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為
-
2 # 第十四使徒-ZEREL
朱棣靖難的原因不是單純因為削藩。
首先削藩這個主意是沒有錯的,明初的藩鎮太強大了,王爺們對於自己的領地高度自治有錢有兵對於皇權威脅太大。但是朱允炆這個皇帝腦洞太大,聽信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的建議。不單在削藩手段上過於粗暴,使王爺們看起來變成了弱勢群體,王爺靖難大義上說得過去。在削藩的同時,還打壓勳貴(得罪武將集團),恢復井田制(得罪地主集團)。在一下子樹立一堆敵人的情況下,奠定了被人推翻的基礎。
很多人說朱棣是預謀造反,這種猜測就顯得很沒有水平了。第一、明初的王爺都是很強大的,朱棣只是裡面最強的一個而已,如果要爭奪皇位所有的王爺都有資格憑什麼是你朱棣,如果朱棣在沒有前面朱允炆作死的前提,先不說打不打得贏朱允炆就四周的王爺扯後腿都受不了,更不用說寧王直接借兵(朵顏三衛)。第二、朱棣在靖難之前的實力和中央朝廷差距太過巨大,皇帝削去朱棣北方統帥的職務,削去燕王三衛,直接派人接管北京的軍事和行政權力,該反不會等自己都沒力量的時候反。第三、說燕王府養鴨子來掩蓋王府打造兵器的響動,這個才真的好笑,先不說打造造反的兵器地方有的是沒必要在王府,大量的鐵匠鋪需要的材料不會憑空產生,那麼多東西往王府裡運是瞞不過有心人的,而且那打鐵的煙火也是瞞不住的。
總結一個好的政策,在一群錯誤的人員,用錯誤的方法去執行,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
3 # 歷史雜貨鋪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有水平,似乎怎麼說都有理由。首先朱允炆不實行削藩的話,朱棣依然會反了拿皇位,因為自古以來皇位就那麼一個,人人都覬覦。普通人想當皇帝也就只能想一想了,但是皇帝的兒子們可就不一樣了。
雖然說皇位繼承人只有一個,但是其他的皇子們也是有自己的勢力的,如果把握很足,兄弟相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削藩只是給了朱棣一個由頭,他因此可以造反。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朱棣造反只是個時間問題,和削藩毫無關係。
我個人認為如果不削藩,朱棣絕無可能造反,首先我們一定要看歷史,而不是從影視劇中去了解朱棣這個人。朱棣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的身份必然讓人們認為他有反的心,無論他有沒有反的心,他的身份就在那裡放著呢。
很多人說朱允炆軟弱無能,並且太過善良最終才丟了皇位,那麼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朱元璋屍骨未寒他就已經開始殺害自己的叔叔們了,舉個例子,周王被流放,湘王被逼無奈自焚而死,誰敢說朱允炆是個善良的人?
帝王家中無親情,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那樣殺害功臣,他的寶貝孫子也都一直是學著呢,而且造反在文學家筆中寫的往往很輕鬆,但是在實際操作起來複雜無比。真正的歷史記載是朱允炆已經開始削藩了,朱棣才開始造兵器,這說明什麼?說明朱棣在此之前壓根沒有想過造反,即使心裡或許想過,最起碼不敢幹。
退一萬步說,如果不削藩,朱棣哪來的由頭?沒有削藩朱棣便直接造反,那便是師出無名,其他藩王敢支援他嗎?武將們會為其賣命嗎?在太平盛世的時候,誰願意幫一個亂臣賊子去篡位呢?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朱棣的確非常有能力,朱允炆個人能力還是差了點,並且削藩沒有實行好,實際上削藩也是歷史的必然,因此朱棣造反也是必然,不僅是想要皇位,更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如果不削藩,朱棣這樣的聰明人絕不會冒然造反,即使造反,成功機率也是非常的小。
-
4 # 知常容
歷史上有三次是削藩,引起了大動亂,第一次是在漢朝,漢朝的時候,景帝的時候實行了削藩,最後的結果是七王之亂晁錯被殺,雖然七王之亂平定之後,但是漢朝當時也算是元氣大傷。
第二次就是靖難,明成祖最後取得了天下,朱允文下落不明。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當時的情況怎麼樣不清楚,反正記錄的是朱允文的過失,就是激進式的削藩,最後導致明成祖造反,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如果不削的話,可能不會造反。但是真相是什麼呢?不清楚,既然提出削藩,肯定是因為當時已經影響到了中央集權的問題,所以前不削和反不反,不一定有必然聯絡。
第三次削藩是在康熙朝,最後導致吳三桂反,半壁江山落入吳三桂手中,最後總算平定三藩,完成了真正的有效統治。
有效完成削藩的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為什麼後世兩位都沒有采用呢?這還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推恩令沒有采用,相信其中肯定有限制。
-
5 # 金剛菩提淺談
朱棣能夠靖難成功含有太大的偶然性。
咱們不排除他的能力確實很強,但是個人覺得,他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對手太白痴,僅限於上層。
當時天下太平幾十年了,老百姓的日子都還不錯,有幾個人願意跟著朱棣造反?
