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維校長
-
2 # 大一奇一兄
從數十年國企改丨良中,重組成功機率乏善可陳,基本上都留下的是失敗案例!
我們從失敗案例中,收集到了十餘種改丨良重組方案。①捆綁式②置換式③零置換式④託管式⑤劃撥式⑥撥點式⑦多元化投資式⑧借殼上市式⑨兼併式⑩債務重組式"。還有`虛假重組式‘,以及`關聯交易式"等等,雖形式較多,令人眼花繚亂,可是成功重組太難!太難!
主要原因是政丨府直接主導並參與國企重組,以拉郎配的方式進行捆綁,從而形成內部內耗,進入無序狀態,最終被企業全部拖死。
這種教訓太多,太多……
當然有關部門總覺得國企重組太簡單,肯定1+1>2!可結果恰恰成為1+1<2。尤其股市裡比比皆是……
國l企改l良到底出了什麼毛病?
主是是主觀觀念上出現障礙。無法冷靜而判斷,一哄而上。包括體制性上出現障礙,過分強調優幫劣作為解困方式。甚至資本上以及政策上的障礙,無法政策很系統地連貫下去……
因此資產重組任重道遠……
-
3 # 老學生夏志禮
國企改革,很快就會重組成功,把國有資產流進你的帳冊,難道你不要嗎?二十多年前已有例在先,這是真正的天上掉餡餅。
-
4 # 老鱉問道
國企改革方式很多,重組是其中一種,且重組成功機率很大。
其主要原因是背靠國家國資委,但凡進入改革程式的基本結果都是滿意的。但是往往表面看改革是成功了,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1.體制改革-國有全資變為參股或完全民營化我們單位就是國企改革來的,2010年12月10日進行的。主要操作方式是主輔分離,即母公司為上市公司,主業保留,以配套為主(子公司或分廠或叫配件廠)的輔業,或連年虧損的會從母體剝離出來。經過近十年的不斷深化改革改制,我們單位現在已經屬於完全民營化的公司。
2.改制後的企業生存艱難-資產難變現改制後一般會預留改制費用,用於支付包括土地,人員在內的諸多成本。更多的公司是被當做包袱踢出來的。本來經營就很困難,剝離出來沒了國家這顆大樹可以依靠,後續情況可想而知。
我們集團在改制後留下了3個虧損企業,物業公司,1所醫院,1所技校,工人文化宮以及大量的土地和房屋。最難的在於大量資產沒法短期內變現,光每年支付的土地稅,房產稅就夠喝一壺了。
曾經我們集團董事長給定的方針就是“變現改制資產,支付改制成本;經營改制資源,謀求生存發展”。
3.機制建立-需要長時間的摸索與積累體制發生變化後相應的各種機制都需要配套,包括:公司治理,股權結構,薪酬體系,激勵機制,團隊建設等等,從最初的拿來主義,到不斷的改了變,變了改,真正完成與市場接軌,一切過程都要摸著石頭往前走。
我們經歷了從個人參股經營,承包經營,模擬股權入股經營等諸多方式。一路走來甚是艱難。
小結:國企改革是發展的需要,改了不一定成功,不改鐵定完蛋,註定要被市場淘汰。重組的成功是眼前的,真正的成功還有長路要走。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
-
5 # 股市太極凡人
國企改革,重組成功的機率當然很大!
