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rass搬磚

      孫臏是孫武后代,曾與龐涓為同窗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嫉賢妒能,恐孫臏取代他的位置,騙孫臏到魏使用奸計,孫臏被處以髕刑。齊欣賞其兵法韜略後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被田忌善而客待。後透過田忌賽馬被引薦與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打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挖掘出土有《孫臏兵法》殘簡,現藏於臨沂金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其書有一萬一千餘字。

    《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兵書,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為孫臏,傳說他是孫武的後代,在戰國時期生於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陽穀、鄄城一帶),曾和龐涓一塊兒學習兵法。

    龐涓輔佐魏惠王,做了將軍,暗中派人請孫臏到了魏國,但見了孫臏又嫉妒他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後來陷害孫臏,給他用了臏刑,即去掉膝蓋骨的殘忍肉刑,所以後來人叫他孫臏。

    在友人的幫助下,孫臏最後逃離魏國,到了齊國,被齊威王重用,做了齊國將軍田忌的軍師,設奇計大敗魏軍,並射死龐涓。後來,田忌被鄒忌排擠,流亡到楚國,孫臏大概也隨他而去,所以漢人王符說“孫臏修能於楚”。在戰國的兵家中,孫臏是以“貴勢”即講求機變而著稱的,他和吳起都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

    最早明確記載孫臏有兵法的是《史記》,《漢書·藝文志》把它與《吳孫子兵法》並列,著錄《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據考證,《孫臏兵法》的散失大概在唐代以前。因為《魏武帝注孫子》提到了“孫臏曰:兵恐不投之於死地也”,

    唐朝趙蕤《長短經》卷九也提到過“孫臏曰:兵恐不可救”,杜佑所著《通典》卷一四九有“孫臏曰:用騎有十利”一段,但從《隋書·經籍志》以後就不見記載了。(lssdjt.com)

    1974年6月7日,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臏兵法》,這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竹簡本《孫臏兵法》經過認真整理,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可以確定屬於《齊孫子》的十五篇,包括《禽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下編是還不能確定屬於《齊孫子》的論兵之作。竹簡本篇數大大少於《藝文志》著錄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

    孫臏的軍事思想

      縱觀《孫臏兵法》十六篇,在繼承孫、吳軍事思想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首先,孫臏在《威王問》中闡述了戰爭是政治鬥爭工具的戰爭觀。

      他明確地說,戰爭不是什麼別的,而是先王傳佈"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為社會創造和平的生活環境,但是,依靠空口說教辦不到,所以才"舉兵繩之",用戰爭的手段禁止爭奪。然而,戰爭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並不是可以經常使用的。戰勝固然可以"存亡國,繼絕世",而一旦戰敗,則會"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對待戰爭"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戰爭的國家一定滅亡,貪圖勝利的人一定受辱。孫臏的這種戰爭觀顯然比《司馬法》所說的"以戰止戰"的思想更加深刻。

      戰爭作為布"道"的手段,進行戰爭一定要合於"義","戰而無義,天下無能固且強者"。經濟是戰爭的基礎,只要有充足的物質準備,小城照樣能鞏固堅守。在《強兵》篇,孫臏又進一步提出,要想強兵,當務之急在於"富國",明確揭示了戰爭對於經濟的依賴關係,在理論上發展了孫武所提出的"因糧於敵,取用於國"的論題。

      其次,發展了孫武"任勢"的軍事理論,明確提出了"因勢而利導之"的作戰原則。《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孫臏貴勢",這指明瞭孫臏兵法的特點。勢是戰爭態勢,是敵我雙方軍事實力(包括兵力、武器裝備、軍事物資等)的佈局。孫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勢",即駕馭戰爭態勢的思想。孫臏則在"任勢"的基礎上,提出創造和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的各種原則。他在《威王問》中說:"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而士的鬥都應當在創造優勢的條件下進行。如齊威王問:敵我兩軍實力相當,兩軍將領相望,陣勢都很堅固,誰也不敢先動,應該怎麼辦?孫臏回答:先派少量部隊,由賤而勇敢的將吏率領去試探攻擊,接戰後只許敗,不許勝,把主力部隊隱蔽地布好陣勢,待敵軍分兵追擊我小部隊時,我軍從側翼攻擊敵軍主力,就可獲得大勝。在應付"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戰爭態勢時,孫臏提出要"讓威"。即避開敵人鋒芒,隱蔽好後續部隊,以便使我軍能隨時轉移。主力部隊將持長兵器的戰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戰士排在後面,選派弩機手援救危急。等待敵人攻擊能力下降,再行反擊。這也是充分利用敵我雙方的條件,造成有利於我的態勢,以扭轉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