所以只要南軍能夠穩住戰線,北軍能耗多久?
然而……
南軍的上層以朱允炆為領導的一群人開始浪,拼命送人頭……
腦洞太大的朱允炆,任用了一群過於理想化的毫無經驗的書生,還有那個傻逼↣李景隆
(他老子李文忠是炒雞牛逼,目測應該是王者段位;可是這兒子的軍事能力,估計青銅都算不上,頂多鐵皮段位……我估計李文忠當時的棺材板都快嗯不住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朱棣直接帶人中路上高地偷家,朱允炆GG
-
6 # 西門吹牛2016
藩王如果臨地臨民肯定會反!相反,如果藩王不臨地不臨民,一般只會坐以待斃根本不會反!因為反就是死!明朝藩王,根本不具備謀反的基本條件!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時候已經考慮過借鑑過漢晉藩王的謀反問題!所以藩王只有幾千到兩萬的護衛,不臨地不臨民!屁都沒有!反幾把?!拿根幾把出來反?別怪我說的粗魯!這就是事實!很多人老歷史,哦,朱棣反了,當皇帝了,所以不削藩,朱棣也要反的!這些弱智學歷史真是浪費!就像你現在去搶銀行,你一個普通市民有搶銀行的基本條件嗎?!你也知道你沒有!所以朱允炆開始削藩得時候,藩王們不是束手就擒就是舉家自焚,因為反也是死,不反或許看皇帝還能發點善心?!朱棣起兵前什麼情況歷史書上也說了吧,他連根據地都沒有啊!你看過歷史上謀反的藩王邊將節度使!哪個不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軍政財民一起抓!朱棣的根據地就是他王府!哈哈哈!在王府門口裝傻子!如果傻逼朱允炆能放朱棣他們一條命!朱棣他還會反嗎?如果有個歹徒衝到你家,對著每天混日子赤手空拳的你說去搶銀行你去嗎?!哦,你也不去啊!你這混吃等死的都知道不能去搶銀行啊!朱棣就不知道謀反就他那點實力不是自殺啊!可是如果歹徒說去你媽的,你不去搶銀行老子現在就一槍打死你!你是不是回去搶銀行呢?不去現在就死!去了說不定還能逃脫!這就是本來想安穩混日子的朱棣和你一樣的想法!我不是說朱棣是好人,一輩子不會謀反!世界上沒有好人,也沒有天生的壞種!一切看條件!就朱棣他們兄弟們所處時代,不是被逼到死他們是不會謀反的!相反,如果朱允炆殺了朱棣!讓齊泰去做邊將鎮守北方,給他軍權!給他財權,給他節度使一樣大權利!時間久了!就算齊泰是好人!他也會謀反!條件使然!
-
7 # 愛看愛思考
如果是沒有實行削蕃的話?朱棣也就是朱老四會不會那麼快的造反呢?個人認為至少是不會那麼快的造反。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在行政手段上有著太多的優勢地位了,沒有很好的利用上這些優勢才是建文帝的悲哀之處。還有就是沒有首先找出重點問題,來加以解決。才會使得朱老四的造反行動如此的順利。在這之前也就是朱棣造反之前,先是圈禁和逼死了數位王爺。這個難道不是敗筆?朱允文還是太年輕了。再加上受到了,一幫書呆子們蠱惑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事實證明了書生們的建議,都是誤國誤民的。他們的都是紙上談兵的代表,而實際上?什麼都不是!如果是成祖皇帝朱老四沒有造反?那麼大明朝廷的存在的時間還有可能會大大的縮短呢!朱老四遠征塞外五次之多,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有了他朱棣的戰功?北元的殘餘勢力有那麼容易的被消滅掉麼?就以依據歷史來看,估計很有可能會被蒙古人反攻倒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朱棣造反都能夠獲得成功?那麼北元的殘餘勢力難道就不能再次馬踏中原麼?