國企改革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國企重組成功是大機率的事情。
企業重組,做強做大,參與國際競爭,企業強大了在國際競爭中才有話語權,不能老是跟著老外的屁股後面跑。
企業重組是大勢所趨,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國企改革企業重組,可以優勢互補,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企業重組也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國企改革,企業重組做大做強,是企業最願意看到的,何樂而不為。所以,國企改革,企業重組一定會成功。
國企改革企業重組的典範-中國中車,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強強聯合,共同走出去,提好了企業的競爭力,也避免了彼此互相競爭,傷自己的筋骨。
總而言之,國企改革,企業重組一定會成功大於失敗。
-
6 # 花山田舍翁
國企從1990年代中葉改革,當時叫“三項制度”改革,主要是把過期承擔的社會職能從企業中剝離,接著減員增效,大批國企工人下崗。伴隨這兩項改革同時進行的還有“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主要方式是“抓大放小”,除了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領域,全部實行改革體制。當時整個社會承擔了巨大的風險,由於很多企業承擔了社會功能,如醫院、教育、救助等,一旦職工下崗,就失去了這一切。而當時國家的社會保障並沒有建立起來。到了2002年,社會保障逐漸完善,這批下崗的職工才生活有了著落。
雖然這次改革很慘烈,也帶來了部分國有資產流失,總的來看是成功的。
21世紀之後,國家對國企的管理主要由管經營轉換為管資本。過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但是總的來看,國企中國有資本佔股很大,對於這一點,經濟學家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好,有人說糟。
至於國企改革,重組成功的機率多大?
基本上是成功的。
-
7 # 2022度
本科,沒用,以上都經歷過,有一定的經驗,提議,別噴。大型工司或集團公司都有子公司,拿出來一個,大鍋飯給那些企業的老弱病殘的職工。
-
8 # 實是修心
現實來講,國企改革勢在必行箭在弦上。理論上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求企業一定要在市場中具有平等競爭地位,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利用人的貪婪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國企不屬於某個或某些自然人所有,不具有貪婪的競爭力,又有國有地位,不利市場公平,有無競爭力,必須按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或股份制或混合所有股份制。必須如此,否則中國經濟無法發展或超越。不能因為怕國有資產流失,而卻步不前患得患失。
回覆列表
2020年本來就不是普通年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好基礎的關鍵之年。2020年也是深化國企改革“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一方面,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更符合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國資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另一方面,2020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頭年,要求提升國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
國企改革從專項行動到三年行動
十八大以來,新一輪國企改革從試點和專項行動開始:2014年啟動“四項改革”試點、2016年啟動“十項改革試點”、2017年啟動“重要領域混改試點”、2018年啟動“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上述國企改革試點和專項行動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系統性和計劃性,尚未在國企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合力。目前,“1+N”國企改革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國企改革試點經驗日漸豐富完善,國企改革已經具備從試點和專項行動向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深化和拓展的條件,國企改革將進入全面落地階段。因此,在總結前期改革試點和專項行動經驗的基礎上,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應運而生。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就是提出2020到2022期間國企改革目標、時間表、路線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資國企監管、國企研發創新、強化國企財務約束、削減和規範補貼、強化激勵、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金回報率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明確規定任務舉措和可量化、可考核的具體指標,推進國企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
2020年作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頭年,將以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為契機,著力提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推進改革示範工程上實現新突破。
與此同時,國企改革試點和專項行動或深化,或收官,依然如火如荼:
2020年是中央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專項行動落地年,要在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上實現新突破,諸如在央企子企業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等,核心是推動建立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分配機制。
2020年是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收官年,450多家“雙百行動”企業透過深入推進綜合改革,在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為其他國企深化改革作出引領示範帶動作用。
2020年是“百戶科技型企業深化市場化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專項行動”(下稱“百科行動”)啟動年,在“百科行動”企業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重點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場化選人用人、強化激勵約束等方面探索創新、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自主創新尖兵,在此基礎上覆制推廣成功經驗。
