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鈺說史

    從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稱“始皇”始,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止,秦自誕生至滅亡,只有短短15年,堪稱“史上最短命帝國”。但值得回味的是,從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為起點,秦國一直呈現出逐步壯大的局面,它的興盛是因為經歷了數代經營,建立起了極有效的國家戰爭機器,但為何統一六國以後,只過了15年秦便滅亡了?

    後人將秦亡原因歸於“濫修工程、耗費民力”、“徭役賦稅重,民不聊生”,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秦王朝修工程的目的是什麼?

    秦始皇修建一系列大型工程,並不單純是為了皇族自己享樂。戰國是亂世,結束亂世的王朝除了“打天下”這個建立新政權必須要經歷的過程以外,還有兩個雖然單一但比王朝更迭更復雜的問題——如何對待前朝各國遺留下來的王公貴族、軍隊等人員的處置,防止死灰復燃?如何對待打江山時的軍隊?打江山時所需要的軍隊數量遠遠多於守江山時,之前的各國軍隊若無法妥善安置的話,便極有可能形成新王朝的危機。更重要的是,不管是軍人還是他國落魄貴族,從連年的征戰、從驕奢的過往恢復到普通人的生活,都需要一個過渡。在秦朝,這個過渡便選擇了修建浩大的工程。秦朝的長城、秦王的陵墓、阿房宮……這些大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如此一來,便將原本有可能顛覆王朝的力量非常妥善地處理了,這是亂世之後需要修建大工程的原因。

    “修建工程以引導人員”的事件也發生在隋朝——隋朝的大運河同樣是中國古代無法逾越的浩大工程。當然,因為戰亂過後,國民需要休養生息,而浩大的工程給人們帶來的壓力又遠遠甚於之前,再加上王朝基礎本身不夠牢固、社會不夠安定,因此,爆發起義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所以秦、隋都不夠穩定。

    善攻不善守,懂毀滅不懂建設

    秦朝最致命的問題在於,這個政權的建立是有基因缺陷的——始皇是以武力統一天下的,原本屬於各國的百姓都不可避免地會有故國情懷,而當下秦朝的政權合法性還未能獲得舉世的公認,從理論上講,對於秦朝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奠定政權合法性的基礎;或者從實際行動上講,使基層百姓感受到新政權帶來的溫暖;再不濟,也應該請一些御用文人鼓譟吶喊一番:“始皇是天子,秦國統一天下是必然!”

    遺憾的是,秦始皇太過於霸氣了,霸氣到不屑於解釋的地步。我們可以猜想,這個經歷了千難萬險才登上皇位的男人看著已屬於自己的江山時有多麼驕傲——怎麼樣?這個世界還是強者說了算!我是所有人中最強的!所以你們都得聽我的!你們不但要聽我的,還要聽我的兒子、孫子乃至重孫的!秦朝要從始皇開始,到二世、三世……一直到萬世!同樣,還是因為我比你們強!事實上,我比歷史上的三皇五帝加在一塊兒都強!所以,我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我比你強”當然可以成為“征服”與“被征服”的理由,因為對於征服本身而言,所需要的僅僅是實力而已;但秦始皇未曾意識到的是,征服過後的一切。征服過後需要的是教化、是統治,武力的強大或許決定著征服的結果,但對於統治而言,則一文不值——征服是將人民當成對手,而統治則需要把人民當成盟友;征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但統治卻需要互惠互利才能長久。

    可以說,征服與統治是兩種不同的思路——征服是前奏,統治是後續。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統治。再強大的武力在“蘊藏在群眾中的偉力”面前都不值一提。秦始皇最大的失敗就在於,他未曾在第一時間完成角色轉換,沒能將已征服的對手立即馴化成同舟共濟、生死與共的盟友。他總是在用對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盟友,法家思想的強硬執行便是例項。他從來沒想過統治,他的人生只有一個主調——征服與被征服。他沒有完成這一角色轉換,他那個篡權上位的兒子胡亥更沒有完成。也正是鑑於這一因素,秦朝的統治思路就是不斷地用強——百姓想造反?我把你們的兵器全繳了,看你們拿什麼造反!百姓不聽話?嚴刑峻法伺候著,看你還敢不服從?用強不是一件壞事,但對於一個龐大的王朝而言,真正的強大實際並非時時用強,而是當強則強、當柔則柔。一味用強的秦朝,其強悍僅僅體現在了國家的暴力機器上——在這架機器下面,國家其實早已千瘡百孔、處處虛弱。