-
8 # 金鑼山讀史
這個問題有很大的隨意性,也就是說它少了很多限制條件。比如"如果朱允炆是秦皇漢武那樣的角色或者朱棣是沉浸在儒家文化中的知識青年或者沒有小太監給朱棣報信"等等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外部和內部條件,其實總結一句話就夠了,事在人為而已。
同樣是削藩,參考一下劉邦削藩和漢景帝削藩就知道了。劉邦削藩成功是因為他是老江湖了,削藩無非政治和軍事兩手或者兩者相結合。漢初群雄中最能打的韓信被劉邦採用蕭何、陳平之力用政治解決了,彭越只接剁了,剩下一個能打的則是劉邦赤膊上陣拼命打敗的,其餘的就不成問題了。劉邦能成功靠的是他深厚的政治功力和傑出的謀臣。 而漢景帝則差點火候了,他沒有經歷過艱苦創業的過程,眼光和威望也遠遠不及劉邦。七國之亂後他病急亂投醫把力主削藩的晁錯給殺了妄圖息兵,這實在是一記昏招!可是他重用了重用了周亞夫,有親兄弟梁王,而吳王也沒有采用謀士的建議長驅直入卻是和中央軍正面對決,相持日久最終失敗。 反觀朱棣,在他起兵之後和中央在北方黃河一線,盛墉、鐵鉉又守城得法,若是派徐輝祖總領全軍,再派一謀士對北方那些藩王動之以厲害讓他們背後出擊(即便不能也可擾亂朱棣南下的決心),這樣的歷史上就沒有朱棣的份了。可偏偏朱允炆卻沒有堅持任用徐輝祖,甚至沽名釣譽地給給前方下令"不要使我背上殺叔的罵名"!與此同時,朱棣卻採用了南京逃出的小太監的情報,避開重兵防守,選擇薄弱處過了黃河直接開到首都城下,這才風雲逆轉。 可見削藩沒有早晚與對錯之分,關鍵是要根據自己的實力、魄力和手腕,再加上那麼一點點運氣。
再參考一下晉朝,西朝是不削藩的,最終傷於八王之亂,亡於胡人之手,晉朝的情況卻又有不同。藩王雖手握重兵可是中央的權威還在,比如衛瓘、張華等人的威望和謀略是可以維持中央運轉下去的,八王的氣魄和能力遠遠達不到梟雄的水平,緩緩而治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可是偏偏卻出了個賈南風,在她的攪和下中央權威蕩然無存。今天你殺我明天我殺你,殺得不亦樂乎,最後在北方被胡人一鍋端了。
由此可見,削藩必須的,軍事與政治只是手段,重要的是人的能力。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呀"。
-
9 # 歷史折返
建文帝朱允炆上位皇帝之後,不論削藩與否,他的這位四叔朱棣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如果你削他的藩,他跟你急,他會破釜沉舟的頑抗下去。如果你不削他的藩,任其發展,到最後還是尾大不掉,時刻威脅朱允炆的南京政府。這也是任何政府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說,削不削藩,對皇帝朱允炆來說都是很矛盾的。
題主所說如果朱允炆不削他四叔朱棣的藩,朱棣是不是就不會爭奪皇位的觀點,我認為是不符合邏輯的。
朱元璋選定長子朱標為自己接班人的事情確定下來之後,其他兒子基本都能夠坦然接受,畢竟太子朱標各方面都非常優秀,是真正的實力碾壓,眾多弟兄也無話可說。朱標繼承皇位乃眾望所歸,是既定的事實。
但是,太子朱標卻在人生巔峰時期患病去世。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亂了朱元璋曾經美好的規劃。另外太子位置的突然空置對眾多兒子們也是一個巨大的誘惑。說實話,每一個兒子都想成為太子,都想成為大明王朝新的繼任者。
但是朱元璋隨後的做法卻是讓兒子們大跌眼鏡。他並沒有在自己眾多優秀的兒子裡面選取接班人,而是把朱標兒子朱允炆推到了風口浪尖,讓這個根本不能服眾的年輕人做了自己的接班人。
選擇朱標為接班人,大家自知技不如人,無話可說,心服口服。但是立朱允炆作為皇帝的接班人,朱元璋的那些兒子們則是怨聲載道,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來說服大家,為什麼選擇朱允炆。
就這樣,大家在老爸朱元璋鐵的手腕下,不得不承認現實。不過從此也埋下了分裂的禍根。
所以說即使朱允炆上任之後,對他四叔朱棣不聞不問,任其發展。恐怕他這個四叔也不會放過他。燕王也會找出各種理由討伐自己這個侄兒。因為他始終覺得,他應該是坐在皇帝寶座的那個人。
我們說建文帝削藩是對的,只不過時間有點倉促了,如果他能積蓄一段時間加強自己的實力,我想他還是有獲勝機會的。
那種不對朱棣削藩的妥協方案根本就靠不住。加強自己的實力,以實力取勝才是硬道理。
-
10 # 史論縱橫
