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秋田君
-
2 # 真心守本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
古代石器
石器是指以岩石為原料製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學者主要生產工具盛行於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器出現前,共經歷了二三百萬年,屬於原始社會時期。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新、舊石器時代之間列出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使用打製石器,這種石器利用石塊打擊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開頭的石器。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等。新石器時代盛行磨製石器,這種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開頭然後在礪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鑿、刀、鐮、犁、矛、鏃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鏡面狀。
古代弓箭
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製,杆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構儲存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鬆手放,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
古代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 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古代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瞭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古代印刷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瞭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古代冶金
中國冶金是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採石和燒陶發展起來的。由於人們已經能利用近千度高溫的陶窯燒製陶器,同時也對木炭的效能逐漸熟悉,因此具備了鎔鑄、鍛打和冶金的基本條件。採石時不斷髮現各種金屬礦石﹐燒陶窯為金屬的冶鑄準備了高溫爐和在爐內還原條件下冶煉礦石的技術。在甘肅東鄉縣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約五千年的青銅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遺址中相繼發現的早期銅器和銅渣等﹐標誌著中國冶金業的誕生。
古代陶瓷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及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階階段——是由製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製陶技術不斷髮展和提高的基礎上,華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古代青銅
遠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能鑄造青銅器。商周時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曾製造出832.84公斤重的司母戊鼎。在湖北銅綠山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八世紀至前三世紀)的古礦遺址,至今仍堆積著40多萬噸古代青銅煉渣,地面下古礦井分佈密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採礦、冶煉、制範、鑄造技術;認識了青銅合金的效能;能根據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原料配比製成各類青銅器,包括禮器、兵器、樂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為古代生產力的發展、文化藝術的提高和進入鐵器時代鋪平了道路。
古代紡織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服、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效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黃道婆,因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古代醫學
中國醫學是一個豐富的寶庫,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221年前)就出現了內容系統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寫成《傷寒論》;明代的醫學家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他們把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彙集成寶貴的醫學資料。在中醫學方面,中國有“望、聞、問、切”,辯證施治的診治方法。在針灸、按摩、氣功、正骨等方面,有獨特的治療、養生、健身方法。
古代火藥
火藥的發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他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煉製丹藥,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藥的發明。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藥的發明大大推進了歷史發展的程序,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古代水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幾千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華人民同江河湖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修建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 中國古代有不少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春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鄭國渠,秦國時期開通了秦渠、靈渠和江南運河,隋朝時期的隋朝大運河等。”這些工程不僅規模巨大,而且設計水平也很高,說明當時掌握的水文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代天文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據文獻記載,遠在四 千多年前,堯帝時就設有司天官。隨著社會的進步,古代天文學得到迅速的發展。在天象觀測方面,公元前十六世紀中國就有天象的文字記載,他們相繼留下的關於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日月五星的記事以及各種星圖、星表,內容豐富,年代連續,其中許多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在天文學理論和天文儀器方面,他們創造了象渾天說這樣頗有見識的宇宙觀,發明了渾儀、簡儀等光照後世的測天儀器;在曆法方面,早在公元前十六至前十一世紀,中國就已經有了原始曆法,經過不斷改革完善沿襲至今,它既照顧了朔望月,又考慮了迴歸年,是別具一格的陰陽合曆。