2020年是第四批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的落地年,與前三批不同,160家第四批混改試點企業將首次按照《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開展混改工作。
國企改革從任務導向到效果導向
國企改革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從“1+N”國企改革政策頂層設計到改革試點經驗向眾多國企推廣,國企改革步入“深水區”,不僅僅是完成既定改革任務,更要注重透過改革解決問題、謀求發展。一句話:只有取得改革成效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
因此,2020年國企改革將堅持效果導向,以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為契機,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提升改革綜合成效。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有新成效
2020年將繼續分類分層推進混改,在“混資本”和“改機制”上要有新成效:
在“混資本”時將更加重視設計科學的股權結構和引入有針對性的戰略投資者:一是將“宜控則控、宜參則參”的精神進一步落地,混改國企要設計科學的股權結構,充分向非公有資本釋放股權;二是著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確保國企混改引入的戰略投資者能實現產業協調、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在“改機制”時將更加重視建立科學高效的差異化管控模式:混改後的國企,要堅決避免“行政化”、“機關化”管控,加快實現從“控制”到“配置”的轉變,科學界定國有股東與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權責邊界,建立差異化管控模式,即實施以股權關係為基礎、以派出董事為依託的治理型管控,以增強混改企業體制機制靈活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參股企業管理,做到派得進人、管得住事、防得住問題,堅決防止“只投不管”。
(二)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建設要有新成效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內涵也日臻完善,2020年將是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建設的落地之年,主要是在三方面取得新成效:一是堅持中國特色,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相結合,把黨管幹部、黨管人才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相結合,把企業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相結合,加快推動國企黨建工作提質、增效、升級;二是形成國資國企監管體制,就是要從過去“管人管事管資產”的“管企業”模式轉換為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和治理型管控模式,進一步授權放權,不斷激發企業內生活力和發展動力;三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就是要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和有效的合規、風控制度,這也是國企行權能力建設的主要內容。
(三)強化激勵要有新成效
2020年,圍繞建立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的目標,打破國企僵化的薪酬制度,國企激勵機制將進一步放權授權,激勵手段更加豐富: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超額利潤分享、專案跟投、虛擬股權等中長期激勵方式,或統籌運用,或單項突破,國企強化激勵將取得新成效。
國企發展從追求高速度到追求高質量
2020年,國企尤其是中央企業,將由追求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
一是國資委將組織開展提質增效專項行動,進一步強化預算、考核、分配聯動,遵循市場、企業發展規律,統籌抓好內部挖潛、外部開拓,統籌用好考核評價、激勵約束,聚焦主業促發展增效益,努力保持央企穩健發展。
二是進一步健全對標考核機制,強化國際對標、行業對標在指標設定、目標設定、考核計分和結果評級的全過程應用。尤其是在考核評級中,明確A級企業根據經營業績考核得分,並結合企業國際對標行業對標情況綜合確定,數量從嚴控制。
三是調整業績考核指標,進一步突出效益效率、創新驅動等考核導向,在保留淨利潤、利潤總額、資產負債率3個指標基礎上,2020年起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將新增營收利潤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指標,形成“兩利三率”指標體系:新增營收利潤率的考核指標,意味著央企不僅要增收,更要增利,摒棄只沒有效益增長的粗放發展模式;新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考核指標,鼓勵央企加大研發投入,著力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透過技術創新驅動企業發展。
國有資本從“全覆蓋”到“聚關鍵”
2020年也是國資國企結構調整最佳化年,圍繞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國有資本調結構、優佈局,退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營業務,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2020年,國資國企做強主業是主旋律,國資委將重新釐定中央企業主責主業,在持續推進瘦身健體中更加突出主責主業,嚴控非主業投資比例和投向,加快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剝離,從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業領域退出。同時,中央企業將抓好無效資產、低效資產的處置,組織清理長期不分紅甚至虧損的參股股權,清理(打擊)未出資、不控制卻冠以中央企業名號的“冒牌央企”,清理多年處於清算狀態不納入合併報表範圍的企業。
2020年,國資國企將有效推進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中央企業之間、央企與地方國企之間的兼併重組、交叉持股、戰略合作將好戲連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複投資、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領域的重組整合有望提速,裝備製造、化工產業、海工裝備、海外油氣資產等專業化整合以及煤電資源區域整合將成為工作重點,研究啟動煉化業務整合,繼續抓好煤炭等去產能工作。
2020年,國資國企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移動應用、積體電路、區塊鏈等領域的佈局力度,培育更多“頭部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叢集。
2020年,國資委將牽頭編制“十四五”全國國有資本佈局與結構戰略性調整規劃,組織編制中央企業總體規劃,指導央企和地方國資委編制自身規劃,構建覆蓋全國國資監管系統的三級規劃體系,進一步明確國有資本調整最佳化的目標方向和重點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