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河先生看手相
-
2 # 韓I949
這個應該在學術研討會上去討論,讓那些專家學者,拿出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但題主提出來我就斗膽說幾句,孔孟思想是一種入世之說他是積極向上的,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最適合這種思想的生長,和植物一樣,它也得選擇適於自己生長的土壤,所以說,孔孟思想植根於東方是根深蒂固的,雖然被屢次打倒,但它生命力極強還是屢次被人們推上思想界的最高殿堂,不用舉什麼例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言談舉止,無不有它的存在,如影隨形,記的有一個賢哲曾說過,天不生仲尼,萬古常如夜,其實孔聖人只不過是把人們日常所為梳理系統的歸納了一下集之於大成,人本來就是應該這麼生活的,如聖人所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囯乃滅亡,這是何等的精譬,溫故知新,不覺的觸目驚心嗎,還有克己服禮,簡單的四個字,就告訴了我們應該怎麼做人,不克己的結果就是物慾橫流,不復禮就是人們沒有一個道德標準的準繩,暢所欲為,皆為己用,豈不亂了整個世界,孝悌忠義,那個字不是我們現在社會極為需要的,他的思想既方便了統治者的領導,同時也限制了君權無限大,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就是提倡了民生,那些敏感的話題咱們就不一一例舉了,打倒孔家店,在五四運動時,在封建朝代未期可以提,因為人們要衝破束縛,解放思想,而現在則不然,我們極需要一種思想來歸正我們的視聽。老莊之說,則為遁世,現在常說孔子問道於老子,好象老莊就成了高大上了,老子所著道德五千言,屬於哲學範疇,講清淨無為,淡泊名利,反正都是一些囫圇話我也看不懂。說什麼物極必返,反過來又說孰知其極。總得說吧,孔孟思想和老莊哲學,就如一場盛筵,肥膩吃夠了,就想來點清淡的吧,比如說仕途不得意了,就來研究一下老莊哲學吧。淺見,謝謝。
-
3 # 聽丫丫講實事
我認為沒有可比性,孔子主要講的是人之道,力圖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倫秩序。莊子主要講的是天之道,想讓人們復歸自然,活的健全天然,且不要與天地自然對著幹。一個相信人定勝天,一個命中註定,你說怎麼比較好呢
-
4 # 太陽上的流水
過去思想的大小短長,得拿現在和將來需要的尺度來測量。
林語堂曾說:行為尊孔孟,思想服老莊。最古老的思想《易》說,一切皆變。一切皆在不停地排列與組合。過去永遠只是現在的一部分,現在永遠只是將來的一部分。
現在和將來需要老莊孔孟,他們都了不起。
-
5 # 誠明軒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注重的是人的社會屬性,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哲學;
道家注重的是人的自然屬性,探討的是人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如何自然的,逍遙的度過一生,是人作為自然產物的處世哲學!
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必須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須學儒家;
同時一個人還要與自己相處,就可以參考道家。
儒道是互補的關係。
-
6 # 火夫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比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晚生十幾年,比耶穌基督早生550多年。孔子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生孔子時父親已70歲。母親才17歲。3歲喪父。17歲喪母。貧困的生活環境使孔子得到了鍛鍊,使他意志堅強,人格高尚。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多才多藝,身體健壯魁梧,行動敏捷,能文能武。精通六藝: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計算)。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人們熟知的一句話,這是儒家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系統程式,如果把“治國”理解為國家做貢獻,把“平天下”理解為為人類做貢獻,那麼這句話也應該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座右銘。
孔孟之後,儒學逐漸成為了官學,每個知識分子幾乎都是儒者,但遺憾的是,後世儒學的隊伍浩浩蕩蕩卻沒有把儒學發展多少,反而使之疆化了,在近現代一度成為中國社會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思想障礙,如今中國要發展,中國文化要發展,都不能繞開對儒學的發展,因為華人民基本上還是儒家的。海內外興起的“新儒學”就是一批學貫中西的現代儒家致力於儒學改造與發展。努力使新儒學成為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魯迅筆下的“吃人的禮教”可在20世紀偉大的思想家伯特蘭•羅素筆下是這樣子的:
儒家很成功地使整個中國保持了優美的風度與完善的禮節。這種禮節並非限於上流社會,貧困的人民也很講究。歐洲人常以為這是懦弱,其實這才是力量,華人藉著這種力量,到目前為止,征服了所有徵服他們的人。
儒家思想貫穿中國社會幾千年,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對中國民族獨特氣質的形成作用是不可磨滅的。當然,也有其保守和沒落的一部分。2000年前的思想,隨著經濟情況的改變,社會政治制度的更新,這種思想方案當然不可能用來解決今天的問題。應該說,中國現如今最需要的是科學技術和民主法制。這是儒家思想所不具備的,何況儒家學說並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全面需求。只有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才能為中華民族的氣質內容增添更深遠的內涵。
同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儒家和道家沒有高下之分。世界10大思想家的座次裡,孔子牢牢地坐在首位,老子名列世界10大作家之首,不論東方還是西方,沒有哪個清醒的思想家敢小覷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透過對中國文化全盤否定而實現,未來的中國文化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發揚光大!。
-
7 # 鏟盡崎嶇大道平
