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亭閱筆
-
2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把魏楷筆法和晉人筆法結合起來,首先必須瞭解這兩種筆法的技巧要義,讓晉人筆法的大法切實服務於魏楷。
魏楷的方筆是獨特的特徵,也有圓筆,更有方圓兼互的。正是由於這種方筆筆法的特質和存在,所以,人們才把魏楷確認為楷書的一個門類。
至此,我們學習魏楷,首要的要解決方筆技巧問題,這是魏楷筆法技巧的難點所在,也就是解決關鍵技巧問題。
這裡,我們必須提示的是,學習魏楷方筆,千萬不能用“唐法解魏法”!
我們提倡的是“用最簡捷最輕鬆的方法寫出標準筆形包括變異的筆形”,這種方法才是合理的、科學的方法。
我們尤其注重方筆技巧的訓練,也不忽略圓筆的獲取,所有這些不僅僅是純技巧的獲得的課題。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方筆,又通曉圓筆,那麼你就得到了開啟魏楷倉庫的鑰匙。有了這鑰匙,我們在臨帖取法上就十分自如,就少了障礙。當我們筆法訓練有素之後進入魏楷體系巡遊之際,會發現臨絕大多數的東西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觸類旁通,就是所謂的貫通,臨什麼都能上手。
這樣的學習理念和訓練手段,會引導學員逐漸能夠向魏楷的縱深挺進發展。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審美定勢和藝術追求去臨帖取法,但是取晉人筆法為上法,也就是在中鋒鋪豪的前提下,以疾、澀之法行筆,富有節奏感,處處以筆勢疾勢而書,這就是晉人筆法。
所以,學習魏楷第一要義就是能夠掌握晉人筆法的核心技巧,會讓您如虎添翼。
-
3 # 青溪書法
這個問題比較有趣。
按照題意,魏楷筆法應該是指北朝北碑,而晉人筆法應該是指二王。
其實王羲之的書風在南北朝時已經影響到了北朝,魏碑的民間書法家多多少少也受到了王羲之書風的影響。
北朝魏碑,上承漢晉,下啟唐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筆法渾穆、點畫峻厚、意態奇逸、骨法洞達。
而南朝南帖書法表情達意已滲入書法家心靈與靈魂,書法成為一種自由生命形式。
必須清楚的是,無論是魏碑還是南帖,兩者都是鍾繇書系,畢竟鍾繇是楷書鼻祖嘛。二者本身都有千絲萬縷的關聯的,不可能一刀切的割裂開來。
鍾繇《宣示表》
北朝發展到北齊、北周末魏碑基本銷聲匿跡而被“二王”書系和隋楷取代。
到隋朝統一,北碑南帖也歸於完全融合統一。隋朝書風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朝新風,是南北朝到唐之間的津樑。
隋朝《董美人碑》
初唐四大家都是繼承了前朝的書風,深受魏碑的影響,而他們也受二王書風的影響。比如虞世南是智永的學生,直接繼承了二王精髓,歐陽詢在陳朝時也學習過二王書法。他們都是集南北書風於一體的集大成者,而又有所創新 。
所以本人觀點是,唐初四大家的書法,本身就是魏楷筆法與晉人筆法的融合,直接學他們就可以了。如果覺得還不夠,也可以單獨學習,自己融會貫通是最好的。
-
4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魏楷筆法與晉人筆法如何結合起來學習?”你提的這個問題有些不太清楚,不太清楚在什麼地方呢?魏楷就是我們講的魏碑上面的楷書,晉人筆法是什麼呢?晉人筆法主要指的是魏晉時期的行書和草書,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書法,所以,楷書和行書要結合起來怎麼結合?那就是把楷書筆法和意趣帶入行書當中。
我們的傳統書法體系,主要是唐代以後的書法體系,這個體系就叫魏晉書法體系,以鍾繇和王羲之為代表。這個體系是什麼特點呢?就是楷書、行書、草書三位一體,而且楷書行書和草書都是以王羲之和鍾繇的書法為楷模的。
魏楷雖然也是楷書,也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楷書,但是這種楷書不是王羲之這個體系裡的,或者跟王羲之書法體系的風格用筆上有一定的區別。
啟功先生是最後的帖學大師,這是他的習作冊頁尤其是在清代,經過一些書法理論家推崇備至的提倡魏碑以後,主要指的是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一系列的書法。
事實上,在魏碑同一時期的書法體系裡邊,南方和北方都存在著跟王羲之書法體系不太一致的一些書法,但是,也存在著跟王羲之體系有一脈相承或者非常相近的一些書法。例如《鄭文公碑》、《瘞鶴銘》這些楷書就非常接近王羲之的書法體系了。
