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振明72
-
2 # 識吃
清明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現在中國在清明節的時候會放三天的小長假假,這時人們都會利用這個時間去掃墓祭祖,緬懷先烈。
北海的特色民俗——做清明在北海,他們把“掃墓”叫做“拜山”(當然不止北海,廣西其他地方也這麼叫)。
北海的清明習俗有點複雜,北海當地比較注重傳統,至今還是會沿襲古制。在北海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對待清明都是非常重視的,這與北海人重情義、不忘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北海農村人做清明清明節前一天,當地人就會準備好祭祖用的一些物品,雞、鵝(燒鵝,這個只有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使用的)、金豬(燒乳豬,由於外表金黃且為吉利好聽而取)、魷魚或墨魚(這個在海濱城市的北海是比較常見的)、飯碗(當地祭祀專用,用兩個碗將米飯合起來,開啟後呈)生菜和蔥(這是這邊的一個特色,這是祭品中必備的,生菜有生財之意,蔥有聰明伶俐之意)、碗頭(祭祀用食品,用小碗裝的肉、花生米、肉丸,等。一般會有六碗菜,六碗飯,六雙筷子組成)、茶酒、發籺(籺,北海當地對糕點的稱呼蝦兒籺(蝦餅)、蘋果、香燭紙錢、炮仗,等等。
其實北海這邊祭祖除了祭祀用品有所不同,其他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
-
3 # TeaC
穀雨時雨水豐沛,是播種的時候。
一說山西臨汾一帶穀雨時門上貼“禁蠍”符咒,畫面中央雄雞一隻,口銜蟲,爪下扣住一隻大蠍子。
二說禁殺五毒,因為氣溫即將升高,要提前消滅蟲害。
三說祭海。居住海邊的漁民要祭海,穀雨時海水開始春暖,百魚行至淺海區。穀雨正值下海捕魚的好時機。
四說摘茶,南方穀雨時一定要採一些新茶,哪怕這天颳風下雨,也要採。據說穀雨時採的茶清火、祛邪、明目。
五說祭倉頡。
(以上大部分抄自百度搜索結果)
-
4 # 菜菜每天一首詩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華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在東北的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裡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乾淨、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祖先牌位,山東夏津孟氏
各家各戶的祭祖則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裡,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後,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後進行。先將香爐、香筒、燭臺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裡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開啟掛在西牆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後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麵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麵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襬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後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後晚輩們跪下磕頭,嘴裡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裡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裡還要“叨咕”一些寄託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裡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清明祭祖
在清明掃墓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報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線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人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儀式。人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人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華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馮友蘭曾說,“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誰都清楚,祭奠的酒饌“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們卻相信親人、先祖能夠領受人們的情意與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人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中元祭祖
祭祖在中元節,也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重陽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祈求神靈降福,並推行敬老活動,傳承孝道文化。重陽節之時,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祭祖活動。不過,這些祭祖活動也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 重陽祭祖廣東俗語稱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參加。重陽節的拜祭,是出於作物收成後,祭謝祖先恩德,並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氣氛是輕鬆愉悅的,不會有“行人慾斷魂”般的哀傷。掃墓祭祖有很多規矩講究,先拜大眾祖公,然後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後才各家拜自家先人。全村族人,不管是否遷出分居,都一起共同拜祭太祖公。
下面講講各地祭祖都有哪些風俗
臺灣:從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時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迎接新正,也叫“開正”。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 浙江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糰、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裡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廣東惠州:居住在惠州的客家人中秋掃墓祭祖活動,是與粵東一帶的客家傳統習俗有關。惠州市民俗文化研究學者林慧文表示,惠州地區居民的祭拜有春秋兩祭之分:老惠州人多是選擇從農曆二月初二到四月初八這段時間祭拜先人(春祭),居住在惠州的一些客家人則選擇在重陽節、中秋節祭拜先人(秋祭)。根據相關的研究,明代已經有不少的客家人遷徙到惠州。大批的客家人遷徙到惠州定居是在清代初期,客家人來惠州定居約有380年~400年左右。重視秋祭的地域主要是惠州靠近東部的客家人居住地區,如惠東平山、惠陽淡水等地。秋祭一般分兩個時段,分別是中秋節和重陽節。惠陽淡水片區以中秋為祭拜時間中心,惠東片區以重陽為祭拜時間中心。時間雖有差異,但兩者在概念含義上基本相同,都屬秋祭。惠州客家人春秋兩祭:春祭則在春節。
祭祖
河南開封: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山東、東北地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初一上午五、六點鐘,擺設去·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
5 # 阿希
我家在貴州的一個偏僻的村莊裡,村子裡大多信奉道教,我簡單談談我們那邊的上墳習俗。
我們那邊一年中上墳的次數主要有兩次,一次呢是過年,另外一次呢是清明。
一、過年上墳
我們那邊過年上墳呢,方言叫做"上燈",有的地方叫做"上亮",大年三十的時候,要請老祖宗回家吃年夜飯,所以在當天下午就要去上墳,上墳時只帶一支蠟燭,意義在於讓亡者有支蠟燭照亮回家的路,來吃年夜飯。
然後從正月初一開始去上墳呢,就叫"拜墳",相當於我們給逝去的先人拜年。這個時候呢,去上墳就會帶上"香,燭,紙,火",經濟好一點的家庭就會帶上鞭炮,煙花之類的去拜祭,燒蠟燭和香的目的呢,有人說是希望逝去的先人在下面"吃香的喝辣的",也是希望他們保佑陽間的人"吃香的喝辣的"。燒錢紙就不用說了,誰都希望在新的一年能發個大財。燒錢紙的時候呢,我們不會燒完,會留一些帶回家,代表有"餘錢",也就是年年有餘。
在以前,這樣的上墳活動,會連續上15天,好一點的家庭會上30天,我們方言叫做"上長燈",隨著社會變化,現在人的時間越來越值錢,這種上墳活動就不那麼隆重了。一般從初一上到初三(初一拜墳,也就是3天);然後從初七上到初九(原因是傳說女媧造物的順序是初七造的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所以從初七開始上3天,初九呢又叫上九皇燈;最後呢是從正月十二上到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到元宵節,就結束了過年的所有活動。
二、清明上墳
我們那邊清明節上墳,就不像過年一樣,拿香燭紙火去拜祭了,我們一般都去掃墓和"掛清",掛清就是用白色的皮紙剪出來的,插在墳頭,為什麼要"掛清",我們當地有個傳說,我打算在我的主頁用影片的方式講述。
以上就是我們家鄉的上墳習俗,還有一些其他情況呢,比如新去世的人,前三年逝者的生日也會去上墳,規矩和過年拜墳差不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
6 # 不平事
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代代相傳文明活動,啟示後人不要忘本,農曆七月十五馬上就要到了,每家每戶都要進行規模不等的祭祖,各地不一。
我們宿遷上墳祭祖每年有6次,清明,農曆七月十五日,農曆十月一日,冬至,大年三十,還有逝世紀念日。
一般習俗都是4個菜,雞魚肉蛋,小酒,4色茶食,燒紙錢,上三柱香,家人以及小輩能參加儘量參加祭祖。叩拜是必不可少,剛去逝三兩年的,祭祖時姑娘媳婦還要大哭一場……
新年起,國家提倡環保,部分地方禁止燒錢化紙,提倡鮮花敬親人。
社會在發展,祭祖也文明!
回覆列表
三茶五酒九枝香,
雞公伴肉在中央。
糖粿餅乾兩邊擺,
飯筷添滿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