分析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好放到整個歷史層面去分析,拋去了個人化的因素,就能得到共性的史論總結!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四次大的削藩行動,其中有漢朝的景帝和武帝的削藩,唐朝安史之亂後的削藩,清朝康熙的削藩,還有就是題中所說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
西漢景帝時期,晁錯向景帝提出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景帝為了平息諸侯的火焰,甚至殺了晁錯,但是,並沒有讓七國退兵,最後景帝派周亞夫,消滅叛亂七國,平定七國之亂後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最高權威,到漢武帝時期一個“酎金奪爵”就徹底削了割地藩王的勢力;
唐朝從安史之亂後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情況,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的歷次削藩,先成後敗,暴露了節度使制度的弊端,強盛的唐王朝也為藩鎮所滅,這為宋代提供了教訓;
明建文帝削藩,最終引發靖難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奪位後再行削藩;
清康熙帝削藩,引發三藩之亂,歷時八年平定三藩,取而代之的明清地方的布政使制度,中央政權有此最終確定了對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從歷次藩鎮割據的情況來看,一旦地方形成與中央相抗衡的勢力,中央必然要實行削藩,就是建文帝不得不削藩,但是,削藩之後,藩王不得不反,無論哪一次削藩,都會造反,這也是康熙後來總結的,三藩之亂,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不如早撤!
所以,如果建文帝不實行削藩,那麼很可能是不想看到各地藩王逐漸做大,最終形成割據的局面,不要說,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就不會反,建文帝削藩之後朱棣才開始打造武器那樣的話,第一,這樣的歷史是有當事人利害關係的,很可能是朱棣奪權後修改的歷史;第二,如果不削藩,即使朱棣不反,朱棣的兄弟一個都不會反嗎?朱棣的兄弟不反,朱棣的兒子和朱棣兄弟的兒子們不會反嗎?
這就是為什麼朱棣靖難成功後,乾的第一件事反而是繼續削藩,朱棣的削藩只是比朱允炆要柔和一點,但是,朱棣也確確實實削藩了。
當中央和地方有矛盾的時候,必然引發戰爭,如果中央力量大,那麼就是平定七國之亂,平定三藩之亂,如果是唐朝之後,很可能陷入長期的戰亂。
朱允炆和朱棣這段歷史的詫異之處在於,明明是中央強勢的朱允炆反而被地方弱勢的朱棣給幹翻了!這大概就是歷史必然中的偶然吧!必然是,一定會削藩,偶然是被反殺了!
-
11 # 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看月光
謝謝邀請。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是不能夠被假設的自從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一直受到統治者的推崇,但是如何處理地方分權呢先秦時期的分封制肯定是不能用了,周朝末年,諸侯國根本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了但是咱們朱重八不信這個邪,認為都是親兄弟,一起打天下,所以得分封藩王(擁有很大的自治權)但是人都是有野心的,誰還不想做一次皇帝呢——權力的誘惑。只不過平時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能夠明說,只要過得下去,一般不會有問題而撤藩,只是一個導火線,一根壓死駱駝的最後的稻草。燕王朱棣,勞苦功高,太子朱標死後是有很大機會當太子的,怎麼忍心把皇位拱手相讓最後給出我的結論吧,朱棣“清君側”,只是必然中的偶然,他遲早得造反,即使他不造反,大明王朝最後也得終結在藩王之亂上(朱棣後人的“清君側”)咱們康熙大帝縱觀歷史,總結得很好:撤也反,不撤,也得反!
