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吉德

    《道德經》問答70章:揭示老子的不宣之秘

    本章的正解,從來就沒有人參透,饒尚寬所言很具代表性:“老子堅持的清淨無為之道,有根據,有主旨,易知易行。然而,天下無人知,無人行,甚至連老子本人也知之甚少,無人理解。儘管如此,作為聖人還是要披褐懷玉,堅持行道,順應自然,守護三寶。”有根據有主旨之道就是清淨無為之道?老子自稱為“聖人”?這些都是說不過去的,我們單就這段總結的基本方向來分析,可以斷定是完全錯誤的。錯誤的原因,在於不知道本章的特殊性,它完全不同於之前章節的內容,而是老子為《道德經》寫的“後記”,我們不能用前面章節的思路來推導本章主旨。按照帛書本德經順序,到這個章節全書就結束了,其後的九個章節都是後人新增的。從寫“後記”的角度,老子應該告訴世人整部書的緣起、結構、思想,老子也確實談了,但卻只說了謎面,而把謎底留給了後人。如果《道德經》原著沒有被修改,也許謎底早就被破解了,但歷經幾次改版後,老子的原著早已面目全非,致使兩千多年來未見《道德經》真解。

    我在前面寫了七十一個章節的註解,逐一揭示了這些秘密,但很少有人贊同,因為人們讀熟了二千多年的假經假解,真解的出現反而變成了離經叛道。讀者不妨反思一個問題,你在讀任何一部註釋《道德經》的著作時,有沒有作者告訴你每一章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肯定沒有!不是沒有主題思想,而是沒有人知道。所謂的以一“道”而貫之,是假的老子思想。要了解《道德經》的真實思想,必須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尋找,因為《道德經》就是一部對《周易》卦的闡釋和思考,每一章的主題都是對所對應卦思考產生的新思想。本文將把《道德經》七十一個章節與《周易》六十四卦的對應逐一列出,以明白每章思想的主題和緣起。精讀過《周易》的人才能真正領悟《道德經》每章的主題思想,說到底,《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深度思考和發展。在此也說明一點,《道德經》各章節的文字有一個清晰的演變過程,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版本,王弼本是對帛書乙本的修改,帛書乙本是對帛書甲本的修改,帛書甲本是對竹簡本的修改。竹簡本的文字基本為原文,缺點是不完整,屬於選擇性的摘抄。欲讀道德真經,必先看竹簡本,竹簡本沒有的章節參看帛書甲本,甲本缺失的再參看乙本。同樣的《道德經》,竹簡本和帛書甲本是治國大綱,王弼本是修行思想。有異議的讀者可參看我對德經部分的註釋(道經部分擬重寫,但主要觀點不變)。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問:帛書乙本將甲本的“人”改為“天下”,哪種說法有道理?

    答:本章文字很明顯,就是一種“後記”文體。“吾言”指的是前面七十一個章節所寫的文字,“甚易知也,甚易行也,”很容易知曉,很容易遵行。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老子書中所講的應該是很好知曉的。

    “而人莫之能知也,”讀這本書的人沒有誰能夠知曉。乙本將“人”改為“天下”,為“而天下莫之能知也,”顯然是嚴重失誤,一是隻可能一部分人讀到這本書,不可能天下之人都去讀,範圍太過寬泛;二是《道德經》中凡言“天下”都與政治有關,指王治之天下,老子既不為王,也不為諸侯,何來天下之說!

    老子在這裡告訴人們,他說的話很容易懂。現在國學熱,全民有文化,凡讀過《道德經》的都感覺能看懂,這符合老子的說法。但老子又說其實沒有誰能真正懂,就是說,當時之人基本都看不懂,我們現在去看改過好幾遍的假經又怎麼能看懂呢!所以你認為的懂並非是真懂。

    言有君,事有宗。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

    問:乙本此句改為:“夫言有宗,事有君。”甲本和乙本差別在哪裡呢?

