜影重重》系列的間諜戲份更多的是服務於主線,動作戲也是。但主線並不是牛逼主角拯救世界,而是一個失憶特工找回自我。失憶之前,他是一個一腔為國效命的熱血士兵,接受訓練,殺人,拿愛國來說服自己。而當他失憶後,慢慢揭開身份,揭露組織嘴臉的時候,思想上的碰撞和想回歸普通人而不能的艱難,更接地氣,也更能引起思考。

    本部系列的動作設計開啟了歐美電影動作的新里程。在此之前,中國武指尤其袁和平的武指在好萊塢很吃香,《非常人販》《駭客帝國》《殺死比爾》等都深受影響。但《諜影重重》採用手提攝影,快速剪輯形成的打鬥畫面讓全世界驚豔無比,之後,好萊塢動作擺脫了中國武指的影響,有了新的變化。

    單從影片來看,作為殺手,伯恩的動作戲完全符合人設,招式以殺敵為主,簡單直接暴力,這種快速更加加劇了緊張感,加上本身劇情的神秘和緊張,對觀眾更有吸引力。

    3. 感官體驗和表達不同

    《007》的感官體驗重點在於英倫範兒的瀟灑和時尚秀。

    《碟中諜》的感官刺激重點在於伊森挑戰極限。

    關於表達,《007》和《碟中諜》一樣,拯救世界,都是賦予了本國世界大哥的形象。只不過,一個是舊時代的大陸霸主,一個是新時代的國際霸主。

    《諜影重重》的感官體驗在於劇情緊湊和氣氛的緊張,觀眾和主角一樣未知,一起揭開謎題,而觀眾對伯恩的同情和期望會更加劇伯恩遭受痛苦時,觀眾自己的情感體驗變化。

    當伯恩追求找尋自我的時候,某些方面類似於“尋根文化”,也是一次重新自我認知,當知道自己身份時,要完成的是一次自我救贖。伯恩關心的是保護,不再殺戮,而組織給予的是壓迫,讓他迴歸殺手本身。政治對於士兵的摧殘,人性對人性的摧殘,政治到底是服務民眾還是奴役民眾,等等,可以有很多解讀。在這一點,它優秀與前兩個系列。

    總體而言,在以上三點比較下,這三部特工電影從系列整體無法比較出誰最好。它們各有不同,各有優點,但在個人心中,應有高低之分。單從電影本身來講,我更喜歡《諜影重重》。

    它們都有兩個個共同點,就是演員很努力,系列越拍,電影質量越不盡人意。

  • 2 # 夜道電影

    最優秀的當然是《碟中諜》系列的啦!

    因為每一集都很火,阿湯哥玩命拍出來的片,動作場面燃、節奏快、特技花樣多、故事好,還有什麼不滿意呢?

    其實這個系列第1集更接近於標準諜戰片,故事很出彩,動作和特技場面比較少。

    倒吊打電腦那段在當時相當有創意,引致被後來的電影紛紛效仿。

    在拍攝一個爆破魚缸的鏡頭時阿湯哥堅持不用替身,親自完成動作,從此對挑戰自我完成高難度動作上癮,此後親身上陣的特技鏡頭便成了這個系列的標配。

    這種堪比成龍的敬業精神相當敬佩了。

    而續集啟用了剛剛在好萊塢打響名號的吳宇森,弱化了諜戰的內容,將槍戰特技動作場面全面升級,從此這個系列便成為諜戰動作片的標杆。

    電影從3開始注重對劇本的打磨,情節緊湊、節奏明快。最重要的是開始注重塑造配角人物,圍繞男主角組成團隊。

    而動作特技也一點點升級,之後每部續作都有其標誌性的玩命鏡頭。和其他兩個系列相比,我最喜歡的還是這個系列。

    《諜影重重》系列應該算是新時代諜戰動作片的標杆了。

    以其故事好和節奏快聞名,一經推出就圈起一大群粉絲,還影響了之後動作片的風格。連老IP《007》系列都要向其取經。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得了這個系列的快節奏。

    手提跟拍鏡頭經常處於高頻率搖晃狀態,剪輯切換鏡頭飛快,雙眼很難找到焦點,全片看下來會令你暈頭轉向。

    而快節奏也對故事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個系列的前三部曲幾乎沒有感情戲,因為男主角連坐下來談情說愛的時間都沒有。就只是一路你追我趕,直到電影結束。