    始皇自始至終都沒弄明白一個道理——得天下所用的方式未必適用於治天下,革命黨與執政黨乾的從來都是兩回事。秦朝用革命黨的方式做執政黨,當然會出大問題。

    無司法獨立逼得高官反

    再回頭看李斯時,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對歷史而言,若沒有他的支援,沙丘之變便不會發生,整個中國的走向都有可能發生大變化;但對李斯而言,他面對的是一次選擇——不矯詔,等待他的極有可能是死亡;矯詔,他依然能坐在丞相的位置上。這種選擇之所以會出現,也是秦朝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王便獲得了絕對的統治權——“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當時,秦王不受任何人的制約,包括諸侯、貴族等,這就相當於君權毫無限制,而獨立司法則無容身之地。對臣民的生殺予奪,只在君王一念之間;而丞相統轄百官,總理朝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若他既有才幹政績,又恰有不臣之心,那可是對至尊皇權最大的威脅!

    因此,秦國曆代丞相都面臨著這樣的危險——失去了秦王的寵信,丞相就要大難臨頭了!即使你想回歸平頭百姓之生活也不可能,必得將你肉體消滅、族門誅滅。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你的後代門生故吏還在,你的影響力就還在,你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就在,君王怎麼可能會放心?商鞅變法如此成功,最後卻被五馬分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種畸形的專制制度。法家開創的這種絕對的專制,將丞相活生生地變成了君主身邊的獵物。從秦開始,“伴君”真的開始有了“伴虎”的味道。

    可以說,君主的寵信是丞相與其他高官唯一的護身符,而始皇暴卒,李斯的護身符也便隨之作廢,若扶蘇作為新皇上任,必定會反李斯——扶蘇為何被下放?因始皇“焚詩書、坑術士”,而李斯恰恰是這兩大行動的最大推手,更重要的是,在法家政體中,是沒有丞相退位一說的,大部分掌有實權的高官在失寵以後,往往是以“誅殺全族”為最終下場,因此,保相位即保己命、保族命。李斯博古通今,又曾經執掌秦國司法多年,怎麼可能不瞭解其中的血腥?

    沒有司法獨立,以嚴刑峻法來讓高官們人人自危,在皇權之下恐懼顫抖——這種由上而下散發的威權與恐懼,最終從“沙丘之變”開始,將秦王朝一步步地推進了覆滅的深淵。

    沉重的賦稅與徭役,成了壓在百姓頭上的“兩座大山”

    大秦之所以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根本原因在於,百姓活不下去了,而活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大秦帝國過於沉重的賦稅與徭役。

    國家想要正常執行,就必須要收稅。在商周時期,稅率為十分之一,但秦帝國的賦稅是三分之二。這就意味著,你產出的糧食每年都必須要刨除三分之二給國家。在那個生產力尚不發達、生產效率不高的時代,三分之二的賦稅,意味著一家人即便每天勒緊褲腰帶都吃不飽。

    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是世界之林中最高的,因此,若僅僅是稅率高並不會引發大暴動,但更要命的是,老百姓還要服徭役。徭役即無償為國家幹活,當時的規定是16~60歲的成年男性每隔3年就要服一次為期2年的徭役。換而言之,當時,成年男人每3年時間裡,有2年是要為國家幹活的,只有一年為自己家打工,而且徭役與稅率是並行的——皇家可不會管你家的勞力是不是統統服徭役去了,你的稅依然是三分之二。秦始皇時期,這些徭役賦稅之所以未能成為起兵理由的原因很簡單——秦始皇採取了一些減負措施,比如,當時服徭役時,不僅給工錢還管飯。若官員有剋扣的話,輕則丟官、重則丟命。而且始皇時期,主要是徵發罪犯(即六國時期的戰俘)和剩餘的軍力、富貴人家的家丁去幹活,儘可能地減輕貧苦百姓的負擔。若是普通人家服徭役的話,一戶只調一人即可,多調的話,官吏會被罰款,甚至會丟官。而且,當時服徭役是有假期的——農忙的時候,百姓可以回家幹活。一年中,這樣的假期可以有40天。如果一戶人家的男人與女人都去服徭役了,那麼,家中未成年的孩子則由國家撫養,他們會定期收到國家補助的糧食。所以,在秦始皇時期,雖然百姓壓力大,但生存還不算太艱難。