-
12 # 溫讀
朱棣為什麼會反?是因為朱允炆削藩嗎?
是,也不是。
如果朱允炆可以做的在懷柔一點,先削了藩,不動他們身家性命,安安穩穩過幾年好日子,那麼朱棣也不會反,也不敢反。
可是,朱允炆你一個黃口小兒,不僅削了藩,奪了兵權,沒爪的老虎也不給個太平藩王,死的死,自焚的自焚。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
最後輪到朱棣了,此番身死家滅的下場擺在眼前,你說怎麼辦?
橫也是死,豎也是死,橫豎都是死。
所以,才會在絕境中起兵造反。
在古代,等級深嚴,儒家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忠君如忠父,而且當時天下剛太平不久,天下民心向太平。
朱棣身為一個藩王,起兵造反,這是令天下人所不齒的,一旦失敗那就是永生永世不可翻身,釘死在亂臣賊子的恥辱柱上,被世人唾罵。
因此,但凡朱允炆可以做的懷柔一點,朱棣不會造反,也不敢造反,況且,藩王造反,朱棣之前根本就沒有成功的。
而且,朱棣不佔天時(藩王造反),不佔地利(當時明都在南京,朱棣在北平),不佔人和,不佔大義名分。
可以說沒有任何牌面,如果不是朱允炆步步緊逼,再無退路,朱棣有怎麼敢做這種事呢?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就是黑衣宰相姚廣孝。
他是一個和尚,但是心心念唸的想做一件大事,造反。
在他的堅持下,朱棣在狠下心走上這條不歸路的。
但是誰也沒想到,朱棣竟然贏了。
朱允炆可以說是,把雙王四個二拆開打的那種。。
他最大的錯誤就是,自以為很聰明,竟然敢上臺打亂他爺爺朱元璋的生前佈置。
如果他肯乖乖的服從朱元璋的生前佈置,別說一個朱棣,十個朱棣綁一塊,都不可能造反。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
13 # 歷史風雲天下
可能有些人會將西漢七國之亂聯絡起來,漢景帝年輕時期將吳王劉濞的兒子弄死了,這導致吳王耿耿於懷,後來晁錯主張削藩而導致了以吳王和楚王為首的諸侯國的叛亂,事實證明削藩並沒有錯,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而當時明朝朱允炆面臨的局勢則和漢景帝的局勢有些類似,都是諸侯王手握重兵,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為了鞏固中央的統治加強集權專制,削藩是勢在必行之舉。
其實朱允炆和漢景帝比起來,又有些不一樣,漢景帝時期的諸侯國已經歷經了三朝的發展和壯大,而且強大的諸侯國不少,他們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而朱允炆時期,手握重兵,實力強絕且鎮守邊疆的有遼王、寧王以及燕王,其它的諸侯王並不會起到太大的阻礙,就算是後來削藩,也就僅僅只有燕王靖難起兵,而遼王和寧王雖然也重兵在握,卻還是選擇了退讓,畢竟和朝廷爭鬥,勝算並不大,燕王的反叛是經過姚廣孝的多方挑撥,在局勢危在旦夕之時,而無奈的決定,因為燕王心中是沒有底的,雖然不否認他想成為皇帝,可是實力並不足以挑戰中央,如果不是因為削藩的藩王有不少都落得慘淡下場,甚至同母胞弟周王還舉家自焚,讓燕王感到徹骨的寒意,相信朱棣起兵反叛的可能性並不會太大。
所以筆者認為,如若建文帝朱允炆不主張削藩,最終的結果是燕王隱忍不發,鎮守北平,好好的做他的王爺,靖難之役不會存在,可是諸侯王的勢力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壯大,終將挑戰中央皇權,所以說來說去,一場大戰是在所難免的,對於朱允炆同意削藩的舉措筆者是贊成的,可是他的智囊團都是一群理想主義的書呆子,需要為建文王朝的覆滅而承擔主要責任。
-
14 # Mer86
建文帝削藩:朱棣不一定會造反;
建文帝不削藩:朱棣沒有理由造反。
削藩這件事,原則上沒有問題。朱棣造反成功後,他也在削藩。就連朱元璋在洪武后期也在削減藩王權力。
但是朱元璋和朱棣的削藩,強調的是削減藩王的權力;朱允炆則是將藩王削爵為民,爵位俸祿一併削除,往裡死逼。
所以,逼迫朱棣造反的,並不是所謂的削藩政策。而是朱允炆對他的態度,削藩只是一種手段。朱允炆的目的是讓這些叔叔們都去死,或者生不如死。
在朱標死後,朱元璋對冊立新天子的意圖很明確的:
冊立一個新天子,而這個人和藩王與功臣集團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確保天子的威嚴。
所以,藩王是不行的,與功臣集團有關係的人也是不行的。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就是這個目的。
可能有人要說了,這不是廢話嗎?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其實還真不是。
朱標有五個兒子,符合繼位條件的只有朱允炆和朱允熥。朱允炆只是庶長子,只因他的生母呂氏成為繼妃,年紀比正牌嫡子朱允熥大,才被冊立為皇太孫。
冊立朱允炆,有個好處,就是不會有外戚干政的問題。而冊立朱允熥就不行,因為他的背景太複雜。他的生母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兒,而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氏和藍氏家族作為明朝開國的軍功集團,而且又是朱允熥的外戚。如果立朱允熥為太孫,大明會不會覆倒東漢外戚干政的悲劇?
