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清朝滅亡前持續統治了蒙古,西藏,新疆。為什麼清朝如此成功?
4
回覆列表
  • 1 # 近現代史愛好者

    清朝能夠擁有近13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疆域和清朝前期六位皇帝的經略分不開的。和沙俄史相當。太祖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太宗經略內蒙,黑龍江,北韓。世祖入關,康雍乾盛世,最後平定新疆,至此最後形成具有國際法意義的清朝疆域。至清末雖割地予外國,清朝仍保有疆域達1150多萬平方千米疆域。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英國,沙俄。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個人以為:這首先是因為清本身源於邊疆少數民族,天然具有治理邊疆地區的優勢。

    清代最鼎盛時期的疆域是在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此時的清朝疆域北接西伯利亞,南至曾母暗沙,西抵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到庫頁島,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等緬甸北部,東北抵外興安嶺,東南包括臺灣、澎湖群島,總面積大約1300萬平方公里。除此之外,許多周邊國家也都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東邊的北韓、琉球,中南半島有安南(越南)、南掌(寮國)、暹羅(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中亞西亞有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山克、愛烏罕(阿富汗)等藩屬國。

    清朝皇族愛新覺羅家族起自於東北生女真中的建州女真部,清太祖努爾哈赤征服哈達、輝發、烏拉、葉赫等部,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國。皇太極徵蒙古察哈爾部、收北韓為藩屬國。多爾袞攝政時期利用中原明王朝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戰亂之機收降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率師入關剿滅南明政權和農民起義軍。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收降臺灣明鄭政權、收復雅克薩城、武力征討葛爾丹。雍正年間平定新疆、青海、西藏並在西北、西南地區大規模改土歸流,鎮壓西南苗瑤等少數民族起義。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征討緬甸、安南、廓爾喀。

    實話實說這些戰績有的是吹噓出來的注過水的,但滿清在治理邊疆少數民族方面的確很有一套:基本沿用當地民族的部落王公和宗教領袖,同時在各部落各教派之間大搞分化瓦解,利用其彼此之間的矛盾互相牽制。中央朝廷透過冊封、會盟、通商、和親等手段羈縻控制當地的部落王公和宗教領袖,蒙古的盟旗制度、西藏的金瓶掣籤制度都是清朝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推行的民族治理制度。

  • 3 # 獨愛吾廬

    其實就是搞定蒙古。當時蒙古人的地盤是非常巨大的,青藏高原是和碩特蒙古,新疆是準噶爾蒙古,這倆都屬於漠西蒙古。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是漠北蒙古,內蒙古是漠南蒙古。清朝人很早就和內蒙古聯姻,康熙的奶奶孝莊太后就是內蒙古的公主。清朝封蒙古部落首領為親王,與蒙古王公共享天下,所以漠北漠南都聽命於清朝,這是民族政策的成功。另外對於不服從的漠西蒙古,就武力征服,乾隆時期征服新疆,殺掉了大量的蒙古人,現在新疆維吾爾族最多,當年可是蒙古人最多,都被殺光了。清朝之所以巨大,主要就因為蒙古巨大,搞定蒙古,領土一下子擴張一倍多。順便提一下,元朝滅亡之後,整個歐亞大陸的主角依然是蒙古,印度的莫臥兒王朝就是蒙古人,還有帖木兒帝國,亦力把裡,克里米亞汗國,等等一系列蒙古汗國分佈於歐亞大陸。漠西漠南漠北,這是蒙古人的老家,被清朝征服。克里米亞汗國,哈薩克汗國,等被沙俄吞併,莫臥兒帝國被英國滅掉。

  • 4 # 鐵男春秋

    在天主教傳教士法華人張誠和西班牙人徐日升幫助下,中國第一次運用國際法,同西方列強透過條約劃定邊界。此事發生在歐洲列強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並且確立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社會後不久,中華帝國體系與西方近代體系交鋒,雖然略有吃虧,但總體上還是保持了平衡,為清朝合併蒙古諸部及其統治下的回部、西藏、青海等地,完成國家統一大業,贏得近150年的寶貴時間。

  • 5 # 石頭剪子佈61086586

    最大的誤區就是在清朝時新疆蒙古西藏的地位和統治方式和明朝是一樣的……只是清朝時歐洲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到來,國和國之間開始有了現在的邊界線了,而清前期因為國力強盛,而且與蒙古又有親屬關係,再加上民族語言相貌上的相近,在對對待沙俄時更親近於清朝,西藏也是在清末甚至可以說到了50年才正式成為行政區的,之前都是地方自治管理,新疆也是一樣,若沒有準格爾想要滅清和後來的大小和卓不叛亂,清朝也不會一直派兵去新疆,而到後來左宗棠才正式將新疆化為正式的行政區域,東北自商周華夏文明就開始在哪裡繁衍,直至三國司馬滅公孫,屠殺遼東漢人強迫內遷開始,遼東才開始胡化,明朝對東北的統治和自隋唐統一以後對東北統治的延續而已……