    到了秦二世時期,國家大工程有增無減,徭役也越來越重,原來的減負政策被束之高閣。據統計,在二世時期,秦國一年要徵700萬徭役,而當時,整個秦國才不過2000萬人,男性有1000萬左右,多達700萬的男人都在給國家幹活,再加上賦稅絲毫不減,百姓吃飽、活好便成了一種奢望。貴族、遺臣與遊士的聯手另一個導致秦末大亂的重要原因——政治利益分配不均。在滅六國以後,秦王並沒有給予原來六國的貴族與遺臣恰當的待遇,而是簡單粗暴地直接將其政治、經濟上的一切特權完全剝奪。但是,這些貴族遺臣又並非全都是窩囊廢,其中還有很多具有號召力與真才實學的人,比如項梁、項羽兩叔侄,田儋、田榮、田橫三兄弟等。要知道,這些人雖然輸光了檯面上的所有籌碼,卻依然有本錢,自然不會甘於做平民。

    再者,戰國時期存在著大量的“遊士”——秦滅六國以前,這些遊士可以來往於各國之間,遊說諸侯謀得一官半職。做得出色的人甚至可以官居卿相、裂土封侯。但是,在大秦帝國建立以後,遊士發達的這條路便被封堵了。不管是蘇秦、張儀那種給奶便是孃的“反覆小人”,還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那樣的正人君子,都沒有了其他的選擇。他們只能向秦臣服,以謀出路。

    雖然秦朝滅六國為郡縣後,裂土封侯這樣的事情再也沒有了,卿相一類的高官位置也變少了,競爭也格外激烈,但如果秦王朝正常對待人才,人們好歹還算有條出路,可秦始皇偏偏連這條路也給徹底地斷了——統一天下以後,秦王朝推崇法家,並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焚詩書,緝捕遊俠,這相當於將當時數量最多的儒家、墨家的追隨者們逼上了絕路。偏偏這些讀書人又全非迂腐之士,相反,如張良、陳平、范增、韓信、張耳、陳餘般有才幹、有抱負者大有人在。

    同樣處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大格局下,有才幹者與無才幹者最大的不同徹底展示了出來,亂世出英雄,沒本事者會認命,有本事者卻會抗爭。

    這些貴族、遺臣與遊士們一無出路、二無盼頭,只空剩一身本領,怎麼可能甘心?他們湊到一起,秦不亂才是笑話。

  • 2 # 偉人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在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戰國七雄的時代。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不過,對於秦始皇建立秦朝,在公元前207年就走向了滅亡。這個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的封建王朝,為什麼僅僅維持了15年左右???

    一、德政不修,失去民心

    (一)、秦朝繁重的徭役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經過連年戰爭後正式稱帝,成了中國第一個皇帝,可是登基後的他卻濫修工程、耗費民力(長城、阿房宮、秦皇墓)。修工程需要什麼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了,那就只有加重徭役制度了,拼命抓人去服徭役了。

    什麼是徭役?

    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 、雜役、軍役等。

    這裡有三個因素值得注意,第一是強迫的,意思就是不管你是否樂意,都會被抓起走,範喜良就沒有跑掉;第二是無償運動,就是說累死累活都是沒錢的;第三是種類多,要去幫著修工程,要去朝廷官府打雜,還要去幫著打仗,哪裡需要去哪裡了,你說秦朝的百姓能樂意不?

    (二)、秦朝繁重的賦稅制度。修工程可是光有人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財力支援了。上萬、幾十萬的貧苦百姓被抓去服徭役,雖然說都是無償運動不需要錢,但是這些人的管理和吃喝拉撒還是要費用的,政府就要財力支援了。這些財力從哪裡來?收賦稅。

    賦稅是統治者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而強制徵收的。不管你是否樂意都要繳。

    賦稅有田賦,意思就是你種各種農作物了都要交賦稅。

    更為荒唐的是還有人頭賦稅意思就是家裡有幾口人,就要交一定數量的賦稅。秦朝的人頭稅叫口稅,並且還分得很細了。15歲以上的成年男女交人頭稅叫算稅,7歲到14歲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也要交人頭稅叫口錢。

    二、秦始皇大範圍推行的郡縣制

    秦始皇大範圍推行的郡縣制,延續了兩千多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是,在戰國時代剛剛結束的時候,郡縣制也存在這樣一個弊端:秦朝在各地沒有掌握兵權的封王,而郡守、縣令也沒有掌握兵權,所以面對陳勝吳廣等人起義時,郡守、縣令幾乎是形同擺設了,只能等到秦朝朝廷調兵遣將來鎮壓起義了。而這,也是各地起義軍隊可以迅速做大的重要原因。

    雖然秦朝朝廷掌握了大量的精銳軍隊,但是,面對各地的起義,因為路途遙遠等因素,所以也是疲於奔命,最終讓劉邦、項羽等人推翻了秦朝。

    總的來說,還是因為秦始皇橫徵暴斂,徭役和賦稅嚴重失去了民心才導致秦朝滅亡。

  • 3 # 火車帝老師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國從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為諸侯,共經歷5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為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共經歷31位君主。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先後滅六國,完成一統,建立了疆域空前遼闊的王朝。

    正是這麼一個強大的帝國卻在短短的15年就滅亡,值得後人深思。那麼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呢?