但是我們狹義上所說的魏碑,主要是指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成和康有為所推崇的《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一些魏碑書法作品。而這些書法作品的風格和用筆特點,唐代以後被逐漸拋棄的無影無蹤了。晚清時代,又被考古學者和一些書法愛好者重新撿了回來,作為一種新的書法重新加以提倡和推崇,他們推崇的理由,就是這些書法有雄強大氣魄力和剛建銳利的筆鋒,這些特點恰恰是在傳統的二王書法體系裡邊所無法看到的。
梁啟超先生的魏碑書法對聯但是像《龍門十二品》這一類的書法風格和特點是比較孤立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寫魏楷的這些書法家,他們有沒有行書?有沒有草書?肯定是有。那麼,他們的草書和楷書是什麼樣的?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魏晉時期相關的行書和草書。
但是有一個魏碑書法作品上面我們發現:在這個魏碑書法作品上有不少的字是行書或者是從草書演化出來的楷書寫的,這個碑帖就是《敬史君碑》。在這個魏碑上面,有很多字的寫法非常接近於二王的書法的特點。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大膽的來推測:就是,寫魏巍的這些書法家,他們也是善於寫行書和草書的,這個我們完全可以去大膽的想象和推測。
為什麼呢?因為在漢代或者漢代晚期,已經產生了行書和草書。作為便利於當時佔統治地位的主流書法隸書的輔助書法,由於行書和草書寫起來速度快,效率高,所以它應該是當時日常所使用的書法,而平時所謂的楷書,我們一般並不使用它。所以,我們認為,魏碑書法家他們也是寫行書和草書的。如果我們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大膽的來說,魏碑和魏晉書法結合起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康有為碑帖結合的書法對聯因為就在魏晉時代或者南北朝時代,書法家們除了寫楷書和魏碑之外,他們照樣是會寫行書和草書的,那麼,他們的行書和草書當中,當然會把魏碑書法的方筆4用筆帶到行書和草書裡邊去。
我們從實踐上來看,立足晚清時代的趙之謙,他就是一個魏碑和魏晉書法相結合的一位書法家,而且他的書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們至今看來,他在魏楷和魏晉書法的結合上面,確確實實做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他的成就也是世人所矚目的。
那麼,魏楷和魏晉筆法如何結合呢?其實這兩種書法沒有什麼天壤之別,因為我們用筆的時候,既可以用方筆也可以用圓筆,在篆書和隸書的時代,已經就產生過用方筆和圓筆來寫篆書的先例,在隸書裡邊用方筆和圓筆不同的筆法來寫隸書的現象也是比比皆是的。
至於產生了行書和草書以後多用圓筆的原因,是因為圓筆由於寫出來的字更加的流暢,所以方筆的成分就少了許多。例如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行書就是圓筆比較多的,他的楷書裡邊,也是圓筆比較多,這都是由於趙孟頫的書寫速度比較快的原因,因為只有寫得快才需要遠比,如果寫的慢了就要用方筆。
《萬歲通天貼》中的魏晉書法作品這也就是魏晉書法為什麼非常的圓潤的原因。因為魏晉時代的書法家他們很少使用方筆。
怎麼樣才能產生方筆呢?方筆在用筆的過程中需要提按和頓挫,這個動作比較明顯,那麼有了書寫過程當中的提按和頓挫,我們書寫的速度就要放慢,由於書寫把速度提高是古代書法家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在魏晉書法裡邊,就沒有太多的方筆,而以圓轉的筆法較多。
魏晉書法主要是實用性的書法,魏碑書法也是實用性的書法。
魏晉時代的民間行書書法書法真正的成為一種藝術,是元代以後才產生的,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對書法藝術需求的多樣化和擴大,社會上就產生了為這種需求服務的書法藝術,這種書法藝術在元明時代主要以楷書行書為主,到了清代特別是清代晚期,書法的形式就非常多樣了,不但有楷書、行書這樣的一些傳統書法作為書法藝術的作品,而且還產生了篆書書法作品,隸書書法作品,更多的,書法作品,仍然是行書,草書,章草等等。所以,只有在晚清時代以後,各種書法書體才出現在書法藝術的創作當中了。