  • 6 # 一臥聽蕭竹一

    因為滿清在入關之前就是滿蒙漢混合體。遊牧民族的特點是有擴張的原始需求,但缺乏大規模征服的國力;農耕民族的特點是有強大的國力,卻缺乏征服草原、山川的慾望;這個混合體就什麼都有了。

  • 7 # ceciliapeng5

    西方學者就清朝能有這成就已作了-個肯定的結論,這就是女真族的強大戰鬥力與漢人高度完整的政治行政架構是一完美的雙組後,互補不足,使清朝在蒙古因內鬥衰敗後成為當時東亞唯-有實際擴張能力的超級大國,而週邊的所有國家都無法或無心與清朝在爭取領土方面與清朝對抗。

    俄羅斯早因康熙在西伯利亞作出大幅領土讓步後被安撫安定下來,並使清朝獲得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北線無戰事空間,亦據此能集中力量西討回疆南壓西藏東征臺灣及三藩。在西南方面,強大的英帝國是與康雍乾三朝同期同步征服及統一印度各邦,故根本無暇兼顧或障礙清朝的擴張。換言之,清初善戰的滿族是藉助漢人的文化、文明及繁複但有効的政治官僚制度,在-個沒有強敵的國際環境下,獲得了千年難-遇的大幅版圖擴張機會。

  • 8 # 尋道底呢

    清朝的幾個優點之一!它聯姻了西藏,青海,新疆,大蒙古(內外蒙古)為中華帝國疆土!(當時這四個區域比現在大!)東北比現在大三四個山東省!(近代給了蘇聯)當然有龐大疆域!也感恩明帝國給留下了寵大領土!!!

  • 9 # 漢未央

    這是一個偽命題。我不認為滿清疆域大,所謂滿清疆域大,只是源於你對歷史認知膚淺所致的錯覺。首先,現代社會你出國旅行要辦簽證,出國定居要申辦綠卡,而古代不需要,對於普通老百姓是沒有限制的,某種程度上,作為統治者更希望外華人來遊甚至定居,對於地廣人稀的古代,人口才是國家強盛的關鍵!漢末三國,曹操放棄漢中,但是把人遷走,劉備只不過得了一座空城,蜀國益州看似中原四五個州的面積,實質國力不過一州之力。其次,古代,交通 資訊十分落後,去攻佔 統治遠離本土的荒地,對中國而言只會造成良田無人耕種,妻離子散,得不償失。唐朝開邊就是例子,請拜讀詩聖(詩史)杜甫的《兵車行》十遍。古代國家,統治人口和能聚攏肥沃土地的人口才是關鍵。控制疆域越大,所需兵力更多,糧食更多,實際得不償失反而是老百姓沉重的負擔。古代交通落後,統治者從大後方老百姓徵集的糧食的糧食90/100-99/100都會在路上被運量隊吃掉,實際只有1/100-1/10才能用於邊疆前線。假如汶川地震的時候你從東部地區帶牛車運1000斤糧食去救災有何用?自己就不夠吃。

    另一方面,古代不像現代,有嚴格意義的國境線。實質上存在巨大的無主地,可以說長城以北以西全是無主地,千萬不要誤認為那是遊牧民族的疆域,那些地盤要麼視為漢胡共有,要麼無主。遊牧民族的疆域只有營帳圍著的那塊,正如長城圍著的是漢民族王朝的疆域。而長城以北,胡兒營寨之外的地盤,是傳統意義的漢人和胡兒共有的地盤,漢胡老百姓都可以外在這些地盤牧馬放羊 遊玩。然而,對於這些傳統的屬於中國老百姓的地盤,犬清王朝卻透過尼布楚條約割讓給了俄國!!!

    本來長城以南是中原華夏王朝的,長城以北的山寨 營寨 賊窩是遊牧政權的,長城以北的其他廣大地區是漢胡老百姓共有的,但是康熙卻把大部分北方土地一紙文書給了俄國政府,讓亞洲漢胡老百姓世世代代居住之地淪為歐洲人的殖民地!綜上,你還認為犬清疆域大嗎

  • 10 # 貓史天下

    清代不同於一般漢族朝代,情況類似元朝,蒙元時期的蒙古地區都是元朝政府實際控制的土地,清朝對蒙古各部和東北的實際控制遠大於明朝,以往例如北宋,完全對蒙古高原地區失去控制,戰略及其被動。但也由此可見,後來的民國和新中國也都是繼承了清朝的領土,否定清朝不是中國,就連帶否定大量領土相關法理性,這點明太祖在600年前就非常明智,承認元朝是正統,認為明朝得國於元,明朝是元朝的繼承者,而不是兩個國家。