    1 大興土木工程 國家超負荷運轉!

    《秦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派人修造長城,發兵三十萬,徵集了民夫幾十萬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在固陽縣秦長城紅石板溝段有一處豁口,相傳就是當年孟姜女千里尋夫不見、哭倒長城的地點,成為秦長城的一大歷史遺蹟。此傳說是否可信,尚有待於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

    《秦馳道》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 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從《漢書·賈山傳》中得知,秦馳道在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約今69米),隔三丈(約今7米)栽一棵樹,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築厚實,路中間為專供皇帝出巡車行的部分。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國道”。

    《秦直道》 陝北俗稱“皇上路”、“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涼武帝村,武帝乘涼之意),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14個縣,8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它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阿房宮》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阿房宮前殿遺址建在一條古代河溝上,這是秦朝帝都咸陽以阿房宮、灃峪口為中軸線的佐證。

    2 苛法 秦朝依法治國 法令的嚴酷令人咂舌!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法統治。從歷史上看,秦朝刑法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例如:陳勝吳廣起義:900餘名戍卒前往漁陽戍邊,途遇大雨而誤期,誤期法皆斬!

    劉邦起義:押送沛縣徒役去驪山修皇陵,途中不斷有徒役逃走,如數不能按時到達,法皆斬!

    例如:禁止言論自由,兩個認識的人在大街上偶遇都不能打招呼(偶語者棄市)

    3《秦國郡縣制》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秦國的滅亡!

    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

    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內地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縣令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

    縣以下設鄉、裡和亭。鄉和裡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遊徼掌治安。鄉以下為裡,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裡設里正或裡典,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佈於城鄉各要地。

    《郡縣制》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全國各地沒有封王,沒有親王導致地方無兵權(中央集權 權利都在皇帝身上), 當地的郡守如同擺設,當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的時候,地方無實力撲滅那一點星星之火,這一點小事還得請示二世皇帝胡亥,山高路遠 信使從大澤鄉到咸陽 打個來回(1500多公里) 再派兵去剿滅起義軍(陳勝吳广部隊),到那時黃花菜都涼了!!!有沒有!!!

    假如:秦始皇要是像後來的劉邦那樣,中央控制一部分土地,另一部分分給自己的兒子到地方稱王! 當地有王有部隊有權利,就不會出現陳勝吳廣造反之事!而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中央出現了像趙高這等人,地方可以以清君側的名義救中央!那麼秦朝傳之萬世還有戲。可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太自信了,太迷戀權利了,沒有采納良言,給以後秦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4南征北戰 開發嶺南

    《開發嶺南》今廣西、雲南、桂林等地,動員了軍民五十萬!

    《北擊匈奴》 令蒙恬三十萬屯墾戍邊,北擊匈奴!

    5繼承人問題 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使當時動盪的秦國雪上加霜!

    胡亥透過沙丘政變繼位後,除了篡改遺詔逼死扶蘇,殺蒙恬、蒙毅、李斯、還有自己的親兄、弟,凡是危及到胡亥帝位的人沒一個能逃得過胡亥和趙高的屠刀!而殺的這些人恰恰是保衛秦國的棟樑!

    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間沒有立太子!最後一次在巡遊途中病死在沙丘, 當時正值夏季非常炎熱,秦始皇剛死,趙高就說服胡亥然後脅迫李斯發動政變,改變原有遺照賜死長子扶蘇!秦始皇太自信了!自信自己死後依然可以光芒萬丈,沒人敢違揹他的意願,沒先到自己剛死,不但遺詔被趙高改變,就連最信任的李斯也背叛了他。為了秘不發喪而掩蓋屍臭味,趙高和李斯把秦始皇的屍體與一些發臭變質的臭鮑魚放在一起裝在一輛豪華車上繼續假裝巡遊!秦始皇生前是何等威武霸氣,而死後···真是汗顏····竟然與一堆臭鮑魚為伍!

