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宮殿君
-
2 # 文藏
我覺得令人著迷的地方當屬紫禁城裡的雨花閣
紫禁城內的佛寺建築有許多,其中在內廷外西路的一座高聳秀麗、色彩輝煌奪目的佛寺——雨花閣,最引人注意。清代皇室信奉藏傳佛教,初期帝王崇佛尤盛,特別是乾隆皇帝篤信密宗格魯派黃教,他一生建造許多密宗寺廟,除了弘揚佛教信仰的理由外,也含有政治意義,用來團結藏蒙的王公貴族。承德外八廟的普陀宗乘廟、須彌福壽廟、普樂寺及普寧寺等皆屬漢藏混合式的寺廟,特別是前兩者在中央的殿閣屋頂皆鋪以銅鎏金瓦,屋脊出現行龍裝飾,成為造型及色彩極為突出的建築!
雨花閣
雨花閣具備了上述的銅鎏金瓦及行龍騎脊的特色,在紫禁城諸多建築之中是獨一無二的!建於乾隆十四年前後,據說系模仿西藏札達“託林寺”之建築而建,可惜今天託林寺已毀,無從比較兩者之異同了。不過據文獻所載,託林寺創建於十世紀末,因曾經在1076年舉辦“丙辰法會”而聲名遠播。託林寺的平面遺蹟呈現“桑耶寺”的特色,即中央高大,象徵世界中心“須彌山”,南北拱衛太陽殿與月亮殿,外圍高度漸漸降低,象徵四大部洲及八小部洲,這樣的空間佈局,以承德普寧寺表現得最明顯。
承德普陀宗乘廟的萬法歸一殿攢尖鎏金頂可與雨花閣比較
我們再來看雨花閣,它的平面近於正方形,柱位安排採用九宮格,正面三開間,進深亦三間,四周圍以迴廊,前面的“抱廈”為後架,可增加祭祀法會的空間。每年特定的日子,喇嘛在閣內誦經,舉行禮佛法會。這樣的平面工整而嚴密,殿內光線較暗,散發出神秘的氣氛。
雪中的雨花閣
雨花閣正面
雨花閣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外觀,閣外觀三層,但內部實為四層,其中有暗層。第一層供奉三座圓形的壇城,壇城為立體式,以嵌絲琺琅材質製造,色彩明亮,供在重簷圓形攢尖閣內,其下則為漢白玉石所雕的圓形須彌座。
雨花閣頂層攢尖式屋頂寶頂用喇嘛塔
雨花閣一層內部所供的三座壇城,應該是藏傳佛教的重要設施,又稱為“曼陀羅(Mandala)”,原意為諸佛安住之淨土,象徵宇宙之真理,其中心即為佛性,因而格魯派佛寺多可見到曼陀羅的圖形。一般都繪在天花板或牆面,如果以立體造型表現出來,那麼屬於很高階的作法,承德外八廟的普樂寺內有一座,而雨花閣作為紫禁城內清帝的修行之所,它出現三座立體的曼陀羅,以標準的“外圓內方”表現,更是屬於極為隆重之規格。
立體曼陀羅壇城區域性
立體曼陀羅壇城外觀
第二層以上面積漸縮小,稱為仙樓,東西簷下供奉成列的藏式佛塔。第三層懸掛“普明圓覺”匾,第四層即頂層,懸“雨花閣”匾。四層的空間愈上愈窄小而高,據說反應格魯派修行密宗四部的教義,當初興建的目的係為乾隆帝祈壽,僧人認為乾隆帝為文殊菩薩化身,宮中敬佛氣氛濃厚,雨花閣之營建標誌著一個高峰。
雨花閣二層的側面排列八座喇嘛塔
區域性
雖然雨花閣為一座漢藏混合式的佛寺,但外觀主要仍為漢式,包括頂層的四角攢尖頂,三層的歇山頂以及一層的捲棚頂。這些屋頂仍根基於中原的漢式建築,推測這樣的設計才能與廣大的紫禁城諸殿堂相容。在同中求異,表現出藏傳佛教式建築的特質。我們看到最高的寶頂為一座喇嘛小塔,四條垂脊各有一隻銅製鎏金行龍裝飾。龍身成弓狀,昂首翹尾,四腳跨騎在脊側,造型與承德普陀宗乘廟所見之銅鎏金龍相同。上層與中層的金黃色琉璃瓦均作藍瓦剪邊,下層為綠瓦作黃剪邊,瓦當與滴水瓦皆為銅鎏金,使得色彩更形絢麗奪目。
雨花閣花軌側面
另外,雨花閣外觀裝飾主要集中在簷柱飛龍雕刻,上層及中層的兩圈簷柱皆伸出張牙舞爪的飛龍,龍身彎曲扭轉,似乎象徵著掙脫出雨花閣的束縛,這些雕刻飛龍與屋脊上的銅鎏金龍上下呼應,數十條龍齊向天空奔騰,似有昇華羽化成佛的象徵,這在中國其他建築中是極為罕見的!