      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要及時抓住有利戰機。孫臏把弓弩比喻為"勢",也正在於說明戰爭就是要爭取發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間。

      孫臏還注意利用各種地形創造有利的態勢。他在《官一》篇說:在山險中作戰,要放開谷口,把敵人引出山谷來交戰。在雜草叢生的地方作戰,要虛設旌旗,誘敵深入,進行消滅。"易(地形平坦)則多其車,險(地勢險阻)則多其騎,厄(山陵狹谷地帶)則多其弩。"自己要搶佔有利地勢,攻擊處於不利地勢上的敵人,這叫做"居生擊死" 總之,孫臏主張把握有利戰機,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創造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態勢,以爭取戰爭的勝利。

      其三,孫臏指出了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戰》篇中說:"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現。中國的人文思想導源於春秋,戰國時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在人不被當作人看待的專制時代,孫臏能指出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無疑是進步的。從人文主義的論題出發,孫臏與孟子一樣,也提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他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所謂"人和",就是得眾、得人心。"得眾者,勝","不得眾者,不勝"。孫臏的這種以人為貴的軍事思想,顯然也是由繼承《司馬法》的"仁本"思想而來的,但提法又超越了《司馬法》,是戰國時代人文思想在軍事學理論方面的重要表現。

      其四,孫臏在軍事學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陣法。春秋時,由於盛行以車兵為主的方陣作戰,陣法大多以"三陣"、"五陣"為主。戰國時,由於形成以步兵為主,車、騎兵為羽翼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又出現了大規模的野戰和圍城戰,所以軍陣的陣法更加複雜化了。孫臏在《官一》篇中,指出了十幾種陣法,如:索陣,用來進剿敵人;囚逆陣,用來疲憊敵人;危□陣,嚴兵以臨敵;雲陣,以弓弩與敵對射;羸陣,圍困敵人;闔燧陣,用來消滅敵軍前鋒;皮傅陣,用來強攻救援;錯行陣,聲張軍威;刲陣,攻擊高陵之敵;雁行陣,適合擺在蜿蜒曲折而多荊棘的路上;錐行之陣,適於火燒敵人的輜重糧草及接應的戰車,等。這就大大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軍陣陣法。

      孫臏還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陣作戰的理論,"用陣三分,每陣有鋒,每鋒有後,皆待令而動。鬥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這就是說,用八陣作戰,可以把兵力分為主力、先鋒、後續部隊三支。作戰時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敵,而以其它三分之二作為機動兵力蓄勁待敵。如果敵人弱而亂,就用精銳的部隊擊潰它;如果敵人強而嚴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誘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後,再行進攻。孫臏對於運用八陣作戰的說明,是經典式的說明,這可以使我們從中瞭解古代軍陣作戰的奧秘。

      這是他多年統兵作戰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其五,孫臏在一系列戰略戰術上也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指導原則。

      如:他提倡堅持積極進攻的戰略原則,在《威王問》中說:"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張打擊敵人沒有設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處。

      這個說法顯然繼承了孫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思想。但孫臏並沒有簡單地吸收,而是把它從一般策略原則昇華為戰略原則,使它變成整軍經武的急務。

      孫臏還發揮了孫武"攻其所必救"的軍事原則,把這一原則與"批亢虛"、"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結合起來,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

      對於孫武"我專而敵分"、以寡敵眾的戰術原則,孫臏也有創造性的發展。他提出對強敵要避開鋒芒,而引誘迷惑敵人,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我卒並而擊之"。