  • 4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秦國武力統一的慣性與傳統分封、世襲、宗法制的慣性衝突太大,秦朝缺乏治理大國的人才,與六國的政治、文化、民族矛盾突出,彼此缺乏互信基礎

  • 5 # 瑞瑞說歷史

    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秦國之所以能橫掃六國建立秦朝靠的是商鞅變法留下來一系列的法規條令,這極大的增強了秦國的實力。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不僅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在文化習俗上統一全國,更是將秦法推行到秦朝的每一寸土地。同時對六華人民實行高壓統治,並派大軍南下桂林,修築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雖然我們現代人可能覺得秦朝統治太過殘酷,但是在當時這也是不錯的統治方法。如果秦朝能夠慢慢消化六國的居民,或許不至於十五年而亡,但是比較尷尬的就是因為秦始皇亂吃仙丹導致突然暴病駕崩於東巡的道路上。後來的歷史大家就知道了,趙高李斯矯詔立胡亥為帝,並賜死扶蘇。而趙高為了獨攬大權又在秦朝內部大開殺戒,極大的消耗了秦朝的國力。最終秦朝這架馬車在胡亥的帶偏下走向了深淵。

    另一方面,雖然說秦朝亡於農民起義,但是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真正滅亡秦朝的是原六國貴族。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除了陳勝吳廣是正經的農民外。項氏叔侄,趙王歇,韓王信都是原六國貴族,就連劉邦都是個亭長。剛才已經說了秦朝是靠武力統一的流過,但是原來的六國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分裂。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治國方針和文化,他們如同看待侵略者一般去看待秦朝的官員,他們打心底裡就是排斥秦朝的統治,雖然秦始皇統一後立刻就著手在文化上統御六國,但是時間太短。如果秦始皇還活著,憑藉著一統六國的武功能夠震懾那些六國貴族,但是不巧的是秦始皇死後還是昏庸無能的秦二世胡亥繼位,不僅打亂了秦始皇的統治方針,還進一步壓迫人民。

    終於,在大澤鄉陳勝吳廣喊出了那句千百年來被農民起義奉為經典的“王侯將相寧有種”。雖然大澤鄉起義很快被鎮壓,但是這彷彿一個導火索,徹底引爆了整個秦朝。原六國貴族後裔殺掉當地秦朝的官員造反起兵。雖然秦朝調集兵力鎮壓農民起義,前期取得一定了戰國,但是倒黴的是在鉅鹿遇到了戰神項羽,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軍,這一戰徹底葬送了大秦王朝。最後劉邦攻佔咸陽,秦朝正式滅亡。

    從歷史大跨度來看,秦的短命是無法避免的,一個動盪了幾百年歸於統一的國家,制度,文化,度量衡,貨幣都各異的國家,秦能做到大多數統一起來已經很不錯了。

  • 6 # 文刀沐子

    秦朝毀於巫儒方士和術士,尤其是那個巫儒陰毛家盧生。其中,導致秦殤的兩個致命原因:

    1,巫儒裝神弄鬼,誘惑秦始皇相信得道成仙和長生不老之術,併為此耗光了國力和個人精力。而巫儒騙子一個個滿載逃遁,臨了還不忘埋下窩裡斗的禍根!

    2,巫儒誘騙秦始皇搞自我封閉的鐵幕政治,把生機盎然的中國政治文化,推向劣質化泥坑

    待續

  • 7 # 減水書生

    核心坍塌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後世之人不盡唏噓。亡國滅族之原因,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對於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很多次了。但每次回答,都會啟發我很多新的思考,所以每次答案也不盡相同。

    這次做一個言簡意賅的回答吧。秦亡之原因,四個字——核心坍塌。

    第一,秦有種種不滅亡的理由

    秦帝國擁有當時最強大的軍隊,秦國銳士橫掃六國就不用說了,看一看秦弩箭就知道當時秦國軍隊真是武裝到牙齒了。

    秦帝國擁有當時最穩固的官僚體系,皇帝、三公九卿以及郡縣守令,後世歷代政體皆行秦政制。

    秦帝國擁有當時最充盈的人財物力,秦帝國可沒有拖欠軍餉的事,而起義軍只能靠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鑄以金人十二,當時最要緊的戰略資源——青銅鐵器,可是在咸陽啊。還有,故秦之地本身就是良馬產地,馬匹也壟斷在秦帝國的手中。