    答:甲本為篆體,抄自秦末漢初,比較靠譜;乙本為隸書,應該是漢初對甲本重抄並做了修改。雖然甲、乙本間隔時間不長,但乙本抄寫之人確實不懂《道德經》,凡對甲本做了改動的,基本都為錯解,尤其是這句話的錯改,差異是相當大的。“言有君”前面是沒有“夫”的,乙本卻加了個“夫”字,其實“夫”不光是個語氣詞,還表示普通人的意思,故只能寫在後面“夫唯無知也”,而不能出現在前面的句子上。

    乙本將“君”和“宗”對調了一下,這樣便把“言”和“事”的內容搞亂了,出了大問題。王弼注:“宗,萬物之宗也。君,萬物之主也。”萬物和老子說的“言”“事”沒有任何關係,而且把老子僅有的一點提示也給掩蓋了。

    何為“君”,君就是文章的主題,提綱挈領之意;“言有君”,文章是圍繞著主題展開的。何為“宗”,宗就是根源;何為“事”,每個章節所論述的即為一“事”,一章一事;“事有宗”,每個章節都有其緣起。這樣我們就明白老子說的意思了:《道德經》每一章都各有緣起,每一章的文字都是圍繞某一個主題展開的。但“夫唯無知也”,一般人不會知道的。“是以不我知”,這樣就不會知道我的真實思想。可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文章是有緣起的,卻又不願意告訴讀者緣起於何處,進而又擔憂人們領悟不到他的真實思想。這種想法是很複雜的,如果告訴了讀者每章緣起於《周易》之卦,囿於看懂《周易》的人很少,自己所闡述的思想就失去了深度和現實性;如果錯解了《周易》,必然會連帶著錯解自己的思想;隱藏了這個秘密,讀者又無從知悉每章的主題所在。

    老子按照《周易》卦的中心思想,依次加以闡釋,《周易》卦的排列順序即是《道德經》章節的正確書寫順序,帛書本沒有章節序號,把道經和德經按照通行本順序進行調整,章節順序大致相同。下面我依照《周易》卦的順序,與通行本、帛書本順序比照排列公諸於世,以饗真心研究的學者。這是老子《道德經》的秘密,是讀懂《道德經》的玄妙所在,是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希望學者寶之!

    序號.通行本—帛書本—《周易》卦

    《道經》

    01.第1章——第1章——論筮卦和卦名

    02.第2章——第2章——論陰陽

    03.第3章——第3章——闡釋乾卦

    04.第4章——第4章——闡釋坤卦

    05.第5章——第5章——乾坤卦綜述

    06.第6章——第6章——闡釋屯卦

    07.第7章——第7章——闡釋蒙卦

    08.第8章——第8章——闡釋需卦

    09.第9章——第9章——闡釋訟卦

    10.第10章——第10章——闡釋師卦

    11.第11章——第11章——闡釋比卦

    12.第12章——第12章——闡釋小畜卦

    13.第13章——第13章——闡釋履卦

    14.第14章——第14章——闡釋泰卦

    15.第15章——第15章——闡釋否卦

    16.第16章——第16章——闡釋同人卦

    17.第17章——第17章——闡釋大有卦

    18.第18章——第18章——闡釋謙卦(一)

    19.第19章——第19章——闡釋謙卦(二)

    20.第20章——第20章——闡釋豫卦

    21.第21章——第21章——闡釋隨卦

    22.第24章——第22章——闡釋蠱卦☆

    23.第22章——第23章——闡釋臨卦

    24.第23章——第24章——闡釋觀卦

    25.第25章——第25章——闡釋噬嗑卦

    26.第26章——第26章——闡釋賁卦

    27.第27章——第27章——闡釋剝卦

    28.第28章——第28章——闡釋復卦

    29.第29章——第29章——闡釋無妄卦

    30.第30章——第30章——闡釋大畜卦(一)

    31.第31章——第31章——闡釋大畜卦(二)

    32.第32章——第32章——闡釋頤卦

    33.第33章——第33章——闡釋大過卦

    34.第34章——第34章——闡釋習坎卦

    35.第36章——第36章——闡釋離卦☆

    36.第35章——第35章——道經綜論(一)

    37.第37章——第37章——道經綜論(二)

    《德經》:

    38.第38章——第38章——闡釋鹹卦

    39.第39章——第39章——闡釋恆卦

    40.第40章——第41章——闡釋遁卦☆

    41.第41章——第40章——闡釋大壯卦

    42.第42章——第42章——闡釋晉卦

    43.第43章——第43章——闡釋明夷卦

    44.第44章——第44章——闡釋家人卦

    45.第45章——第45章——闡釋睽卦

    46.第46章——第46章——闡釋蹇卦

    47.第47章——第47章——闡釋解卦

    48.第48章——第48章——闡釋損卦

    49.第49章——第49章——闡釋益卦

    50.第50章——第50章——闡釋夬卦

    51.第51章——第51章——闡釋姤卦

    52.第52章——第52章——闡釋萃卦

    53.第53章——第53章——闡釋升卦

    54.第54章——第54章——闡釋困卦

    55.第55章——第55章——闡釋井卦

    56.第56章——第56章——闡釋革卦

    57.第57章——第57章——闡釋鼎卦

    58.第58章——第58章——闡釋震卦

    59.第59章——第59章——闡釋艮卦

    60.第60章——第60章——闡釋漸卦

    61.第61章——第61章——闡釋歸妹卦

    62.第62章——第62章——闡釋豐卦

    63.第63章——第63章——闡釋旅卦

    64.第64章——第64章——闡釋巽卦

    65.第65章——第65章——闡釋兌卦

    66.第66章——第66章——闡釋渙卦

    67.第67章——第69章——闡釋節卦

    68.第68章——第70章——闡釋中孚卦

    69.第69章——第71章——闡釋小過卦

    70.第80章——第67章——闡釋既濟卦

    71.第81章——第68章——闡釋未濟卦

    72.第70章——第72章——老子後記

    (通行本71-79章為學習心得,加於“後記”之後。)

    知者希,則我貴矣。

    問:乙本:“知者希”;甲本此句缺失;王弼本:“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比乙本增加了一個“我”一個“者”,有“我”和無“我”有什麼區別?

    答:句子改變了,論述的主體也改變了。“知我者希”,認識老子思想的人少;“知者希”,知道“言有君,事有宗”的人很少,兩者的不同就在這裡。合理的寫法應該是“知者希”。“則”為效法;“我”指《道德經》中闡述的思想;“貴”為可貴。“則我貴矣”,能效法我闡述的思想很可貴。原句應該沒有“者”字。知者希和則我貴是個因果關係,只有知道了每章的主題,才能效法我的思想。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問:“聖人”泛指有道之人嗎?

    答:《道德經》中的“聖人”都是指有道之君,而非是有道之人,包括老子本人也不敢自稱聖人。話說回來了,即為國君都是美衣華服,誰還會穿粗布衣服!《孔子家語》:“子路問於孔子曰 :‘有人於此,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 :‘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 。’”被褐為穿普通人的衣服而隱於世,袞冕為穿華服而坐廟堂,可見“被褐”“懷玉”為形容之詞。作為全書後記的最後一句話,應該是全書最重要部分,與全書每一章都有關聯,結合“聖人”、“被褐”、“懷玉”之句,只能歸結為——文王《周易》。

    文王是“聖人”沒有爭議。文王寫的《周易》以卦書的形式傳諸於世,其作用為“被褐”,以治國綱要內含其理,是“懷玉”,這是用“被褐”和“懷玉”來形容《周易》的一般認識和真實內涵。為什麼“知者希”?《道德經》是從《周易》卦中引申出來的思想,而世人只知道《周易》是文王寫的卦書,只看到其外象之“褐”,難解其中精要,自然難以理解《道德經》各章的綱要思想了。為什麼“則我貴”?老子看到了《周易》之玉,總結出了當時代最全面深刻的治國強國要義,能夠學到他的思想是難能可貴。

    這又引申出了另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老子在每章首句已經點明瞭主題,卻始終不言及緣起之卦?就在於老子學習並重現文王《周易》之“被褐而懷玉”精神。總之,世人學《周易》,見卦體而不見文王思想,為見其“褐”而不見其“玉”;學《道德經》,見老子精闢文句而不見主題思想,同樣為見其“褐”而不見其“玉”。

    今譯

    我說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去實踐。其實學習的人沒有誰能真正知道,也沒有誰真正能應用於實踐。

    我說的話都有主題思想,各章所言都有源頭。只是你們不知道這些,所以不明瞭我的思想。

    知道主題思想和各章緣起的人很少,能效法我的思想做事則難能可貴。

    這就如同文王寫《周易》,簡單的卦辭易知,而宏大思想卻難以參悟。

  • 2 # 心智玩家

    當然是有的!