    清朝確實疆域廣大,但也要看疆域的標準是什麼,按什麼概念去理解,都包含什麼內容,清朝有州縣,還有邊疆的將軍轄地,還有藩屬國,是否都算入領疆域?西班牙有本土宗主國,還有美洲殖民地,如果包括殖民地都算疆域,各國情況和體制不同,標準很難拿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國外中國歷史地圖,和中國歷史地圖有差異。

    再者清代前期,如康熙時期疆域沒有乾隆時期大,清朝是乾隆時期徹底征服準噶爾汗國,正式收復外蒙古各部,乾隆中後期是清朝概念疆土最大時期。所以就是廣義上,清前期疆土不會有當時沙皇俄國大,在清初和康熙時期,沙俄的勢力已經控制了東西伯利亞地區,領土還是大於當時清朝的

    再者,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歷史地圖主要依據今天中國版圖的理解,當時中央和西臧和中央和北韓實際上關係是接近的,但甲午戰爭後,今天北韓南韓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了,不能再劃入中國版圖。再之前,例如唐代內地州縣化,而邊地則使用羈縻政策,任用當地酋長授官,名義上是唐朝官員,實際上自立,包括成吉思汗,努爾哈赤,當時都有金朝和明朝的官職,只是名義上是朝廷土地,但按今天的標準很難界定,具有真正意義上大一統掌控整個疆域,就是新中國才開始的,我們也是基於今天的版圖,劃定歷史疆域地圖的。

  • 11 # 追隨永恆的歲月

    清朝能控制如此龐大的疆域,我認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清朝前期大規模的暴力擴張。2.沙俄向東擴張,擠壓了傳統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3.清朝對版圖各個地區(漢地、東北、蒙古、新疆、西藏),實行多元式治理。如在漢地大體上,主要延續明朝制度並直接統治管理。對蒙古地區,主要實行聯姻、鼓勵信仰喇嘛教、軍事征服管理(設烏里雅蘇臺將軍管理,唐努烏梁海和喀爾喀四部及所附厄魯特、輝特二部軍政事務)。對西藏地區,主要設駐藏大臣和原宗教領袖共同管理,並設定金瓶掣籤來決定達賴、班禪兩大活佛的人選。在新疆的伊犁設定將軍,管理地區行政軍事。在烏魯木齊設定都統,為新疆東部地區最高長官。在東北地區,設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黑龍江將軍。且在清朝早期和中期,清朝設柳條邊嚴禁漢族進入東北。

    清朝為當代中國的行政版圖,奠定了法理基礎。不過當代版圖的最終形成,是靠近代以來國際關係的互相制衡、清末、民國到新中國,由於歷次不同原因的人口向邊疆省份的遷徙、新中國的建立,對邊疆省份的管理加強。沒有不變的版圖,只有永恆的實力。

  • 12 # 逗貨歷史會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版圖面積僅次於元朝的朝代,據說其面積最大的時候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遠遠超過現在的版圖面積。那麼清朝當初為什麼能夠如此龐大的疆域,為此又做了哪些事情?

    清朝其實跟中國朝代一樣,對於擴張版圖面積並沒有太大的野心,很多次的版圖面積都屬於被逼無奈。比如清政府的邊疆一直備受準噶爾汗國的侵襲和騷擾,這才有了後來的三徵準噶爾。不但打擊了蒙古勢力,還將清政府實際控制地域向西北推進了非常遠的距離,將傳統漢家王朝從不曾染指的蒙古高原都納入到清朝的版圖當中。除此之外,擴張版圖之後清政府並沒有選擇收手,反而靠著強盛的八旗子弟兵不斷擴張版圖,直接將西域中亞以及青藏高原等眾多區域納入到自己的版圖當中,給當時的清政府帶來了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物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老百姓的生存,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

    準噶爾在清朝建立的時候,就選擇歸順了清政府。後來隨著噶爾丹的不斷擴張,逐漸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一個部落,開始了割據西北、統治蒙古諸部的局面,一步步將鬆散的聯盟變為壟斷權力的汗國,後來建立了準噶爾汗國。之後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援下,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後最終跟清王朝發生直接正面軍事衝突。這才有了康熙為確保邊疆安定,三次親征漠北的事情。畢竟這時候的準噶爾早已經威脅到國家安全。如果清政府不能滅掉準噶爾汗國的話,不但西域、蒙古、西藏一直備受戰火的煎熬,就連中原地區都無法寧靜下來,這也是清政府絕不能容忍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在準噶爾的背後,一直都有沙俄的影子。