1,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而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從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認為儒家思想能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流,發展到今天,一定有其獨特的內涵。而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係為核心,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並以人文關懷為導向,對歷代統治者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們當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2,從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係為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關於君民關係的政治理論,其核心論點是:國家為君主之本,庶民為國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於西周初年,在春秋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重民輕神”成為社會上的普遍思潮,《左傳》中的有關論述,都突出宣揚了“恤民以德”的主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繼承這些寶貴資源,系統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其“仁愛”精神推及社會,“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即為外王,亦即“德政禮治”。他將政治和倫理相結合,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德教為本,德刑相輔,寬猛相濟。孔子還反對厚斂、攻伐與獨裁,要求統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謂“政者正也”,正是對統治者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戰國中後期的孟子,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愛學說及德政主張。在對待君民關係上,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立足“以民為本”的原則,將其更多地應用於政治之中,以內聖之學開啟了外王之道,進而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仁政王道”思想。 從儒家思想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立足點是出於鞏固封建專制的目的。其思想是重視民眾的力量,注意民眾的生計,關心民眾的哀樂,歸根究底是出於民眾為統治階級剝削的物件的考慮,意識到不能以過度壓迫的政策驅使這個被統治物件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從其本質屬性上看,儒家思想是在承認民眾生存前提下的帶有階級調和色彩的政治理論,由此決定了其治國思想是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3,儒家思想以人文關懷為導向這就是按照“以民為本”的原則施政,儒家普遍強調在治國管理上要體現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治國目標的設定與治理方式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具體利益,採取富有人性、相對溫和的統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釀成衝突,在滿足統治者根本利益與照顧民眾基本生存權利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併為這種張力尋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因此,以“德政”作為治國的最高綱領,以“仁政”作為治國的最佳模式,就成為儒家治國思想的必要之義和主導傾向。孔子規勸人君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並進而闡發了對君主的道德規範,從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關懷。孟子的人文關懷則體現在其民生主張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養民、富民、教民,施仁政於民。對與治國思想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指導規範意義。
4,儒家思想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民眾並用來服務封建專制。這一本質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階級侷限性。也正是這種階級侷限性使得民本思想無法在理論上徹底,進而導致其無法在實踐中真正實現。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為了調節君民關係而產生的。其目的是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統治,君主則在不損害封建專制統治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利民”的措施,使民眾更加心甘情願地受統治階級的驅使。其最終目的是“利君”。其次,儒家民本思想雖然標榜“重人”、“重民”,但這種“重人”的思想又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先,一旦個人利益或群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牴牾,都要無條件地讓位於國家利益。同時,在“君”和“民”的關係上,“民”始終處於被動消極、無所作為的一方,其最終意義只能靠君主的統治和施捨來體現。因此,“重民”只能是統治階級的一種統治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最後,儒家民本思想對於統治者而言,不過是上臺時鞏固統治的工具。由於缺乏相應的機制限制統治階級的權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張只能依賴於君主的個人喜好和道德修養,大部分都無法真正得到落實,只能充當無力的道德說教,所以說儒家思想居然一定的侷限性。 雖然儒家思想有一定的侷限性,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視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智、信、聖、仁、義、忠,直到現在還在對我們做出影響,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我們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