    秦帝國聚集了當時最多的治國英才,別隻顧看趙高,看一看秦始皇留下的班底,隨便拿出一個都能秒殺什麼張良、陳平等人,很多劉邦的高參可都是從秦帝國受眾挖過去的。秦國九卿,隨便拉出一個少府章邯(相當於財政部長)就把起義軍打的滿地找牙。

    第二,項羽劉邦及諸侯軍有種種不勝的理由

    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只知破壞不知道建設,根本沒有建國的長久打算,起義勝利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估計都沒盤算過。劉邦是進入咸陽才發生變化的,而來咸陽的一路也是屠殺加搶劫。

    鴻門宴時,項羽軍40萬,劉邦軍10萬,軍隊人數以及質量遠不及秦,秦伐楚可是一下就六十萬軍隊。項羽破釜沉舟之時,就兩萬軍隊

    諸侯軍隊內部派系林立、離心離德,根本就沒有一個凝聚的核心。看張耳和陳餘就知道了,還有劉邦和項羽。

    第三,核心坍塌,不亡而亡、不勝而勝

    秦帝國建立了當時最先進的權力架構體系,即金字塔的權力體系,或者說中央集權的權力架構。這種體系雖然穩固、高效。但其最要命的一點就是金字塔頂尖不能出問題,或者說不能出大問題。看上去底層、中層、中上層以及上層,是層層疊疊地拱衛著核心。但實際上,這個金字塔可能也是倒懸著的,塔尖核心一旦坍塌,就會產生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皇帝英明,則重臣得力;朝廷穩固,則郡縣安寧;政局清明,則百姓安康。而一旦皇帝出了問題,也就是這個核心出了問題,接著就是核心重臣出問題;馬上朝廷腐敗,郡縣效尤;立即政局不穩,百姓揭竿。始皇帝,文有李斯武有蒙恬;二世胡亥,則是文有趙高武有章邯。而章邯還是未被清洗出局的始皇帝重臣。正是朝局不穩,將軍章邯認識到“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的後果,所以率二十萬秦國精銳投降了項羽。

    諸如其他,秦之郡縣令守紛紛投降繳械,王離的九原騎兵不敵項羽,秦子嬰舉眾投降,都是核心的問題。沒有了強大而穩固的中央政權,郡縣不知為誰效力、秦軍也不知為何而戰,到最後,廟堂之人也不敢相信有什麼回天之力了。秦帝國不忘而亡,諸侯軍不勝而勝。

  • 8 # 老衲侃春秋

    每次一讀到秦朝,就為秦始皇感到惋惜。歷經千辛萬苦創造的不世之功,在他死後短短三年,竟灰飛煙滅。

    秦朝的短命, 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試想一下,秦始皇統治12年,全國都沒事,為何胡亥剛繼位,就發生了大澤鄉起義?

    這一把火一燒,直接少毀了自秦非子以來,歷經39代君王,500年共同奮鬥才積攢下來的基業。

    秦朝的動盪,發軔自大澤鄉起義。過去說大澤鄉起義,是嚴刑峻法所致。因為是秦法規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這其實是個“偽命題”。這裡有因為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得罪天下儒生,後來歷史記載有故意抹黑的嫌疑。據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失期”僅為城旦的處罰。(城旦:服四年兵役,夜裡築長城,白天防敵寇站崗的處罰。)

    既然這些戍卒沒有生命危險,為何大夥被煽動起來了呢?想來應該是陳勝吳廣利用了大家的焦躁情緒煽動造反的。從《史記》記載陳勝年輕時就發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就能看出,他就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是他們忽悠了戍卒。

    還有一點要說明,陳勝吳廣並不是沒有頭腦之人,他們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就說明他們不這樣做得不到民眾的支援,所以也要拉大旗作虎皮。拉扶蘇是表明正統,拉項燕呢?明顯是為六國的貴族招魂,取得他們的支援。

    起義一爆發, 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遊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藉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

    這時的秦朝朝廷在幹什麼?胡亥在玩耍,嬉鬧,享受。天下的形勢他一點都不知道,全被趙高給封鎖了。等知道以後,陳勝的軍隊已經過了潼關關隘,即將逼近咸陽了。

    此時要派兵鎮壓,手頭還無兵,應該怎麼辦?胡亥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倉促應戰。

    但幾戰下來,證明這些農民起義軍確實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不到半年時間,陳勝領導的起義就失敗了。

    起義軍失敗了,但是火已經燒起來,全國已成一片燎原之勢,止不住了。陳勝吳廣不行,六國舊貴族的勢力不可小覷。他們之中有文的,有武的,有能統兵打仗的,又有能出謀劃策的,這個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