    他們想要透過準噶爾一步步蠶食清朝西北和北部邊疆,到達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中國西北和北部邊疆的目的。只有及早平定準噶爾,才能將沙俄的目的扼殺在搖籃裡。還能在平定準噶爾之後,將準噶爾的所有疆域都融入到清政府的版圖當中。

    在平定了準噶爾之後,康熙再次親征將挑事的大小和卓全部滅掉。等到乾隆即位之後,西部地區已經沒有什麼勢力敢跟當時的清政府作對,自然很容易就佔領了新疆。並在打退喀爾喀入侵之後,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控制。面對緬甸挑事時,兵強馬壯的清政府並沒有退縮,選擇直接對緬甸發動戰爭。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清政府很少出現為了領土發動對外戰爭的情況,基本都是在平叛的過程中,將對方的區域直接劃分到直接的疆域當中。

  • 13 # 殿糖計劃

    清朝是後期頹敗,給華人感覺清朝整個時代很弱,但橫向(國家之間)比較,綜合國力前茅一直到鴉片二戰後。軍事,工業,科技,農業等領域比較,鴉片一戰前工業和科技已經落後,只落了個地大物博容積了農業和傳統業經濟的綜合國力。而西歐諸多國在十八世紀中晚期進入傳統世界沒有的發展,而清朝領土在十八世紀中期幾乎完成一統。

  • 14 # 歷史救生圈

    清朝是中國古代實際疆域最大的朝代,最大的時候面積超過1400多萬平方公里。

    這是因為,清朝在大部分時間內的軍力,在亞洲東部地區都有一定的優勢。清朝實際上把北亞和東北亞的軍事實力與中原優秀的管理能力相結合。而且,清朝把蒙古,女真,漢人的精銳力量團結在了一起。

    第二個是,綠營副將韓勳在雍正年間,以400人在雲南打敗數千苗人部隊。隨後以2000人在烏蒙打敗數萬苗人。

    第三個是,副將樊廷以2000綠營在巴里坤大戰24000厄魯特蒙古。隨後又以400人大戰霍佔吉的3萬大軍於黑水營。

    可以看到,在清朝初中期,很多綠營部隊也具有相當的戰鬥力。綠營兵並不是一直戰鬥力都不行的。清朝最精銳的陝甘綠營有93000軍隊。另外,清朝還發動了國內各個民族的戰鬥力。

    比如集中達翰爾,鄂溫克,鄂倫春組成索倫精銳,在乾隆時期,索倫部隊從黑龍江一路穿越蒙古,進入甘肅,跨越青海西藏的雪山,無人區和高原,進入喜馬拉雅山脈重創了廓爾喀軍團。

    在1826年,張格爾10萬大軍叛亂的戰爭當中。清朝調集,伊犁八旗軍2000人,烏市八旗軍4000,吉林八旗軍和黑龍江八旗軍2000人,寧夏八旗軍2000人,陝甘綠營萬數千人。越過沙漠,當地群眾,每人背糧五十斤,日行五十里,靠人背步行,攀“羊腸”,爬達坂,硬是將伊犁的糧食背到前線。

    也可以說,清軍在邊疆的諸多勝利,也是依靠全體各個民族和省份士兵的共同努力。在清軍八旗軍當中就有滿族,蒙古,漢人,達翰爾,錫伯,索倫。在綠營當中也有四川,陝西,甘肅等等省份士兵,還有當地群眾支援。

  • 15 # 沅汰

    清朝的疆域形既有繼承性又有開拓性,還和自身的特點有很重要的關係。

    建立清朝的女真人來自於東北,之前同樣來自於東北的鮮卑和契丹都曾經建立過強大的北方王朝,但來自於東北的女真建立的是全國一統的王朝。王朝建立之前,女真就和漠南蒙古交好,以聯姻的方式保持友好的關係。清太宗皇太極其間,漠南蒙古諸部(現在的內蒙古地區)就已經臣服於後金。

    漠北蒙古(現在的蒙古國)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活動的中心,與中原王朝時有徵戰。比如西周春秋時期中原王朝和獫狁;秦漢時期中原王朝對匈奴。漠北蒙古的三部:扎薩克圖汗部、土謝圖汗部以及車臣汗部也是在清太宗皇太極時獻上九白(八匹白馬,一頭白駱駝)之貢上表稱臣。但直到康熙三十年,多倫諾爾會盟之後漠北蒙古才正式設旗,歸於清朝版圖。

    漠西蒙古在漠北蒙古以西,遊牧於新疆地區,就是明朝時的瓦剌。漠西蒙古分為四部,在清朝已經統一全國入主中原後其中的和碩特部以及衛拉特部才開始有意聯名奉表向清朝入貢稱臣。四部中的準噶爾部一直和清朝有衝突,一直到乾隆年間西北叛亂的準噶爾部才完全平息叛亂。