      孫臏在軍隊建設上提出選拔將帥的原則是"知道者",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在國內得民之心,在國外知敵之情,上陣知八陣之經;見勝利敢於戰爭,不見勝利敢於進諫。他還提出了一套軍事教育法則,即五教法:處國之教,行行之教,處軍之教,處陣之教,利戰之教。並主張在軍中選拔一批勇武的戰士做選卒,以他們為衝鋒陷陣的主力。他認為,具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國家才會"戰勝而強兵,故天下服矣"。(《見威王》)

      當然,《孫臏兵法》作為二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會有侷限和不足。例如:它雜有陰陽五行的神秘成分,認為日月星辰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有時對於戰爭中的地形等物質條件看得過於片面和絕對。

      但這些缺點和不足並不影響它的價值。它是戰國時期戰爭實踐的理論總結,繼承了前輩軍事家的優秀成果,又對這些成果進行了發揮創造,在中國的軍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2 # 偃旗擊鼓

    剛好曾對此事有過深入瞭解,下邊我來為大家解說一下。

    1.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在基本建設施工中,發現了兩座西漢前期墓葬。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土了著名的《孫子兵法》和已經失傳一千多年的《孫臏兵法》等竹簡(包括殘簡)四千九百多枚。這批竹簡的出土,對於研究先秦古代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同時對古代文字學、隸書的演變和書法的研究也很有價值。圖為一號墓棺槨。此墓出土竹簡(包括殘簡)共計4942枚,大部分為兵書,包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2.據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齊國(今山東省境內)人,是孫武的後世子孫。孫武、孫臏各有兵法傳世。現存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春秋末期吳王闔廬的客卿。而孫臏是戰國中期齊威王的軍師。他的生卒年大約於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先秦思想家的著作經常以姓氏為書名,為了區別孫武和孫臏的著作,班固(公元32—92年)在《漢書·藝文志》中,把孫武的兵法叫《吳孫子兵法》,把孫臏的兵法叫《齊孫子兵法》。圖為二號墓出土情況。

    3.《吳孫子兵法》即《孫子兵法》一直流傳至今,而《齊孫子兵法》即《孫臏兵法》在東漢時便已失傳。宋代以來,有人認為《孫子兵法》並不是孫武的著作;甚至有人對孫武是否確有其人也持懷疑態度;較多的人則認為現存的《孫子兵法》可能源出於孫武,完成於孫臏,是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長期戰爭經驗的總結,並非一個人的著作。圖為竹簡出土時,和泥沙摻和在一起的情形。

    4.由於《孫臏兵法》失傳,上述疑案長期不能解決。1972年同時出土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使這個長期爭論的問題迎刃而解。山東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整理出土的竹簡。

    5.文物保護人員在清理保護竹簡。

    6.密封儲存在玻璃管內的竹簡。

    7.出土的《孫臏兵法》竹簡(部分),平均單片竹簡長276毫米。

  • 3 # 自由人84173

    孫子兵法嶽武穆都是中華軍事理論史上的創舉是我們文化寶庫的燦爛一頁。不過這些惦記就像樹造孔子學說那樣一代一代人的積累產生到完善的孫子兵法和嶽武穆,我們必須珍惜。不過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那麼能看水滸傳嗎?孫子兵法只不過是古代戰爭的總結不是萬能的法寶。比如三國演義等都是理論綜合書而已。現在唱空城計讓對方看看每一個演義小說都是古代文人加工製作不能當做歷史來讀。那些理論都不適合照葫蘆畫瓢使用在戰爭中。現實是因地制宜有些理論是對頭有些不能照辦,雖然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對頭。不過戰爭不是用理論來決定勝負。而是根據敵情地形殲滅戰還是捕擊戰根據戰略意圖所定,有時偵查有誤差,在這種情況下是糾正瞎子摸象錯誤。那麼根據形勢隨機應變減少損失最低標準。還有軍隊是不是無堅不摧能打什麼仗就地執行。書本知識是最好的老師。不過書本知識的基礎上深入戰爭懂得戰爭懂得敵人懂得自己戰爭是千變萬化你在戰爭中能做到那一級指揮技能這才是兵法。就是全面瞭解整個戰役才是指揮,並且是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書是智慧的結晶。但是,死搬硬套結果是自吃其果一敗塗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切爾西大將言論疑似辱華,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