    《道德經》是後人校注的產物,其內容與《老子真經》完全不同。

    《郭店楚簡·老子甲》總體上,包含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正式開始修煉之前所需要進行的準備,一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老子提出了訓練「心智系統轉換」的總體策略:先強化第二層意識,在第二層意識強化的基礎上再強化第三層意識。第二章老子打了一個比方,用來說明「強化第三層意識」對在現實社會中面對競爭關係的幫助,這是在給初學者鼓勁、打氣,第三章老子說了普通人練習《老子真經》需要解決的三大根本性問題,第四章老子說,為了練好《老子真經》需要不斷提升練習環境的難度,要為國君去管理國家。

    第二部分是《老子真經》的核心部分,是修煉的總體框架以及基本功的所在,共七章,從第五章到第十一章。除了第五章是訓練的總體框架以及基本功,在其他章節中,還包含了「內思(一種很高的思考方法)」的運用方法、精通技藝的運用方法、以及初學者與練習資深者如何避免在不同練習過程中會犯的錯誤。

    第三部分是老子自己練習《老子真經》的全景式描述,是老子修煉的實證,以及為後世修行者提供的指引,總共五章。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其中有修煉的全貌描述,也有非常具體的關於打坐、關於強化元神意識的掌控、如何回收能量的分享。

    第四部分是老子對推廣《老子真經》的建議,只有一章,第十七章。

    第五部分是《郭店楚簡·老子甲》的下篇,共有四章,是老子針對如何回收元神本體能量,進行的深入論述。與之前的內容不同,在這四章中,老子講到了“系統自動力”與回收元神本體能量之間的關係。

    以上這些內容你在《道德經》中,是讀不出的,但是,你用《道德經》的字義去“通假、衍文”篡改《郭店楚簡·老子甲》,那你從《郭店楚簡·老子甲》讀到的,也只能是出土最早的《道德經》而已。

  • 3 # 大陸藏龍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最偉大的著作之一,也是最不確定、爭議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經》是漢代以後編纂經書的稱呼,目前發現有明確書名的古本是漢武帝后期的漢簡本《老子》(北京大學收藏),篇首分別有“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字樣,再之前長漢馬王堆出土的兩個帛書版本,一個是劉邦兒子漢惠文帝時期的漢隸本,篇末分別著有"德″篇和"道″篇字樣,同時出土的另一個版本是秦隸本,內有"邦″字故不避劉邦諱,說明此藏書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1995年湖北荊門郭店一戰國楚墓中出土一套內容與秦漢本《老子》大致相同,但字數僅為秦漢本五分之二且排序完全不同的《老子》版本,字型為戰國楚篆,這是已知最早的《老子》版本,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專家考證此墓年代在公元前390一290年間)。

    我們知道李耳老子與關尹子、列子(列子學射關尹子)為同時代人,都比墨子晚,比孟子早,我估計與孔子之孫子思時代相近,生活時代在公元前400左右,所以,秦漢版本分上下經或德道篇的五千言《老子》是戰國中期著名道學家李耳編輯的著作,而且很可能當時因為題名《老子》而後便被稱為"老子”了。那麼,郭店出土的戰國楚簡《老子》則是李耳所著《老子》之前的一個版本,可能是孔子問禮的那個春秋末年的老子(老聃)嫡傳弟子留下的老聃語錄,這才是真正的老子與《老子》,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的原版和源本。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意見,望有研究者批評指導!

  • 4 # 道一智慧

    目前看到的版本,其實是有很多人增減的版本。所以大家讀的老子,是大家的老子,是一部集體的書,它難懂就是增減太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讓爸爸看孩子成了一種交換,為什麼他沒有主動看孩子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