    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也對疆域的維護起過作用。元代和明代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施行土司制度,土司的意志比中央政策還重要。明代土司對抗過中央政府,土司之間也奪地爭畜,互相廝殺。雍正取消土地司世襲制,設定府廳州縣,派遣流官,同時在推行科舉制,改革賦役,這樣就讓原來土司管理的地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聯絡變得緊密起來。這是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統治的有效方式。

    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之後又平定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防止了西北分裂,維護統一。

    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臺灣被納入版圖,歸於福建,設一府三縣。光緒年間,臺灣設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

  • 16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就很有意思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在專制皇權的建設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與之相對應的是,實控疆域面積也達到了歷史的最巔峰。

    1759年,隨著清朝將領兆惠平定天山南北,清朝和準噶爾汗國長達70年的漫長戰爭終於落下帷幕,此事件標誌著清朝最終解決了中國數千年專制王朝不曾解決的遊牧民族問題,也使清朝疆域達到了歷史的最巔峰,疆域面積達到了空前的1316萬平方公里。

    清朝前期開疆迅猛,後期守土也相對有力。

    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朝屢戰屢敗,不斷喪權失地。在1912年清帝宣佈退位時,清朝仍然保持了高達11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清朝的少數民族身份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專制王朝,但凡少數民族的大一統王朝,如元朝、清朝,基本都比漢家大一統王朝疆域廣闊,例如宋朝、明朝。

    而這些疆域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區域的征服。

    漢家大一統王朝,一般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生產力形式,以適宜農耕的區域作為主要的征服目標,而長城以北不適宜耕種的遊牧民族區域則不在中原王朝的征服目標之內。

    漢家王朝之所以不斷征伐這裡甚至完全佔據,其目的主要是擠壓遊牧民族的迴旋空間,保障中原地區的國土安全,所以主要實行羈縻統治的形式,和長城以南的內地嚴格區分開來。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王朝,雖然也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生產力形式,但作為漁獵民族,他們對長城以北的蒙古各部可謂知根知底,對如何征服並有效統治蒙古有著更成熟的方案。

    在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後,在蒙古各部推行盟旗制度,嚴格限制各部流動,使蒙古各部無法聚沙成塔,形成強大力量。嚴禁蒙古各部逐水草而居,大大降低其抵抗天災的能力;因各部難以交流,導致的近親結婚,大大降低了蒙古各部的生育質量;同時建造八旗蒙古軍,吸納大量蒙古精銳;在草原上大建喇嘛廟,透過強迫青壯年男子出家的方式,對蒙古各部進行計劃生育;最後鼓勵晉商等深入蒙古各部經商,使蒙古上下長期處於負債累累的狀態等。

    透過種種方式,蒙古各部人口大大減少,對中原的威脅降至歷史最低。1691年清朝收服漠北蒙古後,將對漠南蒙古政策全面鋪開,蒙古各部受到空前打擊。

    另外對漠西蒙古,尤其是準噶爾汗國,清朝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打擊。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和1696年的昭莫多之戰徹底粉碎了準噶爾汗國圖謀漠北蒙古的野心。

    1722年清朝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1724年清朝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叛亂,將青海納入版圖,1759年清朝徹底平定天山南北。

    透過對蒙古各部的征服,清朝將長城以外包括東北在內將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徹底納入版圖。

    2、清朝的近代國家身份

    清朝和其他專制王朝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朝之前的所有王朝都是古典王朝,而清朝的後半段已經邁向近代社會。

    1646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為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形成打下堅實基礎,在此之後簽訂的一系列邊界條約具有了法律效力,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

    比如在兩次雅克薩之戰後,1689年清朝逼迫沙俄政府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將侵佔黑龍江流域近半個世紀的哥薩克徹底驅逐到外興安嶺以北,維護了清朝在東北的主權。

    隨後清朝於1727年再度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雖然由於清朝方面的失誤,承認了沙俄對貝加爾湖以東以南數10萬平方公里的非法佔據,但此條約劃定了清俄兩國的中段邊界,有力遏制了沙俄在漠北蒙古方向的擴張。

    從1840年開始,因清朝的屢戰屢敗,陸續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伊犁條約》、《馬關條約》等多達1000多份不平等條約,但每一份條約都有事實上的法律效力,領土依據都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

    雖然自清朝陸續征服蒙古各部開始,清朝對蒙古各部實施了不同程度的自治統治,類似於古典王朝的羈縻統治形式,但因為一系列邊界條約的存在,清朝成為國界線之內的唯一合法政府。

    所以那些妄言清朝滅亡時只剩半個紫禁城的說法,是典型的無稽之談。

    3、清朝的古典王朝身份

    在1840年進入近代國家序列之前,清朝的前半段是典型的古典王朝。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古典王朝,清朝登峰造極的領域不光包括專制皇權,疆域面積,還包括超過4億5000萬的人口。