-
3 # 願我能向前走
故宮,這座曾經的皇家秘所,自1925年開放以後,近年來正以一種越來越親民的方式向民眾展現其本身:開放區域不斷擴大、展覽數量明顯增加,推出《胤禛美人圖》《每日故宮》等多款APP的同時,研發具有故宮文化元素和故宮特色的文創產品。近日,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公佈訊息稱,首次在紫禁城內宮廷建築考古中發現元代遺址,揭開了神秘故宮的又一層面紗。與此同時,作家們也用文字,慢慢剝開包裹著故宮的層層外衣。 空間開放:2015年,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從52%增加到65%。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今年故宮全部開放面積將達到76% 作家祝勇是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在其不久前出版的《故宮的隱秘角落》一書中,回顧了故宮在空間上的開放過程。 故宮舊稱紫禁城,竣工於1420年,到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之間的五個世紀中,因為閒人免進,所以對於天下百姓來說,整個紫禁城處處都是隱秘的角落。1925年故宮博物院對外開放的前一年,遜帝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沈從文先生是較早的一批觀眾,曾在一篇文章中記錄參觀時的場景。他清楚記得“紅木方桌上的果盤裡,還有個未吃完的北京蘋果”,並說“可知當時是在十分匆促情形下離開的”。 據祝勇在書中說,那時的故宮博物院,開放區域僅限於乾清門以北,也就是紫禁城的“後寢”部分,乾清門以南,則早在1914年就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是一個主要保管陳列清廷遼寧、熱河兩行宮文物的機構,武英殿也是古物陳列所的一部分。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合併,“故宮博物院才真正擁有了一個完整的紫禁城。” 祝勇說,幾十年中,出於文物保護和辦公的需要,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始終沒有超過一半,以至於每次有朋友去故宮,都希望祝勇陪他們到“未開放區”走走。曾有一年,他帶著朋友“從西華門進,先看武英殿,然後沿著還沒有開放的外西路,參觀了慈寧宮、慈寧花園、壽安宮、雨花閣,然後順著三大殿外的紅牆,走到太和門前,目睹太和殿的雄渾壯麗,再穿過協和門到達東路,拜謁文華殿裡的文淵閣,然後沿紅牆走到箭亭,穿過箭亭廣場,向東進入寧壽宮區,抵達東北角的乾隆花園和景陽宮”,漸漸的,祝勇將這條線路視為參觀故宮的“一條有效的路線”。 慈寧宮、慈寧花園、壽安宮、雨花閣,在當年都屬於未開放區,如今卻都已進入了公眾視野。祝勇在書中說,2015年,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從52%增加到65%。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今年故宮全部開放面積將達到76%。 建築藏品:故宮之美,首先體現在規模恢弘的建築群上,此外,藏品也是故宮的魅力所在 在很多人看來,故宮之美,首先體現在規模恢弘的建築群上。在和建築相關的圖書中,著名古建築學家、前故宮副院長單士元的《故宮營造》是一部經典之作。單士元在故宮工作多年,1959年主持完成故宮第一次大修,被視為“故宮學”的奠基人和權威大家。這本書是他關於故宮論文的精選集,對故宮的營造歷程、規模形制、細節寓意等做了權威解讀,並且講述了故宮中鮮為人知的故事,揭秘不為人知的故宮軼事,呈現出絢麗莊嚴的古代文明和中華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建築,藏品也是故宮的魅力所在。不久前,講述故宮文物修復過程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贏得了超高點選率,讓很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故宮文物。 關於故宮文物,在最近的一次講座中,單霽翔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在10年前,不但普通公眾不知道故宮博物院保管著多少件文物藏品,即使是故宮博物院院長也難以說清故宮博物院所擁有的文物藏品數量。”然而,在他去故宮博物院報道的第一天,他就知道了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數量是1807558件(套)。 關於故宮的藏品,文物鑑定家、清史專家朱家溍先生的《故宮藏美》被眾多文物愛好者推崇。朱家溍從1946年即開始在故宮工作,家學淵源,一生近距離接觸過大批國寶級藝術品,在這本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故宮的藏品說開去,內容涵蓋古代書法、繪畫、工藝美術、清宮戲曲,是一部關於古代文化藝術鑑賞的權威之作。 對於想要輕鬆閱讀的讀者來說,王鏡輪的《圖說故宮》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這本書中,作者用近五百幅圖片和十餘萬字的文字解說,直觀呈現了故宮的建築、器物、人物、景觀,可以作為了解故宮的入門級讀物。 