    這其中有南韓張良,魏國張耳、陳餘、魏豹,趙國武臣,齊國田儋、田榮、田橫,燕國韓廣,楚國項梁、項羽等人,他們過去是舊世界中的精英,現在組成了反秦聯盟。

    這個聯盟才是正規軍,軍隊中的統帥、將才、士兵,皆從六國根基中生出,具有令行禁止的真正軍旅之風。

    這支大軍一開進廣袤的戰場,立即就成了反秦的主力軍,並且完全取得了以反秦為最終政治目標的主導權。

    最後,果不其然,秦就是被以這些舊貴族為主流的反秦聯盟所滅。

    現在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一。胡亥的繼承權存在著疑問,所以不能夠威服天下。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長子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人們已經習慣了長子扶蘇的賢明,雖然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但是扶蘇在天下人眼裡,就是當然人選。

    秦始皇一去世,趙高就脅迫李斯,一起偽造遺囑,立胡亥為太子。另外又寫了一封信,逼扶蘇自盡,關押蒙恬,剝奪蒙毅兵權。扶蘇、蒙恬兄弟被害的訊息一傳出,別說是秦人,就連六國的後人,也都有替他們叫冤的。

    由此天下人盡知,胡亥這個皇位來路不正。

    二。徭役過重

    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極端表現,是徵發“閭左”服役。 “閭左” 是秦王朝基層政權的基本支援力量。他們本來是基層農耕生產的組織者和地方治安秩序的維護者。徭役徵發的過度,他們也受到衝擊。

    就像一般火情的規律一樣。小火苗的時候,火勢很好撲救。但這些人都去服徭役了,基層沒人管理,等燒成熊熊大火時,再撲救也來不及了。

    三。“世紀工程”過於浩大,超過國力支撐限度

    修驪山大墳,徵調了幾十萬囚犯、奴隸和民夫,已經搞得民怨沸騰。後來又修建阿房官,規模比上次更大,從各郡縣押到咸陽來做苦役的人更多。

    這些徭役往阿房宮運送材料,工匠、民夫和原來在咸陽的文武百官、軍民人等,每天都得吃飯。因此,咸陽的糧食、蔬菜、肉類和草料,都空前緊張,引起人們的驚恐不安。於是規定,任何車隊,來回人馬吃的糧食和草料,必須自備,外來的人在咸陽三百里內,不得購買吃食和草料!

    試想一下,一個人能帶多少天的乾糧?三百里,人空手走得多少天?

    四。當初的體制設計有些脫離現實

    秦朝成立時,分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諸官職,分別負責行政、軍事、監察。郡的下級單位是縣,秦縣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左右。

    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體制設計。秦設的百官之職,漢朝進一步健全之後,確實了中國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這樣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但是軍隊呢?各地方沒有軍隊,一產生變亂,在當時那個年代裡,中央根本來不及做出有效的反應。

    因為剛統一,南北、東西方的文化習俗等因素的融合需要有一個緩慢的過程,此時高壓手段的管理還是很必要的。但這個高壓管理,必須有軍隊的震懾或者必要時的彈壓。

    五。老秦人的銳減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平定嶺南。這些人征服完嶺南以後,就留在了那裡,繁衍生息。

    這些都是老秦人的精華,等國內發生變亂以後,其他六國的民眾對秦朝的認同感還不是那麼強,等真正需要這些老秦人的時候,他們還在遙遠的天邊,國內維護秦朝統一穩定的中堅力量明顯不足。

    這幾種因素的一綜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封建王朝,瞬間就灰飛煙滅了。給後人留下無限唏噓、感嘆。

  • 9 # 情懷歷史

    一 、郡縣制和秦朝滅亡存在直接的關係

    首先,在筆者看來,秦朝過早滅亡,很可能和郡縣制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關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秦始皇大範圍推行的郡縣制,延續了兩千多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是,在戰國時代剛剛結束的時候,郡縣制也存在這樣一個弊端:秦朝在各地沒有掌握兵權的封王,而郡守、縣令也沒有掌握兵權,所以面對陳勝吳廣等人起義時,郡守、縣令幾乎是形同擺設了,只能等到秦朝朝廷調兵遣將來鎮壓起義了。而這,也是各地起義軍隊可以迅速做大的重要原因。