    清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專制皇權時代最後一個盛世,即康乾盛世。雖然這個盛世被很多人口誅筆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130多年確實創造了一個奇蹟,那就是人口從不到6000萬猛增到3億人,到清朝末年這一人口總數更是超過4.5億,達到歷史的最高峰。

    人口的迅速膨脹,大大激化了清朝的人地矛盾,但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清朝前期內地社會環境確實相對穩定,而且清朝農業和人口政策確實相對完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有效推廣。

    而且我們也應該看到,大量的人口確實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使得大量土地得以開墾,特別是那些歷朝歷代都不屯墾的邊疆地區,也因為清朝人口的大量增殖而成為可能。

    並且清朝的龐大人口也為供養大規模的軍隊打下堅實基礎。清朝入關後,八旗軍隊迅速腐化,綠營成為軍隊主力。而且清朝後期綠營也逐漸廢弛後,地方團練又成為清軍主力,這些團練武裝在鎮壓太平天國、捻軍、陝甘起義、收復新疆等歷史事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特別是當甲午戰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時,風起雲湧的義和團等群眾運動,使列強深刻認識到統治一個超過4.5億人口的大國根本不可能,從而徹底避免了清朝被列強瓜分的命運,保全了超過110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國土。

    概括起來,清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的開疆成就,並能夠將巨大的國土面積保留下來。除了清朝前期的開拓,一系列邊界條約的劃定,人口大爆炸的威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清朝在壽終正寢時,選擇了和平退位的溫和方式,使中國避免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無休止紛爭中,沒有給帝國主義尤其是沙俄以可乘之機。

    另外,清朝自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和一系列卑躬屈膝的行為,雖然極其屈辱,但客觀上也儲存了清朝疆土,例如清朝藉助日本勢力在日俄戰爭中擊敗沙俄,避免東北徹底被沙俄侵佔。

    無論如何,清朝能夠保持如此大面積的疆土,也是對後繼政府的巨大貢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首先,這與清朝的出身有關。

    眾所周知,清朝出生於白山黑水之間,具有治理邊疆少數民族的天然優勢。歷朝歷代以來,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即沒有徵稅的利益誘惑,因為這些地區往往不長糧食,也沒有同族同心的治理需要。華夏有一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中央王朝治理邊疆多采用羈糜制度或者直接高壓統治,這就導致周邊地區時有叛亂,王朝的領土也極大的縮水。

    其次,這與清朝的國際局勢有關

    清朝其實運氣不錯。為什麼呢?因為清朝所在的時期內,東亞並沒有能直接威脅大清的勢力(沙俄不是東亞國家,且沙俄在西伯利亞勢力不大),這也是大清能保持龐大國土的原因,因為被人惦記的橘子都不會是完好如初的。史上比大清強大的朝代也不少,但是秦漢有匈奴,隋唐有突厥,兩宋有契丹女真,大明有瓦剌後金,只有大清,其北方邊疆基本沒有對手,沒有人惦記著,所以大清的疆域才能如此穩固龐大。

  • 18 # 切割地球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的確達到了疆界的極致。有人或許會說,不對啊,中國曆代版圖最大的要數元朝,其面積大約1400萬平方公里;如果算上蒙古帝國,那更超過2400萬平方公里。這裡要說明的是,元朝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疆域”的極致,而清朝達到了“疆界”的極致,“疆域”與“疆界”是不同的。

    在近代之前,歷史上的帝國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疆界,國與國之間是一片片面積龐大、人口稀少的邊疆地區。我們今天的歷史書上看到了歷代朝代版圖其實都是後人透過史料復原(包括推測)出來的,而歷史上那些帝國的邊界,就連當時的皇帝也不十分知道,因為這條“邊界”根本不存在。在歷朝的《地理志》中,只有類似於“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出天山外”、“與生羌地相錯”這樣的句子。

    我們透過地圖認為元朝比清朝大,其實元朝比起清朝主要多了一個“西伯利亞”,這一地區屬於元朝的“邊疆”而非“邊界”,一旦中原力虧,邊疆就很可能獨立——元朝滅亡後,西伯利亞上的主人先是西伯利亞汗國,再是東進的沙俄,而從中原方向看,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沒有再將西伯利亞收為“邊疆”的行為與能力。

    清朝問鼎中原後,沙俄東侵時正好遇到了正處於上升態勢、卻又危機四伏的清朝,所以有了《尼布楚條約》這一份基本沒讓俄華人佔到便宜的條約。如果沙俄再晚一些東進,平定內憂外患清朝可能會將“邊界”推到西伯利亞;如果沙俄再再晚一些東進,清朝恐怕就不能保住外東北。所以,清朝在能夠擁有如此龐大的疆域,是其國力所至,也有歷史的機緣。但總體而言,清朝疆域代表了中原王朝勢力的最大極限,畢竟西伯利亞對於中原來說,太過遙遠。

  • 19 # 離上青

    清朝的疆域在極盛時可達1300萬平方公里,比之明朝時的七百多萬平方公里來說擴充了不少!那麼清朝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疆域呢?