所以,只有冊立朱允炆才最合適。因為他跟軍功集團沒有什麼聯絡。朱元璋的意思,很明顯就是針對藩王的。朱棣娶了徐達的女兒,他也不符合繼位的條件。
解決了正統的問題,朱元璋又幹了兩件事。
第一是,削弱藩王的權力。大幅度削減藩王的俸祿,只保留原有俸祿的五分之一;藩王職權也大幅度削減,兵馬和錢糧收歸布政司和都指揮使,藩王和官員相互監視。而不是藩王統轄地方官。
比如朱棣起兵時,他的封地也僅有北平一地而已。統轄三衛兵馬,還不到兩萬人。就這都算是強的了,中原和江南的藩王還不如他。
第二是,破壞功臣和藩王的關係網。主要的手段就是殺功臣,畢竟兒子都是自己的骨肉,捨不得殺。
前面提到的藍玉,不僅跟朱允熥有關係,並且還是還是蜀王的岳父。留著藍玉,他會不會造反搞掉朱允炆,擁立朱允熥?或者蜀王?這是有可能的!朱元璋在冊立朱允炆後,立即就處死了藍玉,在斬首時還特意讓蜀王從成都趕到南京觀刑。難道這是朱元璋無聊嗎?非也,殺雞儆猴罷了,警告藩王而已。
還有馮勝,他是周王的岳父。周王曾因私下離開就藩的開封到鳳陽與馮勝會面,導致朱元璋大怒。留著馮勝,他會不會擁立周王,搞掉朱允炆?
還有傅友德,他是晉王的親家。晉王在藩王中排行第三,僅次於太子和秦王。秦王不被朱元璋寵愛,而晉王則是僅次於朱標的第二順位繼承人。朱元璋殺掉傅友德,警告晉王,同時也警告了朱棣,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經過朱元璋這麼一折騰,朱棣其實已經沒有能力造反了,即使要造反,也要掂量掂量。
但是朱元璋這麼幹,他是希望藩王都有自知之明,認清自己藩王的身份,老老實實的輔佐朱允炆。同時也希望朱允炆能夠跟叔叔們和諧共處,大明朝要想穩固,沒有藩王的支援,也是不行的。
只不過被朱允炆這麼一鬧,平衡被破壞了。而他又沒有能力擺平這種失衡狀態。
縱觀整個靖難之役,朱棣的處境非常被動。從建文元年到建文三年,朱棣能掌控的區域僅限於在河北,藩王中也只有寧王支援他。
朱允炆以絕對實力壓制朱棣,朱棣拿什麼跟朱允炆鬥?如果不是朱允炆壓制的太狠,尤其是湘王自焚事件,朱棣是不敢造反的。絕對實力擺在那裡了。
但是,朱允炆做的太過火了。雖然號稱“仁孝之君”,實際從他身上,卻看不到半點的“仁孝”的影子。朱允炆乾的事,明擺的就是要逼死朱棣。朱棣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個死。朱棣豈能不反?