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是世界建築寶庫中的珍貴遺產,早在七千年前,人們就發明了榫卯結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以木結構框架式的主要特點,結合夯土、斗拱、石雕、拱券及磚石工程等的傳統建築體系,在民宅、樓閣、陵墓、石窟、宮殿、寺院、古塔、園林、橋樑以及水利工程等建築中都表現出獨特的結構形式和藝術風格。 數千年來,以木結構框架式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技術一脈相承,自成體系,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
古代航海
中國航海歷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與石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揭開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隨著木帆船的逐步誕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臺灣和南洋,後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時期,中國航海業全面繁榮,海上絲綢之路遠航紅海與東非之濱。由於當時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和以羅盤導航為標誌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中國舟帆所及達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全部海岸,與亞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航海貿易關係,著名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港口。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Nautilus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這一航海盛舉,不但將中國古代航海業推向頂峰,而且在整個人類航海史上,豎起了一座永垂史冊的豐碑。
古代機械
中國是世界上發明和利用機械最早的國家之一,有些發明居世界前列。在機械原理、結構設計和動力應用等方面都取得較高成就。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就發明了蘊涵槓桿原理的桔槔;自東漢始,形狀用途各異的齒輪廣泛應用在水轉連磨、指南車、記裡鼓車等機械上;在原動力方面,逐步從人力、畜力向利用水力、風力的方向發展,機械傳動方式亦逐步擴大。在歷史上,中國的先民對機械的不斷髮明、創造、革新,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程序。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其他事物一樣,是有著一定的歷史繼承性的。今天的科學技術,正是由過去的科學技術發展而來的。研究和了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探討它的發展規律,將可以起到借鑑歷史、溫故知新的作用。
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它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緊密相連,顯示出特有的民族性、傳承性、時代性的特徵。它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同時又相容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學,構成蔚為大觀的中國古代文學。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詩歌,還是散文、戲曲、小說都有著明顯的可以追尋的歷史,並且呈現著在創作和理論上的不斷髮展、豐富,並日臻完美。每種題材的演進都是一部歷史,而且脈絡清晰,充分體現並顯示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顯示出以中國古代文字為載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內涵上極大的豐富和巨大的張力。
古代數學
古代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產生於商業上計算的需要、瞭解數字間的關係、測量土地及預測天文事件。中國古代把數學叫算術,又稱算學,最後才改為數學。中國古代是藉助於竹棍為特定物進行數字、數學操作運演的民族,具有外算與內算的雙重功能,在文化傳統中的價值取向就是在籌算運演機械重複的條件下盡力構造簡明的運演方法,準確迅速地解決實踐提出的具體問題。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形成了以籌算為中心的數學體系,它對中國古算及世界數學具有深遠影響。
-
3 # 秋實66227939560
謝謝邀請:古代或中世紀的技術有哪些令人著迷的例子呢?我們的國家是人類最聰明的國家,我們的初先最初走出了原始森林,最初開始了耕耘,最早發明了指南針,最早開始了印刷術,最早發明了圓周率地動儀,火藥也是最早發明的,登皇莫高窟的壁畫,這是經久不衰的藝術,雄偉美觀的古代宮殿建築,雕樑畫棟的房屋設計,彎彎的青石板橋樑,到處都是我們祖先的足跡,我想找一下中世紀世界的先進技術,他哪能和我們的祖先相比擬?所以我們祖先的頭腦手藝技術堪稱世界苐一!我為我是華人而驕傲自豪!
回覆列表
能夠創造出大馬士革劍這樣的精品,全靠造劍用的鋼材。但要我說,生產大馬士革鋼的方法更令人叫絕。
這就是用熱風爐熔鍊鐵的過程。在斯里蘭卡的蝴蝶水庫發現了這樣一個熔爐的考古證據。考古學家發現了77個冶煉場地,都是用熱風爐生產高碳鋼。這種高碳鋼有可能被用來製造大馬士革鋼。 爐子很簡單,但設計得非常精確,簡直需要現代物理知識和發現才能實現。
每年的六月到九月,強烈的季風不斷地從印度洋吹過來,吹到斯里蘭卡面對西南方向的山坡上。熔爐位於西南地區的山頂上,以恰當的角度對準季風的朝向。 因為不斷的有風吹進爐子,向爐內供氧,因此爐內得以維持高溫。然而,為了生產優質鋼材,爐內的溫度不能變化無常。為了防止這種突變,空氣必須是以層流方式透過熔爐。
古人不是直接把風吹進爐子,而是用因為流體速度變化而產生的壓力差將空氣送進爐內,以維持空氣層流。維基百科中的伯努利原理對此作出瞭解釋。 這是依靠空氣壓力差維持這種空氣層流的爐子。
風貼近地面往山坡上吹,到達山頂時達到最大加速度,在那裡遇到了爐子。當風被吹到爐前的牆上時,它分成了兩層。掠過爐頂開口的風造成一個低壓區,使氣流將空氣透過爐前牆上的吸風口吸入爐室,在爐內造成層流。
流體破壞層流並變成湍流的點取決於它的雷諾數,這可查閱維基百科。直到19世紀80年代,奧斯本雷諾茲透過一連串實驗之後才發現了找到這一點的方法。但是,古代人們在公元前300年就理解了這個理論,並建造了這種熔爐。 雖然空氣不是直接吹入爐內,但氣流仍有可能是紊流的,這取決於風口的直徑和爐內填料的密度。直徑越小,氣流越傾向於層流。儘管沒有雷諾茲在19世紀80年代推匯出來的那些方程,這些古代的人們卻能夠選擇合適的風口直徑和填料密度,這一點是這種熔爐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方面。
這些熱風爐可以生產低碳鋼和大量的高碳鋼。考古學家假定,在那個年代裡,這些爐子每年大約生產10噸高碳鋼。 這種熔爐是古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創造,顯示了他們擁有的先進科學和工程知識。