    二 、郡守、縣令不掌握兵權

    雖然秦朝朝廷掌握了大量的精銳軍隊,但是,面對各地的起義,因為路途遙遠等因素,所以也是疲於奔命,最終讓劉邦、項羽等人推翻了秦朝。在此基礎上,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後,一方面在都城周邊等比較容易掌控的地區推行郡縣制,另一方面則在六國故地分封秦朝宗室的子弟為王,讓自己秦朝皇室的親王掌握一定的兵權,類似於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時期的各地藩王。對於這些親王或者藩王,不僅能夠迅速壓制魏國、南韓、趙國、楚國、齊國、燕國這六國後人的起義,也能對趙高等權臣形成必要的威懾,從而有助於秦朝皇帝平衡各方勢力。

    三 、西漢就採用了郡國並行制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漢高祖劉邦在建立西漢王朝,就採用了郡國並行制的方案。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國。直到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才透過推恩令等方式來削弱封國的勢力,以此全面的推行郡縣制。換而言之,郡縣制本身是利大於弊的。但是,在秦朝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如果秦始皇可以採用郡國並行制的方案,或許秦朝就不會只堅持了15年就滅亡了。

    四 、其他導致秦朝過早滅亡的因素

  • 10 # 永康太尉

    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導致

    一、過重的徭役

    秦朝建立後,幾項國家的大工程立即上馬,修建長城,修馳道和直道,當時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還是很低下,這麼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大量的徵發徭役,集中物資。

    秦始皇將燕趙舊長城連通擴建,前後共歷時9年,徵發百萬勞工,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難度可想而知,導致百姓叫苦不迭。

    直道和馳道的修建更加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各地徭役徵發,導致從事農業生產人數減少,農田荒廢,百姓苦不堪言。

    二、對六國貴族太仁慈

    滅亡六國後,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幾乎沒有殺害,只是遷居異地,當時全國還沒有大一統的意識,六國民眾仍然殘存在六國地域意識,而逃跑的六國貴族則在暗地裡鼓動各地民眾造反,甚至不惜散盡家財,當起義開始時,六國民眾則群集響應。

    秦朝建立後,修長城、直道和馳道,相當於把幾代人的工程用在一代人身上完成,導致用力過猛,民眾不堪重負,怨恨增加,再加上六國貴族的煽動,燎原之火一發不可收拾。

  • 11 # 最真人的戀字屋

    一個原因是六國舊勢力的反撲,這個其實不是太重要。因為六國已經被打敗,而且六國有能力的舊貴族非常少。願意為六國復仇的,就更少了。實事上,在秦始皇時期,也就張良一個。

    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后期,犯下了很嚴重的錯誤。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著統一中央政權的國家,所以很多“創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缺點。而最嚴重的錯誤,就是“令不知所出”。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給始皇帝進言,讓始皇帝保持“神秘”。所以秦始皇在咸陽邊上,建了二百七十座宮觀。有一次,始皇帝見到丞相車騎很多,就不太喜歡,而秦始皇身邊人告訴了丞相。此事被秦始皇知道後,把當時在身邊的所有人,全部殺死。此事導致了之後所有人都不知道政令出自誰的手筆,只知道從咸陽宮中出來,就需要遵守。這就引發了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易詔。趙高由此敢於改變始皇帝的遺詔,而不用擔心遭到任何人的懷疑和違背。公子扶蘇,更是直接自殺。

    第二個秦始皇留下的問題,就是咸陽無守。雖然咸陽不是完全沒有守軍,但大量的、有經驗的、有能力的軍隊,都被蒙恬帶出。此事導致了京師守衛薄弱,也是後來咸陽很容易被攻下的原因之一。

    二世胡亥上位之後,錯誤就更多了。殺死蒙恬蒙毅,導致了在外的三十萬精兵幾乎全廢。最後咸陽只能依靠囚徒罪犯來守。

    第二,殺死自己的同宗同室,導致了後來無人支援,完全只能任由趙高擺佈。

    第三,殺死幾乎全部的始皇帝時期的大臣,導致了國家行政癱瘓,被人打到家門口都不知道。

    其它的什麼虐待百姓、缺衣少糧、勞民造宮之類,都不是致死劑,只能是添頭。如果這樣都不能把國家玩沒了,那才是蒼天無眼,人民無能呢。

  • 12 # 廟堂不高

    高度中央集權的弊端 就是皇帝不受任何約束 皇帝的錯誤 得不到及時的糾正 大臣集體失語 物民不施行仁政 強徵暴斂 苛捐雜稅 百姓水深火熱 天下盡是反對的聲音 就在這時大澤鄉的陳勝揭竿而起 這顆星星之火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 天下的反秦武裝在全國蔓延 大秦帝國也就迅速倒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勞動創造價值”的價值本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