更為關鍵的是,朱允炆重用的那些人,都不是幹正經事的料。如果真的要削藩,就應該下決心,先拿掌控蒙古騎兵的寧王、燕王下手。而不是聽黃子澄和齊泰的意見,拿無關痛癢的代王、周王、湘王等藩王開刀。
朱棣能盤踞河北三年,就敢不需要任何後勤,繞過山東直插南京。完全是因為他掌握了朵顏三衛,大明最精銳的騎兵部隊。
更不應該新君登基,就把朱元璋留給他的老班底,拆的乾乾淨淨。導致最後,全國武將坐視朱允炆與朱棣爭鬥,連太監都不支援他,豈能不敗?
所以,如果朱允炆什麼都不幹,維持朱元璋的制衡策略,朱棣想造反,其實是很難的。他根本就沒有那個實力造反。
朱棣盤踞河北,連他自己都有點絕望了。而朱棣能造反成功,完全是因為攤上了朱允炆這麼一個庸君。
慶幸,贏的太僥倖了。
-
15 # 睜大眼睛答題
假如朱允炆不實行削藩,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朱允炆顯然是不允許的,雖然朱允炆年少繼位不算是雄才大略,倒是也清楚藩王的危害,加上儒家思想的教育,使得他知道如果不削藩哦話,那麼這個天下就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了,所以實行削藩是必定會進行的,只要不是那種傀儡皇帝不管是不是朱允炆繼位都是一樣的。
削藩大計必定進行的情況之下,朱棣會反其實和朱允炆的手腕有關係,實力不足以平定天下的情況之下一次性得罪了太多的諸侯,導致於孤立無援,而且手下腐儒很多,有本事的大將幾乎沒有,這樣子的情況之下如此剛硬,這就是找死,畢竟強如漢武帝這種手腕強大的皇帝,也不會這麼的強硬,而是實施推恩令政策。
當然了,如果朱允炆真的放棄了削藩,那麼朱棣是沒有理由反的,如果反的話那就是一個人面對全天下,不可能成功的,不過不削藩的話,藩王最後絕對會做大,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登臺的話,藩王也是一個禍害,不過也很有可能會走出不同的大明王朝。至少之後的黨爭就會有所顧忌地方藩王,不會有很多投降獻媚的奴才了。
-
16 # 過去即歷史
不削藩朱棣一樣會造反,只是會有其他藉口,這只是時間問題;削藩這只是個導火索;漢景帝削藩引起七國之亂,劉濞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漢景帝殺了晁錯劉濞也沒有退軍,清君側只是藉口,趕漢景帝下臺才是目的;同樣,朱棣只是拿削藩做藉口,實際上他早早的就準備武裝力量謀反了,他不服朱允炆,手中還有兵權,這種優勢得儘快用。
回覆列表
首先宣告,個人認為削藩是英明之舉,絕對正確!是廣大文官集團,特別是昏著盡出的建文帝智囊團的絕對亮點一招。不削藩,朱太祖的兒子們早晚會戴上白帽子,而且不止一位有這想法,大家想,能讓他叔叔們看眼裡,或者說能一起比劃幾下的,都讓太祖老人家咔嚓完了……當然想削藩還猶抱琵笆半遮面,這就是即當婊子又立牌坊了,應該果斷闡明條件,大家共同維護 ,儘量不撕破臉皮,最少也要讓各位叔叔心知肚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麼回京當皇叔,還有個平安王爺的帽子,沒事可以打打屁,吹吹牛叉。見了皇上要向見了太祖一樣恭敬,除了建文帝,其他人基本都是個屁。當然小事可以,大事基本就都是一睡佛爺。這樣大家還是好親戚,叔叔是愛護侄兒的好皇叔,堅定不移的支援建文帝穩坐江山,大家共同擁護太祖的英明決定。反之,果斷殺一隻或幾隻猴,殺猴駭雞,其實朱棣簡直就是量身定做的靶子,殺之就能定乾坤。然!建文帝集團的幾大昏著,大家百度一下,可以笑笑……黃子澄、方孝儒二位大儒的一生,簡直就是為了坑建文帝而生。好心好學問,好名聲好聲望,幾乎就是智者的典範,領導和人民都堅定的認為,如果世上有全人,那就非他們莫屬。當然朱允文要是有他爹的一半,他爺爺的一成,也不會有後來的故事,可惜的是他不成。他的叔叔最少有明太祖的大半,甚至能和明太祖比肩,太宗也不是白給的。也是,歷史上能稱上太宗的,又有幾個省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