所以,我們應該看到魏晉筆法以及和魏碑的結合來創作書法藝術作品,還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大約不到200年的時間。但是王羲之的魏晉傳統,已經在我們中國穩定發展了1600多年的歷史,如果加上王羲之時代也在部分群體中使用楷書、行書、草書,那麼,魏晉書法這個傳統歷史的時間會更長,將近1800年的時間,而我們的魏碑和魏晉書法相結合的歷史,僅僅只有一二百年的時間,鼎盛的時期,也就是從民國到今天不到100年的時間。
趙之謙在二王書法體系裡邊注入魏碑書法筆意的作品,不是我們想象的魏碑和魏晉書法,相隔萬里天壤之別今天,我們還在繼續發展著魏晉書法和魏碑的結合。這是一個新的書法創新的路子,我們可以說,我們中國書法有兩個傳統,一個傳統是以魏晉書法為代表的二王體系的傳統;另一個傳統就叫書法新傳統,也就是以魏碑和魏晉書法相結合的這樣一個傳統,我們把它叫做碑學傳統,而二王的那個體系,我們把它叫做帖學傳統。
你所說的把魏楷和魏晉書法結合起來,也叫做碑帖融合的新傳統。
至於如何具體的把魏碑的筆法和二王的筆法,魏晉筆法結合起來,其實這個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上的跨越。
就相當於是學了楷書再學行書,而行書的體系主要是二王體系,但是二王體系裡邊也不是全都是圓筆的筆法,也有方筆的筆法。
當代書法家魏伯祥的書法作品如果我們在寫行書或者草書的時候,注入一些方筆的應用,就自然而然的把兩種筆法結合起來了。結合起來之後的書法,當然會有新的一些面貌,在書法行書和草書裡邊有了方的筆法,視覺效果就會多一些新的感受,原來是圓潤,現在是堅挺。把堅挺的和圓潤的結合起來,在一副書法作品中同時出現,書法藝術的表現力就會大大的豐富和增強,這本來就是一件好事情,在新的書法傳統中,我們也非常提倡大家把各種書法的技巧都結合起來。
事實上,在清代的一些書法家已經在做這樣的實踐,我們前面說過趙治謙是把楷書和行書結合起來的,事實上還有一些書法家,例如像伊秉綬這樣的書法家,他是一位隸書書法作書法家,但是他的隸書裡邊也結合了篆書的筆法,楷書的筆法,給人一種新穎的感受。
伊秉綬的隸書作品。在這個作品中如“魏”、“變”等字的區域性筆法,參入了楷書和篆書筆意,非常罕見所以,我們今天學習書法,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把傳統的基礎打好,不管是哪個傳統,不管是隸書,篆書的傳統是楷書,行書的傳統還是魏碑的傳統,任何一個書法傳統只要把基礎打好,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我們再把各種筆法結合起來,完全可以形成自己新的書法藝術創新,完全可以給自己找到藝術創新的新路徑。
但願喜歡書法藝術的朋友們多做一些書法實踐,敢於嘗試新的藝術手法,互相融合的實踐,只有在大膽的藝術實踐當中才能找到最合適的藝術結果。
當然這種實踐不是我們簡單的實踐,我們一定要在貫通書法史,遍臨各家個體的基礎上再去找創新的視窗,這樣我們創新出來的藝術就會有紮紮實實的感覺,就會是水有源木有本,給人一種傳統生命的力量,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書法貴有“古意”。所謂的“古意”就是把古人的精神在書法作品中傳達出來,如果沒有了這種精神,那麼我們的書法就會失去很多的藝術色彩。
回覆列表
魏楷筆法與晉人筆法如何結合學習?這麼問,思考有了一定深度了推測題主問的是魏碑的“碑意”與晉人的“帖味”如何融合?
首先,“魏楷”此一說,我不贊同,楷書的正規化規例,並納不下北魏的活脫真味,在我眼裡,魏碑大體上屬於真書,意思是源心真意的書寫,這是我自己的取定,至於真書在書學上怎麼劃分,別人是怎麼認定的,我也沒有去了解,書法是十分具有個人體驗的技藝,很“個人”的事,即是原來沒有“真書”一詞,我也會創出“真書”一詞方便自己的內心獨白。
“用筆千古不易”,趙孟頫書法技術雖然有一定的矇蔽性,但他說這一句確是至理名言!當筆法達到可以入取書法真諦的程度,它們就是相通的了,本質是一致的,這種筆法就有了不易的價值,就有了不易的本色,就有了不易的流存可能。【書法傳密】致力書法書寫技術的挖掘與開發,所以這方面的感受至為深刻。
所以問題裡的兩種筆法,其實在樸素軌跡上並無對立,只是有在長吁短嘆上的用法差異,我這是提供題主思考的方向,具體說明要用以展示之舉,在這裡不好說。
既然它們的核心是相當,那麼就對它們的枝節進行整理對接就是融匯的好辦法。比如把碑的整飾刻意砍掉七分,把碑的精進勇猛隱藏四分,這樣,把這個具有碑意基因的帶著潤秀的骨架,注入“晉帖”,令其風韻向著堅崇撐一撐,雖然閒逸減去了一些,但峻毅因此有增啊,此起彼伏,互為作用因果,
大約如此建議,方向細節有賴題主取捨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