    首先要歸功於中國曆朝歷代的辛勤耕耘,中國的版圖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歷朝歷代不斷的征戰擴張一步一步的獲取到的,在最初的時候,夏朝的面積只有210萬平方公里,那個時候,國家的意識形態才剛剛形成,一切都還處於探索的階段,到了商朝已有320萬平方公里了,周為340萬,秦是360萬。

    漢朝統一之後,經過連年的征戰和擴張,極盛時已達1040萬平方公里,後來東漢時又縮水到了890萬平方公里,雖然丟失了一百五十萬的國土面積,但依舊遠超前代!

    到了晉朝,中國的疆域又達到了920萬平方公里,南北朝時國土總面積達到了935萬,唐朝又是中國的一個極為強大的朝代,國土總面積在極盛一度達到了1240平方公里,後來到了宋朝只剩下460萬平方公里。到了元朝的時候,蒙古騎兵驍勇善戰,又對中國的疆域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充,強盛時可達一千六百多萬平方公里,直到明朝,還有七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

    我之所以列舉這些,只是為了說明,中國之所以擁有這麼大的國土面積,靠的都是歷朝歷代的賢君明主的不斷開拓和幾千年來不知多少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憑藉著無數次的努力與戰鬥得來的,而不僅僅是依靠著清朝獲得的,清朝能夠有如此廣袤的疆域是在原有疆域上的擴充而已!

    其次就不得不說清朝對中國土面積的維護與擴充了,先是鄭成功收復了臺灣,然後清軍入駐臺灣,臺灣又一次納入了中國的版圖,1689年康熙領導了兩次雅克薩之戰,並迫使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承認了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土地都屬於中國的領土,1757年平定了準葛爾叛亂,統一了漠西蒙古,1758~1759,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新疆,並設伊犁將軍。

    這些地區的平定和統一都為清朝的版圖的擴充作出了貢獻,也是因為如此,才讓清朝的疆域變得如此遼闊。

    當然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也正是由於清朝康乾時期的綜合國力比較雄厚,才能夠增加那麼多的疆域,反觀清朝末期,清庭腐敗,國家落後,綜合國力大不如前,不僅沒有擴充疆域,反而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丟失了不少的領土。

    而縱觀整個華夏文明史,每一次疆域的擴充都離不了賢明的君主和雄厚的國家實力,不管是漢武帝,還是李世民,乃至後來的成吉思汗,都是非常具有開拓性的君主,也都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雄圖霸略,這些都是一個國家擴充版圖的重要條件。

  • 20 # 史話海說

    我們先看看中原帝國體系內幾個大一統王朝的疆域圖。除了唐朝曾經短暫控制過北方草原地區外——元朝屬於外掛選手,我們暫且不論,大部分時間,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其實就在長城以南所謂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內的傳統農業區,然後透過遊牧區與藏區之間狹窄的河西走廊控制西域。西域還需要在王朝興盛時期才能控制,一旦轉衰首先丟失的也是西域。

    再看看清朝地圖,

    這樣看起來就順眼多了,長城以北,西北地區經常與中原王朝糾纏的遊牧地區大多置於統治之下。滿清疆域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的區別在於加強了對“傳統邊疆”地區的統治。不誇張的說,滿清奠定了中華民國以及今天共和國的領土基本盤。

    與以往的大一統王朝一樣,滿清同樣面對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也同樣進行了數十年上百年的戰爭糾纏,但不同的是滿清最終對遊牧地區進行了有效統治,並維持至王朝滅亡。那麼滿清是如何做到的呢?

    不同以往的技術優勢

    到滿清時期,火器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以火炮為例,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滯後共裝備有三大類火炮:紅衣大炮、沖天炮——西方稱為“臼炮”,為現代迫擊炮的前身,子母炮以及神機炮等。其中以紅衣大炮身徑比大,射程遠而威力最為強大,也是清軍主要裝備的火炮,需要指出的是,清軍的沖天炮已經可以發射爆炸彈。清軍裝備的單兵火器主要為兵丁鳥槍和抬槍,這是兩種火繩槍。更先進的燧發槍其實已經傳入中國,但僅限於少量裝備。

    清軍裝備的神機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在清軍對蒙古準噶爾部的烏蘭布通戰役、昭漠多戰役和額爾德尼昭之戰,對回部大小和卓的黑水營之戰,以及對大小金川的戰爭中,火炮與火槍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清軍士兵與兵丁鳥槍