8 # 貓蛋狗蛋看世界
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哲學層面的。儒家學說更多是實用方面的,也更多的是對儒家思想的一個探討。因為有了儒家思想,才有了儒家學說,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先有雞後有蛋的關係。儒家思想就是雞,儒家學說就是雞下了不同的蛋。儒家學說比較出名的應該就是呃,像王陽明。像曾國藩,還有孟子。還有很多這個孔子的學生。儒家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孔子。
我們一直都在說孔孟孔孟孔孟之道。那孔子在前,孟子在後,那肯定是孔子更偉大,孟子只是發揚了孔子的思想而已。
孔子它是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你說孔子的偉大在於什麼?更多的他是交給國家治理國家教人做人。這個東西當然在漢代的時候有了一定的政治作用,最後是大了百家獨尊儒術。不管是任何的目的,最後儒家能成為中國的一個正宗的思想肯定有他多。到之處,那麼現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學習孔子的理論,從中學到很多的管理精神做人準則還有行為規範。
不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還是佛家思想?還是基督教這種思想的東西都應該規範為哲學,為什麼都要規範與哲學哲學就是存在於一個無形,每個人看完之後就會有千人千面。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學的東西也不一樣,幾千年來能夠傳承下來的思想都是非常偉大的,也是大多數人認同的,所以才能流傳。孔子的思想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到今天為止,那麼很多人還是在學習孔子的論語大學。他的大部分理論對我們還是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的。
-
9 # 冰水澄
謝邀。儒家思想本身是好的,孔子尚仁,孟子尚義,都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但董仲舒之後的所謂儒家代表人物已經被統治階級所馴服奴役了,成為犬儒,所宣揚的儒家思想已經被閹割、被歪曲、被篡改,專門用來為統治者服務,譬如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尤其可惡的是還有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視臣屬如奴隸,違揹人人在人格上平等的這一基本價值觀,宣揚錯誤的三觀,我們看看孔孟是什麼態度吧:孔孟認為亡國與亡天下大不相同,即便是君主也有無道和有道之分,只要認為是無道之君則天下必定共討之。孟子說"君視臣為草芥,臣則視君為寇仇",即便是父子具有天然的血親關係,孔子也說"小責則受,大責則走”,惹不起你我還躲不起你嗎,這才是一個人格健全的人。相對與儒家,道家思想保留得更為完整,老子尚自在,莊子喜逍遙,則是自身修養的關鍵所在,因為不直接涉及階層與人際關係,所以歷代統治者沒有把它歪曲得太過分,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的精髓。總而言之,學習儒家思想,只有孟子以前的儒家經典可習。學習道家思想,那經典可謂是博如煙海,光一部《道藏》一輩子也研究不完。
-
10 # 醉臥紅顏5833
要我看都很偉大,沒有誰更偉大,他們知所以偉大,只是在某個領域的做為,比如說孔子儒家思想。之道,是在安邦定國,上輔助君主下治理國家方面有獨到之處,屬治世學問。老莊屬世外學問,在強健體魄,治癒開慧,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仙佛之道
-
11 # 小炸推書
我認為兩個學派都偉大,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巨大的成就,不過我相比起道家對儒家比較瞭解,我就來講講我對儒家的個人看法吧。
我覺得儒家對我們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是民族思想的重要根基,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能夠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是一種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我覺得正是這種思想在百姓心中常駐,所以我們才成為了一個禮儀之邦。君主以儒家治國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戰鬥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會安穩。仁的思想是應該發揚的。
另一個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不因為時間而動搖的真理,我們讀師範生的教育論裡就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因材施教”,這一點非常重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殊之處,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水平,所以作為教師必須要觀察學生,根據學生的水平特點進行教育,讓學生揚長補短!
魯迅中吃人的禮教是指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利用僵化的禮制思想使人民愚昧、麻木,但是實際上“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禮本來是用來教化人的,讓人止惡向善的,所以,從這個最開始的點來說,禮是可繼承的。
以上是我的淺見,如果有不對,敬請指正。
回覆列表
老虎和獅子哪個更兇猛,杜甫和李白哪個更偉大。人,包括動物都不是死物,是不可以量化的。我不能說張三有200萬,李四有20萬,張三就比李四幸福十倍;我也不能說陸游作的詩比李白多,陸游就比李白更有才華。人和人是不能用等號或加號、減號連線的。我們常說某某是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從字面上分析,“最”和“之一”是衝突的,既然最好的只有一個,那還說什麼之一呢。討論學問知識時切忌話不能說滿,因為學問知識是給大家看的,不是自己的感情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