    影響到後面2016年推出的正傳續作也反響平平。

    說到《007》系列,作為米高梅的一個老IP,至今已經推出二十多部續作了,主角換了好幾個,節奏和風格也都變了好幾回了。

    這個系列最大的短片也正是經過這麼多年推出的這麼多作品,質量良莠不齊,很難對其作出總體的評價。

    1995年的《黃金眼》是這個系列的分水嶺,皮爾斯·布魯斯南版007將這個系列帶進了一線大片的行列。

    丹尼爾·克雷格的接任也延續了這個勢頭,但是經過這麼多年,這個IP早已現出疲態,2015年的《幽靈黨》便遭遇了口碑票房雙仆街,豆瓣僅有6.2的分數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因此《諜影重重》和《007》這兩個系列都不如《碟中諜》系列一般優秀。只要阿湯哥還能打得動,《碟中諜》系列就永遠不會過時。儘管特工間諜題材的電影,在好萊塢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卡薩布蘭卡》的時代,但如果要對比一下這三個經典的特工題材IP,那麼迷影君個人認為這三個系列在創作主題上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各有優劣,時代最為悠久,衍生作品最多的《007》系列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早期的邦德故事來自於作家伊恩·弗萊明的小說,作品大多以冷戰時代的政治陰謀和反恐鬥爭為背景。

    後來被米高梅公司拍成電影之後,迅速成為風靡影史的特工片系列,《007》系列的成功影響了後世的特工電影,其中英俊帥氣的特工男主角與各式美女形象,再加上各種黑科技武器,以及一個腦洞大到顛覆地球的危機作為故事起因,便構成了《007》系列的主要元素,不過這一系列由於年代所限,早期的劇本和故事都比較單薄,加上當年的電影製作方面比較粗糙,更像是廉價的B級片。直到九十年代之後,好萊塢的影響之下才讓這一系列煥發昔日榮光。

    而誕生於冷戰末期的八十年代的《諜影重重》系列小說,則有意弱化故事裡的政治時代元素,反而更像是現代驚悚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之後,先後拍攝了五部系列作品,在全球均締造了票房佳績,也讓男主角馬特·達蒙一躍成為動作派巨星,但這一系列的成功更多的要歸功於系列的懸疑風格,讓影片保持了一種極強的情節衝突,加上凌厲的視聽剪輯,創造了一種獨屬於歐洲的冷硬特工片風格。

    被改編成電影之後,先後拍攝了五部系列作品,在全球均締造了票房佳績,也讓男主角馬特·達蒙一躍成為動作派巨星,但這一系列的成功更多的要歸功於系列的懸疑風格,讓影片保持了一種極強的情節衝突,加上凌厲的視聽剪輯,創造了一種獨屬於歐洲的冷硬特工片風格,007在冷戰時期是西方標準的諜戰片。有敵人,有正義,有浪漫,有陰謀。有時代背景。但是冷戰結束後就有點科幻了。007不知道為誰而戰。只好去打恐怖分子,碟中諜屬於技術範的動作片。注重特技和驚險刺激,情節緊湊簡單,不需要007的轉型。第一部由於阿湯哥的出色表演,轟動一時。特別是對中國觀眾,計算機高科技對當時的人投入夢幻。其他如魔鬼終結者也令人印象深刻。碟中諜在中國的排名遠高於西方的排名,諜影重重注重情節和懸念,是典型的陰謀電影,整個過程高度緊張。馬特達蒙的面無表情,非常符合人們對情報人員的特徵化,碟中諜很多時候都在秀特技,快趕上成龍了。諜影重重質樸無華。碟中諜是國內電影人效仿的偶像。諜影重重是國內拍不出來的。

  • 3 # 大微影視剪輯

    詹姆斯邦德可以有很多個,傑森伯恩可以退出,但伊森亨特只有一個。

    馬特達蒙2002年演《諜影重重1》的時候32歲,到2016年演《諜影重重5》已經當了14年傑森伯恩

    丹尼爾克雷格演2006年《皇家賭場》的時候38歲,到2020年即將上映的《無暇赴死》的時候已經當了14年007

    阿湯哥1996年演《碟中諜1》的時候34歲,到2018年演《碟中諜6》已經當了22年的伊森亨特

  • 4 # 中庸3263618753384

    《諜影重重4》並不差,只不過大家一直看馬特達蒙,突然換主角(《4》講的不是傑森伯恩的故事),情緒反彈很大。如果沒看前三集,不去對比,諜影重重4作為一部獨立電影,還是不錯的。

  • 5 # 瓦當01

    看看就知道,不一樣的感覺

    007文化積澱深厚

    諜影重重結構緊湊

    碟中碟是火熱大片

  • 6 # 阿亮的大鐵鍋

    首先拿007系列來類比有點不公平,整套007有六代24集之多,在所有特工電影裡,這系列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碟中諜和諜影重重系列倒是可以比一比,都是四集的系列片,前者著重於各種眼花繚亂的裝備器械與炫技般的特工技術,後者著重寫實風格的搏擊打鬥,各有側重點不同,我是比較喜歡阿湯哥的碟中諜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現在籃球很少出現喬丹、科比式的背身技術,是因為這種技術的效率太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