歷史挖掘:故宮從興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那個72萬多平方米的地方,在9000餘間殿宇房屋中,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統治了中國近500年,其中有著太多的宮闈秘事 雖然故宮的開放面積在不斷擴大,但正如祝勇所說,“故宮的隱秘角落”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因為它不只是空間的,也是時間的,不只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情感的。”在他看來,建築、文物都可以修復,讓它們歷盡滄桑之後恢復原初的美,但時間不能。正因如此,很多人像祝勇一樣,“試圖用史料去填補那些破損的時間,將宮殿深處的‘隱秘’一一破解”。 其實,《故宮的隱秘角落》一書,更多的是在講述故宮秘史。李自成清晨登基武英殿,緣何傍晚點火焚之?康熙謹慎從政,入住昭仁殿,為何仍遭吳三桂叛變?慈寧宮是為孝莊皇后專建的宮殿,為何成了華麗的孤島?乾隆親自督造的“理想國”倦勤齋,為何一天也沒有入住?胤礽兩次被廢太子,壽安宮何以成為他的人生拐彎處?作家帶領讀者造訪武英殿、慈寧花園、昭仁殿、壽安宮、文淵閣、倦勤齋,透過個人化的視角,用詩意靈動的語言,藉助豐富的史料,將在這些隱秘角落裡發生過卻不為我們所知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看到他們屬於凡人的七情六慾、血肉筋骨。
故宮從興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那個72萬多平方米的地方,在9000餘間殿宇房屋中,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統治了中國近500年,其中有著太多的宮闈秘事。如果說祝勇的文字讓故宮多少帶有些散文化的詩意,那麼,閻崇年的《大故宮》則用冷靜的筆觸,講述了故宮作為“血朝廷”的一面:朱元璋曾將大明帝國首都定為南京,其子朱棣卻為何會在南京心神不定、噩夢頻頻?光緒皇帝結婚前一個多月,太和門忽然在一片大火中化為灰燼,朝野震驚,短短42天時間裡能否重修太和門,讓皇帝順利舉行婚禮?“推出午門斬首”的民間說法是否確有其事…… 關於故宮,很多的講述歸根結底是講故事、講歷史。然而,再詳盡的考證都不可能做到完全重現,甚至連今日故宮的磚瓦都蒙著歷史的煙塵,正如祝勇所說:“故宮的隱秘角落是故宮魅力的一部分,或者說,沒有了‘隱秘’,就沒有真正的故宮。”
回覆列表
故宮裡鮮為人知的地方?有很多吧,畢竟作為明清兩朝皇帝的家,裡面的每一間屋子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只是有的地方可能已經被搬上了熒幕,為大家所熟知,比如乾清宮,坤寧宮之類;而有的地方,卻還默默的待在那裡,靜靜等候著來發掘它的人。接下來,小君就給大家簡要說幾個:
“它被稱為故宮裡最‘謎一般’的宮殿!”
故宮裡有個“迷樓”,名“符望閣”。(如下圖)
這個小樓從外觀上看是兩層的,可如果你能到裡面去,馬上會發現它是一個三層結構,同時它內部還被分割成了很多小房間,就如同迷宮一般,故被人稱作“迷樓”。(如下圖)
當然啦,現在符望閣正在大修,你想進也進不去。
那麼,這座“符望閣”到底有啥特別的呢?
首先說說它的地理位置吧,其位於寧壽宮花園的最後一進院落,本來是建了給乾隆皇帝退休後當太上皇休息娛樂的地方,據記載,它建於乾隆三十七年,在形制上模仿的是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其平面呈方形,四角攢尖頂,簷、脊為藍色琉璃瓦件,其餘通鋪黃色琉璃瓦。
這個符望閣可謂是傾注了乾隆皇帝的心血,也凝結著他對於江南的一種喜愛,因為在整個符望閣中,不論是竹雕、鑲嵌、雙面繡還是漆雕、點螺、玉雕,都深深透著一種“江南style”!
同時,符望閣建於清朝國力最強盛的時代,又是供乾隆皇帝個人專屬的地方,因此,整個閣內的裝飾都非常的——“壕”!
符望閣內有些什麼呢?
據資料記載,符望閣內關於內簷的裝修工藝估計是當時,乃至歷朝歷代裡最NB的,它的裝飾種類非常多,工藝複雜程度也非常高,比如有木雕、竹絲鑲嵌、漆雕鑲嵌、玉雕鑲嵌、螺鈿鑲嵌、織繡鑲嵌等等,這些都是清朝的最高水平。
同時用於鑲嵌的材料也是極盡奢華,有螺鈿、玉石、孔雀石、青金石、象牙、珊瑚等等,而且整個閣內裝修的木料也多為紫檀、楠木、雞翅木、沉香木等等。
“皇帝要喝茶得來這裡找我!”上圖為故宮端凝殿南邊的幾間屋子,其中有一間叫“御茶房”。它主要負責皇上的喝茶事宜。能在裡面當差的太監們待遇可是很高的,據《國朝宮史》記載,在這裡的太監除了每個月平均能拿到四兩銀子的工資外,還有各種補貼,津貼。
皇帝咋喝茶呢?
據記載,大概有一百人以上伺候他喝茶,乾隆時,更是超過了一百二十人,這還沒加負責茶葉挑選、儲存、茶具管理等前期工作的辦事人員。
“我的身上有點羞羞的!”在故宮裡,有6對獅子守衛著這座宮殿,它們分別位於太和門,乾清門,寧壽門,養性門,養心門和長春宮門前,其中最大的就是太和門前這兩隻青銅鑄造的。(如下圖)
不過有一隻小獅子卻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來看看:
它位於故宮寧壽宮養性門前,大家發現它有啥特點了嗎?好像沒穿褲子,露了點“東西”,有點羞羞噠!
這寧壽宮可是乾隆打算當太上皇時住的,放這樣一隻小獅子在這裡,好像真有點令人費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