    雖然裝備了當時東方最先進的火器,但清兵與當時主要敵人蒙古軍隊的戰爭,並不是前近代火器與原始弓箭的對話。因為準噶爾部以及也從他們的盟友沙俄那裡得到了火器支援。清軍裝備火器的意義在於,使步兵擁有了面對敵人騎兵而不動如山的實力,剋制了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優勢,在步騎協同之下迫使敵人打對攻戰,隨後以雄厚的綜合實力將敵人碾壓至死。

    不過有朋友要問了,大一統王朝對遊牧民族的戰爭,大多都取得了期望中的勝利,但大多也都因長期戰爭以至國疲民敝,那為什麼還是隻有滿清能夠維持長久的有效統治呢??

    遠勝之前的強盛國力

    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生產的發展必然推動人口數量的增加,從這個角度看,人口數量是國力強弱的重要指標。而單從人口指標上看,滿清的國力無疑遠勝以往的大一統王朝。

    大一統王朝中,漢唐人口基數是千萬級別,到宋朝破億,明朝盛期大約在1.2億-1.5億之間。而清朝康熙初年人口大約為9000萬,短短一百多年便增長至近3億,而這一百多年也正是滿清政權與蒙古及回部軍事糾纏最為集中的時間。

    滿清農業發展迅速,主要是由於大亂初定民心初定,政府實施了休養生息政策,同時耕地面積相比明朝又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據李根蟠著《中國古代農業》記載,清代耕面積由明代的7.84億畝擴張到了11-12億畝,新增耕地主要來自於邊疆山區土地的開墾。最後就是農業技術的發展。另外需要提一下的因素是新作物的擴種,主要指玉米、馬鈴薯和甘薯,但作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

    正是憑藉著高於以往大一統王朝的強橫國力,滿清才能夠在與遊牧民族勢力抵死纏綿一百多年後還能夠持續投入資源保證對征服地區的有效統治。

    別出心裁的民族政策

    滿清對北方遊牧地區的管理除了像以往大一統王朝一樣設定專門的管理機構,駐軍以及屯田等措施之外,還採取了“拉攏”、“加強控制與有意無意的“弱化”等管理方式。

    早在關外建制之前,後金就與蒙古——主要是東部蒙古各部建立了以聯姻制度為基礎的政治聯盟,其目的是為共同對付當時還比較強大的明朝以進取中原。不同於漢朝的“和親”,滿蒙的聯姻是雙向的,即既有滿族的格格們“下嫁”蒙古王公,也有蒙古的公主嫁到滿清為后妃,這一制度一直貫穿了整個清朝國祚的始終。毫無疑問,聯姻制度鞏固並強化了鴻蒙政治聯盟,無論是作為堅定的政治盟友,進擊中原的穩定後方以及重要的兵源,蒙古各部都堪稱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在滿清對內對外的各場戰爭中,蒙古騎兵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參與者。

    出身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的孝莊文皇后

    在“拉攏”的同時,滿清還加強了對蒙古各部的控制——以文化控制強化政治控制。

    藏傳佛教在草原地區的傳播由來日久,滿清政權敏銳的發現了其中可堪利用之處。早在皇太極時期,滿清就開始了在草原地區大力推行藏傳佛教的政策,並逐漸完善為內蒙古的章嘉活佛和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兩大系統。滿清政府透過冊封將牧區藏傳佛教的領袖納入到了政府的政治體系之內,再透過在牧區大建寺院進一步擴大藏傳佛教的影響力。在大力推行之下,藏傳佛教很快戰勝了草原上原生態的“薩滿”教,併成為草原人民的宗教信仰。滿清透過掌控其文化信仰而鞏固了其在草原上的政治統治,甚至在平息叛亂方面都有巨大作用。

    在此之外,滿清還在牧區推行“封禁”政策,即隔絕牧區人民與漢族人民的往來,隔絕蒙古各部之間的交流,甚至還一度禁止蒙古各部開採礦藏,並且還嚴格控制蒙古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滿清對於蒙古勢力的擔憂,既擔憂其被“漢化”以至於影響到滿蒙政治聯盟的穩定性,又擔憂其尾大不掉失去控制。因此,“封禁”政策實際上是滿清政府對蒙古勢力有意無意的“弱化”政策。

    單看以往大一統王朝西域的統治,其實已經說明當時中原王朝是具備將統治觸角遠達邊陲的實力的。其反覆往往是因為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糾纏中後勁不濟。到滿清時期,火器的發展剋制了遊牧騎兵,而藏傳佛教的出現又恰逢其會,再加上對頭的政策,滿清能夠控制如此大的疆域也就水到渠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但不擅長的事情還要堅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